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科學緣何興盛於西方

2020-11-30 人民網

原標題:近現代科學緣何興盛於西方

  歐洲文藝復興促進了西方世界人的覺醒,人本主義復歸帶來了西方近現代科學技術繁榮。中西方科技發展速度自中世紀起形成強烈對比。

  三年多來,我一直研讀林德宏著的《自然科學史概要》,循著西方科學發展的脈絡,走進西方科學家的內心世界,體會他們深邃活潑的思想體系,探尋西方科技興盛的緣由,我提煉歸納了近現代科學興盛於西方的七方面原因。

  一是科學家的自由意志。科學發展的動力來自兩個方面,即體現國家意志的外在動力和科學家探索未知的內在動力。無論何種動力驅使,科學研究的過程必須是自由探索的過程,它需要科學家內心的自由與安寧。畢達哥拉斯、門捷列夫、愛因斯坦乃至霍金,無一不是秉承自由意志而思想奔放、秉承內心安寧而物我兩忘。無此境界,內心浮躁,世風襲擾,安可作為?!

  二是科學家的良好素質。這裡所說的良好素質是指科學素質,包括廣博的知識、嚴謹的方法、豐富的思想、求是的精神,其中知識的廣博積累與充分運用、科學活動中的活潑方法與嚴密邏輯是科學家成功的基本要件,而觀察、比較、演繹、歸納、抽象、思辨、假設、求證又構成了科學研究最基本的方法論。缺乏這樣的素質與能力,就不具備優秀科學家的品質,當然也就不會取得重大成就。

  三是科學界的優良環境。科學界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一個良好的科學環境是由科學家、政府和社會共同構建的,它應該鼓勵創新、包容失敗,尊重個性、激發創造,開放胸襟、善於合作,允許突破藩籬、敢於標新立異。非此,則科學不能求是、不能求真、不能發展、不能前進。

  四是數形理念的堅定追求和數學方法的靈活運用。早在公元前530多年,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堅信萬物的本質是數,世界之美在於數形之美,數先於自然存在。牛頓以《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揭開了宇宙之謎,門捷列夫的化學元素周期表和沃森—克裡克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更是數形之美的信念與數學方法運用的結合。對數的重要性的認識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對科學本質的追求深度。

  五是科學儀器的發達與應用。除了科學家自行研製一些儀器設備用於科學研究之外,歐洲工業革命給西方科學發展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望遠鏡、顯微鏡、染色材料、成像技術、化學分析技術與設備、物理測定儀器與設備等,大大改進了科學研究手段。藉助這些手段,科學家大可達及天體,小可研究粒子;遠可追溯宇宙,近可觀察瞬變;外可觀測表象,裡可窺見本體。如此,五官延伸、思維賾遠,科學發現層出,萬象奧秘層解,宇宙漸顯本原。

  六是充滿活力和不斷完備的科學傳統。這個傳統有三個鮮明特點:第一是繼承創新,前人的科學成果總有後人繼承,並在繼承中發現和糾正前人的不足和錯誤。第二是形成範式,觀察—分析—假設—實證是科學研究的基本範式,其中貫穿理性與邏輯。不同的科學家相互補充、相互印證、相互借鑑,都逐步接近事物本相。第三是構建體系,這是建立在前兩者之上的特徵。西方科學體系常常縱橫交織、互相關聯、互為前提、彼此佐證,圍繞不同脈絡和主線構築不同的研究群體,由淺入深、由窄而寬、深邃延展,殊途同歸。

  七是西方哲學的方法論啟示。科學作為認識世界的特殊方法,或稱實證方法,自然帶著西方哲學的濃重色彩。西方哲學體系發端於古希臘哲學,由亞里斯多德建立起來。在這個體系中,理性與邏輯、抽象與思辨是其基本方法,並深入滲透於科學研究之中。西方哲學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承認並尊重「形而上」,其實畢達哥拉斯的所謂「數先於自然而存在,世界之美表現為數與形之美」就是形上學的經典思想。尋著這條路,科學走出了自己的美麗,驗證了宇宙的美妙。

  如果還要再問中國近現代科學緣何落後,可比照西方科學興盛的上述條件有哪些我們不具備:中國近現代戰亂不斷,科學研究常常處於社會動蕩之中,科學家難有自由與安寧,甚至今天的中國科學家也缺乏內心的自由與安寧;中國近代科學家沒有形成一定規模,也沒有形成有傳統的科學價值理念與科學文化;雖然中國古代近代也有科學活動,但這些研究活動是孤立的、點狀的、無聯繫、無傳承、無體系、碎片化的,沒有形成範式和脈絡,缺乏繼承性,而且常常是人亡學息,中道梗阻;中國古代和近代缺乏基礎的數學理念和數學工具,雖然有《九章算術》等成就,但沒有形成有體系的數理方法;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多是定性元素,缺乏確定性概念與數理理念,更少有對數形之美的追求;中國近現代工業的落後影響了儀器設備的研製,定量分析與觀測受到限制,直到今天,尖端儀器設備仍大量依賴進口;中國的哲學缺乏明晰劃一的傳統,漢朝以前雖有周易與老子哲學,但繼承不力,漢朝以後的文化基本上是儒學、佛學與皇權的混合物,三者沒有融為一體,也缺乏理性與邏輯。

