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文化大系叢書第一輯上海首發

2020-11-23 人民網上海站

人民網上海8月17日電(軒召強) 8月16日,滬上再度書香滿城——2017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在上海展覽中心開幕。亮相書展現場的全國500多家出版社的15萬餘種圖書中,歷經5年策劃編撰、匯集全國400多位各學科專家參與的「中華民族文化大系叢書」第一輯新書首發格外引人矚目。該叢書作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十二五、十三五重點出版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擔任總顧問單位,上海故事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上海市國際文化傳播協會、上海文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策劃,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著名學者烏丙安、郝蘇民、葛劍雄擔任總主編,共56卷,分批出版。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之間交往頻繁,相互依存,相互融通,血肉相連。上下五千年的中國史,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是中華民族自我完善發展的強大推力。我國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員,各民族團結進步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只有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生產生活和工作學習中加深了解、增進感情,才能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守望相助、和諧共生。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脈,積澱著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文化自信是國家發展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優秀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人文風情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文化儘管個性紛呈,但是它們都是深深根植於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厚土壤裡,既特色多元又融為一體,「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共同創造了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著非常重要作用。各民族優秀的文化事項和文化元素,不僅是各民族的文明精華,更是今天整個中國文化大發展的源頭和根基

作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的重大出版工程,「大系」牢牢把握「為每個民族打造一張文化名片」的編輯宗旨,集聚國家級的專家學者隊伍,匯集一流和前沿的學術研究成果,反映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共同實踐者、創造者,唱響「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主旋律,激發每一個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榮譽感的宏大主題。編輯團隊歷時五年,深入到各民族調查研究,力爭站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高度,打造一套既反映國家意志、又反映各民族歷史文化,具有國家水平、世界影響的大型叢書。當日首發的第一批7卷9冊,分別為:《天子驕子——蒙古族 上下》(齊木德道爾吉主編)、《雪域之光——藏族 上下》(袁曉文主編)、《瀾滄笙歌——拉祜族》(劉勁榮 張錦鵬主編)、《雲龍彩雲——納西族》(楊福泉主編)、《鹿鳴興安嶺——鄂溫克族》(都永浩主編)、《烏蘇里漁歌——赫哲族》(都永浩主編)。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這套叢書雖然是一部以傳統紙質印製的圖書,但又不拘泥於紙張,利用現代數位化技術,採用全新的藝術表現手法,創新出版形態,在可讀性、大眾化等方面進行了獨具中國特色和時代風格的內容表達與視覺呈現的探索,使傳統圖書與各種新興媒體表現手段有機地結合,讓讀者獲得更完整、更全面的閱讀體驗。

「這是一張超級名片。」藏族卷主編,中國民族學學會副會長、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會長袁曉文說,僅叢書藏族卷撰稿前後就有40位學者加入執筆,人名、地名的統稿進行了兩次。「過去編寫民族文化的書籍,比較偏重學術性,這套中華民族文化大系從策劃開始就注重學術性與可讀性的結合,上海的編輯們深度參與文稿的撰寫和編排,把學者語言轉化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可以說,這是一套編者與學者共同創作的書,我有信心,介紹藏族文化的書裡,這本最好看。」

「每個民族都有非常豐富的文化,但我們首先需要選擇最能代表這個民族特色的精華、挑出最有個性的文化,以此來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文化,這是我們在編撰這套叢書時最難的。」納西族主編、中國民族學學會副會長楊福泉表示,現在雖然已經有很多寫民族文化的圖書,但能夠集中這麼多民族專家來寫各個民族的文化,客觀又準確,並不多見,而且與其他圖書相比,這套叢書通俗又理性。儘管從策劃到推出第一輯歷經5年之久,但在楊福泉看來,「這是一個漫長的工作,也是一個有獨特魅力的工作。」

