錦衣衛:大明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為何在明亡時不見蹤影

2021-01-09 歷史滄瀾

提到錦衣衛,小夥伴們是不是腦海裡就浮現出身穿飛魚服,腰佩繡春刀,飛簷走壁的形象。太祖皇帝朱元璋設立的錦衣衛,其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檢查百官,一般僅針對朝廷官員,民間普通的刑事案件則交由相應的司法機構管理,最後比如六扇門,刑部,大理寺等。

皇帝的耳目和爪牙——錦衣衛

除了檢查百官,錦衣衛還負責收集朝野內外的各種情報,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其成員星羅棋布,散布在民間各處,猶如一張密不透風的網,四處收集各種情報,供朝廷決策。錦衣衛從不屬於任何組織和個人,只對皇帝一人負責,說白了,錦衣衛就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那麼,必然也是皇帝最信任之人,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權力極大,只忠於皇帝。

錦衣衛的等級森嚴

錦衣衛的最高首領被稱為"錦衣衛指揮使",只受命於皇帝一人。電視劇《錦衣之下》中男主角陸繹的父親陸廷便是錦衣衛指揮使,陸繹本人則是錦衣衛指揮僉事,官至正四品。具體官職等級如下:

指揮使一人,正三品

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

指揮僉事二人,正四品

鎮撫使二人,從四品

十四所千戶十四人,正五品

副千戶,從五品

錦衣衛內部有一套森嚴的等級制度,類似於今天的軍隊,對上級的命令,不問原因,只能無條件執行,這就跟在軍隊裡,「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道理是差不多。

錦衣衛的弊端和益處

錦衣衛設立的初衷本是維護朝堂政權穩定,但是不受受控制的權力,往往或造成腐化,道理是一樣的。錦衣衛利用職權濫殺無辜。同時由於掌管刑獄,善用刑法,手段也頗為狠毒,許多人進了錦衣衛的昭獄,活著出來的極少。更有甚者,為了博得榮譽,謀求上位,將與案件毫不相關的人扣上"莫須有"的罪名,屈打成招,造成許多冤案。讓朝野內外,民間街巷,提起錦衣衛無不膽戰心驚。

另一方面,錦衣衛確實也起到了很多作用。迫於錦衣衛的威望,許多貪官汙吏不敢私下貪贓枉法,起到威懾百官的作用。在搜集情報方面錦衣衛也是立下不少功勞,如在萬曆朝鮮戰爭中收集了大量的日軍軍情等。電視劇《錦衣之下》不就有陸繹協助戚繼光將軍平叛倭患的情節嗎。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會分出個好與壞。錦衣衛中有好人和壞人之分。

壞人代表:明成祖時期的紀綱,將大學士解縉殘忍凍死在雪地裡,後來又支持漢王朱高煦謀反,甚至想要奪取皇位,被明太祖下令處死。明武宗時期的錦衣衛指揮史江彬也是惡貫滿盈,終被處死。好人代表:成化、弘治兩朝的錦衣衛朱驥和牟斌都是忠誠厚道的錦衣衛,能夠做到秉公執法,嘉靖時期的錦衣衛朱希忠還因為忠厚老實被封為成國公。還有電視劇《錦衣之下》中陸廷的原型陸炳。雖然早年陷害過首輔夏然,但後來一直安守本分,還為扳倒禍國的嚴嵩出力不少。

明末的錦衣衛最後的去處

崇禎年間,官場貪汙腐敗之風已經越演越烈,錦衣衛在這種大環境下,也腐化墮落,本來被崇禎任命去查抄貪腐,結果卻變成監守自盜。作為皇帝耳目的爪牙的錦衣衛,對崇禎也沒那麼忠心耿耿,唯命是從了。這不得不說是崇禎的悲哀。國家大廈將傾,任他如果勤政,終歸是挽救不了祖宗基業。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從彰義門攻入北京城,城破,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那時陪在崇禎身邊的只有一個太監,錦衣衛哪去了?當時,錦衣衛大概分三種去處:

