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究員:擔心中國傳統文化被全盤否定

2020-11-22 央視網

中科院研究員:擔心中國傳統文化被全盤否定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16日 08:01 來源:

    來源:新京報

    「民間科學家處境很可憐」

    中科院退休研究員宋正海表示,擔心中國傳統文化被全盤否定

    ■對話動機

    繼「萬人籤名反對中醫」後,近日網絡又掀起一場關於是否將偽科學從《科普法》中除去、保護傳統文化的激烈論爭:150名學者籤名支持廢除「偽科學」,卻被何祚庥等院士認為「非常荒唐」。

    在這場爭論中,宋正海與何祚庥、方舟子等科技界學者或網絡名人,作為觀點不一的兩派代表,再一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近日,本報專訪了這場論爭的發起人―――中國科學院自然史所退休研究員宋正海。

相關新聞:

    新京報:這場論爭一開始是因為什麼?怎麼想到找學者聯名?

    宋正海:其實我很早就和何祚庥、方舟子那派有分歧了。從上世紀90年代我們辦「天地生人」學術講座後,陸續開始。這個講座主要針對災害、資源、生態等問題進行討論,偶爾也請一些民間科學家來做講座,其中涉及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但他們對這些成果給予壓制。

    新京報:你指的什麼成果?

    宋正海:最早比如在航天部工作的蔣春暄寫數學相關論文,他的工作是研究航天儀器,但對數學很感興趣,我們認為他的數論的成果很大,在國外他也發表了一些專著,但國內不評審。我們就寫文章讓大家深思一下蔣春暄現象,批評對民間科學的壓制行為。

    後來方舟子在網上開打假專欄,批評蔣春暄和我們,分歧就開始了。後來包括劉子華的陰陽八卦論和前不久「取消中醫」的論爭等,也是這樣。

    曾對方舟子「打假」有好感

    新京報:你本人認識方舟子和何祚庥嗎?

    宋正海:我很早就聽說過方舟子,知道他在學術上打假,有好感。何祚庥上世紀80年代聽他在科學院做過講座。跟何祚庥的分歧主要在對周易問題等傳統文化的爭議上,他認為周易是偽科學。

    另外,他們批評在65年前提出「第十大行星假設」的劉子華是偽科學。2005年美國科學家宣布發現太陽系第十顆行星。不久,有媒體報導稱,中國人在65年前就預測出了這顆行星,預測者就是留法博士劉子華(1992年因病去世)。

    方舟子此後撰文稱之為「欺世盜名的八卦宇宙論」。2005年底,北京某報將「八卦專家預測十大行星」列入「2005年中國十大科技騙局」。今年6月,劉子華親屬把方舟子及相關媒體告上法庭,北京二中院一審判決原告勝訴,稱學術可以爭論,但不能採用侮辱人格的方式。

    新京報:就現在來看,學界關於科學、偽科學定義也一直有爭論,在這種背景下,似乎暫時都不會有定論,也說服不了對方,為什麼還要爭呢?

    宋正海:關鍵是方舟子等人現在攻擊的已經不是某一個集體,而是攻擊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醫等上面,把這些都打成偽科學。對很多民間科學的成果也採取壓制的態度,否定全面紮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間科學。

    特別是前段時間由中南大學教授張功耀發起的萬人大籤名反對中醫後,我就開始醞釀聯名反對的事情,寫成「不要讓『偽科學』一詞成為滅亡傳統文化的藉口」一文,呼籲把這個詞從科普法中刪除,保護中國傳統文化。通過發電子郵件陸續徵集到150個籤名,這些人來自社科院、中科院、氣象研究院等科研機構,絕大部分都是高級職稱或高級職務。

    新京報:到目前相關部門態度怎樣?

    宋正海:沒有具體的反饋,我們也只是匯報一下,希望引起高層對這個問題的關注。雖然中國傳統文化有缺陷的地方,但給中醫等扣上偽科學的帽子,不太恰當。

    「反對網絡大字報扣帽子」

    新京報:你們覺得「偽科學」這個詞不能用了?

    宋正海:現實中確實有偽科學存在,制止學術界的造假行為也確實有必要,但不能把這個詞擴大化,不能動不動就用網絡大字報,把一些不符合科學定義的東西扣上偽科學的帽子。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是學術不端行為,一些借學術之名、招搖撞騙的行為也可以列入民法或刑法中解決,似乎「偽科學」這個詞有點多餘。

    是科學還是偽科學,針對一些具體的事件,國家可以調查,沒必要讓一些人搞成網絡大字報的形式。而且不光是大字報,我擔心他們開始對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

    (偽科學)這個詞現在被濫用了,我們建議取消,說成是「非科學」什麼的都可以;而且「偽科學」的傷害性很大,造成很多人一輩子翻不了身。一些民間科學愛好者的處境其實不太好,之前提到的蔣春暄由於對學術很痴迷,妻子離開了他,也沒有孩子,到現在孤零零一個人。

    「我們的科學是整體性科學」

    新京報:請介紹一下之前提到的劉子華的觀點?

