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日企在華投資獲利依然豐厚 沒撤資的理由

2020-12-05 新浪財經

來源:第一財經

跨國生產網絡中參與者相互依賴 在華日企沒有撤資理由

作者: 陶濤 (作者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教授)

[ 由於中國市場巨大和供應鏈完整,日企在華投資獲利依然豐厚,整體上沒有撤資的理由,但中國生產成本優勢削弱正在縮減日企基於成本動因的投資。 ]

4月以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生產停滯、供應鏈中斷的範圍和影響越來越廣。不僅美國秉承近些年一貫姿態呼籲製造業回歸,歐洲和日本政府也陸續發聲支持製造業回國。據報導,日本政府新近出臺的經濟刺激方案中,擬出資近22億美元,鼓勵日本企業將製造生產能力多元化。日本民間也有此類討論和反思。日本工業新聞社圍繞日本汽車等產業與中國供應鏈關係的報導中提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了日企在華的零部件的生產和物流。同時在華日企的人工成本大幅上漲,與當地企業的人才競爭日益激化,因而急需重新部署供應鏈。這裡提到了兩方面因素,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二是成本因素。前者是一時衝擊,後者則是長期的,影響投資決策的關鍵。

疫情影響雖是一時衝擊,但毫無疑問,國家之間聯繫越緊密,衝擊波就越大越遠。在全球分工不斷細化深化的當今,這種衝擊不可小覷。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技術進步和貿易自由化推動,產品生產環節分工細化,跨國生產分割不斷加深,汽車、電子等行業的生產已經形成了全球性或區域性生產網絡。

以iPhone生產為例。美國設計的iPhone在中國完成組裝,零部件供應商及工廠則遍布全球,既有歐美日等國供應商的本地工廠,也有他們在中國子公司的工廠,以及中國供應商。在這種跨國生產網絡中,企業進口中間品或在海外投資生產表面上看依賴於東道國的生產,實則依賴的是整個生產網絡。每個參與者貢獻最終產品的部分附加值,在生產和供應上相互依賴。這種聯繫與網絡依賴正是各國、各企業甚至個人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實現共贏的結果。

然而跨國生產鏈越長,生產網絡就越複雜,不僅協調成本高,遭受外部衝擊的風險也很大。一個網絡環節出現問題,所有環節都會受影響。2011年日本大海嘯導致當地iPhone部件供應商停產,就影響了iPhone的全球出貨。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會帶來供應鏈的連鎖效應。網絡依賴的風險自然是企業跨國生產戰略的考慮因素之一,但企業不會因為暫時中斷立刻改變戰略,除非綜合成本收益考慮已經到了調整決策的邊緣。對於在華日企而言,是不是已經到了這一時刻呢?

投資、撤資或重新選址是跨國企業基於成本收益核算的戰略決策。傳統意義上企業對外投資獲益的機制有兩個,一個是到消費市場或消費市場附近投資,以減輕貿易成本對產品優勢的侵蝕;另一個是到低成本國家投資,在當地生產,然後返銷本國或出口他國。前一個體現了產品對當地市場的依賴,後一個體現了產品對當地生產的依賴。

日本在華企業這兩類投資都有,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會(JETRO)的調查,內銷型(市場依賴)投資呈現出擴張趨勢,出口型投資(生產依賴)趨於下降。2018年在華日資企業銷售總額中出口佔比為36.6%,低於5年前(2013年)的40.3%。纖維和電氣機械設備這兩個出口型行業的出口佔比為60.6%和55.3%,也都低於2013年水平(72.6%和58.0%)。

從企業盈利狀況的調查中也可以看到出口相對不利的情況。2018年在華日企收益狀況好於上一年,預估盈利的企業佔比為71.7%(上一年70.3%),但純出口企業中盈利企業佔比只有55.6%。有3/4的企業認為收益改善的原因是在中國市場銷售額增長,其他重要原因是生產效率提高和出口擴大。可見,在華日資企業盈利的關鍵是能否在中國市場擴大銷售,其次才是能否增加對外出口。

