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搞不懂,明明自身科技領域更優秀,為何人才更願意前往中國?

2020-12-06 騰訊網

據人民日報援引日《朝日新聞》報導,日本學界正在探討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為何日本不再吸引來自全球的科研人才,甚至連本國的優秀學子都留不住。日媒搞不懂的點在於,明明自身科技領域更優秀,為何人才更願意前往中國呢?可事實是,雖然我國在科研領域的發展勢頭很猛,但日本由於出發得早,仍具備一定優勢。而這種優勢目前在縮小,因為該國正面臨著後勁不足的問題。

研究人員跑到中國去了

日本學界對本國科學研究的未來非常擔心,因為他們發現越來越多的科研學子不願意留在日本,他們更願意前往中國。在日媒看來,我國發展雖然快,經濟規模遠超日本,但在頂尖科技領域,日本仍然強於我國,因為該國的工業化進程開始得較早,積累了很多不外傳的先進科技,我國想要在這方面追上日本還需要很長時間。

日本媒體對這一現象非常警惕,因為人才是一切創新的基礎,留不住人才,日本科學就沒有未來。一名日本記者反思了這個問題,深入比較了中日兩國的科研現狀。她首先肯定了近年來我國取得的科研成就。自2016年開始到2018年結束,我國學者在傳統的自然科學領域發表的論文數量已經超過了科技強國美國,位居全球第一,這讓日本非常羨慕。在日本引以為傲的大學教育方面,該國也顯現出了劣勢,我國的優秀大學越來越多了。

此外,我國政府的一系列舉措也為科研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自2008年以來,各大高校就在以優厚的條件面向全球招攬人才。這位記者也採訪了一位選擇去中國工作的日本研究人員,聽取了他選擇中國的原因。這位研究人員講,他來到中國第一個考慮的因素就是科研設備和科研環境,這兩樣東西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位學者的上限,而中國勝出了。他還提到了自己的薪酬,雖然和日本教授有差距,但是中國的生活成本並不高。

上述原因也是其他日本學者選擇中國的原因。在硬體上,日本優秀學者在中國拿到高校編制的可能性要比日本高,薪酬也不低。由於我國捨得給高新科技花錢,先進設備的擁有率比日本高得多,這為學者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軟體上,日本是一個尊卑有序的國家,職場環境過於壓抑,而我國則更為開放和包容,有實力的學者都會得到尊重。各方面比較之下,日本全面潰敗。

日本正在走向衰弱

日本著名的專家學者們不是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但他們的聲音太小了,抵擋不住日本逐漸衰退的趨勢。早在11年前,著名的京都學者山中就表示,雖然日本註定會在GDP上被超越,但是必須守住科技這座堡壘,讓日本成為亞洲科技中心。他還強調,政府需要重視科技領域的人才培養,否則無法保持領先。

這番豪言壯志很快就被現實擊潰了。11年後,日本GDP規模停滯不前,我國的GDP總量早就是該國的好幾倍了。在科技領域,日本陣地也快被我國攻破了,人才開始往我國流動,日本成了被拋棄的那一方。此外,日本還深陷老齡化困境,新生兒一年比一年少,從根本上缺乏培養科研人才的條件。總而言之,日本或許需要接受事實,畢竟中國在某方面是更具有優勢的。

