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會:美大選後 美企對在華業務更加樂觀

2020-11-22 網易新聞

2020-11-20 11:20:56 來源: 財聯社

舉報

  財聯社(上海,編輯 周玲)訊,上海美國商會(Amcham)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因預期拜登政府將改善與中國的貿易關係,美國企業對其在華業務更加樂觀。

  「企業普遍看好拜登政府的前景,」上海美國商會引用了對124家美國企業的調查結果稱,「這可能是由於人們預期美中關係將比過去四年更加穩定。」該調查於11月11日至15日期間進行。

  調查顯示,54.8%的受訪者對自己在中國的業務前景更加樂觀;35.5%公司表示沒有變化;8.1%的公司非常樂觀。只有1.6%的受訪者(兩家公司)表示,他們對在華開展業務的想法現在更加悲觀。

  另外,近57%的受訪者預計貿易限制或關稅不會增加。

  儘管仍存在不確定性,但在華的美國製造商並不打算退出。約82%的企業不打算在未來三年內將其製造業務轉移到海外。只有一家美企打算將所有生產轉移到海外,還有兩家美企預計將把30%以上的生產轉移到海外。

  在被問及拜登上臺後的在華投資或去風險計劃時,53.2%的企業預計在華投資計劃不會改變,13.7%的企業預計會增加投資,只有5.6%的企業將「開始、繼續或考慮實施去風險戰略」

  川普執政期間一直呼籲在華美國企業遷回美國本土,並承諾政府將資助企業「搬遷費」。然而,面對中國的巨大市場,大多數在華美企對他的邀請並不感興趣。

  歐亞集團主席克利夫·庫普坎(Cliff Kupchan)此前就評價稱,中美經濟已在各個方面深度融合,不可能輕易「脫鉤」。

  中國是增長源泉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2020年度《中國商業環境調查報告》顯示,83%的企業將中國視作其全球戰略中最重要或前五重點之一。美企對中國的五年商業展望也同樣樂觀:近70%的企業對中國市場的前景抱有信心。

  一年前,川普號召美國企業離開中國時。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克雷格·艾倫(Craig Allen)就公開表示,「多數美國公司——包括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97%的會員——在中國盈利,並且將會留在中國,在中國推動自身業務增長。」

