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文章:美中形成「人才環流」 對華科技管控危及自身創新

2020-12-04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6月13日報導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6月11日發表文章稱,川普將矛頭對準中國科技領域,這可能損害美國自身的創新。

文章指出,5月底,川普政府宣布了有關計劃,透露將實施新的投資限制,並加強對中國個人和實體的出口管制。據報導,美國政府還打算縮短發放給一些中國公民的籤證,尤其是那些在受到北京重視的高科技領域學習的人。這些變化預計都會在未來幾周內宣布。

文章稱,目前仍不清楚川普政府將如何實施這些新措施。然而,顯而易見的是,這些幹預針對的是全球創新一些大不相同的方面。雖然中國在美國的投資仍然有限,但中國在美學生和訪問學者在兩國的科技進步中均發揮著並將繼續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文章稱,近年來,中國學生大批湧入美國高校。美國國際教育學會稱,2016年到2017年,美國有超過35萬名中國學生,佔所有國際學生的約三分之一。這一數字是十年前的五倍多。

文章指出,中國學生不僅為理工科研究生項目帶來了資金,而且還帶來了相當多的才能和活力。事實上,從1995年到2015年,中國學生在美國大學獲得的理工科博士學位比印度和韓國學生的總和還要多。

文章稱,雖然中國博士生通常會選擇留在美國,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海外留學生正返回祖國。北京稱,回國的留學生人數已經接近近年出國學生總人數的80%,而2007年這一數字僅為31%。這項轉變反映出中國所能提供的機會以及在美國獲得工作籤證的難度增加。

文章認為,中國也受益於訪問學者的雙向流動。2017年,美國國務院向來自中國的個人發放了39038張J-1籤證,是「交流訪問者項目」下向英國公民發放籤證數量的近兩倍。此類籤證通常要求籤證持有人在該項目結束後至少要回國待滿兩年。

文章指出,中美之間的這種「人才環流」已經推動科學領域的合作大大增加。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稱,美國科學家和工程師2016年與中國同行合作發表的文章達到近4.4萬篇,遠遠超過他們與其他國家同行合作發表的文章數量。

文章認為,加強管控可能會破壞富有成效的合作,同時並不能有效保護美國的技術領先優勢。例如,對中國學生和訪問學者的更嚴格限制可能會減少美中之間的雙向人才流動。

文章認為,最大的危險可能是,美國一心保護自己的技術領先優勢,從而忽視了擴大這種優勢的努力。畢竟,美國和中國不是在踢一場還有兩分鐘結束的足球賽。它們之間是一種將無限期延續下去的複雜關係。

