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士寫給小孩子的科學啟蒙書上海首發

2021-01-13 中國新聞網

大院士寫給小孩子的科學啟蒙書上海首發
2017-08-21 22:12:3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於曉

    大型科普讀物「與中國院士對話」叢書(九卷本)21日在上海書展首發。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鄒世昌、褚君浩、賀林21日現身分享自己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和自身成長經歷。 陳靜 攝

  中新網上海8月21日電 (記者 陳靜)大型科普讀物「與中國院士對話」叢書(九卷本)21日在上海書展首發。九位院士從晶片、太陽能、基因、有機化學、風雲衛星、紅外遙感、北鬥定位系統、天文、腦科學九個方面與孩子們進行對話,回答他們天馬行空的問題,為其講解基礎的科學知識。

  當日,出版社推出首批三本:《晶片世界:集成電路探秘》(鄒世昌海波秦暢編寫);《太陽能的光電之旅》(褚君浩海波秦暢編寫);《基因要去串門了:基因和遺傳的秘密》(賀林海波秦暢編寫)。

  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鄒世昌、褚君浩、賀林21日現身上海書展,分別介紹了自己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他們以自身成長經歷為例,講述「學」的故事,並寄語現場小讀者,希望他們養成「讀書、學習、思考」的習慣。

  據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方面介紹,該套叢書的創意來源於系列廣播節目——「創新之問·小學生對話中國院士」。這檔節目讓在學術領域已成大家的院士們和童言無忌的小學生進行科學啟蒙式的對話,從而產生讓人驚喜的思想碰撞。

  大院士們給小朋友談的並不是特別尖端前沿的科學,而是更偏向於基礎的工程學,偏向於如何用科學探索去引領技術突破,繼而帶動產業升級,最終服務全人類。科學探索的道路漫長而艱辛。院士們在節目中以自身的成長經歷為例,為孩子講自身「學」的故事,引導他們去養成一種「思」的習慣。

  在對話中,院士們結合中國現有的科研和產業現狀講解,讓孩子們切實感受和了解中國的科研實力,了解專業需要的學科背景知識,啟蒙他們的職業意識,讓孩子們知道科技強國的夢想務必得立足於實際。

  據介紹,「與中國院士對話」叢書主要以節目談話的知識內容為基礎,編寫組進行了系統化地擴展,並為文字配上插圖,更清晰、更形象地展示學科領域的基礎知識。在知識內容編寫的過程中,一群年輕的、奮鬥在各科研領域一線的博士們加入到編寫隊伍中,他們梳理了談話涉及的領域知識,補充了相關的專業內容,讓這套叢書的科學性更立體、知識性更充實。

  這套書非常適合9-14歲的孩子自主閱讀,也適合教師和家長陪伴閱讀。書中的「聚焦產業」、「聚焦專業」兩個小欄目講述了中國相關領域的發展現狀和前景,以及涉及到的相關專業,幫助教師和家長引導大一點的孩子進行生涯規劃,設立人生的小目標,讓夢想飛得更高。(完)