相關焦點

  • 大量外國科學家湧入中國,日美首當其衝,為何優秀人才願意來中國
    近些年來,關於中國科學家前往外國的報導越來越多,很多人都在感慨中國留不住人才,大量人才外流。但是,其實人才外流不僅僅只是中國的問題,外國也面臨著人才流失的問題,而且有很大一部分人才「流失」到了中國。尤其是近些年來,大量的外國科學家湧入中國,其中日本和美國的科學家數量眾多。
  • 日媒:為什麼優秀的研究人員跑到中國去了?
    日本許多工業產品暢銷世界,同時他們擁有許多優秀的研究人員,這被日本方面認為是發展的根本。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都沒有優勢,他們正是依靠先進的技術才獲得巨大的財富。不過隨著中方的發展,日本的技術和創新逐漸失去優勢。日媒不解研究人員湧入中國‍日本「朝日新聞」在10月31日發表文章,表示對於許多優秀研究人員湧入中國的現象十分不解。
  • 英媒:看不懂中國,明明是個石油大國,為何還要從國外進口?
    現如今,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行,國家的經濟得到提升,我國在許多領域上都有著顯著的進步與突破。例如我國的科技領域、勘探領域、貿易領域、製造業領域、基建領域等,都讓許多國家為之刮目相看,可見中國發展速度之快了。
  • 海外大批科學家為何紛紛「逃往」中國?日本人說出了心裡話……
    近年來,有關中國人才流失的話題熱度一直居高不下。但最近的一組數據卻揭露了另一種現象:中國正在吸引著全世界的人才,有越來越多的海外人才紛紛湧入中國。這其中,日本科研人員湧入中國的數量尤為顯著。
  • 日本人才紛紛來華搞科研,被罵賣國賊也在所不惜
    日前,《日本經濟新聞》發表了一篇觀察報導,文章講述日本研究人員尋求在中國展開研究活動的動向引人注目,一方面,中國政府在全世界招攬優秀人才;另一方面,日本研究人員難以在國內大學等機構找到工作崗位。研究表示,日本的科研人員因本國難以就職,就紛紛流向海外,致使在華的日本人持續增加。
  • 美媒文章:美中形成「人才環流」 對華科技管控危及自身創新
    參考消息網6月13日報導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6月11日發表文章稱,川普將矛頭對準中國科技領域,這可能損害美國自身的創新。文章指出,5月底,川普政府宣布了有關計劃,透露將實施新的投資限制,並加強對中國個人和實體的出口管制。據報導,美國政府還打算縮短發放給一些中國公民的籤證,尤其是那些在受到北京重視的高科技領域學習的人。這些變化預計都會在未來幾周內宣布。文章稱,目前仍不清楚川普政府將如何實施這些新措施。
  • 美媒稱中國家長對編程課反應冷淡:他們更願讓孩子學英語
    參考消息網1月27日報導 美媒稱,陳鯤傑(音)4歲開始學鋼琴,7歲練跆拳道,10歲上奧數班。這些都是中國孩子常上的課外輔導班。去年11歲時,他開始了一項在同齡人當中很不尋常的學習:編程。中國政府對此給予支持,認為編程人才對於中國成為技術強國至關重要。然而它還沒有得到家長們的認可,他們倒是很樂意花錢讓孩子接受數學和英語輔導。報導稱,風險投資人張麗君說,對學生和整個行業而言,編程大概是唯一有可能變得與英語同樣重要的課程,但沒人知道這一天何時到來。張麗君過去五年都在投資教育初創企業。
  • 復旦女學霸貢獻突出,4次申請院士被拒,為何被美國選為院士?
    今天逛論壇,就看到了一則令人疑惑的事情:一位在國內努力搞研究的中國科學家,名叫李愛珍,她畢業於復旦大學,擁有所在領域最強的能力,最突出的貢獻,可惜,4次申請院士評定,都被中科院拒絕了!但是,像李愛珍這樣的院士,她們不光愛國,更熱愛科研事業,想為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帶來貢獻!在國內,評上院士,待遇能提高不少。有了優厚的待遇和工資,科研人員,才能徹底解除後顧之憂,安下心來搞發明創造,進行最深入的科研。而如果沒有好的待遇,何談安心搞研究呢?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我們的高端人才,才大量流失吧!
  • 中國科技投入僅次於美國,人才卻總被美國「挖牆腳」,為什麼呢?
    如此,為何我們的科學研究優秀人才依然會被美國頻繁的挖牆腳?在一回採訪中,提及美國一直在世界各地收割優秀人才,尤其是頂級優秀人才,美國矽谷有超出兩萬餘名清華大學畢業的學生。美國收割優秀人才關鍵採用兩種辦法:一個是可觀的工資待遇。美國一直以來採用高薪的辦法,收割世界各地的頂級優秀人才。二是比較寬鬆的工作方式,美國一直以來提倡自由,辦公環境也相應比較寬鬆,這對科研工作者而言,可能是最愛的工作環境。
  • 美國網羅全球人才?僅矽谷就2萬清華畢業生,在為別人培養?
    美國從全世界收割人才,到底憑什麼?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美國是世界頭號強國,還是世界人才的聚集地,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海外人才前往美國。我國清華、北大等名校很多本科畢業生都會選擇前往美國繼續深造,而且在畢業後,其中一部分都選擇了繼續留在美國企業工作或進行科研。僅矽谷就有近2萬清華畢業生?
  • 大學培養理論人才,企業需要技術人才,給大學生3000塊都多?
