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二輪專練】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和科技文藝
專題(八) 兩種模式的經濟轉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和科技文藝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為建立一個富強的現代化國家進行了不斷探索,最終形成了以改革開放為基本國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綜合國力不斷攀升。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為科技、文藝、教育發展制訂了長遠規劃,廣大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教育工作者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無私貢獻給國家科技文化事業,新中國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科技、文學藝術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就。
線索一:1949~1956年是新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
這一時期也是中國現代化的起步時期,可分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階段(1949~1952年)與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階段(1953~1956年)。這一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有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一五」計劃、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等。
線索二:1956~1976年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時期。
這一時期也是中國現代化曲折發展的時期。主要歷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國民經濟調整的「八字」方針、1971年周恩來調整國民經濟、1975年鄧小平的全面整頓等。
線索三:1978年至今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偉大戰略的時期。
這一時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主要歷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發表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等。
線索四: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重視科技教育發展,中國的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有了迅猛的發展,在某些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文學藝術在「雙百」方針指導下,呈現出繁榮發展的局面,具有階段性、多樣性、人民性的鮮明特點;教育發展經歷了奠基、動亂中的教育到新時期教育的復興,形成了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科教興國」戰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識。
線索1
曲折探索——從半統制半市場經濟轉變為計劃經濟
理清發展線索
時期 | |
社會主義制度和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1949~1956年底) | 1.國民經濟恢復——奠基 1949~1952年,新中國僅用三年時間,就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2.「一五」計劃——建設 (1)特點:發展生產力與改造生產關係相結合,優先發展重工業 (2)成果: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業布局 3.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確立 (1)性質: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2)意義: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 |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曲折發展(1956~1976年) | 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 (1)內容: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儘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2)評價: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實踐中未能堅持下來 2.「左」傾泛濫——嚴重失誤 (1)表現:1958年開始的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2)原因:急於求成,改變落後局面的心情迫切;沒有經濟建設經驗;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左」傾冒進,誇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3)結果:經濟比例失調,環境破壞,農民的積極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經濟困難的主要原因 3.「八字」方針——調整恢復 1960年冬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1962年底,經濟形勢好轉 4.「文化大革命」——嚴重破壞 (1)實質:「左」傾錯誤發展成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惡果 (2)影響:國民經濟基本癱瘓,面臨崩潰;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在低水平徘徊 |
1.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的關係
(1)工業化是保證社會主義完全勝利的經濟前提,也是進行三大改造的基礎。
(2)三大改造是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重大步驟,也是實行工業化的必要條件。兩者是變革生產關係和發展生產力的有機統一,被喻為「一體兩翼」。
(3)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質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是變革生產關係。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中國基本確立,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開闢了道路;三大改造後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三大改造的完成標誌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從革命性質來看,三大改造前是過渡時期,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三大改造完成後,我國基本上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
