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綜合改革研究」叢書:新時代背景下的美育基因重組

2021-01-12 新華網客戶端

 

  「美育綜合改革研究」叢書,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人民日報》曾刊發一篇題為《美育是一種剛需》的報導。吳冠中曾說:如今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很多。李開復也說過:未來什麼都有可能被替代,唯獨藝術和娛樂不可能被替代。聯合國原秘書長潘基文在2015年「第五屆世界華人美術教育大會」上說:聯合國自70年前成立之際,就已經認識到美術的力量。美術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影響我們每一個人,與此同時,它也能將我們團結起來,形成一個共同體。美術能開放思想,培養我們對彼此文化的尊重,為建立開放包容的社會鋪平道路……《教育2030行動綱領》頒布後,隨著國際社會對該綱領的深入推廣,美育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凸顯出來。

  在我們視美育為「剛需」之餘,需要重新定義美育的意義、價值和走向。美育須從以往的重審美,走向重實踐、重體驗,要從全球共同、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高度,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科學定位各級各類學校美育課程目標,這是新時代對美育的基因重組。

  這,是我們策劃這套「美育綜合改革研究」叢書的出發點。

  美育綜合改革已有條不紊地展開:根據教育部於2016年起,與各省(區、市)籤署學校美育改革發展備忘錄,當地政府將會同教育部門支持學校美育發展,建立美育評價制度。至2018年,教育部與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部籤署了美育備忘錄。這是2015年《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印發之後,推進學校美育工作的又一重要舉措。

  世界範圍內,各國美育學者在第三次數位技術革命帶來的大數據時代浪潮下,從哲學、文化學、人類學、教育學、社會學、民族學等角度出發,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重新審視教育,提出美術教育理應促進公平正義、社會團結和全球可持續發展。

  這,是「美育綜合改革研究」叢書的主旨。

  為全方位地探明社會文化轉型背景下學校美育課程所遇到的機遇和挑戰,論證中小學美育課程實施路徑,我們圍繞當前美育領域熱點設置新媒體藝術教育、表演藝術教育、藝術統整課程等議題,特設「國際藝術教育學者對話」欄目。在這個欄目中,有同時代中外美育學者隔空對話,更有當代學者對先行者學術觀點和實踐作現代意義的詮釋發展。

  這,是「美育綜合改革研究」叢書的創新點。

  本叢書聚焦美育課程改革,提供較為完整的連續性藝術體驗與學習,強調藝術、文化、生活、詮釋、批判、實踐與反思等。本叢書第一輯包括《與大數據時代同行的美術教育》《數位化時代下的新媒體藝術教育》《社會轉型背景下的表演藝術教育:二十世紀西方表演理論教學讀本》。

  《與大數據時代同行的美術教育》聚焦視覺藝術教育領域,集結了中國、美國、德國、匈牙利、韓國、日本等多個國家的學術成果,從國際美術教育研究的新動向、各國美術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展開論述,研究覆蓋虛擬學習環境中的美術教育、新媒體藝術教育、數位化美術教科書、美術教師教育、美術鑑賞課程與教材、美術館教育等方面。21世紀需要怎樣的教育?在當前社會變革的背景下,美育的宗旨是什麼?書中給出的解答是:

  21世紀的教育應該向「全球共同」的理念轉變。

  21世紀需要面向全體學生的藝術教育、促進社會創新的藝術教育、實現全球共同核心利益的藝術教育。

  世界在變化,教育也必須變化。美術教育理應促進公平正義、社會團結和全球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高瞻遠矚,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重新審視教育。

  《數位化時代下的新媒體藝術教育》聚焦新媒體藝術教育領域,從數位化時代的教育背景出發,基於新媒體、新技術,從新視覺的形式探討藝術能力與文化理解、藝術能力與美感測評、傳統文化及其教育價值、民族身份認同、傳承與創新、研究新範式等多個角度展開敘述:

