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句話每個中國人估計都聽過,「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出處在哪?也許得翻到1947年的北大開學典禮,時任北大校長胡適,當著一眾學生,來了一句「美國的月亮比中國圓」,這有多喜歡美國。
這不奇怪,胡適出身於1891年,1910年就公費留學美國,這可是人生三觀形成最重要的時間年齡段,而且他在美國一待就是七年,英語口語流利不說,美國文化已經潛移默化於他的骨髓中。
割捨不掉的美國情結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當局看中了胡適的留美背景,就要求他前往美國尋求支持。
1938年,胡適的身份變為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不過就如大家所知,胡適在政治上好像沒多大作為,他在美國這段時間,倒是學術水平見長,居然斬獲20多個名譽博士頭銜。
1942年,辭職不幹的胡適繼續選擇待在美國,直到1946年才回國。
1949年,他又去了美國,此後就是臺灣、美國兩地跑。
若是沒有一種強烈的「熱愛」,胡適能長時間旅居美國麼?他這種做法,事實上已經表明,他是全身心接受美國的文化。而且,胡適還毫不掩飾他的這種情懷。
鼓吹全盤西化
胡適內心是存有救國救民的想法,1917年他回國後,就到北大做教授,期間他結交了很多革命志士,如李大釗等,在新文化運動中,胡適的主導思想就是摒棄所有的舊文化、舊文學和舊思想。
不可否認,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確夾雜了些落後的元素,但是不能「因噎廢食」吧,就因為幾個樹杈長歪了,就砍了一棵樹嘛?胡適完全否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在他看來,中國的落後似乎就是因為這「舊文化」所導致。
若是他能花點時間讀讀中國的史書,就會發現,國家發展的先進更多在於階級力量的覺醒,他認為美國好,那是因為美國享受到了資本主義帶來的社會變革的福利。他覺得中國要擺脫這落後的一切,只要將人家的那一套全部拿來就可以了。
但是,他似乎忽略了一個前提條件,在國家主權都不完整的時候,中國能原樣復刻美國的成功麼?
終身膜拜美國文明
胡適從沒想過要改變自己的想法,他覺得美國的那套「民主」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他覺得社會進步的標誌之一就是「自由」,所以他畢生也在追求這個,而且在言論上,屢屢發聲,為美國文明站臺。
由於這種「自由民主主義」深根於他的思想,所以他一生堅信,國家的統一可以通過「民主政治」來完成。不過翻翻中外歷史,有誰可以找到支撐這個觀點的例子?胡適還希望通過他的努力,可以讓當局完全接受美國的發展道路。
也許是留學生涯這段經歷對他的思想,產生了不可磨滅的烙印,或者就是個人本性使然,再遇上合適的環境,自然催生某種想法的根深蒂固。個人有想法,客觀說,並非壞事,但是當這種想法完全否認曾養育過他的文化,那不是簡單的不喜歡,而是發自內心的「厭惡」,這或許要從他年輕時代的一些經歷去尋求答案。
結語
從沒有哪個文明是毫無瑕疵的,而且史上幾千年來,各個文明之間都是有交互影響,只有從容接受先人們的一些不足,才能更有自信傳承先人們的文化。中國在歷史上遇到的危急時刻多了,但是每每都是自身的文化自信,讓中國再次強大。難道百年前中國再次遭遇低谷時,全盤換了文化,就能挽救自身的處境麼?所以不要忘記我們自己的根,我想這也是「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的意義所在吧。
再者說句難聽的,沒準就是東施效顰,被千年驗證過的文化,難道不如只有百年歷史的文明?這個可能從醫的人更有發言權,在新藥和臨床使用多年的老藥之間,他們更會選擇後者,畢竟風險可控,副作用也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