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傳統文化轉型的特徵

2020-11-23 中國社會科學網
荊楚傳統文化轉型的特徵

2017年12月08日 15:1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羅運環

字號

關鍵詞:現代化;楚傳統;歐洲;楚文化;沿海地區;中國;進程;地域;文明;表現

內容摘要:從全球範圍來看,傳統社會的轉型主要有兩種形態。一種是歐洲式的現代轉型,從中世紀母胎內自然孕育而成,可以稱之為「內發自生型」。另一種是其現代化過程在世界歷史已經走向整體化之際逐步實現的,也即在歐洲現代文明強有力的影響下發生的,現代化呈「外發次生型」。

關鍵詞:現代化;楚傳統;歐洲;楚文化;沿海地區;中國;進程;地域;文明;表現

作者簡介:

  從全球範圍來看,傳統社會的轉型主要有兩種形態。一種是歐洲式的現代轉型,從中世紀母胎內自然孕育而成,可以稱之為「內發自生型」。另一種是其現代化過程在世界歷史已經走向整體化之際逐步實現的,也即在歐洲現代文明強有力的影響下發生的,現代化呈「外發次生型」。

  歐洲以外的「外發次生型」現代化過程,又大略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歐洲殖民者入侵之前土著人十分落後,如北美洲和大洋洲,其現代化基本上是西歐模式的整體移植,也可以說是「全盤歐化」。另一種是當地早已形成悠久深厚的歷史傳統,如埃及、印度、中國、日本等,有著悠久的文明史,不同程度地擁有與外來的歐洲文明相抗衡的物質資源與精神資源。這些國度的現代化,呈現出本土文明對歐洲文明既排拒又汲納的錯綜圖景。

  荊楚傳統文化的轉型,與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轉型一樣,都屬於「外發次生型」的後一種類型。在中國各大區域中,東南沿海地區最先遭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所受到的衝擊也最大,其現代化的起步也最早。荊楚地區地處長江中遊,通過長江與海洋相通,海輪可直接沿長江進入這一地區,是西方殖民者最早進入的又一地區。因此,從全國範圍看,荊楚地區是現代化起步較早的地區之一。同時,由於張之洞在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期的苦心經營,荊楚地區的社會經濟與文化在當時都處於全國先進行列。

  荊楚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決定了其固有文化的開放性特徵,也使荊楚文化對異質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易於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正是荊楚傳統文化的這種特徵,使荊楚地區在接受西方文化影響的過程中相對於內地其他地區而言較少有障礙。同時,荊楚傳統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開放性與多元性特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在文化轉型、吸納外來文化的過程中,同樣具有多元性的特徵,從而使本已錯綜複雜的現代化進程更為複雜。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轉型過程中,荊楚地區僅次於沿海地區,是內地轉型起步最早、水平最高的地區。它是內地各地域傳統文化轉型的典型和先鋒,還帶動或促進了周圍地區傳統社會與文化的變革,特別是對於中州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的轉型有很大的示範和促進作用;同時,作為傳統文化轉型的一種地區類型,它與沿海地帶並駕齊驅,又各有特點、互相促進,有效地推動了整個現代化的進程。

  荊楚文化轉型還表現為政治思想和政治變革的先進性。兩湖地區特別是武漢與長沙是馬克思主義最早傳播並得到良好發展的地區之一。在五四運動後,兩湖地區一大批先進的知識分子相繼成長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並組建了最早的共產主義小組。從「二七」大罷工到秋收起義,從湘贛根據地的創建到湘鄂西、鄂豫皖根據地的建立,兩湖地區都走在中國革命的最前頭。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的轉型是非常複雜的。一方面,因為這種轉型是在西方文化強行侵入、中華文化進程中斷的情形下發生的。中國的現代化轉型,不僅要完成文化的時代性躍進,還要處理文化的民族性保持與變異這一組矛盾。其任務是多重的、交叉的。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地域廣闊,各地區之間發展進程與發展水平存在著諸多差異,各地域文化的內部結構、走向也各不相同,在西方文化衝擊面前的反應也各不相同,其現代化道路各有差異。在荊楚文化的轉型過程中,這種複雜性也充分表現出來。轉型的複雜性,是荊楚文化轉型的第三個特點。這種複雜性首先表現為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如何接受西方文化、如何構建自己的新文化態度。此外,還表現在現代化進程的區域與階層差異方面,其中又最突出地表現在城鄉差別上。城鄉之間的巨大差別反映出現代化進程的嚴重不平衡,而此種不平衡發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區域現代化的整體進程。