  數位化時代下的新媒體藝術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在平等共生的對話基礎上,學生自身價值取向、個人想法,結合完整的知識脈絡,進行選擇、加工和組合,對視覺圖像的意義進行全方位的思考,通過自主接觸達到理解課堂內外的物、事和人的意義,在辨別、分析、反省、判斷的內化中,構建起自身知識結構體系,並能將其應用於其他生活領域,達到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和人與社會的統一。

  《社會轉型背景下的表演藝術教育:二十世紀西方表演理論教學讀本》聚焦表演藝術教育研究領域,從文化學、人類學、教育學、社會學、民族學等角度出發,對表演藝術歷史、表演藝術教育、戲劇藝術教育、教育戲劇、社區戲劇教育等層面進行論述,填補表演藝術教育在學校藝術教育中的空白。把斯坦尼、布萊希特、謝克納等表演藝術大家請進基礎教育的課堂,讓體驗派、表現派以及人類表演學派等各種現代表演流派登上校園生活的舞臺,開啟表演由劇院到校園、藝術由專業到普及的新的美育歷程:

  禮樂之道、理想之國——從孔子到柏拉圖,古人的希冀綿延至今;藝術表演、生活呈現——從斯坦尼到布萊希特,今人的作為奔騰不息。人類要自覺地改變自我,社會要和諧地超越現實,作為審美的表演藝術之深入人心和作為禮儀的表演方法之家喻戶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路徑。有一個偉人說過,到了人類都自覺地改造自我的階段,就是人類的共產主義社會;為了迎接這個社會的到來,從娃娃抓起,人類都要學會自覺地認識自我、改造自我,而這個過程也就是自覺地扮演自我、表現自我、呈現自我——這是一個極具戰略意義的教育大事,這是一個極具世界價值的國家大事!

  社會文化轉型背景下,美育要走向何方,誰也無法下個定論,給出答案。但是我們應該敏感地看到全球共同、人文素養培養、創新能力等導向,思考其與美育的關係,並在教學與實踐中加以探索和研究。(陳群)

