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發揚文藝傳統

2020-12-18 光明日報

1993年錢學森手繪的人類知識體系圖(共10部類,1996年又添加了建築科學)

青年時代的錢學森與夫人、歌唱家蔣英

在美國期間,錢學森使用的竹簫與蔣英使用的吉他

錢學森是蜚聲海內外的偉大科學家、戰略家。航天專家於景元評價錢學森是「三維科學家」:一維是在自己的領域有深入研究,二維能對不同學科、領域都有特殊指導價值的見解,三維是智慧、跨層次的能力都處於相當的高度。一般達到一維是專家,達到二維是行家,達到三維就是大家。錢學森在航天科技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享譽國內外,而鮮為人知的是,他在科學技術以外的研究也造詣很深。關於文藝,錢學森興趣廣泛,審美體驗豐富,對於文學、音樂、美術、書法、攝影,他都有實踐經驗。他認為文學藝術是有規律可循的,並以一名大科學家的創造力建構發展了他自己獨特的文藝觀,其前瞻性的思維,仍能啟迪今人。

●「科學與音樂的美妙二重唱」

1911年,錢學森出生於一個進步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錢均夫曾留學日本,博學多才。母親章蘭娟是杭州富商的女兒,知書達理,相夫教子。錢學森是家裡唯一的孩子,天資聰穎,父母重視教育,為他營造了一個和諧民主又充滿文化氛圍的家庭。1914年,錢學森一家由杭州遷至北平,到北平後父親即送錢學森去剛剛開辦的蒙養院(幼兒園)。在父親的安排下,錢學森又幸運地入讀當時教育理念先進的北平師大附小和師大附中,受到了包括文學藝術在內的全面而良好的教育。他的書法課老師於士儉、美術老師高希舜、國文老師董魯安(後改名於力)啟迪了他最初的藝術智慧。錢學森曾回憶美術老師高希舜(後成為著名的國畫大師),暑假裡開辦繪畫訓練班,「教畫西洋畫,父親很支持我去,我買不起油彩就用水彩學畫,也學畫中國畫,後來我畫得還不錯」。錢學森對音樂也有興趣,對音樂老師用一部手搖的機械唱機播放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唱片的情形印象深刻。

1929年,錢學森考入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鐵道門)。課餘時間,他是學校樂隊活躍的中音號手,省吃儉用也要經常去蘭心大戲院聽音樂會。在他的表弟、左翼文藝工作者李元慶的影響下,錢學森開始閱讀文藝理論方面的書籍。大學期間他曾因健康原因有過休學,養病期間他研讀了普列漢諾夫的《藝術論》、布哈林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等理論著作以及中外哲學史,自學藝術分析的方法。1935年,錢學森在《浙江青年》第4期刊發了一篇文章《音樂和音樂的內容》,討論了美國電影《The Song of Songs》(中文譯為《戀歌》)中的配樂,他分析出影片中多次出現的一段大提琴配樂的樂思來自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悲愴》的主題,並進一步聯想到音樂的情感:「這不是因人生的慘痛而哭嗎?……好像在問『活著又有什麼意思呢?』這是多麼深刻。」文章闡釋了音樂與情感、與電影畫面、與電影內容的關係,論點清晰,論據充分,邏輯嚴謹,文風樸實,直到今天都堪稱好文。

1935年,錢學森考取庚子賠款公費獎學金赴美留學,後留加州理工學院任教。假日裡,他常常與同事一起去聽洛杉磯交響樂團的音樂會。1947年,錢學森與青梅竹馬的蔣英結婚。蔣英是著名的歌唱家、聲樂教育家,曾留學德國,兩人的結合被譽為「科學與音樂的美妙二重唱」,他們的生活充滿了藝術與科學。蔣英曾回憶:「那時候,我們都喜歡哲理性強的音樂作品,學森還很喜歡美術,水彩畫也畫得相當出色。」在被美國政府軟禁的五年間,即使沒有了自由,鋼琴也被扣押,他們仍沒有放棄藝術,二人以吉他和竹簫二重奏點綴生活。

20世紀80年代,錢學森從國防科技的領導崗位退休,便把全部心血投入到新的研究領域,將學習領域拓展到常人難以企及的廣度。他關注社會生活,幾十年如一日通過書信與他人交流學術,文藝思想更趨成熟。