(2)從經濟基礎來看,三大改造前,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並存;三大改造後,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3)從生產關係來看,三大改造前,生產資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國存在著民族資本家剝削工人等多種剝削關係;三大改造後,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確立,社會各階級都成了社會主義的勞動者。社會主義最典型的標誌就是社會主義公有制佔主體。通過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上建立起來了。
3.中國「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
「一五」計劃,立足當時中國的基本國情,提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思想。選擇這一戰略,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有其自身的歷史根源和現實依據。
(1)選擇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有一個歷史的傳承過程。
中國走向現代化,是鴉片戰爭後一百多年來中國人的夢想和追求,也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社會的主旋律。從林則徐、魏源的「開眼看世界」到洋務運動再到民族資產階級發展民族工業的舉措,說明發展大工業生產,改變中國經濟的落後狀況,實現中國的獨立富強,是近代以來中國經濟思想發展史上的一條主線。「一五」計劃選擇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正是對這一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2)選擇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是新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需要。
新中國的經濟是從舊中國那裡接過來的千瘡百孔的爛攤子,沒有獨立的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到了1952年年底,儘管國民經濟經過三年時間得到相當的恢復,但是現代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還只佔43.1%,在工業總產值中,生產資料的產值只佔35.5%。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十分落後和經濟總量極其有限的情況下,重工業的發展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意義非凡。因此,要想大力發展輕工業,要使工業給農業以更大的支持,要滿足人民群眾對物質生活的迫切需要,就必須優先建立和發展鋼鐵冶金、有色金屬、機械製造、能源交通等重工業。
(3)選擇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是依靠和學習蘇聯發展自己的需要。
新中國成立之時,正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形成並對立的時期。當時中國出於經濟建設、外交便利及國家安全方面的考慮,採取了「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在工業化道路的選擇上也必然趨向於蘇聯的優先發展重工業道路。此外,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模式本身就對我國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示範效應。
(4)選擇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應對西方敵對勢力的需要。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敵對勢力在政治上孤立新中國,在經濟和技術上封鎖新中國,致使新中國無法通過正常的國際經濟交往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並取得援助。韓戰的爆發直接導致中國與西方世界的公開武裝對抗。在這種嚴峻險惡的國際環境下,新中國必須儘快建立起自己獨立的工業體系,擺脫對外部的依賴,實現經濟上的獨立和國防上的現代化。
(2016·全國甲卷)「一五」計劃期間,我國住宅建設佔基本建設投資額的比重不斷減少,其他非生產性建設投資也開始受到抑制。這表明我國( )
A.致力於奠定工業化基礎
B.國民經濟結構臻於平衡
C.大力壓縮基本建設投資規模
D.城市化的進程趨於緩慢
解析:選A 一是時間解釋:「一五」計劃期間;二是政策解釋:壓縮住宅和非生產性建設投資。「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國家的投資主要用在了生產領域,致力於工業化基礎的建設。
「一五」計劃規定,五年內工農業總產值計劃由1952年的827.1億元,增加到1957年的1 249.9億元,增長51.1%,平均每年增長8.6%。工業總產值計劃由1952年的270.1億元,增加到1957年的535.6億元,增長98.3%,平均每年增長14.7%。這一規定( )
A.解決了工農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B.體現了經濟發展急躁冒進的政策方針
C.與當時中國工農業發展狀況不符
D.反映了迫切要求改變落後狀況的願望
解析:選D 題中數據只是計劃,尚未實行,故A項錯誤;「一五」計劃是正確的經濟發展計劃,而且材料中並未體現急躁冒進,故B項錯誤;材料信息與當時中國工農業的發展狀況相符,故C項錯誤;1957年,「一五」計劃是對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執行,試圖改變中國的落後面貌,故D項正確。
(2012·新課標全國卷)1958年,美國一份評估中國「二五」計劃的文件認為,中國雖然面臨著農業生產投入不足與人口快速增長的壓力,但由於中蘇關係良好而可以獲得蘇聯援助,同時減少糧食出口,中國可以解決農業問題,工業也將保持高速發展。這一文件的判斷( )
A.對中美關係的急劇變化估計不足
B.低估了蘇聯對華經濟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蘇兩國關係的基本走向
D.與中國工農業發展狀況不符
解析:選D 從時間信息入手,結合時代背景分析。50年代末中國開展「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這是錯誤的探索,帶來嚴重的後果,因此,D項正確。
線索2
強國之夢——由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時期 | 發展歷程 |
改革開放的起步(1978年至20世紀90年代初) |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1)背景:「文化大革命」結束,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解放了思想 (2)內容:撥亂反正,工作重心轉移,改革開放 (3)意義:黨和國家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實行改革開放和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2.經濟體制改革 (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①原因:人民公社體制阻礙生產力發展,農村穩定是國家局勢穩定的基礎 ②意義: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村經濟獲得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的經濟形勢和社會面貌 (2)國有企業改革 ①內容: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以產權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為主要內容 ②意義:增強了企業競爭力,解放了社會生產力,國有資產大幅增長,有利於國民經濟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3.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過程: ①從1980年起先後建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五個經濟特區 ②1984年開放大連、天津、秦皇島、青島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以後,閩東南地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又相繼開闢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2)特點:形成從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再到內地省會開放城市,從東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