  他直言不諱地指出,之所以將會繼續對華投資,就是因為中國是全球增長的發源地。

  「未來10年,全球增長大約有30%到33%將來自中國。所以,美國企業要在中國成為領軍者,才能成為全球企業和全球領軍者。號召這些企業離開中國,只會將機會讓給日本、歐洲和中國本土企業,導致美國企業失去增長機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美媒:美商界謹慎樂觀看待中美走向
    參考消息網12月3日報導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12月1日發表題為《執行長們對拜登執政期間在中國做生意越來越樂觀》的觀察報導稱,上海美國商會發現,在美國大選一周後接受問卷調查的50家全球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中,62.9%的受訪企業對在華業務持更為樂觀的態度
  • 美國財政部「追債」美聯儲:歸還30000億!3060萬家美企或斷糧
    美國財政部跟美聯儲「打架」了!這是怎麼回事?據財聯社11月20日消息,11月19日,美國公布的初請失業金人數在連續數周持續下降後再度反彈,意味著該國的經濟復甦態勢再次轉差,在此情況下,政府卻依舊未能就新一輪刺激計劃達成協議,為此,美國經濟的兩大「護法」——財政部及美聯儲罕見地就「誰應出手援助經濟」問題大打口水仗。
  • 美中總商會2020商業調查發布 中美企業展望未來
    近日,美國中國總商會(CGCC)和美國中國總商會基金會(CGCC Foundation)發布了《2020年在美中國企業年度商業調查報告》。今年是調查舉行的第7年,對象是200多家在美中國企業,考察它們對美國市場未來兩年的展望和顧慮,觀察中美關係對商業的影響。
  • 李海東:美企正感受「泛政治化」寒風
    最近一段時間,美國企業在營商環境方面,最想吐槽的恐怕恰恰是美國自身。不久前,高科技企業谷歌公司只是在中國設立了一個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就被美國軍方認定是「谷歌幫助中國軍方削弱美國軍隊科技優勢」。如今,美國保守派政治勢力和軍方越來越多地對美知名公司商業活動做出軍事化、安全化解讀,逼後者「站隊」表態。對這種有趣的現象該怎麼看?首先,美國企業此時更能感受到,在對華關係的處理上,美國一些政治人士已處於「心理失衡」的狀態。40年中美關係互動歷程,帶來的是一個更富朝氣與活力、自信的中國。
  • 首批美企高管獲準包機返回中國,專家:中國政府在愛護外資企業這點上,信號是明確的
    一條醒目的標題17日出現在中國美國商會官網主頁最顯著的位置上。這條消息稱,在中國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中國美國商會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的第一架包機將於9月12日從舊金山直飛北京。「北京市政府和中國美國商會正在盡一切可能幫助您加快返回中國的進程。」消息稱。據香港《南華早報》18日報導,中國美國商會已經獲準讓美國高管乘包機返回中國。該媒體引述一位商會內部人士的話說,自本周一以來,已經有近200人報名了從舊金山到北京的包機,遠遠超過成飛所需的120人最低人數要求。
  • 美國和日本輪胎企業能撤離中國嗎?
    隨著近期美國大行「中美經濟脫鉤」,進一步引發業內對外資輪胎企業去留問題的擔憂。4月,白宮顧問庫德洛在採訪中表明:美國應該為那些在華返美的企業提供100%的搬離成本,包括廠房、設備、智慧財產權、基建、裝修等所有費用。
  • 「國際銳評」向中企下黑手摺射美國政客對華心態嚴重畸形
    從竭力封殺5G技術領先的華為,到強盜般勒令社交媒體TikTok出售在美業務,再到最近施壓紐交所摘牌三家中國電信運營商,美國政府編織的理由,幾乎無一例外是它們威脅了美國「國家安全」,然而卻一直拿不出確鑿證據。以白宮此次行政令涉及的8款中國手機軟體為例,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它們「在美國遠沒有那麼普及」。
  • (外國人在中國)華南美國商會會長廣州安居樂業
    (外國人在中國)華南美國商會會長廣州安居樂業   中新社廣州3月17日電 題:華南美國商會會長哈利廣州安居樂業  中新社記者 王華  華南美國商會17日舉行「聖派屈克日派對」。
  • 川普擴圍中企「黑名單」 多家美企業或將面臨進退難題
    來源:中國經營網【相關報導】  川普政府將對89家中企採取限制措施?外交部回應原標題:川普擴圍中企「黑名單」 多家美企業或將面臨進退難題本報記者 裴昱 北京報導在任期的最後幾個月中,「看守總統」川普似乎要將他的對華不友好政策「執行到底」。
  • 北大教授:日企在華投資獲利依然豐厚 沒撤資的理由
    來源:第一財經跨國生產網絡中參與者相互依賴 在華日企沒有撤資理由作者: 陶濤 (作者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教授)[ 由於中國市場巨大和供應鏈完整,日企在華投資獲利依然豐厚,整體上沒有撤資的理由,但中國生產成本優勢削弱正在縮減日企基於成本動因的投資