●建構「現代科學技術體系」:既要看見樹木,也要看見森林

1991年10月16日,80歲的錢學森被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在答謝詞中他表示:我們可以建立起一個科學體系,運用這個科學體系去解決我們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問題。錢學森晚年時,有一次他的孫子告訴他,自己在單位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了解到很多爺爺的事跡,對爺爺愈發地敬佩了。錢學森對孫子說:「你說的都是我做的關於航天方面的事,其實這些都是將科學上的一些成熟的理論加以應用,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所以,我不認為你說我偉大的地方就是偉大的。如果我50年前那些事兒也叫偉大,那你的要求太低了。你記住,21世紀的爺爺將更偉大!」錢學森心目中的偉大,就是他多年思考和不斷完善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

為什麼要設計「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呢?錢學森認為:現代科學技術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學科林立、分工越來越細,但同時又相互關係密切的整體。是整體就不能不研究整體中的結構、學科之間的聯繫和相互關係。是整體,就是一個系統,而系統一定有清晰的層次和部門性的分系統。錢學森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是一個全面的系統:有橫向的層次和縱向的部類分系統。他認為這個體系不是固定的,而是開放的。1983年,錢學森將「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從6部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系統科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更新為8個部類,增加了軍事科學和文藝理論(後又增至11個部類,增加了行為科學、地理科學、建築科學)。他認為文學藝術的創作不是科學,而是屬於藝術的範疇。文藝理論是研究藝術創作的規律,是從人的主觀實踐與客觀實際的相互作用後,主客觀達到統一而得到美感這個角度來研究整個客觀世界。這些規律是有系統的,可以開展科學研究,所以文藝理論屬於科學研究的範疇。

錢學森在美國學習和工作20年,他不僅專注於學習美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對歐美的思維方式、科學研究方法也非常清楚。回國後他系統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西的差別。他多次提到,西方傳統的科學方法是建立在還原論的基礎上的,這種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只看見樹木,看不見森林。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克服這一局限性,取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所以,錢學森的文藝觀是系統論指導下的西方還原論思維與東方整體論思維的辯證統一。整個現代科學技術體系是一個有著嚴密結構的有機整體,文藝理論不是孤立的存在,是以系統論為指導,以人類實現「大同世界」為終極目標,與思維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軍事科學、人體科學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錢學森說用了70年的學習才悟到以上道理,他的前瞻性的思維和開闊的視野是一般學者不具備的,為我國社會主義文藝研究展示了更廣闊的前景。

●錢學森文藝理論的四個層次

錢學森為現代科學技術設計了四個層次,從高到低依次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層次,基礎理論層次,技術科學層次,工程技術層次。

所有的部類都通向馬克思主義哲學,每一部類在通往馬克思主義哲學層面都有一個「橋梁」;基礎理論層次包括純基礎研究、應用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基礎研究;技術科學(應用科學)是為工程技術提供理論的一般性的學問;工程技術(應用技術)是直接改造客觀世界的學問,「工程技術為什麼獨立分出來成為一個部分,這是因為工程技術的實踐總是至少帶上一點經濟上的因素」(顧吉環、李明、塗元季編:《錢學森文集》卷2,國防工業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216頁)。

關於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文藝理論的四個層次內容,錢學森有明確的表述:「從科學體系的層次來看,美學屬於哲學層次,文藝理論、文藝學屬於基礎科學或應用科學層次,而文化建設屬於直接改造客觀世界的技術層次。」

其頂層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錢學森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哲學;他為每一部類通往馬克思主義哲學設計了「橋梁」,文藝理論通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橋梁是馬克思主義美學。

基礎理論層是文藝理論,文藝理論研究文藝創作的規律和文藝發展的規律,屬於基礎理論。其中,關於具體藝術門類的文藝美學,比如詩詞歌賦美學、建築美學、音樂美學、戲劇電影美學,錢學森認為我國傳統文化和當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已經很豐富,他本人的論述相對少。他重點研究的領域是藝術與科學,他特別關注新藝術形式和新的藝術創作方法(如雷射焰火、旋轉舞臺、分軌錄音等),尤其關注靈境藝術(即人工智慧藝術),並預言靈境技術是繼計算機技術革命之後的又一項技術革命。基於以上,錢學森還倡導技術藝術、技術美學的研究。