改革開放的深化(20世紀90年代至今) |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1)過程: 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②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起來 (2)作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人民生活發生巨大變化 2.對外開放的深入 (1)1990年,國家作出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決定,是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標誌 (2)2001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誌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
深化歷史理解
1.新中國成立後各時期的經濟結構
(1)過渡時期:
①經濟類型:國有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合作社經濟(集體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
②關係:國有經濟佔主導地位,其餘經濟仍佔很大比重,並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其趨勢是最終被改造成社會主義經濟。
(2)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①經濟類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集體經濟。
②關係: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和集體經濟都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主體。
(3)改革開放新時期:
①經濟類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和集體經濟、私營經濟、個體經濟、中外合資和外商獨資經濟。
②關係: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是主體,其他經濟為輔助,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補充,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服務,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形成競爭格局。
2.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體制的轉變
時間 | 具體表現 | 原因 | 核心內容 | 結果 |
新中 國成 立到 1956 年 | 從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 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向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 | 照搬蘇聯模式;缺乏經濟建設經驗 | 實行和強化計劃經濟,廢除生產資料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 | 對於進行工業化建設曾起過積極作用,但它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使企業失去了活力 |
十一 屆三 中全 會後 | 從計劃經濟轉變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體制 | 黨中央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工業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特別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訓,並借鑑了國外經驗 | 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實行政企分開 | 增強了企業活力,解放了生產力 |
20世 紀90 年代 以來 | 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由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式經營轉變 | 黨中央對國情的充分認識和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 | 把企業推向市場,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 | 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 |
3.新中國成立後農村生產關係的重大調整
(1)第一次變革——土地改革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闢道路。
(2)第二次變革——農業合作化
國家通過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將土地等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變為集體所有制。
(3)第三次變革——人民公社化運動
提高生產資料公有化程度,但片面強調「一大二公」,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
(4)第四次變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是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的舉措之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並沒有改變土地所有制性質,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和經營權;雖然一度促進了農業發展,但這並不代表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
連結高考
(2016·全國丙卷)1980年與1975年相比,我國糧食播種面積減少6 884萬畝,總產量卻增加674億斤;棉花播種面積減少53萬畝,總產量增加652萬擔;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種面積共擴大3 626萬畝,其總產量分別增加70%和150%。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農民生產自主權的擴大
B.農業生產技術有了革命性的改變
C.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完成
D.國家取消對農副產品的統銷政策