  • 美國陷入一片混亂之際,美專家為拜登提了個醒,事情又跟中方相關
    縱使選後波折不斷,拜登上臺基本已成定局,但美國陷入一片混亂,拜登能否四兩撥千斤地扭轉美國現狀,至今外界仍是保持質疑的態度。關鍵時刻,美國專家在接受採訪中給拜登提了個醒,與中國有關。美國夢逐漸在破碎據中國經濟網報導,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在20年第1季度美國國內GDP按年率計算,足足下跌了5%;第二季度萎縮幅度更是高達31.4%,這是美方有記錄以來最大季度幅度。美方全國經濟研究所認定,美方經濟從20年2月份開始便已經開始走向衰退,結束了超過10年來的經濟擴張。
  • 加徵關稅讓美企叫苦:除了中國,別無選擇!連《聖經》都可能缺貨|...
    美國對華加徵25%的關稅,讓本土各個領域的企業都感到吃不消。就連美國人所尊崇的《聖經》都「難逃一劫」。據彭博社報導,對華加徵25%的關稅,或將導致美國國內出現聖經短缺的情況。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布的聽證會議程顯示,18日受邀參加的企業共48家,當天第二個板塊是出版商專場。18日聽證會安排,第二板塊全為出版商代表 圖自美國貿易代表委員會早前美方透露的3000億美元對華關稅清單收錄了幾乎所有的紙質印刷產品,其中包括《聖經》以及兒童讀物。
  • 公安部:境外NGO在華可跨省開展活動,但要與業務範圍相符
    當日,公安部和上海市公安局召開通氣會,向美、英、德、法、日等11國駐滬領事館官員通報公安機關貫徹落實《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以下簡稱《管理法》)相關準備工作情況,並就一些問題進行正面回應。《管理法》實施後可否有寬限期?
  • 美國下調對華旅行禁令後,美航司宣布復飛中美航班
    ,在此情況下美政府以及航空公司希望強行重啟經濟活動,上月美國務院已經宣布了下調對華旅行禁令,而近日更是宣布了要恢復中美航班,據報導,從10月21日起,美聯航將恢復舊金山至上海浦東的自飛航線,此前該航線需要經過韓國中轉,直通航班後每周中美兩國將各運營4個班次,一周共計8趟。
  • 美媒:對華交往是關係到未來的氧氣
    美國「市場觀察網」5月22日文章,原題:對中國的誤解如何令投資者錯失良機副題:對中國公司的創新和幹勁,應擁抱而非害怕 美國曾希望中國的經濟、政治制度變得像我們一樣。但這沒有發生。相反,中國自出機杼,奉行獨特政策組合,取得了驚人成就。
  • 美國專家斯圖爾特認為美對華戰略有軟硬兩手
    美國專家德溫·斯圖爾特說,美國的亞洲戰略是包圍中國和「促變」。  德溫·斯圖爾特是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日本問題研究員,他在20日出版的日本《朝日新聞》發表文章說,經過今年夏天的激烈辯論,美國對華政策落到「使其打消念頭」和「說服」兩點上,即「國防部要讓中國打消擴大地區軍事勢力的想法,而國務院要說服中國建設資本主義社會,採取民主制度。」在華盛頓正受到支持的一種觀點是,與日本、韓國、印度等跟美國共享價值觀的國家加強經濟一體化。
  • 商會如何定位,如何治理?吳敬璉這樣說! | 商會洞見
    這對於執政黨、政府來說就能使自己的工作更輕鬆,更加事半功倍,更加能保證社會的和諧。  03  政府和商會之間的關係  跟定位相聯繫的,就是政府跟商會到底是什麼關係,不同的定位就有不同的關係。溫州總商會趙文冕秘書長提出五種模式:第一種是傳統模式,也叫雙重管理,民政局註冊登記,主管局業務管理;第二種嘉興模式,民政局加工商聯,民政局管註冊登記,工商聯管行業協會業務;第三種深圳模式,就是民政局加上一個服務署;第四種溫州模式,是1加N模式,就是民政局管註冊登記,另外由各個行業的主管機關和工商聯分別管業務指導;第五就是廣州、上海模式。
  • 周建明:高度重視美國戰略界正在發酵的對華戰略理念
    鄭若麟從美國的輿論、納瓦羅的任命、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看到了美中衝突的危險,提出應怎樣防範來自美國的挑戰?宋魯鄭認為未來五年美國不是不想,而是無法挑戰中國,只能是送給中國的戰略機遇,但所提出的理由並無充分的說服力。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憂患意識十分重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我們無論什麼時候、發展到什麼階段都必須牢記的。
  • 「汽車人」2021年打開了跨國車企「破壞性」轉型的加速器
    根據美國Bloomberg數據,截至2020年11月,中國使用外資約為1500億美元,已經達到2019年全年的94%。2020年引用外資達到歷史新高,應該是大概率事件。「政冷經熱」恐怕是美國對華關係的恰當必要,儘管與中國政治戰打得火熱,但根據Bloomberg對200多家在中國長三角建廠的美國公司的調研,有約150家美國公司的回覆是:根本沒有把工廠搬回美國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