調查顯示,人工費和採購等成本上漲是在華日資企業經營的最大不利因素。2018年,日資製造企業在華製造成本相當於日本的80.5%,其中化學醫藥、有色金屬和運輸設備行業成本差距最小,為84.4%、84.2%和84.0%,製造成本優勢稍大一些的是橡膠皮革、纖維和電氣機械行業,分別為69.9%、73.6%和76.1%。顯然,中國的成本優勢已經在減弱。儘管如此,由於中國市場的上升潛力,被調查企業有擴大投資意向的佔比46.4%、維持現狀的佔比44.3%,打算撤資或轉移投資的只有2.1%,只有7.3%的受訪企業打算縮小投資。這個比例與2017年基本持平。總之,日本企業對中國市場依賴度在上升,且經營勢頭良好;而成本動因的投資面臨成本上漲問題,對中國生產的依賴度下降。

不得不說,在全球化或區域化的生產網絡中,海外投資已經不再簡單地受單一目標驅動,往往是綜合了成本和市場因素的戰略布局。比如汽車生產網絡,全球各大壟斷車企及其核心供應商都在中國投資生產基地,進行組裝和零部件生產。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同時也是優質的成本中心。日企在中國的零部件生產不僅供應在華組裝廠,也返銷本國或銷往東協。根據日本貿易促進會的調查,運輸機械設備行業在華日企的內銷比例最高,只有不到20%的出口,其中有一半以上(57.1%)是返銷日本的。纖維行業在華日企的出口中更有72%返銷日本。這表明日本國內生產和消費與中國供應鏈也有一定關聯。再者,在華日企不斷提高對中國供應商的採購比例,也表明在華生產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程度加深。2018年日資製造企業從中國本地供應商採購比例為41.6%,2017年這一比例為36.1%,2013年為33.6%。可見,日本對中國生產的依賴關係是多元的,這也是當前國際分工特徵決定的。

總之,由於中國市場巨大和供應鏈完整,日企在華投資獲利依然豐厚,整體上沒有撤資的理由。但中國生產成本優勢削弱正在縮減日企基於成本動因的投資,既包括單純的成本動因投資,也包括那些與生產鏈和市場動因投資嵌套在一起的成本動因投資,尤其在中美貿易關係緊張之後,只是後者的行動更加謹慎、遲緩。一時的疫情衝擊不至於讓企業馬上調整投資決策,但令企業和政府警醒的是對境外生產依賴可能的風險和長遠影響。基於生產網絡的國家間依存關係的調整是不可避免的,問題是什麼樣的依存關係是最優的,這不僅是實踐問題,也是理論挑戰。

