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與文藝人員那個更重要?

2020-08-20 天高雲淡233

如今人們都清楚科技人才的重要性!科技創新靠的是科學理論和實踐,他們能用科學技術為人民創造財富,給予人民福祉,尤其是在國防,醫療,中發揮不可替代的堡壘性作用!一個國家的強大離不開科技發展與創新!這就須要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去研究,去更好的發展創新!什麼是國之棟梁?本人認為,科學技術人員便是其中之一!是絕對不可惑缺的一分子!人們常教導孩子,要好好努力學習,克苦專研做一個有道德,有理想,的國家棟梁之才!有些人衝破了重重阻礙,走向了科技發展道路,創造岀很多優異成果!但他(她)們默默辛苦的付出卻鮮為人知,本人認為,他(她)們是科技發展中的英雄,是科技界最光榮的人!這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囯家棟梁之材!只有他(她)們才配稱大腕明星!我們聊一聊文藝圈對人的影響與貢獻!雖然科學與文藝有天壤之別,且有工作性質不同之處!但是,文藝圈並不是國家建設的主要成分,文藝圈與之科學比較就像麻繩穿豆腐相似難以提攜,雖然有些文藝工作者經過了艱苦奮鬥取得了輝煌業績,但仍然不可與科學工作者相比較,尤其是文藝表演人員更加不是比較的對象了!科技能強國興邦!而文藝就顯得微不足道了!首當其衝的就是演員了!文藝演員是不能強國的!文藝圈的人不是國家的棟梁!科技與文藝那個更加重要是很明顯的!不知各位是否與本人有不同觀點?