技術科學層是社會主義文藝學,「(文藝學是)組織管理文學藝術工作的理論學科。」「我在這裡說的社會主義文藝學是一門應用社會科學,不是基礎社會科學,不是辭典上所述文藝學的三部分內容,而是講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特別是看到 21世紀的社會主義中國,文學藝術活動在社會中的結構和體系。」有人不解:為什麼錢學森對「文藝學」的界定與大家已有的專業知識相差甚遠?殊不知,在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的研究中,錢學森還極力倡議建設一門新的學科——社會主義科學學,「科學學是把科學技術的研究作為人類社會活動來研究的,研究科學技術活動的規律,它與整個社會發展的關係。」與此相對應,在文學藝術領域,應該有一門研究文藝社會活動的學問——文藝學。科學學和文藝學,反映了錢學森系統論指導下的縝密設計,是錢學森對我國科學研究應該從全局出發,以系統論方法為指導,關注到技術科學(應用科學)層面思想的重要體現。

工程技術層次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這一層次綜合了教育學、科學學、體育學、文藝學、文化教育、出版等所有文化領域。錢學森設計的依據在於:社會主義中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包含思想建設和文化建設兩個方面,除去思想建設之外的所有精神文明建設內容都是文化建設,他理解的文化建設是「大文化」建設。20世紀80年代,錢學森以系統論思想為指導,建議我國儘快設立文化建設的總體指揮部門,設計文化發展的總體規劃。

●錢學森文藝觀的三個重要特徵:人民性、超前性、科學性

從領導崗位退休後,錢學森潛心鑽研學術,發展個人文藝愛好。除了文學、音樂、美術、攝影、建築園林以外,他對中國的美食、服飾、花鳥蟲魚也很感興趣。與純粹的玩票不同,錢學森將對美的追求自覺地融入了理論思考和頂層設計,他的文藝觀具有鮮明的人民性、超前性和科學性特徵。

人民性來自於錢學森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錢學森從政治的、哲學的、實踐的三個層次,分析了我國社會主義文藝的人民性。

首先,政治上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作主。「我們的建設目標是使我國全體人民都具有很高的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修養。我們應該在生產發展所允許的條件下,最快地普及教育,普及科學技術,普及文學藝術,普及馬克思主義哲學。」錢學森強調我們的文藝、文化是為人民服務的,面向的是全體人民而不是哪一部分人。

其次,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錢學森進一步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他提出了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還有一個第三性:「精神財富——全人類所創造的認識工具」。他認為社會主義精神財富不是哪一個人能獨自創造出來的,而是上下幾千年,全人類勞動的結果。精神財富不同於物質和精神,但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沒有變:物質決定精神。社會的發展要依靠廣大的工人、農民,他們需要了解更多的生產經驗和新鮮事物,而文藝理論就是要研究如何藝術地向群眾傳達這些信息。

最後,社會中不同的人民對於文化、文藝的興趣、愛好是有差異的,錢學森主張我們的文藝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錢學森對文藝門類的劃分,隨時代的發展不斷擴充。最初的分類是6大門類,後逐漸擴展到11門類的劃分:1.小說雜文2.詩詞歌賦3.建築4.園林(包括盆景、窗景、庭院、小園林、風景區、國家公園等)5.美術(包括繪畫、造型藝術、工藝美術)6.音樂7.技術美術(工業設計與藝術相結合)8.烹飪9.服飾10.書法11.綜合藝術(戲劇、電影等)。不難看出,錢學森對文藝的思考篤定於「筆墨當隨時代」,文藝學的範疇不是固定的,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擴展。

錢學森提出要正確認識文藝的普及與提高的關係,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都是人們需要的。他舉例說,美國的一些交響樂演出主要是大學的學者和大學生去欣賞,普通民眾喜歡流行音樂的更多。無論中國的、外國的,傳統的、創新的文學藝術,首先要考慮是否對人民群眾有利,他反對以少數人的審美標準強加於大眾。他還強調要做調查研究,不要憑主觀想像人民的愛好。當然,文藝是有層次的,他認為文學藝術的最高層次是有哲理性的文藝,文藝理論應該把這些道理講清楚。

超前性體現在錢學森始終站在人類精神文明的高度思考文藝。20世紀八九十年代,錢學森大膽提出了「第二次文藝復興」的預見。他指出,「第二次文藝復興」是指第五次產業革命、第六次產業革命和第七次產業革命後,體力勞動將大大減輕,人民將基本轉入腦力勞動、創造性勞動,從而人類文化發展將空前加速。他認為,將在社會主義中國出現「第二次文藝復興」。