解析:選A 農作物種植面積減少,而產量反而增加說明了生產關係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這是由於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在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擴大了農民生產自主權。
(2016·海南高考)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決定,要求廣東和福建兩省「發揮優越條件,抓緊當前有利的國際形勢,先走一步」。其直接結果是( )
A.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B.設立經濟特區
C.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D.開展國企改革
解析:選B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方針,確定以廣東和福建兩省為基礎建立經濟特區,實行對外開放,故B項正確。
(2017·全國乙卷)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報告說,理論上的凱恩斯主義和實踐中的羅斯福新政,實際上是把計劃用作國家幹預的一種手段,從那時候起,計劃與市場相結合成為世界經濟體制優化的普遍趨勢。據此可知,該報告的主旨是( )
A.肯定國家幹預經濟的發展模式
B.闡明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張擺脫傳統經濟模式的束縛
D.剖析西方經濟體制的實質
解析:選C 由題中關鍵信息「1990年」「計劃與市場」可知,此時我國正處於由單一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由此可知C項正確。材料強調計劃與市場相結合,而不是肯定國家幹預經濟模式,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經濟發展模式而不是經濟全球化問題,排除B項;該報告剖析西方經濟體制的目的在於為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服務,D項不是該報告的主旨,排除。
(2013·全國卷Ⅰ)有俄羅斯學者認為,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屬於新版的蘇俄新經濟政策。這一認識的依據是兩者都( )
A.處於相似的國內外經濟環境
B.面臨著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問題
C.鞏固了農村的集體所有制經濟
D.促進了社會主義工業化
解析:選B 新經濟政策是蘇俄在1921年3月開始實行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一項重要內容是以徵收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並且恢復商品貨幣關係進行調節生產的作用。據此判斷,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被認為是新版的新經濟政策,其依據在於二者同樣面臨著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問題。
(2012·新課標全國卷)據統計,1992年全國辭去公職經商者達12萬人,未辭職而以各種方式投身商海者超過1 000萬人,這種現象被稱為「下海潮」。這反映了( )
A.市場經濟改革成為社會共識
B.多種經濟成分開始共同發展
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D.計劃經濟開始轉向市場經濟
解析:選A 從時間信息入手,聯繫南方談話重要史實來分析,南方談話帶來了一場思想解放,認識到計劃與市場僅是一種手段,A項正確;B、C兩項與題幹所處的歷史階段不符;D項本身說法是錯誤的。
發展線索
一、現代中國的科技成就
時期 | 科技成就 |
20世紀80年代以前(側重發展軍事科技) | 1.「兩彈一星」 (1)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2)1964年,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中近程飛彈試驗成功 (3)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2.雜交水稻 袁隆平於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個秈型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 3.生物技術 1965年,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中國首次實現 |
20世紀80年代後(側重為經濟建設服務) | 1.計算機 (1)1983年,中國成功研製出高性能計算機「銀河-Ⅰ號」 (2)1997年,「銀河-Ⅲ號」巨型計算機使中國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2.載人航天 2003年,「神舟五號」發射成功並安全返回,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
二、新中國文藝事業的發展
時期 | 發展歷程 |
1956年 |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1)表現: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雙百」方針,作為基礎和長期性的方針 (2)影響:文藝領域出現繁榮景象,文藝作品的質量和數量都得到了空前發展,大大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 |
1957年至「文化大革命」結束 | 文藝發展受阻 (1)表現:將一些學術問題上升為政治問題,不同的學術觀點被認為代表不同的階級;許多知識分子被劃歸為「右派」「反動學術權威」 (2)影響:知識分子受到人身和精神傷害,文藝園地百花凋零 |
1976年後 | 重新強調「雙百」方針 (1)表現:「文化大革命」後,清除文藝工作中的「左」傾錯誤;鄧小平指出「文藝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中央提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2)影響:出現了反映「文化大革命」的文學作品以及反映改革開放和社會生活的影視作品 |
21世紀後 | 作品更加豐富多樣 (1)表現: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文藝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2)影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
三、現代中國教育的探索歷程
時期 | 政策 | 成就 |
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 接管和改造舊學校,掌握學校領導權,建立人民教育事業 | 將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變為社會主義性質的人民教育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 學校將德育放在首位;全日制教育、半工半讀和職業教育相結合 | 逐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培養了大量的勞動後備軍和建設人才 |
受「左」傾思想影響,出現了教育的「大躍進」 | 打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導致教育質量下降 | |
「文化大革命」時期 | 「四人幫」迫害教育工作者,高考制度被廢止 | 教育事業遭到嚴重破壞 |
改革開放以來 | 撥亂反正,恢復高考制度,提出「三個面向」,優先發展教育 | 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培養大量人才,促進了中國經濟建設的發展 |
歷史理解
1.助推新中國科技發展的主要因素
(1)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是科技發展的政治基礎。