以身殉國型:有些錦衣衛以身殉國,比如,指揮同知李若璉,他為人剛正不阿,堅守崇文門,但最終因寡不敵眾,無奈兵敗。眼看著京城失守,鐵骨錚錚的李若璉最終選擇了自殺殉國,死前留下絕命詞:"死矣!即為今日事;悲哉!何必後人知。"追隨舊主型:還有一些錦衣衛趁機逃跑,跟隨南明的一些朱姓皇帝身邊繼續當錦衣衛,結局也不免一死。如,廣東都指揮使馬吉翔,崇禎自縊後,他誓死保衛南明小朝廷,先後擁立隆武帝、永曆帝,並晉升為新一代錦衣衛指揮使。投降型: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先是投降李自成,後來還上繳了三萬兩銀子。再後來,吳三桂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開山海關降清,多爾袞率領的清軍在吳三桂的帶領下進入北京城,打敗了李自成的軍隊,駱養性又投降了清朝。大多數錦衣衛都見風使舵,跟隨錦衣衛首領駱養性也投降了清朝,做了清朝的官。

多爾袞主政後封駱養性為天津總督,但不久後就找了個藉口撤去了他的職務,只是對他增加了很多封賞,順治六年,朝廷給駱養性封了一個浙江印都司的虛銜,始終未曾讓他進入過權力中心,不久以後,駱養性就去世了。

錦衣衛在清朝大概存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駱養性死後,清廷把錦衣衛改成了鑾儀衛,主要負責皇帝的儀仗工作和保衛工作,錦衣衛也就這樣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因為錦衣衛的投降,使得後世一提到駱養性,就是一幅三姓家奴的嘴臉。但其實歷史人物也不是簡單地非黑即白。

根據《簷曝雜記·卷六》記載,順治元年(1644年),駱養性任天津總督時奏請免除明代三餉,分別為:遼餉五百萬、新餉九百萬、練餉七百三十萬,共計二千多萬,一概免除,得旨允許。此舉減輕了老百姓的一項沉重負擔,為天下百姓免去兩千多萬兩銀子重稅,使天下受福。明末這三餉曾經逼得多少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從這個角度來看,駱養性對百姓還是有貢獻的。只是知道的人少,而他給後世的第一印象就是沒骨氣的投降。