相關焦點

  • 如果財務沒造假,華住就值得投資嗎?
    招股首日未獲得足額認購,最終發行價297港元遠低於發行價格區間上線368港元——華住酒店(NASDAQ:HTHT,1179.HK)的回港二次上市之旅已經夠糟心了,沒想到在港股正式開盤之前,還遭到做空機構的財務造假指控。
  • 萬達撤資《流浪地球》真的是投資失敗嗎?
    近日《流浪地球》票房突破11億,預估票房達到52.57億,豆瓣以及貓眼評分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穩居春節檔第一,曾經撤資《流浪地球》轉投《情聖2》的萬達一時間被推上風尖浪口,甚至有網友笑稱「萬達投資經理是敵對公司派來的臥底。」
  • 美國商會:美大選後 美企對在華業務更加樂觀
    該調查於11月11日至15日期間進行。  調查顯示,54.8%的受訪者對自己在中國的業務前景更加樂觀;35.5%公司表示沒有變化;8.1%的公司非常樂觀。只有1.6%的受訪者(兩家公司)表示,他們對在華開展業務的想法現在更加悲觀。
  • 印度抵制範圍再擴大,中企被迫切斷7億投資,印龍頭企業面臨倒閉
    據媒體報導,最近印度最大的外賣送餐公司Zomato向外界透露,因為政府出臺了中企投資相關禁令,導致其最大的投資者中企,被迫切斷了對其7億元的投資資金。據了解,印度本土60%的科技企業都依賴於中企投資,僅去年1年,中企就投資了大約270億元,較上一年翻了近1倍。除此之外,還有另外兩家頂尖網際網路企業,也開始尋求出路,和Zomato一樣,它們都接受過中企4輪以上的融資。
  • 成都華日通訊獲得九鼎投資戰略投資
    成都華日通訊
  • 英媒:西方石油公司縮減在華業務 中東與俄企熱情不減
    參考消息網8月11日報導 英媒稱,英國石油公司正計劃出售其在中國最大的投資項目之一,處置這家英國能源企業在上海附近的賽科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所持有的50%的股份。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8月9日報導,英國石油公司是最新一家縮減在華活動的西方石油企業,目前低迷的油價和石化產品價格令能源企業步履維艱。分析人士表示,在亞洲充斥石化產品供應的背景下,英國石油公司退出賽科石化的舉動是有道理的。報導稱,這一舉措正值英國石油公司計劃今年出售價值30億至50億美元的資產之際。
  • 矽谷理財:17的空單成功獲利離場,千八依然是關鍵
    矽谷理財:17的空單成功獲利離場,千八依然是關鍵    苦苦等到了23點,下午我們1816/17的空單終於塵埃落定,最後止盈於1808下方。也算的給廣大的朋友送的節日福利,也是給實盤客戶耐心等待的一個交代。由於美盤休市的原因,行情也將終結於此。
  • A股站上3500點,北大教授告訴你接下來該做些啥
    這份嚴謹,也體現在他之後的教書生涯中,2005年從美國杜克大學金融博士畢業後,徐遠被聘為香港大學金融學教授,專門教投資。  雖然在學術上已有造詣,可真要教人時,他卻開始怯場了:  我當時自己還沒真刀實槍的投資過,怎麼教人呢?
  • 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加入美國籍,如今為何突然回國?
    此人就是36歲成為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的謝曉亮。他究竟有何過人之處,加入美國國籍之後為何突然回國?現在我們就來一起看一下。謝曉亮出生於1962年的北京,父母都是北大化學系的知名教授。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謝曉亮從小就表現出驚人的數學和化學天賦,被稱為「神童」。
  • 日企在華種糧養牛「不施農藥」將帶來鯰魚效應
    日企不施農藥化肥,主打無害產品。據悉,由於不採用化學手段,日企租用田地產量僅為當地人所種田地的一半,5年來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牛產牛糞,改善土質,產出無公害農作物,農作物餵食奶牛,再產出高品質牛奶。三聚氰胺事件後,國產乳品受冷落。而日本企業瞄準的,正是中國企業"讓出"的市場。
  • 經濟學家向凌雲獲聘為北大博雅特聘教授
    2019年1月22日,旅美著名經濟學家向凌雲博士獲聘為北大博雅特聘教授,聘請其擔任該院新興產業金融方向特聘教授,任期三年。這是自向凌雲2013年起,擔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邀研究員以來又一個重要的學術職務。
  • 矽谷理財:17的空單成功獲利離場,黃金依然看空不追空