(2)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科技事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3)黨和政府對科技發展的重視和正確決策,為科技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保證。
(4)優秀科學家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開拓創新和無私奉獻,為科技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5)社會生產、生活的發展推動和需要是重要動力。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和積極引進世界先進技術。
2.全面理解「雙百」方針
(1)從含義上看,「百花齊放」是指文學藝術上的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百家爭鳴」是指科學上的不同學派,可以自由爭論。「雙百」方針提倡在文學藝術工作和科學研究中有獨立思考的自由、有辯論的自由、有創作和批評的自由、有發表自己意見的自由。
(2)從背景上看,「雙百」方針是在承認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各種矛盾的基礎上和國家迫切需要迅速發展經濟文化的時代背景下提出來的。
(3)從實質上看,「雙百」方針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藝術與科學領域實行政治民主,其實質是為人民服務。
(4)從貫徹執行過程上看,「雙百」方針在貫徹過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雙百」方針本身的問題,而是因為受到了「左」傾錯誤的幹擾。
(5)從歷史經驗教訓上看,學術問題、文藝問題的政治化無法實現「百家爭鳴」;政治生活不民主,學術界、文藝界就無法實現「百花齊放」。「雙百」方針能順利貫徹執行,社會文化就能興旺發達。
3.教育、科技和經濟之間的關係
(1)教育是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基礎。科技和教育是決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敗的關鍵。
(2)教育發展推動科技進步,科技進步推動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國民經濟發展取決於科技進步,科技發展帶動國民經濟的提高。
(4)教育是培養人才、提高民族素質的基礎,國家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連結高考
(2015·全國卷Ⅱ)到1952年底,新中國已建立多所俄文專科學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學開設了俄文課程,許多中小城鎮也掀起學習俄語的熱潮。這是我國當時( )
A.外交政策轉變的需要 B.計劃經濟體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
解析:選D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準確理解「一五」計劃實施的背景。1952年底,我國國民經濟基本得到恢復,為有計劃地開展經濟建設奠定了基礎。1953年,國家開始實施「一五」計劃,當時主要是借鑑和學習蘇聯的工業化建設經驗,故出現了高校和中學開設俄文課程及許多中小城鎮掀起學習俄語熱潮的現象,D項正確。
(2017·唐山模擬)1988年9月,鄧小平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這一重要論斷( )
A.反映出科技和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徵
B.是對美國「新經濟」模式的呼應
C.標誌著「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
D.說明中國科技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解析:選A 二戰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應用於生產和生活領域,科技的作用日益凸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反映出科技和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徵,故A項正確;美國「新經濟」模式出現於20世紀90年代,「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是1995年,科技水平居世界前列需要科技發展的成就證明,B、C、D三項均與材料無關。
(2017·全國甲卷)1977年,我國各大專院校錄取新生27.3萬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總規模達206萬人,2001年增長至719萬人。在此期間,高等職業教育和各種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學人數也有很大增長。由此可知( )
A.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決
B.高等教育實現了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C.人才選拔制度的改革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
D.恢復統一高考制度促進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解析:選C 材料中高校在校生總數的增長,是人才選拔制度改革的結果,同時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反映,這體現人才選拔制度改革適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故C項正確;題幹無法判斷出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是否得到解決,A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排除B項;高等教育並沒有普及,D項說法錯誤。
(2013·全國卷Ⅱ)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開設公共必修課,恩格斯所著《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成為指定教科書,文化部還舉辦了以「從猿到人」等為宣傳主題的大型科學知識展覽會。其主要目的是( )
A.構建與國家政權相適應的意識形態
B.確定馬克思主義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C.用科學文化知識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導宣傳輿論工作的全新形式
解析:選A 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教育,意在考查考生全面準確解讀材料信息能力。從材料看,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各高校開設的必修課以恩格斯的著作為教科書,以及文化部舉辦的科學知識展覽會,目的都是加強宣傳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唯物主義理論,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所以A項符合題意;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時,就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故B項錯誤;C、D兩項不是其主要目的。
|標籤:二輪複習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和科技文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