錢學森認為在文藝的創作、文藝的交流中都存在時代性的問題,必須予以重視。他的專著《科學的藝術與藝術的科學》選取了當年給王壽雲等六位同志的書信代為前言,指出「(我們)不忘中國五千年輝煌的文藝傳統,但我們在21世紀要利用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發揚這一文藝傳統。」文中中肯地批評了當時文藝理論界存在的問題:缺乏對新文藝形式的探討,缺乏對科學技術發展提供的新的文藝手段的敏銳捕捉。他直言不諱地說:「回顧本世紀的歷史就看到這是文藝人和文藝理論工作者的老毛病。電影出現了,是自生地發展;電視出現了,也是自生地發展。錄音伴奏(卡拉OK) 出現了,文藝人、文藝理論工作者驚惶失措!這怎麼行!被動呵!」錢學森以這封書信代為前言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語重心長,連續三個感嘆號表明這位睿智的老人對中國文藝理論工作者思想滯後於時代文藝創新形勢的擔憂。雖然這是20多年前錢學森的擔憂,但是對比當下,仍能夠給文藝工作者很多啟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到的文藝創作有「高原」缺「高峰」等問題,引發文藝界大討論。筆者以為,其中是否也存在一些文藝工作者對鮮活的高科技手段漠視,對日新月異的新技術後知後覺的問題呢?另一方面,錢學森希望文藝工作者不要拘泥於傳統的題材,應把文藝的觸角伸展到更微觀和更宏觀的宇宙之中,將微觀的細胞、基因,現實中的葛洲壩建設,宏觀的太陽風磁暴、銀河系等以藝術的形式展現給人民大眾。

與傳統的概念界定有所不同,「文藝理論」與「文藝學」在錢學森的文藝思想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和不同層次的研究。錢學森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的「文藝學」是技術科學,是從應用的角度研究文藝,這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學者鮮有的新思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中國的高校逐漸增設一些與國民經濟建設直接相關的偏應用的藝術類專業或課程,比如文化產業、藝術管理、音樂傳播、影視製片、策展、珠寶鑑定、藝術品拍賣等,這些專業或課程的內容就是錢學森劃定的「文藝學」的範疇。可以看出,錢學森不是局限於文學藝術領域思考文藝理論,而是站在人類精神文明的制高點思考未來。我們不禁讚嘆錢學森融會貫通的學識與超前的思維!

科學性突出地表現在錢學森關注文藝與科技的結合。作為一位科學家,錢學森多次強調藝術與科學是相通的,是互為作用的。他以自己的親身體驗闡釋二者的親密關係:「正因為我受到這些藝術方面的薰陶,所以我才能夠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更寬一點、活一點。」他呼籲學者們要自覺地研究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相互作用的規律。晚年錢學森創立了思維科學,他認為對邏輯思維的研究已經有很多成果,最大的應用就是計算機,但對於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的研究比較薄弱,需要重點關注。他多次批評實踐中文藝與科技的割裂,阻礙了創新和社會進步。因此他大力倡導文藝工作者和與科技工作者互相交朋友。錢學森思想超前,退休多年始終關注科技的前沿。20世紀80年代,當人們正在以好奇的眼光注視電子計算機的應用時,錢學森的視角已經觸及人工智慧,90年代,當卡拉OK(錄音伴奏)走入大眾視野時,錢學森已經滿懷期待地討論電子計算機與作曲的結合。晚年錢學森還關注了藝術與科技結合的眾多領域:靈境藝術、雷射焰火、旋轉舞臺、舞臺強光源、分軌錄音、環視電影(環幕電影)、展覽館的自動化程序控制、靈象(Kinetic Art,又譯「動藝」)等。今天,這些融入了高科技的藝術多數已經為大眾熟知,我們由衷嘆服錢學森精準的科學預測。

錢學森文藝觀的科學性也表現在他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上,他勇於挑戰權威,敢於爭鳴。在他的文藝理論研究中,一些概念的設定與之前的文藝理論、文藝學經典學說中的概念有所差異。他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要予以深化和發展。他幽默地說自己「離經不叛道」:「我上面講的整個知識體系的結構大大超出傳統的知識分類法,是經典著作中沒有的,是不是『離經叛道』啊?離經的罪名可能逃不了了,因為『書』上沒有呀;但我自以為不是叛道,是根據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而闡釋與發展的。」錢學森「離經不叛道」的精神反映了他嚴謹的科學態度、縝密的思維和求真的科學品質。這種自信來自於他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對事物認知的科學態度。他說:「我是堅決擁護馬克思主義的『道』的,可是我不迷信書本上講的東西。」時隔多年,當我們大力提倡轉作風、正學風、改文風的時候,是否也要學習錢學森「離經不叛道」的科學態度?