  總之,荊楚傳統文化的轉型既具有整個中國傳統文化轉型的一般特徵,又有一些獨特的區域特徵。需要指出的是,作為一種地域文化,荊楚傳統文化在轉型的過程中,與整個中國傳統文化轉型相一致的一般特徵是主要的,其地域特徵是一般特徵在具體地域的具體表現,處於次要的、附屬性的地位。

  (作者系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靈機文化助力網際網路+傳統文化轉型
    靈機文化助力網際網路+傳統文化轉型)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文化底蘊博大精深,但如今隨著高科技產品的普及,人們對傳統文化日趨淡薄,傳統文化自身也面臨著傳承青黃不接等問題。
  • 傳統生態思想文化的局限及其當代轉型
    其他相關成果多是在研究傳統農牧業生產、傳統生態民俗、民族生態文化主題時,附帶論述傳統生態思想文化的當代轉型,相關研究不夠深入系統。本文擬在簡要闡述傳統生態思想文化局限基礎上,對如何發揮傳統生態思想文化在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中現實作用做進一步探討。
  • [書記荊楚2014]大冶市委書記傅繼成:為大冶人民的拼搏而感動
    視頻連結:[書記荊楚2014]大冶市委書記傅繼成:為大冶人民的拼搏而感動  荊楚網消息(記者 魯騰 實習生 韋晴)6月27日,黃石市委常委、大冶市委書記傅繼成做客湖北日報新媒體集團「書記荊楚2014」全媒體大型系列訪談活動,解讀大冶在探尋城市轉型、城鄉一體化、生態文明建設等城市發展新路徑。
  • 文化復興夢:靈機文化助推網際網路+傳統文化創新轉型
    如今在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承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難題。當今,如何有機融合「網際網路+傳統文化」打造文化傳承新道路,是這個時代賦予我們不可逃避的責任。網絡已經成為網民了解傳統文化的首要渠道。以靈機文化為例,據悉靈機文化在早些年探索傳統文化產品形態時做了很多工具類的產品,用戶覆蓋了全球168個國家和地區,積累了1億多的華人用戶,是相當紮實的傳統文化知識數據體系,成為行業領先的佼佼者。
  • 羅清啟:海爾轉型文化引發工業本體論轉向
    工業4.0的轉型升級到底是否可以改變中、日、美、歐四大工業板塊現有的工業權重佔比的格局?從這個轉型進程中勝出的將是哪一個板塊?它們又將採用什麼樣的轉型方式才能保證自己的勝出?我們又應該如何從工業文化的維度看待全球工業的遷移與升級?新華網(603888)記者就此採訪了帕勒諮詢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先生。
  • 傳統生產模式在轉換:轉型當有新思維
    中國經濟的深刻轉型,催促著人們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創新發展,突破既有的思維定式,革除頑固的路徑依賴,在更開放、更深刻、更靈活的層面上,為轉型的順利推進貫注思維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活力。  傳統的生產模式在轉換,個性化製造已是企業界的市場自覺。
  •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荊楚網由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管,湖北日報傳媒集團主辦,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運營,是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批准的湖北省唯一的重點新聞網站,目前已獲取網際網路信息服務(ICP)經營許可證、網絡廣告經營許可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廣播電視節目經營製作許可證,並擁有網際網路出版等資質。
  • 以網際網路思維推動傳統花木產業轉型升級
    當前,我國花木產業已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期,產業正在向形態更高級、社會化分工更精細、結構更合理的階段轉化。如何才能實現傳統花木產業轉型升級呢?我們課題組通過對成都市溫江區壽安鎮天星村的調研認為,必須以網際網路思維推動傳統花木轉型升級。
  • 當代中國與傳統文化:多元共生是顯著特點
    中國當代社會最凸顯的特點,是處於轉型期,包括傳統向現代轉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自我的運行機制向與國際接軌轉型,長期貧困的國家向小康社會轉型等等。   轉型期就是過渡期,是未完成式,一切都處於建構的過程中,是「人在旅途」。許許多多問題的癥結就在這裡。因此也有人說,「現代化是陷阱」。問題是,在當今世界,即使是「陷阱」,如果這個「陷阱」是中國走向現代化不可繞行的,我們也無以辭避。
  • 推行校企合作 傳承航空文化——荊門通航探索開展「通航+教育培訓」新業務
    2020年12月16日,荊門通用航空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公司」或「荊門通航」)、荊楚理工學院校企合作實習基地和「荊門通用航空有限責任公司、荊門市宏圖學校航空科普教育實踐基地」籤約暨揭牌儀式在公司圓滿舉行。
