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4日,第17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在深圳開幕。
會展中心2號館舉行的精英天下招聘會,不少求職者現場面試。
會展中心4號館舉行的海歸人才招聘會。
會展中心4號館舉行的海歸人才招聘會。
去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明確提出深圳要加快建設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代文明之城。對於深圳的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設,深圳市政協開展了為期數月的調研,最終形成了幾萬字的調研報告。
11月24日下午,深圳市政協召開「加快建設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專題協商會,政協委員們指出深圳文化建設方面還有著「財政投入重科技輕文化」「文化人才認定『一刀切』」「基層文化設施嚴重不足」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得到重視。相關部門作出回應,深圳現在要對人才進行分賽道管理,改變過去全民馬拉松式的人才評價,科技類有科技類的評價,醫療有醫療的評價,中小學老師有中小學老師的評價,文化、藝術、體育類的人才有自己的評價。
調研
文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有待改革完善
對於什麼是區域文化中心城市,深圳市政協調研報告中指出,中心城市具有三種特質,引領、合作和特色。總的來說,深圳要構建的是具有高度文化輻射力和吸納力的城市文化,建設輻射粵港澳大灣區、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區域文化中心城市。
目前,深圳已經做出了一些努力,但是距離建設區域文化中心城市仍有一定差距。深圳市政協文化文史委副主任尹昌龍代表調研組指出主要有六大方面:文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有待改革完善;文化軟體建設有待強化提升;文化遺產保護開發與活化利用有待增強;數字創意產業優勢發揮有待激發;城市輻射力與吸納力有待增強;以及文化建設財政投入力度有待加強。
具體而言,尹昌龍舉了幾個例子。例如深圳高等院校學科設置偏重金融、科技,人文學科的教育力量較弱,例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就沒有中文系。再例如深圳對城市形象塑造的主動宣傳不足,對比北京、上海,乃至巴黎、倫敦、紐約的差距較大。再例如深圳財政投入上重科技輕文化。2019年,深圳市財政在科技和文化方面的支出在支出總額中的佔比差距達到15.5個百分點,而北京、上海、杭州的佔比差距僅為5.1、4.2、7.7個百分點,高達2倍以上的差距。
每十萬人圖書館:深圳5.11個 杭州32.76個
除了尹昌龍所說的七大建議,深圳市政協委員張巖還代表調研一組提出,深圳目前基層文化設施不足的問題。
他說,深圳每10萬人僅擁有5.11個公共圖書館(室)、0.38個博物館和0.55個文化館(站),對比北京、上海每十萬人擁有的20多個公共圖書館,杭州每十萬人擁有的32.76個,深圳公共圖書館數量低於國內先進城市。大部分指標低於國內先進城市。
在財政投入方面更加明顯,香港有70家公共圖書館,經費均衡投入到70個圖書館,平均每個館是1500萬元。深圳全市624家基層(街道、社區)圖書館2018年經費總投入約為4800萬元,平均每家街道、社區圖書館的全年投入僅有7.7萬元。
不光是基層文化設施不足的問題,深圳市政協委員李曙成代表調研二組指出,深圳文化產業發展暴露出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不足、文化創意企業融資難、高層次創意人才缺乏的問題。深圳市政協委員彭平代表調研三組則說,深圳文旅產業體現出整體布局不明確、缺乏文旅深度挖掘及IP打造、文旅市場化及融合度低、文旅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深圳市政協委員黃玲代表調研四組關注了文保問題,指出目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法律不夠完善到位、古建築修繕標準偏低、對非遺保護的重視程度還不夠、不可移動文物活化利用難度大等問題。
建議