相關焦點

  • 日媒搞不懂,明明自身科技領域更優秀,為何人才更願意前往中國?
    據人民日報援引日《朝日新聞》報導,日本學界正在探討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為何日本不再吸引來自全球的科研人才,甚至連本國的優秀學子都留不住。日媒搞不懂的點在於,明明自身科技領域更優秀,為何人才更願意前往中國呢?可事實是,雖然我國在科研領域的發展勢頭很猛,但日本由於出發得早,仍具備一定優勢。
  • 美發布新規,限制中共黨員赴美旅行!還威脅禁止中國公司在美...
    上述報導消息引發了市場對中概股維持上市資格,以及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是否受限的擔憂。那麼,事情果真如此嗎?美國加州的一位資深投行人士表示,「這個法案對中概股影響不大。」國內多位市場專業人士亦認為,《法案》的通過更多為市場帶來情緒擾動,實際並不會出現中概股大面積退市的情形。
  • 中國又一項尖端科技,解決世界難題?美媒:不得不服
    中國又一項尖端科技,解決世界難題?美媒:不得不服Hi,歡迎收看大國的崛起地球資源是有限的,於是新能源成為了人類最為關注的問題。隨著科技發展,各國都在新能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開發了核能、風能、水能等新型能源。這些能源中電力的開發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工業還是生活都離不開電力,因此人們日常對電力需求非常大,各國為了開發大量電力,紛紛建起了核電站,開始利用核能發電!
  • 美媒:對華交往是關係到未來的氧氣
    美國「市場觀察網」5月22日文章,原題:對中國的誤解如何令投資者錯失良機副題:對中國公司的創新和幹勁,應擁抱而非害怕 美國曾希望中國的經濟、政治制度變得像我們一樣。但這沒有發生。相反,中國自出機杼,奉行獨特政策組合,取得了驚人成就。
  • 以科研鑄百年品牌,上美集團呂義雄穩健拓展人才梯隊
    上美集團作為受邀嘉賓也參與了此次峰會,並發表了《嬰童防曬產品配方設計思路》主題演講,獲得了不少同行的讚賞。作為新生代的美妝護膚公司,上美集團發展迅速,不僅頻繁上市新品,銷量也一直不斷攀升。CEO呂義雄表示:上美之所以有目前的成績,得益於強大的科技研發力量,以及不斷優化的人才管理體系。
  • 美媒評論一針見血:必須學習共存
    據參考消息網11月16日報導,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日前發表了一篇題為《在對華問題上,拜登會比川普更強硬嗎?》的文章,作者是美國「國防優先」組織研究員邦妮·克裡斯琴。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中還特別指出,華盛頓的領導人應該學習與強大的中國共存,而且他們也必須這樣做。
  • 美媒:創新力不足 蘋果內部開始「腐爛」
    原標題:美媒:創新力不足 蘋果內部開始「腐爛」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美國Liberty Voice網站作者J. Benjamin 5月18日撰文稱,蘋果2001年發布了iPod,這一時間僅僅比iTunes的發布晚了8個多月。那時,iPod的意義不僅僅是它本身,而是這個小小東西所帶來的前景。
  • 艾美惠攜手科技美容院強勢來襲,引爆美業市場
    在目前眾多行業中,美容行業屬於當之無愧的朝陽產業,其發展速度可謂是勢不可擋。不過據調查顯示,目前有不少美容院依然在使用傳統的經營模式。眾所周知,如今網際網路時代已然是大勢所趨,繼續依存傳統模式進行運作無疑會暴露出諸多弊端。比如依託於紙質化管理顧客的檔案,會出現顧客無法自主查看自己的項目資料和消費明細,美容師漏籤的情況。
  • 科技創新人才 | 方國洪:潮起潮落逐浪行
    他是我國海洋潮汐學主要開拓者,專注海洋潮汐潮流和海洋環流研究,在海洋環境分析、模擬、預報和動力學研究多個領域作出顯著貢獻,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他在國內最早在海洋研究中應用數值方法,在國際上最早提出潮波變分數值模式。
  • 美媒:尖端科技出口限令比想像寬鬆,美企長出一口氣
    【文/觀察者網 龍玥】 據路透社17日報導,美國商務部在主導完善有關限制向中國等競爭對手出口尖端科技的規定,包括量子計算、3D列印等技術。 但報導指出,目前這些出口限制規定正在進行最終修改,並且這些規定比想像中的要寬容,這對擔心海外銷售受到嚴厲打擊的美國企業來說是一個福音。
  • 美中火星探測器同月升空,美媒:火星探索將成為兩國競爭新舞臺
    美媒認為,美國和中國都在7月開始新的火星探索任務,為兩國間的競爭建立了新的舞臺。此外,其安裝的鑽頭等設備,可從巖石中收集巖心樣品。美媒稱,部分人士認為,對中國而言,在航天領域超越美國,將使得中國獲得潛在聲望。如果「天問一號」成功,中國將最終派人登陸火星。美媒稱,中國政府在「 十三五」規劃中將太空作為研究重點,特別是深空探索和在軌太空飛行器。