相關焦點

  • 寫給孩子的科學啟蒙書 「與中國院士對話」叢書新書首發
    專題:2017上海書展圖片說明:「與中國院士對話」叢書新書發布會現場  東方網記者葉頁8月21日報導:21日下午,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科普讀物「與中國院士對話」叢書(九卷本)新書發布會召開。
  • 「美國國家地理科普雙語啟蒙書」系列新書在北京圖博會首發
    日前,在第25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外研社舉行了「美國國家地理科普雙語啟蒙書」新書發布會,展示了外研社在少兒科普雙語出版方向實現的新的開拓。  外研社少兒出版中心總經理許海峰介紹,「美國國家地理科普雙語啟蒙書」是一套由外研社和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攜手共同打造的少兒科普雙語啟蒙書,該書的最大特色是採用美國STEM教育框架體系。STEM是起源於美國的教育新理念,它強調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技術素養、工程素養和數學素養,歸根結底,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動手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的人。
  • 鍾南山、王辰院士主審,《新冠肺炎防治精要》英文版在上海全球首發
    今天,繼《新冠肺炎防治精要》中文版火熱出爐後,學界期待已久的該書英文版全球首發式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舉行。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主審,中華醫學會呼吸與重症醫學分會主任委員瑞金醫院瞿介明教授、中日友好醫院曹彬教授、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陳榮昌教授主編的《新冠肺炎防治精要》中文版,於2020年4月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
  • 【中國新聞網】院士陳曉亞上海「科普」植物科學與生態文明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陳曉亞19日來到上海圖書館,為上圖講座的忠實聽眾帶來了一場最前沿、最生動的《植物科學與生態文明》講座。  植物是生態系統的基礎,為人類提供食物、氧氣、能源,為萬物創造美好的生存環境植物科學是生命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達爾文在「沙之小路」上觀察植物並研究植物的授粉過程和向光性,孟德爾通過修道院裡的豌豆實驗發現了經典遺傳學定律……陳曉亞娓娓道來,告訴市民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大家了解植物,熱愛植物,保護植物,科學合理地利用植物。
  • 2020上海科普大講壇「未來科學+」科學營開營 感受科學樂趣
    央廣網上海8月18日消息(記者周洪)今天(18日)上午,受疫情影響的2020上海科普大講壇「未來科學+」科學營在這個火熱的夏天重新起航,50位來自上海的營員齊聚上海科技館,參加為期5天的科學營活動。本文圖片:吳光輝院士做開營報告(央廣網發 上海科技館供圖)「未來科學+」科學營自推出以來一直深受學生和家長的熱捧,此次是科學營開辦的第五屆,是自2019年寒假科學營以來第二次面向小學生招募營員,也是疫情發生以來,上海科普大講壇第一次舉辦線下的講座活動。
  • 科學家@未來——未來親啟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寫給南極天文臺的一封信
    《寫給南極天文臺的一封信》 全國人大代表 崔向群 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副主任,國際天文學會(IAU)光學紅外技術分會組委,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南極天文和天體物理學(AAA)科學規劃組成員。負責研製成功世界上新型的最大口徑的大視場和光譜獲取率最高的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為中國在大樣本天文學特別是宇宙大尺度結構、暗能量探索和銀河系形成演化研究走到國際前沿創建了平臺。
  • 兩位院士博導,寫給同學們的自學建議
    讓我們一起來讀讀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張肇西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和李永舫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寫給大家的自學建議。來自張肇西院士的兩條建議當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嚴重,為減少同學們的近距離接觸,預防病毒的傳播,結合我本人的理解和成長的經歷,為同學們提出兩點建議:其一是建議同學們,特別是高年級本科同學和研究生,在安排當前的自學時,結合歷史背景選擇一些近代科學重大發現的原始文獻(論文)閱讀,其主要目的是從中學習科學大師思考問題的方法和他們如何選擇問題
  • 科學的「赤子」北大的「霞光」——記「徐光憲、高小霞院士伉儷...
    「霞光」乃院士伉儷姓名中各取一字、合而為一,就像執手偕老的徐先生、高先生一樣,既彼此獨立,又終生相依;「赤子」則展現著兩位先生報效祖國那堅韌和磅礴的動力。正如高小霞院士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有祖國,我們要用學到的知識為祖國服務。」
  • 上海院士風採館全新亮相
    11月17日,人們在上海院士風採館參觀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魏敦山設計的上海體育場模型。近日,全國首家以集中展示兩院院士風採為主題的專門展館——上海院士風採館,歷經升級改造後以全新面貌向公眾開放。上海院士風採館於2006年開館,全館展示面積達2000平方米。本次升級改造對館內部分空間進行了功能提升,以新穎的展陳方式與充實生動的科學內容向遊客、市民展示我國科研建設成果,也通過院士們豐富詳實的視頻講解、虛擬互動等方式拉近科學與大眾的距離。
  • 中華民族文化大系叢書第一輯上海首發