錢學森在文藝理論方面的卓越貢獻,是他留給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遺產,多年來被他科學家的光環所掩蓋。今天,新時代背景下,深入研究和展示錢學森的文藝思想既有理論價值,也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作者:馮亞,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孟雲飛,系藝術學博士後,現任職於國務院參事室)

相關焦點

  • 錢學森的文藝觀:利用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發揚文藝傳統
    光明文學【錢學森的文藝觀:利用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發揚文藝傳統】錢學森是蜚聲海內外的偉大科學家、戰略家。航天專家於景元評價錢學森是「三維科學家」:一維是在自己的領域有深入研究,二維能對不同學科、領域都有特殊指導價值的見解,三維是智慧、跨層次的能力都處於相當的高度。一般達到一維是專家,達到二維是行家,達到三維就是大家。
  • 韓國科學技術院重慶理工大學攜手舉辦最新科技成果展
    韓國科學技術院重慶理工大學攜手舉辦最新科技成果展暨2016未來信息、通信、汽車及機器人技術國際研討會 日期:2016/09/02 16:07:13  來源:兩江新區官網 編輯:劉春雪     9月1日
  • 屠呦呦:「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把中醫藥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丨...
    「青蒿素的發現只是發掘中醫藥寶庫的一種模式,繼承與發揚中醫藥有多種模式和途徑,需要中醫藥工作者努力探索,創新前進。」憑藉青蒿素成為諾貝爾獎獲獎者的屠呦呦說。如今,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仍奔忙於實驗室,與時間賽跑,「讓論文變成藥」。
  • 同興環保研究成果獲2019年度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近日,安徽省公布2019年度安徽省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人員),同興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安徽工業大學、中冶焦耐(大連)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承擔的「煉焦爐廢氣脫硫脫硝工藝與裝備技術」項目研究成果被授予2019年度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 「綜合利用赤泥生產巖棉工藝技術」項目順利通過科學技術成果評價
    2020年10月25日, 由中國科技產業化促進會組織,北京金亞潤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綜合利用赤泥生產巖棉工藝技術」科學技術成果評價會在京召開。該項技術成功通過科學技術成果評價。專家組按照國家科技部《科學技術評價辦法》的有關規定和要求,認真聽取了項目完成單位北京金亞潤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 上海理工大學六項成果榮獲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央廣網上海5月19日消息(記者唐奇雲)今天(19日)上午,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上海展覽中心中央大廳召開。上海理工大學共有六項科技成果獲得「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其中該校作為牽頭單位的項目獲得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該校教師參與的項目獲得二等獎1項,獲獎等級取得學校歷史最好成績。
  •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高譯、唐宏峰榮獲第三屆「啄木鳥杯」中國文藝...
    由中國文聯、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組織的第三屆「啄木鳥杯」中國文藝評論年度優秀作品發布大會、2018中國文藝評論年會於近期在京落下帷幕。經過評委會評審,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高譯的《中國畫藝術美學》被評為「年度優秀評論著作」,藝術學院唐宏峰的《新機制、新媒介與當代性——對當代條件下文藝高峰建設的思考》獲得「年度優秀文藝評論文章」。
  • 最新觀測顛覆了海氣通量的傳統科學認知——Eos以編輯亮點報導該研究成果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黃傳江研究員和喬方利研究員關於海洋邊界層動量通量的研究成果被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AGU)會刊《地球與空間科學新聞》(Eos)作為「編輯亮點」(Editors』 Highlight)的形式進行報導。
  • 北大研究團隊Science發表最新成果,可用於未來生物傳感器與驅動器
    北大研究團隊Science發表最新成果,可用於未來生物傳感器與驅動器 2020-06-23 05: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國科學家利用同步輻射技術在金屬蛋白研究領域取得重大成果
    我國科學家利用同步輻射技術在金屬蛋白研究領域取得重大成果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醫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陳竺和陳賽娟院士領導的研究組於
  •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舞獅在博白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舞獅愛好者遍布全縣各地,陳宇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洛江這3項科研成果榮獲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近日,福建省政府公布2019年度福建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洛江區3項科研成果榮獲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年度獲獎數為歷年來最高。2019年度福建省科學技術獎共分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等三個獎項。其中,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共評出一等獎25項、二等獎57項、三等獎94項。
