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公認的中國茶業「風向標」——2020中國(廣州)國際茶業博覽會於11月26-30日在廣州廣交會展館C區舉行。大會組委會重點打造的「媒眼看國茶」論壇於11月26日下午,在廣州茶博會現場,廣交會展館C區16.3館牡丹會議室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科技賦能茶產業發展」。
▲廣州益武國際展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衛紅
廣州益武國際展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衛紅女士為論壇致辭。胡衛紅表示:10月份結束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剛剛在澳門結束的博鰲亞洲論壇科技與創新論壇,益武展覽榮幸地作為唯一的大會執行單位,習近平總書記為大會發來賀信,韓正副總理作了視頻演講,來自全球超過一千多位科學家、政要和企業家出席了這屆大會。這些都表明了科技創新對未來社會發展、產業升級的重要性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廣東省茶業行業協會會長穆有為
論壇發布中國茶業2020年度十大事典
中國茶業2020年度十大事典由《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茶業復興》、《普洱》、《茶道新生活》、《茶訊》、《茶道雜誌》、伴夏茶網/茶社會、茶頻道、天下茶友網、《雲南經濟日報》、茶點西西網、 《亞太茶業全媒體》、興茶傳媒、《中國茶業用品》、《中國茶商》、是茶文化等媒體聯合評選。2020中國(廣州)國際茶業博覽會『媒眼看國茶』論壇,11月26日廣州發布。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仲華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茶深加工與多元化利用團隊首席科學家尹軍峰
▲產業網際網路專家、澳門華科信集團創始合伙人&副總裁廖文輝
▲經濟觀察報編委、華南分社社長周增軍
▲天下茶友網創始人楊健
事件一 習近平致信祝賀首個「國際茶日」
5月21日,是聯合國確定的首個「國際茶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國際茶日」系列活動致信表示熱烈祝賀,指出,茶起源於中國,盛行於世界。聯合國設立「國際茶日」,體現了國際社會對茶葉價值的認可與重視,對振興茶產業、弘揚茶文化很有意義。作為茶葉生產和消費大國,中國願同各方一道,推動全球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鑑,讓更多的人知茶、愛茶,共品茶香茶韻,共享美好生活。
事件二 陳宗懋院士團隊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1月10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陳宗懋研究員團隊領銜的「茶葉中農藥殘留和汙染物管控技術體系創建及應用」科研項目,在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陳宗懋院士率先提出要以茶湯中的殘留量作為制定茶葉中MRLs(最大殘留限量)的原則,並被國際食品法典農藥殘留委員會、歐洲食品安全局等國際官方機構認可,重構了茶葉中MRLs制訂的國際規範。這是我國第一個作物產前農藥選用體系,解決了茶園農藥安全選用問題,降低了飲茶者的高毒農藥暴露風險。
事件三 全國多個產茶縣「網紅縣長」直播,助農賣茶脫貧
2月起,全國數十位茶縣長,走進直播間,化身「賣貨主播」,幫助茶農展開「賣茶自救」,嘗試用社交電商平臺,打開茶葉銷路,讓更多的農產品通過網絡帶貨走向市場。其中,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委常委、副縣長陳燦平利用視頻平臺直播帶貨1500萬元,幫助近千人脫貧,帶動本地扶貧助農產品網絡銷售超過1.8億元,10月17日被國務院扶貧辦授予「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是「網紅縣長」的傑出代表。
事件 四烏龍茶國際標準獲得ISO立項
5月6日,由我國負責召集研製的烏龍茶國際標準項目在ISO(國際標準化組織)開展新工作項目立項在線投票,並順利通過投票成功獲得立項。烏龍茶國際標準工作組成立以來,共收集全球烏龍茶產銷區420份烏龍茶樣品,檢測分析獲得約6000份相關數據,現已明確烏龍茶定義、工藝及基本特徵,初步完成了國際標準工作組草案的編制工作。
事件五 28個茶葉地理標誌產品入選中歐地理標誌協定保護名錄
歐盟理事會當地時間7月20日作出決定,授權正式籤署中歐地理標誌協定,在中國境內的100個歐洲地理標誌產品和在歐盟境內的100個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將受到保護。據協定條款顯示,28個茶葉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入選首批保護清單;四年後,協定範圍將擴大,以涵蓋雙方額外的各175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其中包含31個茶葉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中歐地理標誌協定》將為雙方的地理標誌產品提供高水平的保護。