對於調研結果,尹昌龍代表調研組提出了七點建議:建議深圳傳承城市精神鑄造富有生命力的城市文化基因;像重視科技人才一樣重視文化人才;提高國有文化設施運營的市場化、專業化水平;推進城市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與活化利用;打造數字文化建設標杆城市;在國際交流中提升吸納與輻射的中心功能;以及真金白銀投入文化建設,加大財政投入建設。
王富海:
把城中村當成世界文化遺傳標準
深圳市政協常委王富海則從城中村入手談了文化建設。王富海說,深圳的城中村佔據了城市的「半壁江山」,實際上存在著兩個深圳,一個是多年來進行規劃的自上而下的秩序的深圳,另一方面,也存在著一個自發組織的、有活力的、成長的深圳,那就是城中村。兩個深圳」相互融合成為深圳特殊的密碼,是深圳重要的特色。
王富海建議儘可能多地保留城中村,在此基礎上明確將綜合整治作為城中村更新的常態制度,然後賦予城中村更多的文化職責,最終將城中村文化氛圍培育出來。「把城中村當成世界文化遺產的標準去重視它,認識它的價值,呵護它、保護它,指引它的改造,未來城中村在我們的呵護下一定會成為我們深圳最有價值、最有魅力的名片地區。」
呂紹剛:
深圳應在高校設立海洋文化專業
深圳市政協委員呂紹剛關注到了建設深圳海洋文化的建設,他說目前深圳在積極推進海洋文化國際間交流,比如大鵬新區在發展運動休閒為特色的高端濱海旅遊,鹽田區在主打海洋事業,市場對於深圳海洋文化的挖掘也是熱情高漲。
但是目前來看,還缺乏對於海洋文化的深層次發掘、開發和利用,海洋文化的宣教相對滯後,海洋文化的產業發展類型也十分單一。
在此基礎上,呂紹剛建議深圳設立海洋文化發展委員會,吸引國內外及港澳著名海洋文化專家積極參與;推進海洋文化公共設施建設,深圳不應只有一家海洋博物館。
姜華:
為文物藝術品提供免稅服務
深圳市政協委員姜華提到了做好灣區文物活化的大課題。姜華說,目前我國的文物事業在拍賣、展覽、展示、流通等環節還存在著不少瓶頸問題,嚴重製約著文物資源的市場發展與盤活利用。
因此建議深圳政府主管部門發揮特區立法權優勢,結合國家相關政策,主動完善及提升深圳文物活化體制機制,做好地方文物活化工作。與此同時,加大對民辦博物館的支持力度,例如支持民辦博物館依法申請登記成為公益組織,進一步大力引導鼓勵社會捐贈,享受稅收優惠。
同時立足深圳,輻射粵港澳大灣區,建立高水平文物交易平臺。面向國際文物經營機構提供保稅、展銷、交易、拍賣、出入境檢測、鑑定等多元服務;設立文物藝術品保稅倉庫,探索創新「境內關外」政策體制機制,為文物藝術品提供免稅服務,實現保稅區文物藝術品的境外自由流通;引進國際知名拍賣行設立藝術品拍賣專場,開展國際性拍賣、會議交流、充分利用深圳文博會等展覽展示平臺。
梁宇:
人才引進沒考慮到文藝人才特殊性
深圳市政協委員梁宇提到了建設文藝人才的相關話題。他說,通過40年的建設和發展,深圳已經擁有了一支數量初具規模的隊伍。但是目前來看,深圳吸引人才的優勢在不斷弱化,全國各地都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引進高層次文藝人才,深圳在收入、福利待遇、住房等方面優勢不算強。與此同時,人才認定標準滯後,人才認定標準重科技、輕文藝,全國文聯藝術類的最高獎項全部列入後備級的人才隊伍,不能列為領軍人才。
除此以外,還有文藝人才引進機制不活,沒有考慮到文藝人才等特殊性,像雜技演員從小就進團練習,學藝多年才能出師,對人才認定還是以學歷、年齡為準。文藝人才激勵機制不足,深圳沒有市級文藝獎項;以及文藝人才培養機制缺失,目前深圳文藝人才培養還沒有形成長效機制,缺乏文藝人才專項培養計劃。
在此基礎上,梁宇建議文藝人才認定政策避免「一刀切」;進一步完善文藝人才引進政策及配套措施;制定扶持、留住優秀文藝人才的配套優惠政策;財政加大對文藝人才培養資金的投入;實施優秀文藝人才的宣傳推廣規劃等等。
副市長吳以環:
將加大市、區財政
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力度
聽完委員們發言和部門回應後,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說,深圳要努力在文化發展的各個領域上先行先試,在公共服務、品牌建設、產業發展、融合發展上都要做到先行先試。
對於委員們提的建議,吳以環現場做出了回應。她說,在人才隊伍方面,要完善文化人才的認定標準和引進辦法,完善柔性引才的新機制,大力引進文化、藝術、影視、演藝等急需的人才,充實基層文化力量。