  (作者為河北省科協副主席)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近現代西方哲學先驗和超驗的對象性就是中國古代性哲學而沒有其它
    現代科學和現代性科學主義,是從近現代西方哲學體系中脫離出來的。笛卡爾和萊布尼茨是近代哲學家,又同時是西方數學家。近現代西方哲學的根本哲學原理在於人類思維方式的先驗與超驗。包括康德哲學的物自體概念,即中國古代性符號結構哲學體系,康德自已將其來源均定義為,早期人類思維活動的先驗的超驗思維和生產勞動結果。
  • 西方哲學與現代中國
    李猛:西方哲學與現代中國採訪、整理:郭九苓,魯鵬一一、西方古典哲學是西方現代社會的精神基礎記者:西方的哲學思想體系對現代自然科學從20世紀開始,人們才慢慢知道西方人不光有這些器物層面的東西,還有道理上的東西,了解了這些才能對器物層面有更深的理解。我認為這是中國人理解西方或者理解現代社會的一個推進。所以說對西方哲學的研究對於中國人理解現代社會確實幫助很大。
  • 洪荒大陸的四大洲,最興盛的是哪個?分別是誰的勢力?
    我們都知道洪荒大陸有四個大洲,分別是東勝神州、西牛賀州、南瞻部洲和北俱蘆洲,而這四大洲的興盛程度各有不同,並且還是勢力劃分的結果。三、南瞻部洲南瞻部洲是四大洲中勢力最複雜的大洲,既有道門勢力,又有佛門勢力,還有巫妖大戰之後興盛的妖族勢力,還有人族生存在此。像積雷山、獅駝嶺等等妖族勢力都在此處。
  • 歷史唯物主義對西方現代政治的去蔽
    作為一種政治權力的組織和運行方式,西方現代政治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和鞏固起來。同時,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等思想文化運動確立了西方現代政治的思想範式。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使人取代上帝成為思想理論的出發點;宗教改革的因信得救原則把人變成了信仰主體,確立了宗教領域的主體主義;啟蒙運動弘揚理性精神,實現了理性主義與主體主義的統一。
  • 西方文明的曲折發展史:中世紀、「歐盟」、後現代
    從文藝復興開始,西方人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出現新變化,歐洲人開始嚮往希臘、羅馬人的生活,像享樂主義、物慾主義。文藝復興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是歐洲文明從中世紀邁向現代社會的重要門檻。文藝復興以後,歐洲社會邁開了革新步伐,他們把陳腐的宗教或封建觀念拋到腦後,開始構想現代生活。
  • 19世紀,現代非理性主義是現代西方哲學,重要的流派中葉的德國
    在大家不知道的它發源於19世紀現代非理性主義是現代西方哲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流派中葉的德國,20世紀得到長足發展,成為對西方思想文化各個領域發生重要影響的一種哲學思潮。這一哲學流派的基本特點是以人的內在精神為研究對象,否認理性思維,否認理性的作用與地位,把主體結構中非理性的意志、本能、直覺和自我意識擴大化、絕對化,與理性、邏輯和科學相對抗。我們繼續往下了解一下吧!
  • 佟德志:現代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形成及其內在邏輯
    本文即試圖從權力與權利兩個維度來勾畫現代西方政治話語框架形成的歷史及其內在的邏輯。 一、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基本框架 現代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形成依託於近代西方兩種對立的政治運動。 在西方政治話語現代化的過程中,權力與權利話語主題基本依託於自然法和契約論兩大論證方式,這構成了現代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生成的兩個基本假設。
  • 「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綜合研究」項目工作會議召開
    近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項目「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綜合研究」在北京召開了第三次工作會議,項目專家組成員曹幸穗、董光璧、樊洪業、劉鈍等以及各二級課題負責人或主要成員共約40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 圍攻「怪獸」興盛優選|稜鏡
    此時,大家正在激烈討論的是如何退出並抵制社區團購公司興盛優選。說得情緒激昂時,一些群友甚至貼出了自己已經退出興盛優選的截屏。南縣是興盛優選創始人嶽立華的老家。在不少湖南人眼中,興盛優選是他們的驕傲——這個並不特別發達的中部省份,終於走出了一家全國知名的「網際網路公司」。但內外挑戰也隨之而來。
  • 如果沒有西方文明,中國本身的文明能否發展出現代的科技文明?
    即便沒有西方文明,中國本身的文明並不能獨立發展出現代科技文明,這是因為我們文化本身並不產生科學。要說到為什麼我們不能產生科學,我們就要首先搞清楚科學的概念是什麼。科學與技術其實科學是一種能夠用模型來解釋世界的系統,科學往往是現有理論,然後再用實踐去證明。