    宋正海:他是從一些化石的發現出發,應用天文學公開發表的成果,進行計算,推測出第十顆行星的存在。

    新京報:他的理論根基是什麼?

    宋正海:根基是周易八卦理論。

    新京報:可是現在關於周易是否是科學本身還有很多爭論呢?

    宋正海:周易是中國的傳統科學,和現代西方自然科學當然不一樣。一些學術發展上的非共識成果,往往具有挑戰性,需要實踐進一步檢驗,比如工程物理、數學等簡單探索,用西方還原論、實證論應用,往往得心應手,但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通過實踐檢驗出來。

    我們的科學是整體性科學,中國很多重大發明都建立在整體思維的基礎上。21世紀人類面臨不斷增多的環境、生態等問題,很難重複驗證,各因素也很難分割,需要用整體論去把握。

    新京報:這些你認為的科學如果不「打」,能夠走多遠?

    宋正海:當然能走很遠。現在很多問題都是綜合性的,外國現在已經開始主動學習中國整體科學,西方的系統論,都普遍認為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得到了營養。

    「傳統文化已到危難時刻」

    新京報:那從你的說法中,文化是不是等於科學?

    宋正海:也不是。但在科學的體系中,文化可以影響科學。

    新京報:但無論何祚庥還是方舟子,都沒有全盤否定傳統文化啊。

    宋正海:他們整個路子已經很明顯,這不是簡單的學術爭論,而是要消滅中醫等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已經到了危難的時刻。

    新京報:可你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果真消滅得了嗎?

    宋正海:那就要看大家的努力了。要重視我們自己的科學,特別是中國古代科學史,我一輩子都在做這個。

    新京報:那是不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上的就是科學?

    宋正海:也不是,一些傳統文化的東西也有糟粕,有阻礙作用,要具體區分。

    「科學假設不能一棍子打死」

    新京報:那你認為劉子華的陰陽八卦論是科學嗎?

    宋正海:至少算是科學假設。還沒有得到廣泛承認的科學理論可以先叫科學假設,不要一開始把假設作為偽科學學說,一棍子打死。科學假設不一定要正確,不一定錯的就是偽科學。將一些假設一下子定義為科學、偽科學,不是科學的態度,將會阻礙科學的進展。

    「我很願意方舟子來講座」

    新京報:那你覺得你和方舟子他們怎麼才能達到和解?

    宋正海:如果他回到原來的反學術腐敗的老路上,我們是能夠和解的,仍然很佩服他。只希望他們不要再動不動扣帽子。我們也從來沒有動不動給他們扣帽子啊。關於中醫是不是科學、周易是不是玄學等,早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就有爭論,但那時候是政治和救亡圖存的需要,目前處於和平時期,爭論仍將持續很長時期,但爭論不能變味了,不能往全盤西化上走。

    如果方舟子他們願意到我們的講座去講一講,我是很願意的,對於他批判過的那些人,我可以做中間人,大家可以面對面辯論。以前我們也找過一些反對民間科學的學者來講課,大家面對面,有什麼問題各自說理,很好溝通的。

    「民間科技發展需要政策支持」

    新京報:此次的論爭,你一直自認為站在「民間科學家」一邊?難道還有「官方科學家之稱」?

    宋正海:是的,一般來說官方科學家就是拿國家的錢做研究。而民間科學家一直處於無資助的狀態,處境很不好,還動不動被扣上偽科學的帽子。去年我們曾聯名給中央寫過信,呼籲國家重視民間科學和研究者,後來國家領導人批轉有關部門辦理,中國科協組織人事部專門派部長與我們座談。

    去年11月在長沙召開了首屆全國民間科技發展研討會,袁隆平也到場了,當地政府也很支持。希望國家能有進一步的政策的傾斜。民間科學家的處境很可憐,經濟上沒有條件開展科研,文章也發表不了,國家可以想辦法管起來,給予適當資助,說不定這裡頭就能產生大的科研成果。

    新京報:今後你打算繼續堅持爭論嗎?

