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博物館或展覽會上看到中外美術品原作,在北京舉辦的《院藏歐洲美術作品展覽》以及由美協舉辦的《印象派繪畫圖片展覽》,都吸引了廣大觀眾的興趣特別是許多美術青年們大開眼界,他們迫切地希望從其中學到點什麼,還請了一些老畫家去作報告,幫助他們對這些作品的認識,這都是值得鼓勵和提倡對歷史美術遺產的寶庫,我們要能鑽得進,也要能走出來,即是說,我們需要好好去研究它,學習它,利用它的某些有益因素來為我們今天的藝術創作服務,這裡有關於如何正確對待歷史美術遺產的兩個建議:
一、西方美術家、理論批評家對歷史美遺產抱有兩種不同的態度:一部分人對遺產抱輕視或否定的態度,他們認為藝術要創新,便要否定過去,未來主義便是這種理論的倡導者,他們的藝術實踐發展到抽象主義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們忽視前人的藝術創造和經驗對於今天的借鑑意義,認為新的創造和舊的傳統基礎絲毫不相干,這是割斷歷史、對歷史遺產抱虛無主義的態度。另一部分人則與此相反,他們對過去的遺產抱全盤肯定的態度,拜倒在歷史美術遺產之前,懷念自己過去祖先的黃金時代,而慨嘆今日藝術的衰落。
他們發出要「恢復過去光榮傳統」的呼聲,要求藝術家向過去的大師學習,以改變今天藝術上頹廢沒落的面在東歐國家的某些美術家、理論批評家對待歷史美術遺產也抱有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人是對古典優秀美術遺產的輕視,而對現代的頹廢沒落的藝術則大肆讚揚,他們藉口為了「尋求新的藝術形式」「創造新的藝術語言而號召大家向形式主義藝術看齊,以腐朽沒落的形式主義來代替新的藝術;另一種人則對形式主義表示並不感興趣,可是對於古典美術、特別是對西歐十九世紀的美術卻過分誇大它的成就,他們把當時的畫家、雕刻家吹捧成為高不可攀的偉大人物並把他們作為美術家學習效法的榜樣。
二、十分尊重歷史的藝術遺產,認為它是人類勞動與智慧的結晶,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而且是創造和發展新的藝術的出發點,從來也不迷信歷史藝術遺產,不盲目崇拜它,更不能把過去的遺產拿來代替今天的藝術,而是主張批判地繼承它、改造它,使它能在今天發揮積極的作用;主張對歷史藝術遺產採取分別不同的對待,對遺產進行科學的分析,區別其中的精華與槽粕而決定取捨;主張以歷史的觀點對待歷史藝術遺產,既要充分肯定它在歷史上所產生的積極意義,又要充分估計到它在今天可能引起的作用和影響為什麼要繼承遺產又要對遺產進行批判和改造呢?
我們是從關於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理論出發,是從關於兩種文化的學說出發,是從關於歷史文化遺產的科學論斷出發「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於是在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中也會或遲或速地發生變革。」、「歷史總是不同時代的延續每一時代都利用前世一切時代所傳給它的那些材料、資本形式和生產力。因此,一方面在完全變更過的情況下,繼續進行傳統的活動,另一方面用完全變更過的活動,來改變舊的情況」。這兩段話既說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又指明當經濟基礎發生變更的時候,對於過去的傳統,必須進行批判和改造,才能對新的基礎發揮積極的作用。
對於歷史美術一場的繼承既不能輕視它的存在從而全盤否定,也不能迷信和盲目崇拜。要持一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批判精神去繼承。這有這樣才不至於陷入某一個極端,這和我們中國的「中庸」思想有點類似。也有人提出另類的想法「藝術是一個對美追求極致的過程,如果不追求極致能稱為一個好的藝術家嗎?」在這裡補充一點繼承美術歷史遺產可以極致但不能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