  • 破譯數位化的遺傳密碼:傳統企業組織轉型的「雙螺旋」引擎
    面對這一問題,作為數字原生的高科技企業躊躇滿志,而缺乏數位化DNA的諸多傳統企業則有所顧慮:是瞻前顧後、謹小慎微,還是大刀闊斧、畢其功於一役?如何實現企業內各部門的全面數位化轉型?數位化基因又應如何在傳統業務部門中得到長久、穩定地表達?   在地球的漫長歷史中,物種不斷進化演變,通過「打造」更加適應外部環境的基因,得以延續和發展。
  • 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標題: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訪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王鳳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是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持續的實踐與傳承,並提升其被繼承的可能性。在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究竟該保護什麼、如何保護,目前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 論信息化時代高等教育的「數位化轉型」——兼論從傳統大學到...
    其原因就在於技術發展的超前性同大學教育的傳統慣性之間形成的「文化時差」,並且它會伴隨技術進步指數的加大而更加嚴峻。這種「文化時差」具體表現為兩方面:一是制度的慣性。由於組織制度選擇的慣性或延遲效應,現有的大多數大學對現代信息技術存在「邊緣性遲滯」與無感,即現有大學仍然同印刷技術環境相適應,遵循印刷技術的發展邏輯,在其基礎上形成的學歷、學位與學術制度必然也構成對傳統大學的嚴密保護。
  • 中醫的崛起之路:靈機文化引領網際網路+轉型新趨向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擁有2000多年的中醫醫學文化是其中的國學瑰寶。歷經千年傳承到21世紀,中醫醫學文化目前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並在現代醫學的競爭中,中醫的傳統道路何去何從?網際網路+轉型發展是擺在中醫眼前的迫切需求!  不可否認,中西醫之爭已經成為網際網路上最易引起爭論的話題之一,科學性這一點也是中醫最容易被攻訐的部分。
  • 韓俊魁:中國本土傳統慈善文化的價值與反思
    2019年開始,敦和基金會支持修遠基金會開展「中國公益實踐與理論的本土化轉型研究」項目,在《文化縱橫》設置「公益理論與公益實踐」專欄,陸續刊登該項目研究成果,旨在為中國公益理論與實踐發展提供本土思想資源。
  • 傳統文化領域新動向,靈機文化和邵偉華達成戰略合作
    導語: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在網際網路時代正在變得更加多元化,傳統如易學泰鬥邵偉華老師一樣的專家,憑一己之力傳播傳統文化,創新如業內領先的網際網路品牌靈機文化,通過科技和移動網際網路覆蓋全球用戶傳遞中華文化,而現在,代表著兩種不同傳承方式的力量,即將結合在一起,文化的傳承會迎來顛覆性的改變嗎?
  • 海洋文化特徵及中國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與所在區域的海洋環境、資源特點及經濟發展水平密切有關,具有時代的特徵、區域的特徵,以及當代全球一體化發展的特徵。一、海洋是全球聯通的,海洋文化的發展具有開放、傳播以至全球交流的特點。世界海洋文化的發展,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因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同,而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1.
  • 【萬裡茶道集結賽】湖北:漫步幽幽古巷,攜一脈茶香尋味靈秀荊楚
    荊楚網客戶端一荊楚網消息(記者黃康 通訊員 施夢羽)一片承沐風露霜華的新綠芽葉,穿越萬裡凝結了茶香靈韻;一條刻盡滄桑轍痕的青石板街,古樸瓦礫映現出歲月斑駁;一段鼎盛昌華似錦的城市記憶,車船沓來見證著時代風雲。漫遊荊楚,嘆神州中南寶地,如明珠落於江漢。
  • 傳統照明企業轉型的優勢與劣勢淺析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涉足LED照明領域並投入巨資開發,一場轟轟烈烈的LED大潮在幾年間迅速席捲中國照明行業,潮頭所到之處,風生水起.與此同時,一直身處照明行業的傳統照明企業也迫於外界壓力,紛紛切入LED照明市場,開始探索企業的轉型之道。
  • 打破鬼神迷信思想,需要重塑傳統文化
    結合儒家的觀念理論和實踐行為,我們可以肯定地認為儒家傳統文化的深層結構給與鬼神存在的意識以學理上的支撐。二、儒家傳統文化的深層思維模式分析以儒家關於鬼神和天命的思想作為切入點,我們可以看出儒家傳統文化總體上的兩個特徵:一是從儒家懷疑否定鬼神觀念可以看出儒家重人事的思想;二是從儒家關於天命觀念的重視中可以得出儒學重點強調「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