    大學生經常被誇張調侃為只值三千塊,但是也從側面印證了一個事實,本科大學生很少有能夠勝任技術性崗位的,因此值三千塊,已經很多了,因為沒有哪個企業願意花錢請一個不懂技術的大學生來操作生產機器。這與德國以職業教育為主體完全不同,所以德國的工業總是能夠得到很多優秀的技術人才,並且以這部分人才為中間主體力量,他們的收入也非常高,有人說是德國的職業教育奠定了德國強大的工業創造能力,這有一定的道理。我們的企業在每年的大學畢業生中,不容易找到像德國那麼多的優秀製造業工人!
  • 前有清華顏寧,後有北大許晨陽,為何人才回國後,又跑了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自古以來,凡是國泰民安的王朝,其帝王皆有一個共性,那便是任用賢臣。治理國家,需要有在政治方面擁有獨特見解的人予以輔助,打理生意,需要有擁有良好經濟頭腦的人予以輔助。 上至家國大事,科技研究,下至金錢利益,無論是哪個領域,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
  • 日媒:日本將大力培養「量子人才」
    日媒稱,圍繞量子技術的研發競爭日益激烈,其中以量子計算機為代表。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國內研究機構和大學開始下大力氣培養肩負未來的「量子人才」,目的是增加他們獲取新知的機會,從根本上提高研發能力。日本已經在該領域被美中遠遠甩在身後,為了實現逆襲,日本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
  • 日媒:軍方因素或決定中國航天無法匹敵美國
    【中國在軌衛星已達百顆 超越俄羅斯指日可待】【環球網綜合報導】中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令美國業界感到緊張,「中國航天將超越美國」的聲音被美媒熱炒,然而日媒則表達了相反的觀點。日本《外交學者》雜誌 10月6日發表文章稱,雖然中國正在努力推進航天技術商業化,積極引進先進技術與人才,但受限於發展模式、科技水平和研發經驗等因素,其人造衛星無論在數量還是性能上,都遠遠落後於美國。文章表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在商業領域開展載人航空技術研究。
  • 中國人不要一看見自己搞不懂的科研項目就懷疑是騙錢
    從「太湖之光」到「對撞機」,近年中國科技大項目公布後似乎總伴隨著「騙局」疑雲。今年8月「墨子」號量子通信科學實驗衛星發射是中國科研的巨大突破,然而很快也有「騙子工程」的質疑,而且出現在科學網上。民眾質疑科技大項目可能是騙局的原因很多,漢芯造假事件的陰影是其一,也有科研項目自身的特點。
  • 比起討厭中國,日本人真的更討厭韓國?
    尤其是近年來日本各大新聞媒體時常把中美放在一起比較,也會時不時分析比較中日科技和經濟發展。在我看來,這應該算是對中國實力的認可。而在是否應跟中國搞好關係這一點上,他們還是有比較廣泛的積極共識的。>筆者關注的一位日本朋友在疫情期間所發的推特:「中國在跟新冠戰鬥的時候,不知為何日本媒體和日本人要侮辱貶低中國。明明外國的媒體不是在侮辱貶低而是在報導,在給中國加油的時候,一些沒有出處的貶損批判性的報導還有一些日本的文化人和一些不知道頂著啥頭銜的傢伙一直在貶低侮辱。真是個「高尚優秀」的國家呢。」援助口罩事件之後,日媒依舊沒消停。
  • 前有顏寧,後有徐晨陽,為何都跑去國外了?中國為何留不住人才?
    人才是一個國家的興國之本和發展之源,在當今世界,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科技也越來越先進,一個國家的人才資源的數量,能夠充分反映這個國家競爭力的強弱。中國的人口非常多,在我國近代史的發展過程中,國家也格外重視國民的教育問題,在人才的培訓和發展上,也不遺餘力地給予許多優質的教學設備和師資力量,許多人才和英才源源不斷地湧現,因此中國的教育綜合水平並不低,而人均的學習能力也不差。
  • 日本學者為何紛紛來華搞科研:在這裡得到的支持日本完全不能比
    來源:環球時報原標題:日本學者為何紛紛來華搞科研:在這裡得到的支持日本完全不能比【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破格提拔,高薪待遇,日本科研人員『投奔』中國的動向引人注目。」前不久,有日本媒體報導稱,中國正在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日本的科研人員因在本國難以就職流向海外,而在華開展研究的日本人持續增加。
  • 英媒:中國這項科技是「亞洲四大發明」,為何被美國定義為詐騙?
    每個國家都有各自擅長的科技領域,也都會優先發展對自己有益的尖端科技,在各自的不懈努力下,每個國家都築起了高高的科技壁壘,一般來說,現代科技的壁壘已經越來越難以被打破,幸好我們國家這些年的科技發展也是不慢,在各類科技領域上也取得了不錯的成就。
  • 日媒:中國憂航天人才流失 超2萬人為美服務
    日本媒體稱,據中國一家智庫調查,當今中國留學需求依舊旺盛,科學和工程領域人才選擇留在美國等國研究機構及企業的「滯留率」升至87%。出於強烈的危機意識,中國政府於2013年12月底舉辦多場就業說明會,目標是吸引1200名優秀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日本《東京新聞》1月10日報導,據中國教育部統計,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2012年年底,中國海外留學人員累計達到約265萬人,其中回國的只有109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