    」上海周在上海展覽中心開幕。亮相書展現場的全國500多家出版社的15萬餘種圖書中,歷經5年策劃編撰、匯集全國400多位各學科專家參與的「中華民族文化大系叢書」第一輯新書首發格外引人矚目。該叢書作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十二五、十三五重點出版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擔任總顧問單位,上海故事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上海市國際文化傳播協會、上海文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策劃,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著名學者烏丙安、郝蘇民、葛劍雄擔任總主編,共56卷,分批出版。
  • 上海交大丁文江院士當選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
    隨後,劉巖、陸靖、馬興發為到會的鄒世昌院士、張永蓮院士、薛永祺院士、楊雄裡院士、王恩多院士、褚君浩院士,蔣應時研究員和楊秉輝教授等8位院士專家代表頒發了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院士專家科普顧問委員會」聘書。尹弘為左煥琛頒發科普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聘書。
  • 永遠的諾亞方舟——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倖存者之歌》(英文版)首發
    央廣網上海8月18日消息(記者楊靜)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小說《倖存者之歌》(英文版)昨天(17日)在上海書展首發。該書展現了二戰期間來上海避難的歐洲猶太難民的生命畫卷:無論命運如何艱難,他們在困苦之中依然綻放著愛情、夢想和信仰之花。小說根據好萊塢製片人邁克·麥德沃父母大衛與朵拉在上海的真實經歷為藍本而創作。
  • 小調查|你的學科啟蒙書是哪一本?
    你的學科啟蒙書是哪一本呢?吳衢:我現在學的國際政治,實際上是社科大類裡分出來的,所以我向社科學習的轉向可能更為關鍵些。我的學科啟蒙書,真的追溯起來是一本很冷門的書,是日本人幸德秋水寫的《社會主義神髓》。值得一提的是,陳望道先生翻譯《共產黨宣言》時所依照的日譯本便是幸德秋水所翻譯的。
  • 在滬中科院院士增至102人 生命科學和醫學部院士最多
    摘要:人事關係在上海的中科院院士達到102人,佔中科院院士總數的12.24%。今天上午,中國科學院2019年增選院士名單揭曉,64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中,人事關係在上海的有5位科學家,他們是:上海交通大學樊春海教授、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馬大為研究員、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施劍林研究員、復旦大學馬蘭教授、東華大學朱美芳教授。5位上海新晉院士中,有2位是女性,她們是馬蘭和朱美芳;年紀最輕的是樊春海,45歲;年紀最大的是馬蘭,60歲。
  • 《科學通報》設立上海分編輯部—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李靜海副院長、《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總主編朱作言院士、新任《科學通報》英文版主編陳曉亞院士、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倪福弟、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及學部工作局領導等出席了籤約儀式,共同見證了《科學通報》發展歷程中的這一重要事件。儀式由《中國科學》雜誌社林鵬董事長主持。
  • 鄧子新院士、武維華院士獲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武漢大學藥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鄧子新和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武維華獲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北京同仁醫院院長、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長王寧利和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復旦大學皮膚病研究所所長張學軍獲談家楨臨床醫學獎;溫州大學校長李校堃教授獲談家楨生命科學產業化獎;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李紅良、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紅、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張令強
  • 李燦院士:太陽能轉化科學與技術
    與此同時,我國從事太陽能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隊伍也迅速壯大,社會大眾也越來越關心太陽能的發展,科學引導和普及太陽能基礎科學和技術知識十分必要。在此背景之下,李燦院士適時撰寫了《太陽能轉化科學與技術》一書。該書全面介紹了太陽能轉化的主要科學和技術,以及相關的研究方法和前沿進展,並規範了大部分評價標準。
  •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生物化學家王德寶在上海逝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生物化學家王德寶在上海逝世   2002年11月5日17:12  新華網
  • 中科院院士林鴻宣入選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中科院院士林鴻宣入選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2020-09-08 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