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日本三家公司合資在山東萊陽租種1500畝地種糧養牛。日企不施農藥化肥,主打無害產品。據悉,由於不採用化學手段,日企租用田地產量僅為當地人所種田地的一半,5年來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牛產牛糞,改善土質,產出無公害農作物,農作物餵食奶牛,再產出高品質牛奶。三聚氰胺事件後,國產乳品受冷落。而日本企業瞄準的,正是中國企業"讓出"的市場。(7月12日《新京報》)
以往,日資企業在中國行事向來低調,就怕觸動了中國人那根"民族主義"的弦,搞不好又是一次"抵制日貨",得不償失。而日企的這次高調接受採訪,則顯然其已經摸準了中國消費者的心態。從三聚氰胺,到乳業國標,在中國國情的口號之下,在什麼"南北之爭"的口水戰中,消費者的健康和權益一次次地被犧牲掉。而中國乳製品行業似乎從來不相互攀好,而是比爛。當國內乳企品牌信譽掃地的時候,日企的這種"種糧養牛不施農藥",無疑引發了人們的共鳴。
對於食品安全領域的信息、規範,沒有專業人士的解讀,廣大消費者是不太懂的,也不知道那些數據的具體含義。而中國的這些企業呢,他們似乎很享受這種"信息不對稱",也企圖借這種不對稱一而再、再而三地愚弄消費者。
在 "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在市場普遍缺乏誠信的狀態中,消費者在進行消費決策時,往往依據企業的平均誠信水平來進行。這種折中行為,使高質量企業的價值無法實現,於是,只好選擇退出市場。當低質量的企業以造假橫行於市的時候,一個次品市場就形成了。在這個市場中,儘管有那麼大的發展空間,最終仍是一個滿盤皆輸的"囚徒困境":奶農、奶企、政府、消費者,沒有一個是贏家。我國乳業面臨的種種信任危機,正是這種困境的表徵之一。或許,這就是次品市場的詛咒。
當乳製品市場成了一個"次品市場",詛咒如影隨影,國內品牌的信譽度逐漸耗盡的時候,他們的末日也不遠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就像現在這個日資企業,他們 5年如一日地付出,"人氣"已經在積聚,收穫的必將是誠信和廣闊的市場認同。對於國內企業品牌的集體淪喪,除了哀其不幸,更多的是怒其不爭。食品生產廠家要擺脫這種詛咒,還真少不了鯰魚效應。
過去,國內食品市場還是一個典型的"草莽時代",以乳業為例,大家各佔山頭,各自為政,為了攻擊對方甚至不惜放假消息。在這種狀況下,由於信息不對稱,獨立品牌作為產品質量的信號發送機制效果不明顯,大家使用更多的是價格策略。現在,從蘇丹紅開始,到三聚氰胺,再到各種毒產品的曝光,人們已經逐漸覺醒。以前,對於食品安全,人們過分依賴行政檢測,事實證明,這也是靠不住的。隨著消費者收入水平的增長和對健康的日益關注,在可預見的將來,食品安全獨立品牌的構築將變得有利可圖。
記得在三聚氰胺事件爆發的時候,蒙牛股價大跌,牛根生寫萬言書"求援",聲稱"作為民族乳製品企業的蒙牛,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說到動情處,牛根生甚至聲淚俱下。如今,面對"在華日企種糧養牛不施農藥",我看,這才是國內乳企最危險的時候。如果你們繼續不思進取,繼續憑藉信息不對稱矇騙群眾,等待著的,將是被徹底拋棄。
(責任編輯:UN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