「中華民族文化大系」叢書背後是世紀出版集團「故事會」團隊。「會講故事,是上海編輯的拿手好戲。」主編們說,這套書採用「雜誌式」編排手法,多層表述,由點及面;各種活潑體例,力求取得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 最有吸引力的是新媒體技術,讓傳統圖書與手機、平板電腦等有效結合,掃一掃二維碼,讀者在閱讀時可以欣賞到視頻、音頻等內容,甚至直接與叢書主編們對話交流。編輯團隊還建立了「中華民族文化經典學術著作資料庫及數字交流平臺」,以各捲紙本圖書為引導,讀者讀「一本書」可以延伸閱讀到幾十本書。

(責編:潘華、軒召強)

相關焦點

  • 《漢字中國》首發 詮釋本土哲學思想與文化基因
    原標題:《漢字中國》首發 詮釋本土哲學思想與文化基因圖為《漢字中國》叢書第一輯。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供圖「以傳統漢字為標誌的觀念是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結晶體』,漢字博大精深,每一個漢字都蘊含著中國歷史生命與文化生命的獨創性價值。」《漢字中國》主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曾振宇22日在《漢字中國》叢書第一輯首發式暨學術研討會上表示。
  • 金學論著~吳 敢:「金學叢書」第二輯前言
    「金學叢書」 第二輯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可足稱道的一個百年。對中國人來說,世紀伊始,產生了驚天動地的兩件大事:1911年封建王朝的終結,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中國人心裡承接有豐富的傳統,中國人肩上也負荷著厚重的負擔。揚棄傳統文化,呼喚當代文明,這一除舊布新的文化使命,在中國用了大半個世紀的時間。
  • 中英文版佛山武術龍舟文化圖書亮相法蘭克福書展
    10月12日,第72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舉行線上活動,佛山歷史文化叢書中英文版(第一輯)、——《中國佛山功夫文化》、《中國佛山龍舟文化》亮相本屆書展。(第一輯)之《中國佛山功夫文化》(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編委會編輯部 供圖)
  • 大院士寫給小孩子的科學啟蒙書上海首發
    大院士寫給小孩子的科學啟蒙書上海首發 2017-08-21 22:12:3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於曉
  • 上海交大醫學院發布戰疫畫冊及叢書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雷禹、童寬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日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正式對外發布《交醫戰疫》畫冊和《交大醫學戰疫2020》《醫路聆聽交醫最美逆行紀事》系列叢書。據悉,劃策和叢書由黨委宣傳部、學生工作指導委員會於今年3月起組織編寫,通過交流採訪、專題約稿等形式集結成冊。
  • 《英語300句(普及版)》新書首發 系我省全民學外語叢書首本著作
    本報海口6月29日訊 (記者陳卓斌)6月29日下午,海南省全民學外語叢書首本著作《英語300句(普及版)》在海口首發,全書分設15課,模塊齊全,內容由淺入深,適合具有初級或中級英語水平的學習者使用。
  • 讓中醫藥文化走出國門 梅全喜主編艾葉百科系列叢書正式出版
    近年來,隨著國家中醫藥國際化發展戰略的實施,中醫藥事業在海外得到蓬勃發展,隨之而來的是海外對中醫藥文化及相關知識需求的與日俱增;而艾文化正是中醫藥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據梅全喜教授介紹,艾葉為保護人們的身體健康、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繁衍作出了重要貢獻,民間用艾的習俗人人皆知,特別是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國各地都在使用艾葉來驅瘟避瘴,預防新冠肺炎的傳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首本考古學辭典亮相書展 上海辭書社好書聚集[圖]-中國 上海 一...
    8月7日報導:今年,上海辭書出版社為上海書展準備了一批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大型辭書,同時也為書展上的普通讀者準備了一系列的常用辭典,前者諸如《中國考古學大辭典》、《中國哲學大辭典(修訂本)》、《中國青銅器大辭典》等;後者有《常用諺語辭典》、《常用名句辭典》、《常用俗語辭典》等。
  • 2017上海書展怎麼逛?這是一份劃了重點的攻略
