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今天的中國,前所未有地走到世界舞臺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具有世界眼光,必須培育世界胸懷,必須做出世界貢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闢了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新發展的「高度現實性和可行性的正確道路」,創造性回答了「如何治理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課題,為人類發展開闢了一條現代化新路,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我們必須站在這樣的高度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意義。
[關鍵詞]民族復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世界意義
進入21世紀以來,當代世界和當代中國都發生了深刻而重大的變化,可以說我們面對的是百年未遇之大變局。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今天的中國,前所未有地走到世界舞臺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具有世界眼光,必須培育世界胸懷,必須做出世界貢獻。毛澤東在1921年談「改造中國與世界」時,就豪邁大氣地指出:「提出『世界』,所以明吾儕的主張是國際的;提出『中國』,所以明吾儕的下手處……中國問題本來是世界的問題,然從事中國改造不著眼及於世界改造,則所改造必為狹義,必妨礙世界。」《毛澤東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頁。近百年後,在中國真正走進世界舞臺中心的歷史時刻,習近平同志明確地表達了同樣的思想,同樣豪邁自信地提出「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7月2日。。我們今天必須從這樣的高度來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意義。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闢了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新發展的
「高度現實性和可行性的正確道路」從《共產黨宣言》問世到現在,科學社會主義在近170年的歷史發展中,每在時代巨變和歷史轉折的時刻,都出現裡程碑式的理論與實踐飛躍,從而開拓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局面。在歷史長河中,社會主義經歷了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現實,從一國到多國,從興盛到挫折,21世紀初又從逐漸走出低谷到謀求振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世界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新發展的引領旗幟,成為世界社會主義的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完全有責任、有信心、有能力為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新發展做出重大的歷史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的偉大勝利,「使具有500年歷史的社會主義主張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功開闢具有高度現實性和可行性的正確道路,讓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7月2日。。從歷史上看,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參照系」:在19世紀,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參照系是德國,主要歷史任務是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發展與社會主義運動的開展;在20世紀,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參照系是俄國,主要歷史任務是社會主義革命與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與鞏固;而到了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的參照系已轉到中國,主要歷史任務是全面改革與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真正顯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振興的重要載體和推動力量。
大體上,從科學社會主義誕生到21世紀中葉,我們可以用三個「七十年」來劃分:從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標誌科學社會主義誕生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是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第一個七十年。這一時期,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導的主要任務是促進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建立工人階級政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奪取政權。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形成和豐富完善,並在社會主義運動中取得主導地位。從1917年十月革命到20世紀80年代末蘇東劇變,是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第二個七十年,主要歷史任務是促進馬克思主義與各國實際相結合,回答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問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民族解放運動問題,如何從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建立新的社會制度的問題,以及社會主義改革等問題。科學社會主義的新發展主要體現在列寧主義的形成,在中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的形成,以及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創與初步發展。第三個七十年,就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蘇東劇變到21世紀中葉,這個階段科學社會主義的新發展,就是通過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實現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加充分地體現出來,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達到一個新的水平,科學社會主義的新發展集中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和發展。21世紀中葉,正是我們黨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勝利實現的偉大歷史時刻,這必將對科學社會主義第三個七十年的發展產生重要的歷史意義。鄧小平生前就有關於第三個「七十年」的深遠預見:「我們中國要用本世紀末期的二十年,再加上下個世紀的五十年,共七十年的時間,努力向世界證明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我們要用發展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實踐,用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優於資本主義制度,讓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認識到,社會主義確實比資本主義好。」冷溶、汪作玲主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5頁。習近平總書記表達了同樣的思想和信心:「我們堅信,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我們的制度必將越來越成熟,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必將進一步顯現,我們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我國發展道路對世界的影響必將越來越大。」習近平:《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1月6日。所以,我們要從繼續開闢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發展的高度現實性和可行性的正確道路的高度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世界意義。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性回答了「如何治理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課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圍繞「治國理政」這條主線,創造性地回答了「什麼是治理社會主義社會,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的問題,進一步深化了對治國理政規律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說:「實際上,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樣全新的社會,在以往的世界社會主義中沒有解決得很好。」習近平:《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求是》2014年第1期。馬克思、恩格斯沒有遇到全面治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列寧在俄國十月革命後不久就過世了,沒有來得及深入探索這個問題;蘇聯在這個問題上進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實踐經驗,但也犯下了嚴重錯誤,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鄧小平帶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緊迫感指出:「我們今天再不健全社會主義制度,人們就會說,為什麼資本主義制度所能解決的一些問題,社會主義制度反而不能解決呢?這種比較方法雖然不全面,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不加以重視。」《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頁。從我們黨治國理政歷史的承繼發展看,治理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實踐已經走過了不平凡的歷史進程。