    矽谷理財:17的空單成功獲利離場,黃金依然看空不追空    苦苦等到了23點,下午我們1816/17的空單終於塵埃落定,最後止盈於1808下方。也算的給廣大的朋友送的節日福利,也是給實盤客戶耐心等待的一個交代。由於美盤休市的原因,行情也將終結於此。
  • 「汽車人」2021年打開了跨國車企「破壞性」轉型的加速器
    兩件並不相關的事件佐證了這一點:其一,2020年最後一天,中國和歐盟完成《投資綜合協定(CAI)》談判。中國對歐盟承諾,向歐洲企業提供史無前例的準入便利,這意味著歐洲車企特別是大眾、奔馳、寶馬將徹底擺脫政策限制,未來在華經營業態必定發生重大改變。其二,2021年第一天,特斯拉宣布,國產Model Y起售價為33.99萬元,比國產前降低了足足16.51萬元。
  • 差評回應了,把抨擊它洗稿的自媒體們懟了個遍……騰訊會撤資嗎...
    好了,差評全盤否認洗稿了,那回頭來看騰訊會不會撤資呢?據獨角鯨科技報導,一接近騰訊的消息人士表示:騰訊將會撤回對「差評」的投資,「主要看法律程序和差評那邊的具體情況」。法律程序,是籤署的投資協議能不能隨意違背;差評的具體情況,是到底有沒有洗稿。投資協議已經籤了,差評也「證明」自己沒有洗稿,還能撤資嗎?鞭哥發現,差評的主體「杭州麻瓜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東裡已經出現了騰訊。
  • 周鴻禕稱馬雲、張朝陽曾是其老師;海底撈從清華北大招聘投資人才...
    早早早~春節越來越近了,大家是不是跟中企哥一樣難掩興奮之情!不過期待之餘,工作也不要懈怠哦,新的一周也要衝衝衝!首先來看政策要聞:【央行:2020年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2020年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1月2日至3日在北京召開。
  • 紐約市終止合同,此前已有多個金主撤資
    川普 當地時間1月13日,白思豪宣布,由於川普鼓動暴力,紐約市將終止同川普集團的商業合同。對此,CNN表示,根據合同條款,紐約市的確有終止合同的權力,但合同上也表明,終止理由不能是「任意的或反覆無常的」。 紐約可以稱得上是川普的「發家之地」。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川普就在紐約投資房地產,興建了著名的「川普大廈」,隨後又將投資範圍延伸到多個領域,可以說,川普是紐約的知名人物。直到2019年之前,川普川普一直居住在紐約。
  • 北大教授:「北大學子弒母案」4個謎團不難解開
    北大教授:「北大學子弒母案」4個謎團不難解開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從發案至今已經近4年時間了,從今年4月21日抓獲吳謝宇至今,已經20餘天了。如今該案依然是社會上人們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人們之所以以超乎尋常的心態關注北大學子弒母案,是因為籠罩在該案上的謎團太多了,犯罪嫌疑人吳謝宇身上的光環太多了,標籤太多了。吳謝宇從初中到中學到大學不僅是一位學霸,在中學還擔任班長,待人接物,彬彬有禮,不怕吃虧,善於團結同學,同時也是一位陽光健康快樂的孩子。
  • 搶發論文風波難平:張生家研究生疑群發郵件反擊清華北大教授
    清華北大認定張生家違反學術、道德規範9月14日,以龍曉陽為第一作者,以張生家為通訊作者的研究論文《磁遺傳學:使用磁受體蛋白,用磁刺激手段遠距離非侵入地激活神經元的活性》在線發表在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承辦的學術期刊《科學通報》(英文版)上。
  • 內蒙古北極狐養殖戶開啟豐收季 一張北極狐皮賺200最高獲利數百萬
    內蒙古北極狐養殖戶開啟豐收季 一張北極狐皮賺200最高獲利數百萬來源:東方IC       選稿:華迎   2017.12.02 12:15  2017年11月28日,內蒙古呼倫貝爾根河市金河鎮,養殖戶在擺放剛剝下來的北極狐皮張。
  • 車企高管面臨職業十字路口 聚光失焦該何去何從
    28年首次負增長,以及新能源車在補貼退坡後的窘境,讓很多車企舉步維艱。不少企業被曝面臨破產邊緣,也有諸如鈴木、PSA等海外車企撤資。造車新勢力更是面臨資金、輿論、品牌、品質等方面的重重困境。如果說行業的困境就是照妖鏡、卸妝水,恐怕言過其實。但一個顯而易見的現實是,在當前的背景下,很多曾經的光環、履歷都不再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