    宋正海:在我們的講座上,關於科學、偽科學定義的討論還會繼續,但就我和方舟子等人的具體論爭,再吵下去也不好,因為現在社會的誠信危機很嚴重,再吵下去擔心對學術的傷害很大,今後我會逐漸拒絕採訪。

    ■對話人物

    宋正海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研究員。1938年生於浙江海寧,1964年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畢業,分配至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至1998年退休。長期從事地理學史、海洋學史、科學史理論、歷史自然學研究。發表論文、文章400篇;出版專著和主編論文集20餘部。

    1990年創辦「天地生人學術講座」,現「講座」已辦到約700講,涉及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科技前沿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可持續發展、中西文化對比研究等領域。

    ■相關背景

    從中醫之辯到偽科學之爭

    今年10月7日,中南大學教授張功耀在博客上聲稱中醫「不科學」、「不安全」,發帖徵集籤名,要求有關部門切實採取措施,讓中醫脫離國家醫療體制,使西醫成為國家唯一的醫療技術,從此引發了關於中醫是否科學的大辯論。

    此前,何祚庥就曾說過「中國傳統文化有90%是糟粕,看看中醫就知道了」。「萬人籤名」之後,何祚庥說自己評論中醫的一個準則就是:是否符合科學的原理和精神。他認為中醫的基礎―――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這套理論是不科學的。方舟子則稱中醫為「中醫騙子」,認為中醫不可證偽,不是科學;很多中醫藥有多種毒副作用。而宋正海等人則極力捍衛中醫。

    2006年11月15日,宋正海通過電子郵件給幾百名學者發信―――《不要讓「偽科學」一詞成為滅亡傳統文化的藉口》,號召學者們聯合籤名,廢除「偽科學」提法。劍鋒直指方舟子、何祚庥為代表的「打假人」。截至11月30日,共有150名學者籤名表示支持。何祚庥和方舟子等人則認為,此舉「非常荒唐」,是一出「鬧劇」。

    採寫:本報記者 申劍麗

    攝影:本報記者 韓萌

     

