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8月17日電(軒召強) 8月16日,滬上再度書香滿城——2017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在上海展覽中心開幕。亮相書展現場的全國500多家出版社的15萬餘種圖書中,歷經5年策劃編撰、匯集全國400多位各學科專家參與的「中華民族文化大系叢書」第一輯新書首發格外引人矚目。該叢書作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十二五、十三五重點出版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擔任總顧問單位,上海故事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上海市國際文化傳播協會、上海文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策劃,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著名學者烏丙安、郝蘇民、葛劍雄擔任總主編,共56卷,分批出版。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之間交往頻繁,相互依存,相互融通,血肉相連。上下五千年的中國史,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是中華民族自我完善發展的強大推力。我國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員,各民族團結進步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只有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生產生活和工作學習中加深了解、增進感情,才能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守望相助、和諧共生。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脈,積澱著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文化自信是國家發展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優秀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人文風情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文化儘管個性紛呈,但是它們都是深深根植於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厚土壤裡,既特色多元又融為一體,「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共同創造了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著非常重要作用。各民族優秀的文化事項和文化元素,不僅是各民族的文明精華,更是今天整個中國文化大發展的源頭和根基
作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的重大出版工程,「大系」牢牢把握「為每個民族打造一張文化名片」的編輯宗旨,集聚國家級的專家學者隊伍,匯集一流和前沿的學術研究成果,反映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共同實踐者、創造者,唱響「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主旋律,激發每一個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榮譽感的宏大主題。編輯團隊歷時五年,深入到各民族調查研究,力爭站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高度,打造一套既反映國家意志、又反映各民族歷史文化,具有國家水平、世界影響的大型叢書。當日首發的第一批7卷9冊,分別為:《天子驕子——蒙古族 上下》(齊木德道爾吉主編)、《雪域之光——藏族 上下》(袁曉文主編)、《瀾滄笙歌——拉祜族》(劉勁榮 張錦鵬主編)、《雲龍彩雲——納西族》(楊福泉主編)、《鹿鳴興安嶺——鄂溫克族》(都永浩主編)、《烏蘇里漁歌——赫哲族》(都永浩主編)。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這套叢書雖然是一部以傳統紙質印製的圖書,但又不拘泥於紙張,利用現代數位化技術,採用全新的藝術表現手法,創新出版形態,在可讀性、大眾化等方面進行了獨具中國特色和時代風格的內容表達與視覺呈現的探索,使傳統圖書與各種新興媒體表現手段有機地結合,讓讀者獲得更完整、更全面的閱讀體驗。
「這是一張超級名片。」藏族卷主編,中國民族學學會副會長、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會長袁曉文說,僅叢書藏族卷撰稿前後就有40位學者加入執筆,人名、地名的統稿進行了兩次。「過去編寫民族文化的書籍,比較偏重學術性,這套中華民族文化大系從策劃開始就注重學術性與可讀性的結合,上海的編輯們深度參與文稿的撰寫和編排,把學者語言轉化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可以說,這是一套編者與學者共同創作的書,我有信心,介紹藏族文化的書裡,這本最好看。」
「每個民族都有非常豐富的文化,但我們首先需要選擇最能代表這個民族特色的精華、挑出最有個性的文化,以此來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文化,這是我們在編撰這套叢書時最難的。」納西族主編、中國民族學學會副會長楊福泉表示,現在雖然已經有很多寫民族文化的圖書,但能夠集中這麼多民族專家來寫各個民族的文化,客觀又準確,並不多見,而且與其他圖書相比,這套叢書通俗又理性。儘管從策劃到推出第一輯歷經5年之久,但在楊福泉看來,「這是一個漫長的工作,也是一個有獨特魅力的工作。」
「中華民族文化大系」叢書背後是世紀出版集團「故事會」團隊。「會講故事,是上海編輯的拿手好戲。」主編們說,這套書採用「雜誌式」編排手法,多層表述,由點及面;各種活潑體例,力求取得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 最有吸引力的是新媒體技術,讓傳統圖書與手機、平板電腦等有效結合,掃一掃二維碼,讀者在閱讀時可以欣賞到視頻、音頻等內容,甚至直接與叢書主編們對話交流。編輯團隊還建立了「中華民族文化經典學術著作資料庫及數字交流平臺」,以各捲紙本圖書為引導,讀者讀「一本書」可以延伸閱讀到幾十本書。
(責編:潘華、軒召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