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
跨國生產網絡中參與者相互依賴 在華日企沒有撤資理由
作者: 陶濤 (作者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教授)
[ 由於中國市場巨大和供應鏈完整,日企在華投資獲利依然豐厚,整體上沒有撤資的理由,但中國生產成本優勢削弱正在縮減日企基於成本動因的投資。 ]
4月以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生產停滯、供應鏈中斷的範圍和影響越來越廣。不僅美國秉承近些年一貫姿態呼籲製造業回歸,歐洲和日本政府也陸續發聲支持製造業回國。據報導,日本政府新近出臺的經濟刺激方案中,擬出資近22億美元,鼓勵日本企業將製造生產能力多元化。日本民間也有此類討論和反思。日本工業新聞社圍繞日本汽車等產業與中國供應鏈關係的報導中提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了日企在華的零部件的生產和物流。同時在華日企的人工成本大幅上漲,與當地企業的人才競爭日益激化,因而急需重新部署供應鏈。這裡提到了兩方面因素,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二是成本因素。前者是一時衝擊,後者則是長期的,影響投資決策的關鍵。
疫情影響雖是一時衝擊,但毫無疑問,國家之間聯繫越緊密,衝擊波就越大越遠。在全球分工不斷細化深化的當今,這種衝擊不可小覷。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技術進步和貿易自由化推動,產品生產環節分工細化,跨國生產分割不斷加深,汽車、電子等行業的生產已經形成了全球性或區域性生產網絡。
以iPhone生產為例。美國設計的iPhone在中國完成組裝,零部件供應商及工廠則遍布全球,既有歐美日等國供應商的本地工廠,也有他們在中國子公司的工廠,以及中國供應商。在這種跨國生產網絡中,企業進口中間品或在海外投資生產表面上看依賴於東道國的生產,實則依賴的是整個生產網絡。每個參與者貢獻最終產品的部分附加值,在生產和供應上相互依賴。這種聯繫與網絡依賴正是各國、各企業甚至個人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實現共贏的結果。
然而跨國生產鏈越長,生產網絡就越複雜,不僅協調成本高,遭受外部衝擊的風險也很大。一個網絡環節出現問題,所有環節都會受影響。2011年日本大海嘯導致當地iPhone部件供應商停產,就影響了iPhone的全球出貨。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會帶來供應鏈的連鎖效應。網絡依賴的風險自然是企業跨國生產戰略的考慮因素之一,但企業不會因為暫時中斷立刻改變戰略,除非綜合成本收益考慮已經到了調整決策的邊緣。對於在華日企而言,是不是已經到了這一時刻呢?
投資、撤資或重新選址是跨國企業基於成本收益核算的戰略決策。傳統意義上企業對外投資獲益的機制有兩個,一個是到消費市場或消費市場附近投資,以減輕貿易成本對產品優勢的侵蝕;另一個是到低成本國家投資,在當地生產,然後返銷本國或出口他國。前一個體現了產品對當地市場的依賴,後一個體現了產品對當地生產的依賴。
日本在華企業這兩類投資都有,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會(JETRO)的調查,內銷型(市場依賴)投資呈現出擴張趨勢,出口型投資(生產依賴)趨於下降。2018年在華日資企業銷售總額中出口佔比為36.6%,低於5年前(2013年)的40.3%。纖維和電氣機械設備這兩個出口型行業的出口佔比為60.6%和55.3%,也都低於2013年水平(72.6%和58.0%)。
從企業盈利狀況的調查中也可以看到出口相對不利的情況。2018年在華日企收益狀況好於上一年,預估盈利的企業佔比為71.7%(上一年70.3%),但純出口企業中盈利企業佔比只有55.6%。有3/4的企業認為收益改善的原因是在中國市場銷售額增長,其他重要原因是生產效率提高和出口擴大。可見,在華日資企業盈利的關鍵是能否在中國市場擴大銷售,其次才是能否增加對外出口。
調查顯示,人工費和採購等成本上漲是在華日資企業經營的最大不利因素。2018年,日資製造企業在華製造成本相當於日本的80.5%,其中化學醫藥、有色金屬和運輸設備行業成本差距最小,為84.4%、84.2%和84.0%,製造成本優勢稍大一些的是橡膠皮革、纖維和電氣機械行業,分別為69.9%、73.6%和76.1%。顯然,中國的成本優勢已經在減弱。儘管如此,由於中國市場的上升潛力,被調查企業有擴大投資意向的佔比46.4%、維持現狀的佔比44.3%,打算撤資或轉移投資的只有2.1%,只有7.3%的受訪企業打算縮小投資。這個比例與2017年基本持平。總之,日本企業對中國市場依賴度在上升,且經營勢頭良好;而成本動因的投資面臨成本上漲問題,對中國生產的依賴度下降。
不得不說,在全球化或區域化的生產網絡中,海外投資已經不再簡單地受單一目標驅動,往往是綜合了成本和市場因素的戰略布局。比如汽車生產網絡,全球各大壟斷車企及其核心供應商都在中國投資生產基地,進行組裝和零部件生產。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同時也是優質的成本中心。日企在中國的零部件生產不僅供應在華組裝廠,也返銷本國或銷往東協。根據日本貿易促進會的調查,運輸機械設備行業在華日企的內銷比例最高,只有不到20%的出口,其中有一半以上(57.1%)是返銷日本的。纖維行業在華日企的出口中更有72%返銷日本。這表明日本國內生產和消費與中國供應鏈也有一定關聯。再者,在華日企不斷提高對中國供應商的採購比例,也表明在華生產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程度加深。2018年日資製造企業從中國本地供應商採購比例為41.6%,2017年這一比例為36.1%,2013年為33.6%。可見,日本對中國生產的依賴關係是多元的,這也是當前國際分工特徵決定的。
總之,由於中國市場巨大和供應鏈完整,日企在華投資獲利依然豐厚,整體上沒有撤資的理由。但中國生產成本優勢削弱正在縮減日企基於成本動因的投資,既包括單純的成本動因投資,也包括那些與生產鏈和市場動因投資嵌套在一起的成本動因投資,尤其在中美貿易關係緊張之後,只是後者的行動更加謹慎、遲緩。一時的疫情衝擊不至於讓企業馬上調整投資決策,但令企業和政府警醒的是對境外生產依賴可能的風險和長遠影響。基於生產網絡的國家間依存關係的調整是不可避免的,問題是什麼樣的依存關係是最優的,這不僅是實踐問題,也是理論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