相關焦點

  • 中科院近百名科研人員離職,中美科技博弈之際,為何留不住人才?
    近日據媒體報導,中科院合肥物質科技研究院近百名科研人員集體離職,不管任何單位人員流動算作正常現象,可是一下近百名科研人員集體辭職就顯然有些不正常了,在這中美科技博弈的特殊時期下,為何留不住人才呢?提到中科院,在小編眼裡非常的高大上,中科院全稱為中國科學院,可以說是中國科技領域的最高殿堂,根據2018年中科院官網顯示,中科院擁有12個院,100多家科學院所以及3所科技大學。而合肥物質科技研究院算作其中之一。在天下無賊的電影中有句話說得好,21世紀什麼最貴?那就是人才。那麼為什麼中科院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中科院人員幾十人集體辭職,高端人才的流失,對我國有何啟示?
    只有科技歷史才能向前快速發展,科技需要人才,人才需要經濟支撐,沒有經濟支撐,有力使不上,水牛跌井裡,有力難使啊,本人建議,科技人員薪水,應比歌唱家高,科技能造飛機大炮,能選飛彈坦克保家衛國,能研究手機微信電燈電話視頻,方便人類生活,這些都是歌唱藝術家都做不到的,他|們都是哄哄人心開心罷了,他們能保家I園嗎,能把人類推向電子時代嗎?
  • 文藝周刊薦讀|細數2019江蘇文藝關鍵詞
    文藝「名師帶徒」計劃是推動江蘇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落實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提出的「更加注重文藝人才隊伍建設,採取超常規措施培養一批青年文藝人才」的要求,進一步建強「文藝蘇軍」的有力舉措。這項計劃突破身份、學歷、職稱等條件限制,首批分別選聘100位文藝名家和100名青年文藝工作者作為名師和學徒,採取超常規措施,培養一批青年英才,造就一批文藝名家。
  • 日媒搞不懂,明明自身科技領域更優秀,為何人才更願意前往中國?
    據人民日報援引日《朝日新聞》報導,日本學界正在探討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為何日本不再吸引來自全球的科研人才,甚至連本國的優秀學子都留不住。日媒搞不懂的點在於,明明自身科技領域更優秀,為何人才更願意前往中國呢?可事實是,雖然我國在科研領域的發展勢頭很猛,但日本由於出發得早,仍具備一定優勢。
  • 【二輪專練】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和科技文藝
    原標題:【二輪專練】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和科技文藝 專題(八) 兩種模式的經濟轉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和科技文藝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為科技、文藝、教育發展制訂了長遠規劃,廣大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教育工作者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無私貢獻給國家科技文化事業,新中國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科技、文學藝術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就。
  • 韓寒主編畫冊《它們》 比一般科普書「更文藝」
    《它們》,韓寒主編,趙闖繪圖,楊楊撰文,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韓式」科普「最文藝這從此書的「路演」可窺見一斑:上月法蘭克福書展,該書即將出版的消息不脛而走,各種轉載,韓粉力挺,方舟子按捺不住……  而這次圖書面世,並沒有舉行發布會,出品方果麥文化傳媒公司也只是選擇了權威的科學媒體——《中國科學報》的獨家採訪,主創人員果麥文化傳媒公司董事長路金波、作者趙闖和楊楊詳談了書的創作故事和書的特色以及他們宏大的科學文藝出版工程。
  • 文化讓生活更美好!東營區龍居鎮文藝輕騎兵再出發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唐夢琳 李乃馨 東營報導29日上午,東營區龍居鎮在西史村舉行「文化讓生活更美好隨後,部分村民和志願者們到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參加農家書屋「悅讀」推廣文藝輕騎兵親子教育公益講座和非遺傳承文藝輕騎兵「剪紙」公益培訓。
  • 我國科研人員待遇不高,部分人才流失
    【每日科技網】   近日,由市科技黨委主辦的2015年第10次「科學家月度座談會」在上海科學會堂舉行,邀老科學家談科研團隊建設。多位老科學家反映,所在單位的科研人員收入有待提高,生活問題有待更好解決,否則會導致部分人才流失。
  • 出身湖南的外籍院士朱經武:留學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培養中國人才
    他曾任美國休斯敦大學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第二任校長,以及臺灣綜合大學系統首屆系統總校長 。說起來朱經武院士的經歷,真是讓人由衷地羨慕,因為他的學習能力一直在班級中名列前茅。自從1948年,朱經武院士隨父母遷移至臺灣,他便在臺灣開始了自己的學業,並在1962年畢業於臺灣成功大學。
  • 西藏培養基層文藝演職人員近10萬
    記者從西藏自治區文化廳獲悉:截至2020年底,西藏自治區已建成行政村文藝演出隊5492支,實現了全區所有行政村文藝演出隊全覆蓋,加上先後批准成立的76個縣(區)藝術團,培養基層文藝演職人員近10萬人。此舉有效解決了西藏專業文藝隊伍數量有限、下鄉演出輻射面不廣、群眾看戲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的問題。據了解,縣(區)藝術團創作人員以脫貧攻堅、勤勞致富等為主題,創作、改編文藝節目,並通過輪訓將表演技巧傳授給各村級文藝演出隊。2020年起,西藏自治區對每個行政村文藝演出隊每年補助5萬元資金,主要用於演職人員補貼,購置演出服裝、演出道具以及節目創作等。
  • 科技真無國界?美國打響人才科技戰後,科學家應有祖國
    近幾年美國對於中國的針對愈演愈烈,在美國打響了人才科技戰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美國所倡導的所謂科學無國界,是否真的如他們所說?人才流失,各國科研水平差距體現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有一項數據十分值得一提,美國的科研技術可以說是世界頂尖,美國籠絡了全球將近80%的科研人才,而這其中中國的人才就佔據了將近三成。
  • 2020年最重要的科技人才獎獲獎名單!
    2020年國內重要的科技人才類榮譽,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未來科技大獎4人、何梁何利基金獎52人、光華工程科技獎41人、陳嘉庚獎11人、科學探索獎50人。
  • 科研人員盛讚公司科技創新大會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科技創新對人才管理上的的體制機制、獎勵分配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毛偉明董事長在報告中提到,要圍繞人才培養「三大工程」,全面夯實創新根基。我們會緊扣人才這個科技創新的關鍵生產力要素,銳意改革,從激勵和培養人才上下功夫,加快人才高質量發展,建設一支規模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為公司戰略落地貢獻力量。
  • ...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關鍵是……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王爍日前,《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全文發布,強調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明確提出「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黨委副書記梅顯俊說:「目前年輕科研人員已經成為科研主力軍,未來要想在國際研究領域內立足,青年科技人才是主要力量。」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天眼」項目總工程師姜鵬說:「青年人才是中國創新科技力量的未來,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更好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的必要準備。」
  • 航天科技人才離職風波的警示
    27日下午,記者聯繫了文章所提到的張小平之前就職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劉志讓,他表示,張小平「本人擅自離職,經多次談心做工作無效,為挽留此人,單位通過法律途徑提起仲裁,在提供給相關機構的材料中有誇大其作用和貢獻的表述,被其及網絡利用進行炒作」。(9月27日中國之聲)  俗話說「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
  • 胡錦濤給文藝工作者一盞明亮燈塔
    白峰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作家藝術家,偉大的人民期盼偉大的文藝作品。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22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
  • 深圳將改變對人才「馬拉松式」評價,實施「分賽道」評價
    相關部門作出回應,深圳現在要對人才進行分賽道管理,改變過去全民馬拉松式的人才評價,科技類有科技類的評價,醫療有醫療的評價,中小學老師有中小學老師的評價,文化、藝術、體育類的人才有自己的評價。調研文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有待改革完善對於什麼是區域文化中心城市,深圳市政協調研報告中指出,中心城市具有三種特質,引領、合作和特色。
  • 軍隊藝術工作者談聚焦強軍實踐繁榮發展軍事文藝
    由總政宣傳部和解放軍藝術學院聯合舉辦的「繁榮軍事文藝、打造強軍文化」研討會11月6日到7日在京舉行。來自全軍和武警部隊的領導、專家和基層代表,圍繞深入學習貫徹習主席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聚焦強軍實踐繁榮軍事文藝、打造強軍文化進行了深入研討。
  • 2019年度江蘇省科協青年科技人才託舉工程擬資助人員公示
    根據省科協《關於開展2019年度江蘇省科協青年科技人才託舉工程資助培養人員推薦選拔工作的通知》(蘇科協發〔2019〕53號),經各設區市科協、省級學會、高校科協推薦,專家組審核評選,省科協黨組會議審議通過,擬確定畢 輝等100名同志為2019年度省科協青年科技人才託舉工程資助對象,現予以公示。
  • 科技人才如何「引」和「留」 上海的青年科學家們有話說
    技術前沿探索帶來的源頭創新是科技強國戰略所需要的,尤其在現今西方對華科技「小院高牆」戰略的形勢下,更應當兼顧本地成長起來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青年科學家,思考如何穩定和支持這些人才和團隊。  復旦大學的李偉2008年來上海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分別在加拿大、韓國從事博士後研究,2016年最終又回到復旦工作。在他看來,上海最具吸引力的特質是開放、創新、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