在文化的軟體建設方面,進一步保障重大文體設施、文化產業總部基地、重大項目用地等需求。在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活化利用方面,深圳制定了深圳市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措施,接下來還要加大大鵬所城、土洋東縱司令館和中英街界碑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實施改革開放紀念地保護利用工程、東縱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文化名人大營救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等重大的保護利用項目,支持深圳非遺、深圳民俗文化產業園等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和平臺建設。
在數字創意產業優勢發揮方面,將加強數字文化原創能力建設,深度應用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科技發展,鼓勵全民創意創作生產優質多樣個性化的數字文化內容產品。在提升城市輻射力和吸納力等方面,要積極舉辦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藝術節,聯合舉辦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青年藝術嘉年華等多種形式開展文化藝術活動,也支持文化企業和行業組織舉辦國際化的文化產業專業展會,或者是積極到國際上去參加國際的書展、影視動漫節等大型的文化節展,打造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地。
在備受關注的財政支持方面,吳以環表示接下來將加大市、區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力度,支持重點項目的建設。
市文廣旅體局:
需重建深圳藝術品市場在全國的地位
深圳市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從國內外的先進城市來看,歌劇院、交響樂團、話劇團、芭蕾舞團是國際一線城市的文化標配,但深圳在這一方面卻有一定短板。另外政協委員提到建設藝術品拍賣中心,深圳的拍賣和廣州、香港比確實有一定差距,需要重新建立深圳藝術品市場在全國的地位。
在基礎設施層面,深圳也有歷史欠帳,作為實際管理超2000萬人口的超大型城市來說,文藝場館的人均數量明顯不足。因此目前正在加快以深圳歌劇院為代表的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建設,以及包括各區122個文化設施,同時也加快建設國深博物館,爭取中國美術館在深圳設立分館,對打造深圳文化的吸引力,尤其是大灣區的文化影響力有極大推動。
深圳市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也規劃打造一批實用型、便利型功能豐富的高質量的地標性文體設施,同時在加快音樂劇文化產業的建設,作為國際一線大都會的標配,深圳正對標韓國發展音樂劇文化產業。
在此基礎上,深圳還要加快提升文體旅遊的品牌質量,打造城市新的名片,高水平辦好文博會、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WTA年終總決賽以及深圳馬拉松、中國帆船杯賽事,加大培育和引進一批國際國外重大文體活動賽事和高水平的職業俱樂部。
市人才局:
文藝體人才將各有評價體系
深圳市人才局局長張林則說,深圳現在的人才發展整體態勢,人才政策正在發生整體的升級和優化。它由過去十幾年時間靠單項政策的比較優勢在國內乃至全球引才,正在走向綜合環境優勢引才,未來一定會走向靠先進社會主義文化來吸引全球人才的階段。正在由過去的政策引才走向現在的環境引才,未來走向文化引才。
對於委員們關心的什麼是文化人才,應當如何放寬文化人才的引進渠道,張林也做了現場回應。他說,深圳現在要對人才進行分賽道管理,改變過去全民馬拉松式的人才評價,改為錦標賽,科技類有科技類的評價,醫療有醫療的評價,中小學老師有中小學老師的評價,文化、藝術、體育類的人才也有自己的評價。
張林說在制定人才標準後,還要制定政策鼓勵人才,不單單是物質獎勵,還要有稅收槓桿、獎金補貼等作為調劑。例如對於高校、基礎科研機構、中小學、醫院等人才的收入不能夠充分反映其市場價值的領域,將會由政府對特定人才進行獎金補貼,提升這些領域高層次人才的收入。
02-03版 採寫:南都記者 傅靜怡 攝影:南都記者 趙炎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