  • 從現代到當代—西方現代藝術的「藝術客體」觀念轉化
    文\李笑男在藝術史研究者的視野中,西方現代藝術涉及1860年代的法國藝術至一個世紀後的美國藝術的全過程。查理斯•哈裡森(Charles Harrison)的《現代主義》①一文中,將藝術史上的現代主義歸結為三個不同層面的含義。首先,現代主義是用來區分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期的西方文化特徵,即工業化與都市化的進程中人類經驗機制的轉變。
  • 《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與讀者見面
    》正式出版新聞發布會    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主編、近百名專家撰寫的《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已由山東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對人們認識和了解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必將十分有益,從中獲得的啟迪將有助於推進我國科技體制的改革與發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創新體系,提升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 我從事環境史研究,什麼導致了近現代的環境汙染,問吧!
    我從事環境史研究,什麼導致了近現代的環境汙染
  • 為何中國不是現代科學的發源地?西方究竟贏在哪裡?
    提起中國的科技史,相信很多朋友首先都會想到的是「四大發明」,它們也是古代中國科技發展史中,對於全世界都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發明之一,勤勞智慧的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用他們的雙手發明了印刷術、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不僅對當時中國的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而且現代研究也表明,中國的四大發明
  • 張劍:追念中國近現代科學史學科奠基人樊洪業先生
    博士論文被納入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綜合研究」項目結項成果「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出版,樊先生是項目組所請書稿評審專家。當時樊先生身體並不好,正病後修養恢復中。為了深入交流,先生要我到北京他家,課題組將我安排在離他家不遠的勞動大廈住宿。25日一早,與先生約定在他家附近公交車站碰面,我手裡拿著博士論文。
  • 張柏春:近現代中國科技發展的階段特徵
    18世紀的「禮儀之爭」顯現天主教與中國儒家文化傳統的衝突與不可調和性,清廷由此關上了與西方世界交流的大門。雖然歐洲科學技術在本質上並未對中國文化帶來衝擊,但在閉關政策的影響下,其向中國的傳播幾近中斷。1712年起,康熙帝親自指導和支持中國學者編寫《律歷淵源》,書中既包含傳入的西方知識,也含有中國固有知識。
  • 科學是一種現代觀念,哲學家以獨特的思想,建立了西方的科學
    在這個敘事版本中,西方科學的建立通常被歸於哲學家泰勒斯,他生活在位於今天土耳其西海岸的希臘殖民地城市米利都。他之所以備受尊崇是因為他的思想有一些典型特徵,包括拒斥超自然的解釋,尋求統一的自然本原,願意就關於世界及其運作的各種思辨的相對優點進行理性爭論,等等。於是,西方科學據說誕生於古希臘人當中,他們將其發展到較為複雜的狀態然而,隨著羅馬的陷落和基督教的興起,科學的命運衰落了。
  • 十二巫祖從何而來?洪荒傳說和現代小說的交匯
    那麼十二巫祖的說法是從何而來的呢?這十二個人物又是怎麼一回事呢?2006年的時候,網絡小說大神夢入神機寫了一本《佛本是道》,在這本書中第一次提出了十二巫祖的說法,在他的書的設定中,天地本是混沌一片,其中孕育的盤古手持盤古斧開天闢地,定清濁乾坤,開闢洪荒世界,生生不息。後來盤古無力支撐開天地的力量而力竭身亡。
  • 佛教:奉祀興盛的三位菩薩,觀世音當之無愧,第二位未來身居要職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對於信奉「佛」的其實不是很多,而對於「菩薩」的奉祀卻是非常興盛。這也與其所表達的概念不同,而具體定位的。「佛」是覺大成者,是擁有無上智慧的智者。「菩薩」則是念及眾生、救苦救難的使者。在歷史上,因為統治階層的原因,下層勞動人民賦稅壓身,所以不再渴求更多智慧,而是將目光放在了菩薩上,希望能夠依靠菩薩願力,達到去往西方極樂世界的目的。今天,小編就來說說,民間奉祀興盛的三位菩薩。
  • 學以成人與哲學何為
    學以成人與哲學何為  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的主題是「學以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