相關焦點

  • 新時代背景下的美育基因重組
    美育須從以往的重審美,走向重實踐、重體驗,要從全球共同、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高度,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科學定位各級各類學校美育課程目標,這是新時代對美育的基因重組。     這,是我們策劃這套「美育綜合改革研究」叢書的出發點。
  • 改革開放初期美育的本體論重建及啟示
    值此改革開放40年之際,立足教育學術史視角,回溯改革開放初期教育學界對美育作為一個學科進行的本體論重建歷程,總結和反思歷史經驗,無疑為當代美育的研究與實踐提供了參照與借鑑。而這種思考是從把美學和美育視為一種教育學支撐性內容的存在開始的。陳元暉首先指出:「教育學之所以長期處於貧困的境地,就是由於它忽視哲學」。因此,在教育恢復重建的背景下,應把美學思想作為能夠將「教育學託上天空的一朵彩雲」[3]3。
  • 2020年全國高校美育實踐與研究學術研討會在鄂舉辦
    活動主題為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大學生美育通識課程體系構建。此次研討會由湖北第二師範學院主辦,湖北第二師範學院藝術學院、師範生美育實踐研究中心承辦。在學術講座環節,全國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副秘書長、湖南師範大學博導郭聲健教授深入解讀了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的出臺背景、特點、重要創新點。
  • 弘揚美育精神 培養時代新人
    ——石家莊市中華大街小學小藝術家作品參展平遙二木藝術節 ▲開幕式路旗海報 11月29日,平行線——首屆2020二木藝術展暨二木美育推介會在平遙古城隆重開幕,國內多位美育專家及美育實踐者作為此次展覽的學術顧問及策展人受邀參加本次活動。
  • 如何讓學校體育、美育強起來?各地逐步積累經驗
    (深聚焦)本報記者 吳 月核心閱讀《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日前印發,對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美育工作進行了系統設計和全面部署。而在麻田中心學校,學生們在課上學會了摔跤,課下勤於練習,摔跤隊的小隊員們還在全市、全省運動會上獲得了多個獎項。「通過訓練和比賽,孩子們有了健康昂揚的狀態!」朱志輝說。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表示,教學改革是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美育工作的關鍵,聚焦「教會、勤練、常賽(展)」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
  • 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美育工作意見
    四、著力改善辦學條件13.配齊配好美育教師。各地要加大中小學美育教師補充力度,未配齊的地區應每年劃出一定比例用於招聘美育教師。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通過購買服務方式,與相關專業機構等社會力量合作,向中小學提供美育教育教學服務,緩解美育師資不足問題。鼓勵優秀文藝工作者等人士到學校兼任美育教師。
  • 莫讓美育體育成為另一種競爭焦慮
    這些年,教育改革的一大趨勢,就是樹德增智、強體育美,補上歷史欠帳,提高綜合素質。美育體育在中考的權重增加,只是具體的落地舉措。但平心而論,在中考制度運行成熟的大背景下,增加科目或調整分值,絕非一件簡單的事,每一點變化都會影響學生學業的整體安排。考試指揮棒的風吹草動,都牽涉千家萬戶,關乎教育公平,社會的關切、家長的忐忑實在情理之中。
  • 在美的世界裡描繪燦爛人生:著名教育家、美育專家、書畫家於文書
    50餘年來,孜孜不倦、不懈奮鬥,致力於美學、美育以及中國美術史、繪畫美學等領域等的研究,對書法、繪畫、攝影、音樂、戲曲、文學都有較深的造詣。他的《宣傳美學》《藝術美論》《大學美育》《峰門問道》《春華秋實》《畫說動物精神》等10多部專著先後被人民出版社以及人民美術、上海百家等出版社出版發行。其中,「人與自然」系列叢書——《畫說動物精神》《畫說植物品格》《畫說山水情懷》,被列入全國中小學美育叢書。
  • 南方科技大學召開美育新趨勢和新路徑教育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由南科大藝術中心主辦,來自全國30餘所高校或機構的100餘名藝術及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南科大,探討世界一流大學美育建設的新趨勢和新路徑,共論「如何發展大學的美育教育」。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下簡稱「人文學院」)講席教授李鳳亮,人文學院院長、講席教授陳躍紅等出席了研討會。
  • 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 美育進中考亟待補上哪幾課
    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2年,學校美育評價體系逐步健全;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針對可能存在的師資不足問題,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副院長張野認為有三個解決途徑:「第一是適當增加班額數,但這樣可能會造成師生互動不足,所以我認為可以借鑑疫情期間的經驗,採取慕課和線下教學相結合的形式,理論課部分通過慕課教學,就相當於騰出一部分班容量,線下進行實踐教學。第二,可以進一步推廣虛擬仿真教學,根據課程所需要的場景,搭建相應的實驗平臺,學生結合慕課的內容進行學習。