參考資料:《明史》《簷曝雜記》

喜歡歷史的小夥伴,歡迎關注@歷史滄瀾,也歡迎大家轉發,評論

相關焦點

  • 明不亡於流寇,而亡於廠衛?明太祖泉下有知,只怕也不願意承認
    之後皇帝派來的人再審,這個木匠就說了實話:「巡捕營的人上了刑拘,嚴刑逼供,不如此說,當時就被他們夾死了,我就是一個山西人,在京城做木匠,就連遼東也沒有去過啊」袁崇煥入獄之後,李若璉因為秉公執法,仗義執言,被皇帝連降二級。但李若璉卻不以為意,他是這樣說的:「吾不以人命博一官也。」
  • 大明最悲劇的皇帝——崇禎皇帝
    亡國之君各有特色,暴虐寡恩的秦二世,昏庸慢懶得宋理宗,懦弱無嫩的晉惠帝,而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十八歲登基掌權接手的大明帝國卻是一個危機四伏的爛攤子,內有民眾揭竿而起,外有滿洲鐵騎虎視眈眈,眼皮子下面的大太監魏忠賢結黨營私,登基僅三個月勢單力薄的崇禎,用他的政治智慧談笑間剷除未還多年的魏忠賢及其黨羽,群臣是目瞪口呆舉國震動。
  • 崇禎皇帝有堯舜之志還勤政,為何丟掉江山,兩個細節預示明朝命運
    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漢民族建立的王朝,同時也是夾在少數民族前後兩個朝代的一個鐵血王朝;前面趕跑了蒙古人,後面又被女真人打敗,不得不說大明王朝這波操作讓人費解;如果明太祖朱元璋九泉下得知自己的江山又被少數民族佔據,估計非得氣死。那麼大明崇禎年間,明朝真的沒救了嗎?其實那時候明朝還是有一線希望,但希望卻被崇禎皇帝生生掐滅。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 《大明飛魚服》今日開機,彭禺厶帶你體驗錦衣衛的百味人生
    由一麓繁花文化傳媒公司出品,道和娛樂文化、五洲影視文化、浙江廣電文化、浙江九盛影視文化、霍爾果斯千合傳媒有限公司、撥浪鼓影業、北京超維時空影視文化傳媒、一麓繁花藝人工作室聯合出品,周希儉、章小軍、陳可杺擔任出品人,由代藝霖導演的古裝網絡大電影《大明飛魚服》於7月9日在橫店正式開機。
  • 老鼠亡了大明,這不是危言聳聽,真實的鼠疫有 多嚴重?
    鼠疫雖然不是大明滅亡的根本原因,但絕對是重要原因之一,甚至有人說,它是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不是危言聳聽。上海交通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曹樹基、李玉尚等人提出了「老鼠亡明」的觀點,並被很多人認可。那麼這場鼠疫究竟有多嚴重呢?我們先從明朝滅亡這個點說起。
  • 大明崇禎皇帝為什麼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樹上?
    崇禎皇帝是一位生活節儉,工作非常努力的勤勞模範皇帝,自從他坐上皇帝那一天開始,每天他都是殫精竭慮日夜操勞,唯恐祖宗建下來的大明河山,會敗壞在自己手裡,可是上天不佑人大明三百年的基業,還是被李自成無情的搶走了,他自愧不如心中有愧於列祖列宗,毅然決定殺妻棄子,在煤山歪脖子樹上上吊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 老鼠亡了大明?這不是危言聳聽,真實的鼠疫要嚴重得多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曹樹基、李玉尚等人提出了「老鼠亡明」的觀點,並被很多人認可。 那麼這場鼠疫究竟有多嚴重呢?大家知道明朝亡於1644年。在這關鍵的時間節點上出現了李自成。這一年的正月,李自成在長安建立大順政權。不久,李自成又攻克太原,到了三月份已經攻進了北京,明朝由此滅亡。 事實上,自李自成十八日攻克北京外城時,只用了四天多時間,便住進了紫禁城。北京是明朝的國都,也是重兵把守的所在,算上京師三大營,以及內城的武衛營,兵力少數也有5萬多人,怎麼會突然之間就淪陷了呢?
  • 明朝滅亡時,世界其它國家在做什麼?清華教授:明亡本不可能發生
    明朝滅亡這個話題,古今學者早已有太多論述,或歸結於經濟崩盤,又或者歸結於明朝官僚集團的腐朽、低能,再或者如清修《明史》蓋棺定論:「明之亡,實亡於神宗」。以明朝為例,寒冷的氣候使得原本可以在長江兩岸種植的雙季稻南移至華南,由此導致的是大規模的糧食減產和頻繁的自然災害。同樣受惡劣氣候影響的後金政權將南下劫掠作為補給損失的最優選擇。末代皇帝崇禎在位的17年裡,明朝有16年發生全國性的大旱,黃河在1640年甚至發生斷流。
  • 在人耳目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出自:明·張岱《奇字問·序》:」近取《左(傳)》、《國(語)》、《史記》……諸書在人耳目前者,聊摘其一二奇字解釋之。」在人耳目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指都已熟知。 成語出處:明·張岱《奇字問·序》:」近取《左(傳)》、《國(語)》、《史記》……諸書在人耳目前者,聊摘其一二奇字解釋之。」