在以往的社會主義實踐中,主要的歷史任務是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改革,現在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今天就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以往世界社會主義實踐中「沒有解決得很好」的問題進一步解決好,以治國理政的成功充分證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這就要靠通過不斷改革創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比資本主義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能為社會發展提供有利條件,更能在競爭中贏得比較優勢,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體現出來。」習近平:《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求是》2014年第1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特色鮮明、富有效率的,但還不是盡善盡美、成熟定型的。今天,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不斷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根據本國傳統、現實國情和長期治理經驗,創造性地推進治國理政事業,形成了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創造了不同於歷史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治理模式,形成了對比於西方社會治理的獨特優勢,也為如何治理社會主義社會提供了成功經驗,這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治國理政的根本特徵和重要創新。當今世界出現了「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的鮮明對照,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我們黨對治國理政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反映了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治理國家的有效性、優越性。如果說以往我們更多地從理論上根據歷史規律來闡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麼21世紀我們則必須運用高於和好於資本主義制度的經濟效率和治國理政能力,來真真切切地展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人類社會發展和制度文明做出的巨大歷史貢獻。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人類發展開闢了一條現代化新路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黨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形成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理論,進一步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為世界提供了一條不同於西方現代化的新路,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另一條值得借鑑的成功發展之路。
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不論其歷史傳統、社會制度、發展水平如何,都不可避免地、或早或晚地走上了現代化道路。但現代化之路往哪個方向走、如何走,卻有很大不同。在歷史上,可以說西方國家在現代化道路上先行一步,其成功經驗和積極成果是對人類發展的重要貢獻。但據此認為西方道路是實現現代化的唯一正確可行之路、普世之路,其他國家別無選擇、必須亦步亦趨地跟隨,則是錯誤的。況且,西方現代化道路有著固有的矛盾弊端、制度局限、歷史局限。可以說,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也是西方現代化的危機,現在的「西方亂象」及諸種表現,貧富差距懸殊、難民危機、民粹主義泛濫、恐怖主義猖獗,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趨勢等,都標誌著西方現代化弊端重生,走入死胡同。一些亦步亦趨地沿著西方現代化模式和西方提供的方案謀求發展的國家,有的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而長期停滯,有的則成為依附於「中心國家」且受其統治和支配的「外圍國家」而喪失了國家獨立性,有的則在諸如「華盛頓共識」那樣的方案引誘下或「結構性調整計劃」的猛藥「醫治」下而陷入破產,有的在「顏色革命」中陷入政治動蕩和國家分裂。人類發展迫切需要呼喚一條不同於西方現代化的新道路。
中國共產黨人立足國情和歷史傳統,汲取各國各地區現代化道路的經驗,借鑑但不照搬,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現代化之路。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講:「中國有960多萬平方公裡土地、56個民族,我們能照誰的模式辦?誰又能指手劃腳告訴我們該怎麼辦?對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應該秉持兼容並蓄的態度,虛心學習他人的好東西,在獨立自主的立場上把他人的好東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們自己的好東西,但決不能囫圇吞棗、決不能邯鄲學步。」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9月6日。中國開闢的以民族復興為目標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的現代化模式,打破了發展中國家對西方現代化的「路徑依賴」,以開拓創新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毅力把現代化「後發劣勢」轉化為「後發優勢」,走出一條包括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社會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等的全面現代化道路。習近平總書記說:「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5月19日。。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是符合中國當今實際的最鮮活的獨創版和現實版。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發展藍圖、總體布局、戰略布局、發展理念和根本保障,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科學指南,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社會主義中國建設好、發展好,由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向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轉變,提供了基本遵循。鄧小平曾經說,我們的改革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國際範圍內也是一種試驗,我們相信會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對世界上的社會主義事業和不發達國家的發展提供某些經驗。今天,中國新的現代化道路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豐富經驗。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進入21世紀,中國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中國發展道路的探索創新同時也在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新智慧、新經驗。我們黨著眼於中國走到世界舞臺的中心的新階段新形勢,致力於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創造性回答「人類社會向何處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在人類社會發展趨勢、發展目標、發展道路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理念和新思想,從而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當今世界處於百年來未有之大變局中。有人說是「混亂時代」「無序時代」,有人說是「戰國時代」,有人說是「後西方時代」,有人說是「中國時代」。的確,這個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反常、不確定、逆主流成了「新常態」。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暴露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固有局限和無能為力;「美國優先」、英國脫歐、美國與歐洲的新矛盾新衝突等,說明西方的分裂和撕裂,危機之時「各掃門前雪」「大難臨頭各自飛」,充分暴露了資本帝國主義集團的本性與內部矛盾;西方金融寡頭和國家為追求超額資本利潤曾積極推動自己主導的經濟全球化,而今同樣為了各自經濟利益和國家利益而「關門建牆」,逆全球化潮流而動,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整個世界無序失序、充滿著極大的不確定性。曾宣布「歷史終結」的弗朗西斯·福山深深擔憂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正「面臨倒退」,哀嘆「我們都不知道這會如何完結」《華盛頓郵報記者伊沙安·塔魯爾對弗朗西斯·福山做的一次電話採訪》,轉引自《參考消息》2017年2月13日。。
在世界深刻複雜的大變局大動蕩中,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發出了「中國應該對人類社會有更大的貢獻,更大的擔當」的時代強音,提出「讓和平的薪火世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人民日報》2017年1月20日。的美好藍圖。中國共產黨人根據當今時代人類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新問題,立足中國,面向世界,把中國發展和世界各國發展有機結合,既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又把握歷史大勢,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同時向人類社會提供豐盈鮮活的「中國智慧」「中國經驗」「中國方案」,以中國發展理念與實踐引領塑造人類社會發展新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5月19日。我們堅持中國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有機統一,提出促進人類社會繁榮發展的新理念;建設「一帶一路」、組建亞投行和金磚銀行,推動建設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引導全球經濟議程等。遵循「五大發展理念」,也為人類社會發展貢獻新理念。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國際秩序新原則和人類社會關係新願景,是我們黨對當今時代「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的創造性回答。總之,「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人民日報》2017年1月20日。。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院黨委書記、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