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曾刊發一篇題為《美育是一種剛需》的報導。吳冠中曾說:如今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很多。李開復也說過:未來什麼都有可能被替代,唯獨藝術和娛樂不可能被替代。聯合國原秘書長潘基文在2015年「第五屆世界華人美術教育大會」上說:聯合國自70年前成立之際,就已經認識到美術的力量。美術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影響我們每一個人,與此同時,它也能將我們團結起來,形成一個共同體。美術能開放思想,培養我們對彼此文化的尊重,為建立開放包容的社會鋪平道路……《教育2030行動綱領》頒布後,隨著國際社會對該綱領的深入推廣,美育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凸顯出來。
在我們視美育為「剛需」之餘,需要重新定義美育的意義、價值和走向。美育須從以往的重審美,走向重實踐、重體驗,要從全球共同、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高度,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科學定位各級各類學校美育課程目標,這是新時代對美育的基因重組。
這,是我們策劃這套「美育綜合改革研究」叢書的出發點。
美育綜合改革已有條不紊地展開:根據教育部於2016年起,與各省(區、市)籤署學校美育改革發展備忘錄,當地政府將會同教育部門支持學校美育發展,建立美育評價制度。至2018年,教育部與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部籤署了美育備忘錄。這是2015年《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印發之後,推進學校美育工作的又一重要舉措。
世界範圍內,各國美育學者在第三次數位技術革命帶來的大數據時代浪潮下,從哲學、文化學、人類學、教育學、社會學、民族學等角度出發,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重新審視教育,提出美術教育理應促進公平正義、社會團結和全球可持續發展。
這,是「美育綜合改革研究」叢書的主旨。
為全方位地探明社會文化轉型背景下學校美育課程所遇到的機遇和挑戰,論證中小學美育課程實施路徑,我們圍繞當前美育領域熱點設置新媒體藝術教育、表演藝術教育、藝術統整課程等議題,特設「國際藝術教育學者對話」欄目。在這個欄目中,有同時代中外美育學者隔空對話,更有當代學者對先行者學術觀點和實踐作現代意義的詮釋發展。
這,是「美育綜合改革研究」叢書的創新點。
本叢書聚焦美育課程改革,提供較為完整的連續性藝術體驗與學習,強調藝術、文化、生活、詮釋、批判、實踐與反思等。本叢書第一輯包括《與大數據時代同行的美術教育》《數位化時代下的新媒體藝術教育》《社會轉型背景下的表演藝術教育:二十世紀西方表演理論教學讀本》。
《與大數據時代同行的美術教育》聚焦視覺藝術教育領域,集結了中國、美國、德國、匈牙利、韓國、日本等多個國家的學術成果,從國際美術教育研究的新動向、各國美術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展開論述,研究覆蓋虛擬學習環境中的美術教育、新媒體藝術教育、數位化美術教科書、美術教師教育、美術鑑賞課程與教材、美術館教育等方面。21世紀需要怎樣的教育?在當前社會變革的背景下,美育的宗旨是什麼?書中給出的解答是:
21世紀的教育應該向「全球共同」的理念轉變。
21世紀需要面向全體學生的藝術教育、促進社會創新的藝術教育、實現全球共同核心利益的藝術教育。
世界在變化,教育也必須變化。美術教育理應促進公平正義、社會團結和全球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高瞻遠矚,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重新審視教育。
《數位化時代下的新媒體藝術教育》聚焦新媒體藝術教育領域,從數位化時代的教育背景出發,基於新媒體、新技術,從新視覺的形式探討藝術能力與文化理解、藝術能力與美感測評、傳統文化及其教育價值、民族身份認同、傳承與創新、研究新範式等多個角度展開敘述:
數位化時代下的新媒體藝術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在平等共生的對話基礎上,學生自身價值取向、個人想法,結合完整的知識脈絡,進行選擇、加工和組合,對視覺圖像的意義進行全方位的思考,通過自主接觸達到理解課堂內外的物、事和人的意義,在辨別、分析、反省、判斷的內化中,構建起自身知識結構體系,並能將其應用於其他生活領域,達到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和人與社會的統一。
《社會轉型背景下的表演藝術教育:二十世紀西方表演理論教學讀本》聚焦表演藝術教育研究領域,從文化學、人類學、教育學、社會學、民族學等角度出發,對表演藝術歷史、表演藝術教育、戲劇藝術教育、教育戲劇、社區戲劇教育等層面進行論述,填補表演藝術教育在學校藝術教育中的空白。把斯坦尼、布萊希特、謝克納等表演藝術大家請進基礎教育的課堂,讓體驗派、表現派以及人類表演學派等各種現代表演流派登上校園生活的舞臺,開啟表演由劇院到校園、藝術由專業到普及的新的美育歷程:
禮樂之道、理想之國——從孔子到柏拉圖,古人的希冀綿延至今;藝術表演、生活呈現——從斯坦尼到布萊希特,今人的作為奔騰不息。人類要自覺地改變自我,社會要和諧地超越現實,作為審美的表演藝術之深入人心和作為禮儀的表演方法之家喻戶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路徑。有一個偉人說過,到了人類都自覺地改造自我的階段,就是人類的共產主義社會;為了迎接這個社會的到來,從娃娃抓起,人類都要學會自覺地認識自我、改造自我,而這個過程也就是自覺地扮演自我、表現自我、呈現自我——這是一個極具戰略意義的教育大事,這是一個極具世界價值的國家大事!
社會文化轉型背景下,美育要走向何方,誰也無法下個定論,給出答案。但是我們應該敏感地看到全球共同、人文素養培養、創新能力等導向,思考其與美育的關係,並在教學與實踐中加以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