  • 闖王被殺,李自成被打的不到20騎,此人卻仰天長嘆:大明亡矣!
    崇禎元年,1628年,明廷朝政腐敗,貪官汙吏四起,全國饑荒連年。千萬農民大聲疾呼:「與其坐而飢死,何不盜而死。」(盜指起義),一時間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高迎祥揭竿於安塞,民稱其闖王。李自成被擊垮後,崇禎皇帝不在聽取將領的意見,從此將他放任不管,孫傳庭多次建議崇禎未果,仰天長嘆:「非吾等不力,天亡我大明也!」果不其然,李自成兵敗後並沒有氣壘,短暫的調息之後,攜十萬精兵欲捲土重來。
  • 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何非要自殺,到底是誰逼死了他
    縱觀歷史,各朝各代的亡國之君都有著傳奇的一幕,例如歷史上最有名的「甲申之變」,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在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城後。殺妻,殺子,殺女,一頓屠殺後,自己跑到了故宮後面的煤山上,上吊自殺了。常言道,「就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堂堂的大明皇帝為何會淪落到如此地步。畢竟李自成的叛變不是一天兩天,眼看支撐不住為何不跑?
  • 明朝錦衣衛都是穿飛魚服嗎?此兩樣東西太牛,堪稱最強大特務機構
    錦衣衛的前身其實是「拱衛司」。到了洪武二年時(公元1369年),「拱衛司」有了一個新的名字——親軍都尉府,有了自己的掛靠機構——儀鑾司(負責皇帝儀仗的)。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在親軍都尉府的基礎上,改成了錦衣衛這個令天下人聞風喪膽的恐怖組織。朱元璋成立錦衣衛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為了打壓和消滅功臣。另一方面是擔心自己死後,下一代皇帝駕馭不了文武功臣。
  • [視頻]明亡清興六十年:崇禎登基
    此時明帝國因為小冰河期天氣異常寒冷,災荒頻繁和外敵頻繁入侵在風雨中飄搖。  十六歲登基的崇禎竭盡全力,勤儉勤勉,兢兢業業,付出全部的精力與明末龐大無恥的文官集團抗爭,十七年來用盡心力去挽救天下和百姓,最終以身殉社稷。用自己的生命為大明社稷殉葬。他熱愛百姓,在最後關頭分秒必爭的緊急時刻,命令吳三桂進京勤王時仍然要他棄地不要棄民。遺書中寫著「勿傷朕百姓一人」,這是他一生對百姓的心聲。
  • 《大明風華》:明朝皇帝何以恁多短命鬼?
    作者:營三千 經過去年清宮劇的輪番轟炸之後,最近開播的《大明風華》終於把觀眾的目光吸引到了明朝身上。不過,因為有《大明王朝1566》珠玉在前,估計這部劇也難以出彩的什麼程度,只能說看慣了大辮子的觀眾們終於可以換一個視覺體驗了。
  • 明朝歷代皇帝聊天群,明太祖朱元璋該打誰
    如果歷史有假如,那麼假如明朝歷代皇帝齊聚一堂,明太祖朱元璋會對他們說什麼? 明太祖朱元璋:想我朱元璋一生,誅陳友諒,滅張士誠,北伐大元,建立明朝,廢宰相集皇權,興科舉,懲貪官。你們這些臭小子告訴我,為什麼我大明卻只有276年而已。孫兒你先說,今天我一定要找出那毀我大明江山的敗家子。
  • 大明王朝中可比肩朱棣的皇帝,如非英年早逝,大明的盛景延續百年
    這在歷朝是很難想像的,太祖朱元璋自開國後,定下了內侍不得幹政的國策,太監幹預政治是要被斬首的,而宣德有時候忙於鬥蛐蛐,太監執筆批本,於是不得不和內閣打交道,自此開啟了內侍與外庭勾結之風,大明也是據此染上了宦官之禍!古代經歷數朝,從來沒有像明朝那般,宦官如此強勢,甚至握有如此高度的生殺大權。
  • 明朝內官權力的擴張進程,越過皇帝,到達權力的頂峰
    ,建立了大明王朝。一方面監視朝臣特別是內閣官員,一方面又能制衡明太祖留下的錦衣衛,對皇帝來說這樣一舉多得,然而這樣的特務政治,最終還是會禍國殃民。 在看《大明風華》的時候,相信大家就注意到了,朱祁鎮特別喜歡身邊的太監王振,還讓他讀書識字,甚至一同睡覺。而之後的皇帝也不知道因為什麼,也都特別寵愛太監,或許是皇帝們認為太監始終困於宮中,無法實際上威脅到自己的權力,不同於朝臣可能實際威脅到自己,所以更加偏愛太監了。
  • 崇禎皇帝夢到了一個字,大臣一看痛哭不已,說:大明朝這是要亡呀
    大明帝國200多年後,江山已滿目瘡痍,陷入危局。16歲登基的崇禎當政時,明朝掌握著內亂、外匯、地方勢力分離、龐大的文官集團掌握著國政。館外有浩浩蕩蕩的萬軍虎視眈眈地注視著明朝的大好河山,館內有侵犯王慈成和張獻忠流向的農民起義大隊。這一切都給崇禎帝帶來了火辣的數額。
  • 大明帝國柱石——于謙之死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九歲繼位,年號正統。朱祁鎮的一生,非常富有戲劇性,有兩件事是最為後世所詬病的。第一件事是寵信宦官王振,製造了土木之變;第二件事就是冤殺了帝國柱石于謙給自己留下了千古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