責編:霍筠霞

相關焦點

  • 科學對待中國傳統文化,需要反對四種錯誤傾向
    科學對待中國傳統文化,需要反對四種錯誤傾向 2016年07月24日 10:17 來源:《紅旗文稿》 作者:高長武 字號 內容摘要:一、堅持客觀對待、辯證分析,反對全盤否定、虛無歷史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問題上的全盤否定、虛無歷史的傾向
  •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核心所在
    對於此種現象,西方的哲學家提出了真理的可證偽性,人們可以質疑,也可以否定真理,但這種質疑和否定只是源於人們的認知缺陷,而當人們在實踐中去證實自己的質疑時,反而會再次證實真理的正確性,因為這才是真實世界的本來面貌。
  • 試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
    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都離不開本民族的根文化,因此,在試圖解答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何能根植於中國時,本文謹以中華傳統文化根源為切入點,通過分析馬克思理論核心的物質本元、辯證法以及三大規律入手,解析馬克思主義能夠實現中國化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望其能夠成為解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參考元素之一。
  • 大統一理論研究,不能一味地否定易學觀點,不要肆意否定傳統文化
    用中國的俗話說,要感謝袁隆平院士,改良了水稻,才養育這些吃飽沒事幹的人。那麼問題就來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時候,吃飽沒事幹,會幹什麼呢?我們有《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先秦文化,給我們奠定了厚實的基礎,而且這一切是在兩千多年以前,就已經系統完成了。
  • 他說「美國的月亮比中國圓」,他說要全盤西化,終身推崇美國文明
    那句話每個中國人估計都聽過,「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出處在哪?也許得翻到1947年的北大開學典禮,時任北大校長胡適,當著一眾學生,來了一句「美國的月亮比中國圓」,這有多喜歡美國。他這種做法,事實上已經表明,他是全身心接受美國的文化。而且,胡適還毫不掩飾他的這種情懷。鼓吹全盤西化胡適內心是存有救國救民的想法,1917年他回國後,就到北大做教授,期間他結交了很多革命志士,如李大釗等,在新文化運動中,胡適的主導思想就是摒棄所有的舊文化、舊文學和舊思想。
  • 中國傳統文化:曾在2006年遭遇危機,雙方對「偽科學」展開爭論
    國內兩大陣營的科學家可謂是短兵相接、唇槍舌戰,中國傳統文化是否到了生死存亡之際,一場網絡上發起的「籤名運動」,是力挽狂瀾,還是作秀炒作。2006年11月15日,中科所的一名研究員宋正海,向學術界的學者專家分發了一封電子郵件,信中的題目主要是《不要使「偽科學」一詞變成毀滅傳統文化的藉口》。
  • 環球時報:紅色文化同樣輝煌燦爛
    原標題:摩羅:紅色文化同樣輝煌燦爛   有那麼一些中國人,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頗為排斥,對中國的社會現實更加看不順眼。他們認為中國各方面情況都很糟,總想拽著中國跟著他們跑。拽不動了就天天預言中國馬上要崩潰。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他們已經預言了30多年,每一次預言都落空,但是他們仍在百折不撓地繼續做這種不接地氣的預言。
  • 荊楚傳統文化轉型的特徵
    荊楚傳統文化轉型的特徵 2017年12月08日 15:1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羅運環 字號 關鍵詞:現代化;楚傳統;歐洲;楚文化;沿海地區;中國
  •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文化是國人精神宗教
    核心提示: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現代生活有著怎樣的意義?西方現代文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卻未能改變中國文化的價值核心部分。文章從中國人內傾的文化精神入手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及其現代意義在人與天地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對於自己的態度、對生死的看法四個領域內的具體表現。
  • 屠呦呦得諾獎中科院應該開心嗎?
    10 月 5 日北京時間下午 5 點半左右,一道驚人的消息橫空爆出,中國中醫研究院 85 歲高齡的屠呦呦研究員,與愛爾蘭和日本兩位科學家,同時獲得 2015 年生物與醫學諾貝爾獎。
  • 1不能輕視和否定,2不能迷信和盲從
    ,他們認為藝術要創新,便要否定過去,未來主義便是這種理論的倡導者,他們的藝術實踐發展到抽象主義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們忽視前人的藝術創造和經驗對於今天的借鑑意義,認為新的創造和舊的傳統基礎絲毫不相干,這是割斷歷史、對歷史遺產抱虛無主義的態度。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範祖森研究組招聘博士後和研究員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範祖森研究組招聘博士後和研究員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範祖森組從事
  • 西方犬文化侵入,衝擊並否定中國犬文化,危害是多方面的,醒醒吧
    加之國人以狗喻人的習慣,這些共同組成了囯人符合中國傳統的狗文化。國人開始飼養寵物狗,也是在我們打開國門以後的事情,而所養之寵物狗品種全部是國外的所謂品種狗。而狗是人類的好朋友這句話也是這時喊出來的。國人養狗幾千年,是以國人的習慣善待狗的整個種群,狗對國人的貢獻也是被肯定了的,難道國人不愛狗?如其不然,狗這個物種是被拋棄了。打狗看主人這句話,是哪國的人狗感情展現?
  • 讓數學融入我國文化傳統
    因此,如何解決好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的融合,是當前國際國內社會應當努力思考與探索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本版今日推出《讓數學融入我國文化傳統》一文,是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工作者對此問題的思索,希望能引起學界朋友和廣大讀者的更多關注。本文試圖從數學及其有關方面對西方和中國文化傳統作一些比較,從而說明為了我國的現代化和民族的復興,讓數學融入我國文化傳統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小保方晴子論文遭全盤否定
    小保方晴子資料圖中國日報網12月26調查結果否定了前研究員小保方晴子的論文結論,證實實驗中用於培養STAP細胞的細胞來源於已知的萬能細胞——胚胎幹細胞(ES細胞)。理化學研究所前研究員小保方晴子(於12月21日辭職)帶領的課題組,在今年1月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發表論文,稱培育出了能分化為多種細胞的新型「萬能細胞」STAP細胞,而且製作方法很簡單。這一成果被認為是顛覆生命科學常識的劃時代重大成果。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北方沙漠化研究獲突破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北方沙漠化研究獲突破 2015-02-03 中國科學報 馮麗妃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文豪說「美國的月亮比中國圓」,還說要全盤西化,是不愛國嗎
    可是,他全盤西化的思想,又讓人們對他愛不起來。他曾說"美國的月亮比中國圓"。這與我們從來不批判任何文化的思想相悖。對於不同國家文化的態度面對不同國家的文化,我國一直以來的大眾態度就是尊重,並且認為文化並沒有優劣之分。而對待文化的方法,就是"得其精華,去其糟粕,"。
  • 【生化】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孫媛霞研究員團隊和孫周通研究員團隊在支鏈酮糖生物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
    以強鹼作為催化劑的傳統化學合成支鏈酮糖的方法對環境汙染大,因此,開發成本低廉、環境友好、產物單一的支鏈酮糖高效合成技術,對高附加值化學品和能源化合物生物製備具有重要意義。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孫媛霞研究員帶領的功能糖與天然活性物質研究團隊,在研究醛縮酶催化酮與醛之間的碳碳連接反應基礎上,發現了一種醛縮酶具有催化酮與酮之間的羥醛縮合功能。
  • 中科院退休研究員,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卻留在中國
    事實上,顏寧的成就並非前無古人,早在2007年,中科院研究員、材料科學家李愛珍就曾獲此殊榮。華盛頓當地時間2007年5月1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當年當選的72名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名單。李愛珍教授名列其中,她也成為中國首位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
  • 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標題: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訪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王鳳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是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持續的實踐與傳承,並提升其被繼承的可能性。在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究竟該保護什麼、如何保護,目前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