    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為大家從七百餘場活動中劃了重點,不管你是文學青年、藝術愛好者、歷史社科控還是帶娃逛書展,都能從中有所收穫。文學青年看這裡 上海國際文學周今年上海國際文學周的主題是科幻,這是一個很貼合文藝青年的流行話題了!
  • 中英文版"淮揚菜"英國首發 收錄雙味獅子頭等(圖)
    《淮揚菜》封面  記者昨連線英國倫敦獲悉,當地時間4月8日上午11時30分,《符號江蘇·口袋本》系列圖書在倫敦會展中心舉行中英文版新書全球首發式暨版權籤約儀式,由市烹協參與編寫的中、英文版《淮揚菜》口袋本作為「符號江蘇」第一輯之首如期首發
  • 「美育綜合改革研究」叢書:新時代背景下的美育基因重組
    「美育綜合改革研究」叢書,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人民日報》曾刊發一篇題為《美育是一種剛需》的報導。吳冠中曾說:如今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很多。  世界範圍內,各國美育學者在第三次數位技術革命帶來的大數據時代浪潮下,從哲學、文化學、人類學、教育學、社會學、民族學等角度出發,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重新審視教育,提出美術教育理應促進公平正義、社會團結和全球可持續發展。  這,是「美育綜合改革研究」叢書的主旨。
  • 《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與讀者見面
    對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歷程的總結及對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機制及其社會文化條件的研究,將為新世紀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創新能力的提高、創新體系的建設提供歷史借鑑。我國科學技術工作者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探索創新和愛國奉獻精神,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將激勵後來者為趕超世界先進科技水平而不懈努力。
  • 中華民族文化的後發優勢
    建立在感受之上的認知,匯聚到一起就形成了文化。由於地域、氣候、物產等自然環境的差異,不同地域的人群必然產生不同的感受和認知,由此產生不同類型的文化。如果西方人用西方文化去理解中華民族文化,一定不可能徹底通透,反之亦然。
  • 松江為什麼是「上海之根」?海拔不足100米的九峰何以成為人文高地
    為什麼松江被稱為「上海之根」?在上海城市發展過程中,松江發揮著什麼樣的獨特作用?同濟大學出版社「城市行走書系」新推松江專輯,首批四種《上海松江山水地圖》《上海松江民俗地圖》《上海松江宗教地圖》《上海松江建築地圖》10日在松江區圖書館首發。
  • 「走近院士」叢書全方位探訪當代中國頂尖科學家
    《走近院士——探訪中國頂尖科學家的精彩人生》系列叢書,近日由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出版。叢書以院士為單元,通過實地採訪或網絡聯絡的方式採訪院士,對院士的成長經歷、求學歷程、學術領域、工作方法、子女及學生教育、社會責任等各個方面進行故事敘述性寫作。
  • 寫給孩子的科學啟蒙書 「與中國院士對話」叢書新書首發
    專題:2017上海書展圖片說明:「與中國院士對話」叢書新書發布會現場  東方網記者葉頁8月21日報導:21日下午,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科普讀物「與中國院士對話」叢書(九卷本)新書發布會召開。
  • 中華民族的法治意義
    伴隨著大統一,隋唐兩朝將存在於魏晉南北朝的各民族包容進來,實現了「漢族固有之文化與異族固有之武力結合為一」14的再次統一。  在我國現行有效的法律法規中,在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傳統語境下使用「中華民族」概念最為常見,除了《教育法》和《中醫藥法》之外,還有《老年人權益保障法》(1996年制定)第一條「中華民族敬老、養老的美德」,《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1年制定)第一條「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文物保護法》(2002年修訂)第一條「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
  • 【都市人文】沈潔 | 上海摩登時代的消費、市場與文化網絡構建
    幾年間,規模宏敞的大型劇場相繼出現,如漢口路廣西路口的文明大舞臺,九江路浙江路口的新新舞臺(原為樓外樓遊樂場),福州路雲南路口的大新舞臺,牛莊路廣西路口的三星大舞臺,福州路湖北路西首的丹桂第一臺,閘北的春華舞臺,南市九畝地的新舞臺,虹鎮的翔舞臺,都成了京劇的大本營。1920年代起,由於戲劇興盛,上海又湧現了許多新的演出場所,這時興建的劇場無論規模和設備都有很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