  • 洛江3項科研成果榮獲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近日,福建省政府公布2019年度福建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洛江區3項科研成果榮獲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年度獲獎數為歷年來最高。2019年度福建省科學技術獎共分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等三個獎項。其中,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共評出一等獎25項、二等獎57項、三等獎94項。
  • 江門市人民政府關於2017年度江門市優秀科學技術成果的通報 江府...
    江門市人民政府關於2017年度江門市優秀科學技術成果的通報江府〔2018〕9號 各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根據江門市科學技術成果評審的有關規定,經市科技局組織專家評審,市人民政府批准授予「金屬及金屬氧化物納米結構薄膜材料的合成、光電特性及其應用基礎研究」等9項科學技術成果為2017年度江門市一等科技成果,授予「輕量化驅動橋」等29項科學技術成果為2017年度江門市二等科技成果,授予「基於機器視覺的計量封印在線質量檢測系統」等59項科學技術成果為2017年度江門市三等科技成果。
  • 中國傳統文化與21世紀科學技術創新
    然而,西方近、現代科學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東方傳統文化的影響。作者認為,東方傳統文化在21世紀科學技術創新中將在觀念上、理論上、方法上、史料上、技術基因上、靈感上等方面發揮重大的啟迪或實用功能,東方文化是一個取之不盡的信息寶庫,亦是近、現代科學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瑞典學者H.阿爾文曾經說過的: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前,從孔子那裡汲取智慧。
  • 科技人才與文藝人員那個更重要?
    科技創新靠的是科學理論和實踐,他們能用科學技術為人民創造財富,給予人民福祉,尤其是在國防,醫療,中發揮不可替代的堡壘性作用!一個國家的強大離不開科技發展與創新!這就須要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去研究,去更好的發展創新!什麼是國之棟梁?本人認為,科學技術人員便是其中之一!是絕對不可惑缺的一分子!人們常教導孩子,要好好努力學習,克苦專研做一個有道德,有理想,的國家棟梁之才!
  • 成果豐碩!貴州省評出2019年度科學技術獎111項
    新聞發布會現場貴州省科學技術獎包括省最高科學技術獎、省自然科學獎、省技術發明獎、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和省科學技術合作獎五類。在2019年度評選出的111項貴州省科學技術獎中,包括:授予貴州科學院周少奇教授、貴州大學陳肖虎教授省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華南陸塊陸內成礦作用:背景與過程」等2項成果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西北工業大學11項成果榮獲陝西省科學技術獎
    西工大新聞網4月20日電(王秦怡)4月16日,陝西省人民政府發布了《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2019年度陝西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根據《陝西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規定,經省科學技術獎各專業評審組評審、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定和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2019年度陝西省科學技術獎共授獎263個項目(人選)。其中,陝西省最高科學技術獎3人、一等獎48項、二等獎89項、三等獎122項、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1人。西北工業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共獲得2019年度陝西省科學技術獎11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1項。
  • 這3位院士獲陝西省最高科學技術獎,省委書記親自頒獎
    7月17日,陝西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西安隆重舉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多項成果獲2019年度陝西省科學技術獎:郝躍院士獲得最高科學技術獎,高琳教授、鄧成教授牽頭獲得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沈玉龍教授牽頭獲得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張逸群教授牽頭獲得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陳曉峰教授、崔江濤教授、陳雪利教授牽頭獲得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於江霞教授牽頭獲得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 本鋼四項科技成果摘得中國冶金科學技術獎
    來源:本溪日報-本溪網本報訊【記者 尤勇】日前,本鋼集團4個項目榮獲2020年中國冶金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1項、三等獎3項,為本鋼集團歷年來獲此獎項中獲獎等級最高、數量最多的一次。冶金科學技術獎是中國冶金行業最高科學技術獎,由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和中國金屬學會聯合申請設立,旨在推動冶金工業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工作,激勵利用科技力量促進冶金工業發展的行為。 本鋼集團的《最高強度與特厚規格熱衝壓鋼研製及其系列化開發》在此次評選中榮獲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