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紅色文化同樣輝煌燦爛

2021-01-15 人民網

原標題:摩羅:紅色文化同樣輝煌燦爛

  有那麼一些中國人,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頗為排斥,對中國的社會現實更加看不順眼。他們認為中國各方面情況都很糟,總想拽著中國跟著他們跑。拽不動了就天天預言中國馬上要崩潰。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他們已經預言了30多年,每一次預言都落空,但是他們仍在百折不撓地繼續做這種不接地氣的預言。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荒唐現象?原因之一是,這些人的文化資源和知識體系太單一了。近代百餘年,我們的教育和文化實踐,大多數時期都是奉行全盤西化政策——只讀西方書,只研究西方模式,只學習西方榜樣。經過從幼兒園到博士畢業20多年的學習,西方的一套概念體系,主導著中國學子的大腦。被稱為知識分子的人,都是這樣生產出來的,還有許多商人、官員,也是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西方的那套概念,可能是在描述一隻麻雀,中國則可能是個黃鸝,也可能是個烏鴉,也可能是個孔雀,甚至可能是大象或老虎。總之,中國的確不是那隻麻雀,拿一份麻雀說明書來套中國,怎麼都無法套上。企圖用麻雀理論指導孔雀的發展,更是荒誕不經。眼看著這隻孔雀昂首闊步,卻沒有一步踩在麻雀的腳印上,他們就著急起來,就預言孔雀一定要崩潰。儘管這預言已經被事實否定了幾十次,他們還是這樣鍥而不捨地預言著。

  為了掩蓋他們的失敗,他們拼命強調這套舶來的麻雀理論是絕對真理,強調作為麻雀的西方社會是唯一正確的,中國作為一隻孔雀本身就錯了,就不該長成這樣,更不該這麼走路。於是他們站在西方立場,憤怒控訴中國作為一隻孔雀的「罪行」。

  實際上孔雀自有孔雀的成長經歷和發展邏輯,自有孔雀的文化理想和表達方式。只是在近代以來的失敗悲情中,我們對自己的文化資源,出現了完全錯誤的認知,並於1912年將它拋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後來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反抗殖民侵略,建立了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創造了同樣輝煌燦爛的紅色文化。可是在近來幾十年的社會發展中,紅色文化也不斷遭遇邊緣化甚至妖魔化。我們就這樣反覆拋棄本土文化,只剩下舶來的西方文化作為我們的立國之本。那些人受此誤導,根本不懂得蹲下身子研究中國的社會現實,甚至不承認中國社會的合法性。他們天天啄食中國的孔雀肉,卻天天唱著西方的麻雀歌。

  改變這種荒謬現象,要從兩方面努力。一是從國家層面,要把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國民教育的主要資源,傳播給一代一代的中華兒女,讓他們從小就學唱孔雀歌,從小就理解孔雀的道路和前途。二是個人層面,那些學了一肚子麻雀理論的國人,要面對中國是一隻孔雀這個現實,要接受孔雀的崛起與騰飛,要積極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在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方面補補課,再也不要唱著麻雀歌詛咒孔雀的崩潰與滅亡。▲(作者是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焦點

