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觀察者網 史雨軒】
上世紀80年代,高速增長的日本被汙名為「美國最大經濟威脅」,美國以「盜竊智慧財產權」等指控「誹謗」日本。30年後,美國又把高速增長的中國稱為「惡棍」,誹謗手段如出一轍。
國際媒體組織《世界報業辛迪加》5月27日刊發耶魯大學經濟學家文章《彼時日本,今日中國》。文章指出,川普一意孤行發動對華貿易摩擦,一如上世紀80年代裡根對日本,就連對華貿易代表萊特澤希(Robert Lighthizer),也是「美日貿易戰的老兵」。
學者認為,川普模仿「裡根經濟學」,導致赤字擴大、儲蓄減少、經濟失衡,「所謂貿易問題,很大程度咎由自取」。然而這次貿易摩擦「結局可能大不相同」,美國應該「正視鏡子裡的自己」。
史蒂芬·羅奇曾任摩根斯坦利首席經濟學家(圖源:雅虎金融)
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是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高級講師,在該校傑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Jackson Institute for Global Affairs)任高級研究員。曾任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首席經濟學家、亞洲區董事長。
文章《彼時日本,今日中國》(Japan Then,China Now)介紹,1985年9月《廣場協議》籤署後,美國前總統隆納·雷根如此評論日本,「政府允許偽造複製美國產品,竊取美國未來,這不是自由貿易」。羅奇認為,中美當下,如同電影翻拍20世紀80年代局勢。有所不同的是,「電視真人秀明星」(川普)代替了「好萊塢明星」(裡根),「中國代替了日本」。
當時,伴隨著美國國內產業空心化,美日間存在巨大貿易赤字。日本被美國描繪成「最大經濟威脅」,被指控「盜竊智慧財產權」、「操縱匯率」、「政府扶持產業政策」。
日美對峙以日本妥協告終,結果付出了高昂代價。日本進入「失去的30年」時代、經濟停滯、通貨緊縮。
羅奇評論稱,今天中國面臨同樣的「電影情節」。中日有共同之處,都是「美國習慣受害者」,被當做美國自身經濟問題的替罪羊。美國國內儲蓄大幅減少,催生了巨額的經常性帳戶赤字和貿易逆差,宏觀經濟結構失衡日益嚴重;這些都是前提,為美國30年內先後向亞洲兩大經濟體開戰埋下伏筆。
日美貿易結構,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失衡(圖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羅奇稱,1981年1月裡根就任總統時,美國國內儲蓄率佔國民收入7.8%,經常性項目基本平衡。隨后里根實行了「廣受歡迎」的減稅政策,儲蓄率跌至3.7%,經常性項目和商品貿易餘額陷入永久性赤字。這方面上,美國所謂貿易問題很大程度上咎由自取,然而裡根政府對此予以否認。
羅奇認為,對於儲蓄率和貿易失衡的關係,裡根政府幾乎完全不重視,相反把責任歸咎於日本。上世紀80年代前半段,日本佔美國貿易逆差42%,許多人抱怨日美貿易不公、非法,抨擊日本的論調逐漸有了生命力。最終,年輕的貿易談判副代表羅伯特·萊特澤希領軍前往日本。
30年過後,歷史相似顯而易見。與裡根時代不同的是,川普接手時並未繼承一個儲蓄充足的美國經濟。2017年1月川普上任時,美國國內淨儲蓄率僅3%,不到裡根初期的一半。但是川普同樣制定了大幅減稅政策,目的是「讓美國再次偉大」。
羅奇表示,結果顯而易見,聯邦預算赤字急劇擴大,抵消了私人儲蓄周期性增長,後者通常伴隨成熟的經濟擴張。2018年底,美國國內淨儲蓄率下降至國民收入2.8%,使美國國際收支處於嚴重赤字狀態,經常性項目赤字佔GDP2.6%,商品貿易逆差佔4.5%。
截至目前,美國公共債務已達22.33萬億美元,相當於2018年GDP的111%(圖源:美國債務鍾)
羅奇認為,中國如今扮演著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角色。表面上看,「這種威脅似乎更可怕」,2018年中國佔美國貿易逆差48%,而日本當時只佔42%。
但是全球供應鏈扭曲了比較,上世紀80年代並不存在全球供應鏈。經合組織(OECD)和世貿組織(WTO)數據顯示,約35-40%的中美貿易逆差,是境外生產、中國境內組裝並運往美國的商品,這意味著美國貿易逆差中,中國製造比例比上世紀80年代日本少得多。
羅奇指出,和抨擊日本的論調相同,現今美國指責中國的論調,自然而然無視美國宏觀經濟大背景,這是嚴重錯誤。如果不提高國民儲蓄(按目前美國預算趨勢,極為不可能),美國對華貿易只會轉給其他貿易夥伴。隨著貿易活動轉移至全球成本更高的平臺,實際相當於給美國消費者加稅。
諷刺的是,川普選擇的對華貿易代表,恰恰是「對日貿易戰老兵」萊特澤希。「不幸的是,萊特澤希今天對宏觀經濟的理解,似乎和當年一樣無知。」
羅奇總結道,美國經濟儲蓄不足,宏觀經濟面臨嚴峻限制,該因素被忽視卻有著充分理由:美國政界無人支持以削減赤字、提高國內儲蓄減少貿易逆差。美國想兼得魚與熊掌(have its cake and eat it),一方面醫保體系佔GDP18%,軍費超過後面七個國家總和。另一方面聯邦政府佔GDP比重下降到16.5%,遠低於過去50年平均水平(17.4%)。
文章結尾,羅奇稱,「這部老電影翻拍令人不安」:美國再次發現,與其量入為出,打擊其他國家容易得多(過去是日本,今天是中國)。然而這一次,「電影結局可能大為不同」。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