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錦衣衛,小夥伴們是不是腦海裡就浮現出身穿飛魚服,腰佩繡春刀,飛簷走壁的形象。太祖皇帝朱元璋設立的錦衣衛,其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檢查百官,一般僅針對朝廷官員,民間普通的刑事案件則交由相應的司法機構管理,最後比如六扇門,刑部,大理寺等。
皇帝的耳目和爪牙——錦衣衛
除了檢查百官,錦衣衛還負責收集朝野內外的各種情報,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其成員星羅棋布,散布在民間各處,猶如一張密不透風的網,四處收集各種情報,供朝廷決策。錦衣衛從不屬於任何組織和個人,只對皇帝一人負責,說白了,錦衣衛就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那麼,必然也是皇帝最信任之人,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權力極大,只忠於皇帝。
錦衣衛的等級森嚴
錦衣衛的最高首領被稱為"錦衣衛指揮使",只受命於皇帝一人。電視劇《錦衣之下》中男主角陸繹的父親陸廷便是錦衣衛指揮使,陸繹本人則是錦衣衛指揮僉事,官至正四品。具體官職等級如下:
指揮使一人,正三品
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
指揮僉事二人,正四品
鎮撫使二人,從四品
十四所千戶十四人,正五品
副千戶,從五品
錦衣衛內部有一套森嚴的等級制度,類似於今天的軍隊,對上級的命令,不問原因,只能無條件執行,這就跟在軍隊裡,「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道理是差不多。
錦衣衛的弊端和益處
錦衣衛設立的初衷本是維護朝堂政權穩定,但是不受受控制的權力,往往或造成腐化,道理是一樣的。錦衣衛利用職權濫殺無辜。同時由於掌管刑獄,善用刑法,手段也頗為狠毒,許多人進了錦衣衛的昭獄,活著出來的極少。更有甚者,為了博得榮譽,謀求上位,將與案件毫不相關的人扣上"莫須有"的罪名,屈打成招,造成許多冤案。讓朝野內外,民間街巷,提起錦衣衛無不膽戰心驚。
另一方面,錦衣衛確實也起到了很多作用。迫於錦衣衛的威望,許多貪官汙吏不敢私下貪贓枉法,起到威懾百官的作用。在搜集情報方面錦衣衛也是立下不少功勞,如在萬曆朝鮮戰爭中收集了大量的日軍軍情等。電視劇《錦衣之下》不就有陸繹協助戚繼光將軍平叛倭患的情節嗎。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會分出個好與壞。錦衣衛中有好人和壞人之分。
壞人代表:明成祖時期的紀綱,將大學士解縉殘忍凍死在雪地裡,後來又支持漢王朱高煦謀反,甚至想要奪取皇位,被明太祖下令處死。明武宗時期的錦衣衛指揮史江彬也是惡貫滿盈,終被處死。好人代表:成化、弘治兩朝的錦衣衛朱驥和牟斌都是忠誠厚道的錦衣衛,能夠做到秉公執法,嘉靖時期的錦衣衛朱希忠還因為忠厚老實被封為成國公。還有電視劇《錦衣之下》中陸廷的原型陸炳。雖然早年陷害過首輔夏然,但後來一直安守本分,還為扳倒禍國的嚴嵩出力不少。
明末的錦衣衛最後的去處
崇禎年間,官場貪汙腐敗之風已經越演越烈,錦衣衛在這種大環境下,也腐化墮落,本來被崇禎任命去查抄貪腐,結果卻變成監守自盜。作為皇帝耳目的爪牙的錦衣衛,對崇禎也沒那麼忠心耿耿,唯命是從了。這不得不說是崇禎的悲哀。國家大廈將傾,任他如果勤政,終歸是挽救不了祖宗基業。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從彰義門攻入北京城,城破,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那時陪在崇禎身邊的只有一個太監,錦衣衛哪去了?當時,錦衣衛大概分三種去處:
以身殉國型:有些錦衣衛以身殉國,比如,指揮同知李若璉,他為人剛正不阿,堅守崇文門,但最終因寡不敵眾,無奈兵敗。眼看著京城失守,鐵骨錚錚的李若璉最終選擇了自殺殉國,死前留下絕命詞:"死矣!即為今日事;悲哉!何必後人知。"追隨舊主型:還有一些錦衣衛趁機逃跑,跟隨南明的一些朱姓皇帝身邊繼續當錦衣衛,結局也不免一死。如,廣東都指揮使馬吉翔,崇禎自縊後,他誓死保衛南明小朝廷,先後擁立隆武帝、永曆帝,並晉升為新一代錦衣衛指揮使。投降型: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先是投降李自成,後來還上繳了三萬兩銀子。再後來,吳三桂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開山海關降清,多爾袞率領的清軍在吳三桂的帶領下進入北京城,打敗了李自成的軍隊,駱養性又投降了清朝。大多數錦衣衛都見風使舵,跟隨錦衣衛首領駱養性也投降了清朝,做了清朝的官。
多爾袞主政後封駱養性為天津總督,但不久後就找了個藉口撤去了他的職務,只是對他增加了很多封賞,順治六年,朝廷給駱養性封了一個浙江印都司的虛銜,始終未曾讓他進入過權力中心,不久以後,駱養性就去世了。
錦衣衛在清朝大概存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駱養性死後,清廷把錦衣衛改成了鑾儀衛,主要負責皇帝的儀仗工作和保衛工作,錦衣衛也就這樣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因為錦衣衛的投降,使得後世一提到駱養性,就是一幅三姓家奴的嘴臉。但其實歷史人物也不是簡單地非黑即白。
根據《簷曝雜記·卷六》記載,順治元年(1644年),駱養性任天津總督時奏請免除明代三餉,分別為:遼餉五百萬、新餉九百萬、練餉七百三十萬,共計二千多萬,一概免除,得旨允許。此舉減輕了老百姓的一項沉重負擔,為天下百姓免去兩千多萬兩銀子重稅,使天下受福。明末這三餉曾經逼得多少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從這個角度來看,駱養性對百姓還是有貢獻的。只是知道的人少,而他給後世的第一印象就是沒骨氣的投降。
參考資料:《明史》《簷曝雜記》
喜歡歷史的小夥伴,歡迎關注@歷史滄瀾,也歡迎大家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