  • 胡錫進環球時報年會致開幕辭:2020驚心動魄,華為肯定要被歷史至少...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烏元春】2021環球時報年會12月5日在北京舉行。本次年會的主題是「疫情下世界,危局與變局」,百餘位來自國內外政界、學界和輿論界的權威人士、專家學者出席,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首先致開幕辭。
  • 美國著名投資人吉姆·羅傑斯接受《環球時報》專訪 美國印鈔票只會...
    早在2018年就表示已清空美股的美國著名投資人吉姆·羅傑斯,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美股還不是最低谷,美國目前的救市舉動只會讓「讓股市變得更糟糕」,而在更長遠的投資周期,他依然看好中國經濟和中國股市。
  •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多地冷鏈「紅區」的超嚴管理
    【環球時報報導】「紅區」是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一個概念,即把傳染病毒的高汙染風險區稱為「紅區」,用來警戒危險。在國內10多個省份先後在進口冷鏈食品或外包裝上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甚至因此成為個別地區疫情反覆的主要原因後,全國多地由此實施針對進口冷鏈食品的嚴格檢疫措施。
  • 環球時報:紅歌有必要繼續唱下去
    原標題: 環球時報:紅歌有必要繼續唱下去  央視春晚一曲《英雄讚歌》,引來網絡上許多質疑甚至謾罵之聲。筆者以為,原因至少有兩點。首先,這首歌是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插曲,讓那些「親美」人士很是不爽。第二,《英雄讚歌》屬於紅歌。有些人認為,唱紅歌就意味著懷念「文革」,甚至想讓中國回到那段歲月。
  • 星雲縱然輝煌卻不長久,星空即使平凡倒也燦爛
    真正燦爛的,是由無數平凡個體構成的星空。獵戶座大星雲。
  • 廣東省雲浮市雲城區:開展紅色之旅,傳承紅色文化
    劍夫故裡,紅色味濃;仁善城頭,澎湃激昂;眾人山上,青鬱蔥蘢。9月2日上午,廣東省雲浮市雲城區腰古鎮武裝部組織腰古中學新生國防綜合實踐暨「城頭紅色之旅」活動走進革命老區城頭村。在城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該鎮傑出鄉賢李斌結合自身經歷,與新生學子們分享了心路歷程、成長體悟和人生目標,與現場師生重溫了城頭村史、紅色傳統和劍夫精神。
  • 大美白銀登上《環球人文地理》啦!
    近日,由我市青年攝影家王生暉拍攝製作的《西北大地上的白銀 絲路和黃河演奏出最美的交響》在《環球人文地理》靚麗登場。雜誌簡介 Introduction《環球人文地理》是中國第一本以全球為視野、以人文為核心的地理旅遊類精品雜誌,由原《國家人文地理》在2010年3月改名為《環球人文地理》。發行網絡覆蓋全國,單期發行量超過38萬冊,閱讀群體超過120萬,影響力及號召力在全國人文地理旅遊類媒體中排名第一。
  • 環球時報記者登上港珠澳大橋及其人工島 領略「超級工程」的設計之美
    【環球時報記者 李司坤】提起港珠澳大橋,人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這是中國的「超級工程」。2月3日至5日,《環球時報》記者登上港珠澳大橋及其人工島,穿越海底隧道,成為項目交付驗收前最後一批領略大橋之美的訪客。圖說:港珠澳大橋青州航道橋上的「中國結」造型索塔。望向對岸的深情眼眸乘著擺渡船在伶仃洋裡晃悠了一個多小時,《環球時報》記者終於在視線盡頭看到了港珠澳大橋,它像一條巨龍掩映在伶仃洋晚冬的霧氣裡,霧濃了它就淡,霧淡了它就濃。
  • 環球時報記者手記:聽薩爾瓦多人談薩中建交
    【環球時報報導 赴薩爾瓦多特派記者 王驍波 劉旭霞】8月下旬,薩爾瓦多拋棄臺北並同中國建交,讓很多人將目光投向這個不太熟悉的國度。《環球時報》記者日前趕赴薩爾瓦多採訪,發現儘管遠隔重洋,薩中建交的消息也令當地民眾振奮,他們對了解中國充滿熱情。「這是薩爾瓦多作出的一個勇敢而正確的決定」,在薩爾瓦多首都聖薩爾瓦多,計程車司機勞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 量子科技對中國有多重要 | 環球時報
    本文發表於《環球時報》2020年10月21日從2016年「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更多國人開始關注量子通信這一「黑科技」,到2020年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集中學習,量子科技已成為科技大國集中發力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沿陣地。
  • 12月5日 環球時報2021年會重磅來襲!