  • 《美育》雜誌丨劉偉冬:讓藝術之花開在每個人的心中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剛剛頒布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就明確指出:「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像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能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 美育進中考,培訓機構已"乘勢而上" 家長怎麼辦?
    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2年,學校美育評價體系逐步健全;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  針對可能存在的師資不足問題,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副院長張野認為有三個解決途徑:「第一是適當增加班額數,但這樣可能會造成師生互動不足,所以我認為可以借鑑疫情期間的經驗,採取慕課和線下教學相結合的形式,理論課部分通過慕課教學,就相當於騰出一部分班容量,線下進行實踐教學。第二,可以進一步推廣虛擬仿真教學,根據課程所需要的場景,搭建相應的實驗平臺,學生結合慕課的內容進行學習。
  • 美育進中考 培訓機構已「乘勢而上」,家長怎麼辦?
    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2年,學校美育評價體系逐步健全;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  針對可能存在的師資不足問題,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副院長張野認為有三個解決途徑:「第一是適當增加班額數,但這樣可能會造成師生互動不足,所以我認為可以借鑑疫情期間的經驗,採取慕課和線下教學相結合的形式,理論課部分通過慕課教學,就相當於騰出一部分班容量,線下進行實踐教學。第二,可以進一步推廣虛擬仿真教學,根據課程所需要的場景,搭建相應的實驗平臺,學生結合慕課的內容進行學習。
  • 在線美育仍需知識圖譜與智能交互
    伴隨科技的發展,美育也依託網絡這一載體,匯聚了豐富、開放的教學資源,為美育的教學生態帶來了嶄新變化和多種面貌,實現了多終端的美育環境。  細觀當前在線教育網站可發現,其分類模式多種多樣,如企業向政府、團體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在線教育服務,但基本沒有美育內容;企業向個人提供教育服務,多是周期短、投入小、目的性強的技能教育;教師、學生直接進行在線教學,主要是中小學全科的一對一輔導;線下教育企業開展線上教學,線上教育企業開展線下業務;「供應商→生產商→經銷商→消費者」的在線教育,即將企業、機構、教師與學習者的資源整合在同一平臺
  • 肖瀟:德國的美育融合教育
    德國的美育融合教育  □肖瀟  德國,是傳統工業型社會,著重倡導「融合社會」這個新教育的概念,加之吸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的教訓後,更加注重和倡導社會應該具有「多元化包容性」。  融合教育的教育理念最初源自社會學概念。融合教育在德國是不分年齡段的,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學都一併通用。
  • One World繪畫大賽舉辦頒獎典禮 關注青少年美育教育
    12月20日,One World公益繪畫大賽的頒獎典禮及作品展在北京舉行,該活動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研究中心、社會美育聯盟與平安銀行共同舉辦。活動得到了中國美術家協會和中央美術學院的鼎力支持,中國美協名譽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社會美育聯盟榮譽主席靳尚誼等多位美術界學者出席活動。
  • 傳統色彩美學研究者郭浩到江北中學開展美育講座 4000餘名師生領略...
    近日,重慶市江北中學邀請原長影集團北京影視中心主任、知名作家、傳統色彩美學研究者郭浩到校,為師生開展「對話傳統色彩」的美育講座。美育講座現場。講座一開始,郭浩講述了自己研究中國傳統色的初衷。隨後,他從中國傳統色的「精緻與微妙」「詩意與曼妙」「貴氣與雋妙」三個方面分享了自己對於傳統色的認識。  「蒼筤,是春天竹子出生時的青綠;『天青色等煙雨』裡的『天青色』,在上古時候叫『天縹』。『縹』是淺藍色,跟漂洗有關,就是染藍的衣服在水裡洗著洗著顏色就淡了;月白,是月光灑下一片青白……」郭浩從身邊的物象說起,深入淺出地講解中國傳統色彩。
  • 美育中國 雕塑夢想——第三屆中國青少年雕塑大展開幕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專門為展覽寫下寄語:在世界人民攜手抗疫、共克時艱這樣特殊的背景下舉辦第三屆中國青少年雕塑大展,旨在關注現實、面向未來,激勵廣大青少年通過結合三維造型和審美觀念雕塑作品的方式,用心感受社會生活,激發美好想像力,放飛夢幻創造力,放眼世界,為中國「塑型」。
  • 卓越的生命之花需要用美育澆灌
    我們的教育亟須改革和完善,國家最新頒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等綱領性文件,勾畫了新時代教育的宏大藍圖和實施方案。現代化教育方案明確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
  • 新一輪融資到位,美術寶教育用「黑科技」變革傳統美育
    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現代,科技文明日益成為人類文明的主流,並不斷左右著人們,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當美育與科技產生交集,會擦出怎樣的火花?藝旗科技集團旗下品牌美術寶教育近日剛宣布完成D輪2.1億美元融資。本輪融資是目前中國素質教育領域最大單筆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