事件六 茶園數位化管理系統加速建設中
我國全面加速茶園數位化管理系統建設,建設智慧茶園。2020年8月,由福建聯通與福建農墾集團共同搭建的全國首個5G農業智慧茶園示範區落戶福安坦洋村。同期,杭州利用西湖龍井茶數位化管理系統平臺,強化對品牌的保護,杭州目前獲得「西湖龍井」商標使用許可的企業有123家、茶農10238戶。大數據時代,全國茶產區的數位化管理和標準化建設正加速推進中,茶園生產管理將轉型為集高速移動通信網絡、雲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為一體的現代農業體系。
事件七 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茶樹起源演化研究獲重要突破
9月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透露,中國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結果將為茶樹基因組學和育種研究,及茶樹遺傳和進化研究提供豐富素材。研究者亦發現了來自於西湖龍井群體種的優良品種—「龍井43」的「奧秘」。研究結果從基因角度解釋了「龍井43」質優、抗逆的分子本質。研究對實現有針對性地品種選育有重要意義。將更有利於滿足其愈加多元化的需求,也將有助於茶企進一步豐富產品。該研究描繪了栽培茶樹的進化歷史,成為證明「茶樹起源於中國」的重要成果。
事件八「國家茶葉全產業鏈大數據中心公共平臺」上線
10月28日由中國茶葉學會、江西省科學技術協會、江西省農業農村廳等單位聯合主辦的題為「科技引領·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2020中國茶葉科技年會在江西婺源開幕。神州數碼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神州信息」)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聯合打造的國家茶葉全產業鏈大數據中心公共平檯曆時一年多籌備正式上線。平臺將助推茶產業數位化轉型,帶動金融下沉並賦能茶產業發展,以產業振興、區域振興帶動鄉村振興,助推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事件九 茶葉質量檢測獲新進展中國農科院研發10分鐘測茶多酚含量技術
10月28日,記者獲悉,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葉質量與風險評估創新團隊在茶葉質量安全因子快速檢測技術上取得新進展,成功研發出一種茶葉中茶多酚含量快速檢測技術,10分鐘內即可測定出樣品中的茶多酚含量。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食品化學(Food Chemistry)》上。另外,該團隊前期已建立了基於有機溶劑在線揮發濃縮-微流控紙晶片農藥殘留速測技術,解決了長期以來制約農藥殘留快速檢測靈敏度和準確性的難題,顯著提高了在實際樣品快速檢測中的性能。
事件十 中國茶產業從業人員超7000萬人助力脫貧攻堅
農業農村部調查顯示,我國茶產業從業人員超過7000萬人,其中包括茶農約2600萬人、採茶工約3300萬人、加工和流通環節1100萬人以上。中國茶產業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作為最重要的扶貧產業之一,茶產業帶動了大量農村人口就業和大批貧困縣發展,茶產業已成為實施精準扶貧、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中國茶產業將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現代茶產業體系,走高質量發展道路。
院士專家縱論科技賦能茶產業發展
論壇上,嘉賓們圍繞「科技賦能茶產業發展」發表自己的觀點。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仲華在茶葉科技推動茶業發展,成效顯著,前景廣闊。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茶深加工與多元化利用團隊首席科學家尹軍峰表示,茶葉深加工科技創新,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茶。產業網際網路專家、澳門華科信集團創始合伙人、副總裁廖文輝從產業互聯角度為茶產業提供了有益的樣本。經濟觀察報編委、華南分社社長周增軍認為,茶產業打破邊界,將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天下茶友網創始人、CEO楊健重點談到科技發展,新媒體發展為茶產業帶來了更多的機會。
劉仲華院士表示,茶產業就業7000萬人,這個產業為脫貧攻堅做出了巨大貢獻,廣州茶博會人氣這麼旺,喝茶的人越來越多,很欣慰,越來越多的人愛上茶,這就是茶產業的希望所在。
『媒眼看國茶』論壇,是廣州茶博會組委會於2014年創辦,每年在11月底舉辦,論壇公布由全國茶行業媒體評選出的「年度茶行業十大事典」,每屆論壇,大會邀請業界最具影響力專家,學者,資深媒體人共同探討行業趨勢,以專家觀點,媒體人視角,觀察、洞悉、展望行業大趨勢。『媒眼看國茶』論壇是茶行業媒體人和茶人的年度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