    12月5日,北京,環球時報2021年會將如期而至。在這裡,將有70多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就「中美博弈」「中印交鋒」「臺海危局」「科技創新」等重大話題進行深入探討,對公眾關心的問題作出回應。夜話環節,專家學者將對「2021年的世界」和「2021年的中國」作出預測。屆時,還將邀請數百位各行業領軍人物與會,並有機會參與討論。
  • 《環球時報》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
    【環球時報記者 王雯雯】「(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會是一個多邊主義者。他批評過川普的『美國第一』導致『美國孤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
  • 環球時報:人口普查 世界大國扎堆「摸家底」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深度】人口普查,世界大國扎堆「摸家底」【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中國十年一次的大規模人口普查於本月啟動,外界對此極為關注。畢竟,中國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此次普查將提供有關中國人口最準確的變化信息,並被用作進行未來規劃的關鍵依據。
  • 關於「黃昏」最優美的兩首詩,一個輝煌燦爛,一個蕭瑟悲涼!
    雖然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描寫的背景是黃昏時分,但是卻寫得並不蕭條冷寂,它的景色輝煌燦爛,胸襟廣闊高遠。我們再看看另外一首描寫黃昏的千古名篇,李商隱的《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 環球小使者——「研學計劃」活動介紹
    《環球時報》作為一家致力於讓世界了解中國、也讓中國了解世界的國際新聞媒體,在國際媒體對中國所有媒體的觀點轉引中,轉引量位居第一;而在國內輿論場中,《環球時報》也實現了極高的滲透率:《環球時報》的社評幾乎每天都被國際媒體關注,成為在國際重大問題上中國聲音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央各大部委
  • 濱海:傳承紅色文化凝聚奮進力量
    濱海紅色文化源遠流長,有著非常豐富的革命歷史資源,蘊含著革命先輩聽黨指揮 、熱愛人民,精忠報國、奮鬥犧牲的鐵軍精神。帶著對革命烈士的緬懷之情,記者隨後分別探訪了其他幾個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抗戰老兵手印牆、烈士家書、浮雕、濱海革命烈士紀念牆、英烈柱,記載了濱海革命先驅為中國革命及新中國建設浴血拼搏的奮鬥歷史和輝煌歷程,每年接待各類參觀學習人員近5萬人。」 革命遺址是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
  • 環球時報:《2046》是都市男女的情感黑洞
    片中的列車用瀰漫的大紅色將觀眾一席捲走,去體驗那些熟悉的情感。而2046房間,對於周慕雲來說是個驛站,他永遠在路上,對於一些都市人來說,又何嘗不是呢?他們孤獨,遊戲,慵懶,頹廢,迷亂,虛浮,落寞,冰冷,機械,絕望。城市像一個巨大的黑洞,如同但丁對地獄入口的描述:從這裡進去的人必須拋棄一切希望。《2046》中的男女陷入這個黑洞卻不自知,恰恰反映了都市人的失落。
  • 堅定紅色文化自信 推進紅色基因傳承
    歷史走進新時代,各種以「紅色」為主題的活動更是深深嵌入了社會生活:紅色經典亮閃螢屏,紅色歌曲唱響神州,紅色收藏持續升溫,紅色展陳豐富多彩,紅色旅遊成為時尚,紅色激情處處洋溢……「紅色」日漸成為主流文化的重塑、英雄主義的再造、家國情懷的復歸,紅色文化作為當代中國的主流文化,放射出璀璨奪目的光芒,煥發出朝氣蓬勃的生命力。  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是什麼?
  • 環球時報:回看723動車事故 當時輿論幼稚而偏激
    關於輿論三年前為何從對事故的批評變成近乎對高鐵的全盤否定,同樣值得我們反思。當時輿論的批判熱情十分高漲,出現了嚴重的「擴大化」現象,整個高鐵的發展遭到口誅筆伐,這一中國技術創新卓越且少有的成果幾乎成了「過街老鼠」。  出現如此不尋常的一幕,當然有其原因。首先劉志軍等2011年初被查出嚴重貪腐,動搖了公眾對高鐵項目在技術和管理上都能做到嚴謹的信心。
  • 《環球時報》記者問了25名高雄人
    《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程探訪高雄,從市政議員到街頭商販,從六合夜市到旗津景區,聆聽高雄人的心聲,找尋臺灣「藍綠」版圖變化背後的深層原因。從「又老又窮」到百廢待興從臺北乘高鐵南下高雄,除公務求學的人外,平日島內觀光客並不多,但這次《環球時報》記者卻遇到很多「到高雄玩玩,看看變化」的島內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