  • 美媒:美國所有州都與中國盤根錯節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美媒:美國所有州都與中國盤根錯節美國商業內幕網2月18日文章,原題:美國的所有州都與中國盤根錯節——以下是新冠病毒暴發為每個州帶來的經濟風險 美國和中國兩國經濟相互緊密交織。美國的許多產業都依賴來自中國巨大供應鏈的進口,而這個擁有十幾億人口且中產階層不斷壯大的經濟體,也是美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之一。由於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續,美國的不同地區都正或多或少地受到對華貿易放緩的影響。美國人口普查局一直跟蹤各州的年度國際商品貿易數字。
  • 普京打造俄版矽谷創新軍工黑科技
    近期俄羅斯大力宣傳的6大「超級武器」,就包含了俄軍通過建立對美不對稱技術優勢來彌補自身作戰能力短板的用心。然而,仔細審視俄軍推出核動力巡航飛彈、高超音速武器和雷射武器等「超級武器」,便不難發現這些裝備的概念構想和研發仍是基於冷戰時代的「老本」,罕有運用新興科技理念的創造。在新科技元素「缺位」的背後,則是俄羅斯「後冷戰時代」科技發展乏力的現實。
  • 四總部頒發軍隊科技創新和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
    四總部頒發軍隊科技創新和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10日 16:14 來源:   解放軍報北京1月9日電 彭衛、記者武天敏報導:經中央軍委批准,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日前聯合發布通令,頒發軍隊科技創新群體獎和軍隊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
  • 長徵8號火箭順利升空,美媒發文感嘆:川普對華政策已經失敗
    ‍而航天產業的升級又能帶動國家整體工業和科技向前發展,因此我們可以說,而在近期,美國媒體《華盛頓郵報》就發文表示,川普的對華政策已經慘敗。其中還提到,儘管川普增加了國防開支,但美軍還是失去了對華優勢,甚至在最近的一場針對中國的模擬戰爭推演中,美國「戰敗」了!
  • 美對華輸入病例激增,超百萬人次乘飛機出行,我駐美使館加強把關
    隨著冬季的到來,新冠病毒的活躍度再次攀升,歐美第二波疫情來襲,美國對華的輸入型病例也在激增,關鍵時刻,中國駐美使館也火速出手了。網絡圖片美媒CNN指出,目前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過我駐美使館火速加強入境把關根據國家衛健委網站消息,目前,國內出現新增確診病例23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達21例。當地時間12月19日,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發布消息稱,決定調整相關入境檢測標準,相關注意事項和調整原因中國駐美使館也進行了詳細的解釋。
  • 美經濟學家:美對華就像「翻拍」美日老電影,但結局大不同
    國際媒體組織《世界報業辛迪加》5月27日刊發耶魯大學經濟學家文章《彼時日本,今日中國》。文章指出,川普一意孤行發動對華貿易摩擦,一如上世紀80年代裡根對日本,就連對華貿易代表萊特澤希(Robert Lighthizer),也是「美日貿易戰的老兵」。 學者認為,川普模仿「裡根經濟學」,導致赤字擴大、儲蓄減少、經濟失衡,「所謂貿易問題,很大程度咎由自取」。
  • 美媒:天文學家觀測到疑似太陽系中最小的矮行星
    來源:經濟日報美媒稱,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高對比度系外行星研究儀器(SPHERE)發現,小行星健神星可以被歸類為矮行星。健神星是小行星帶中僅次於穀神星、灶神星和智神星的第四大天體。天文學家發現,健神星是球狀的,有可能取代穀神星,成為太陽系中最小的矮行星。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0月28日報導,作為小行星帶中的天體,健神星滿足了被歸類為矮行星的四項要求中的三項:繞太陽運行,不是衛星,而且與行星不同,它沒有清理軌道周圍區域。最後一項要求是,它的質量足以讓自身重力把它拉成一個大致的球形。
  • 中國頒布重要文件,美媒:將對印度使用氣候武器
    但是這項事關民生的重要文件卻引來了西方媒體的惡意解讀,英國《衛報》認為中國人工降雨計劃反映出自身存在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指責中方不顧一切代價發展經濟,CNN則是藉機炒作「中國威脅」, 指責中國此舉會對鄰國產生不利影響,儼然是一副人工降雨也有錯的姿態。
  • 美專家作出一個預測,2035年中美位置發生變化,美媒直呼難以置信
    這樣的美國現在已經亂成了一鍋粥,不過就在這個時候,有一組關於中國的數據被公布出來,使得美媒直呼難以置信。他們在文章中對世界各國的未來經濟發展做出了推測,到了2033年時,印度的經濟體量將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而印度尼西亞的經濟發展也將會獲得長足的進步。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中國的經濟發展,他們在推測中表示,到了2035年時,中國的經濟發展將會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他們關於中國的這段數據預測著實令人驚訝,但也得到了不少專家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