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品牌機會,即未被滿足的細分市場。競爭本來是平行的,但隨著個性化需求的日益增多,不同維度不同品類的產品也有可能產生競爭,以便於最大限度的搶佔用戶的有效時間,只有深刻理解用戶場景變化的邏輯,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品牌機會。
國慶長假第一天,特斯拉中國便拋出一枚「重磅炸彈」,將標準續航版國產Model3補貼後售價調整至24.99萬元,擊穿了很多人25萬元的購車心理價位。
這已是特斯拉Model3在中國市場第6次下調價格。相比於最初35.58萬元的定價,一年多時間,其價格降幅就超過10萬元。
01
到底是鯊魚還是鯰魚?
自從特斯拉在中國成立獨資公司,在上海建立超級工廠以來,圍繞特斯拉「是鯰魚,還是鯊魚」的爭議就沒斷過。
鯰魚論認為,特斯拉是「汽車界的蘋果」。引進特斯拉,可以倒逼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加大創新力度,在與國際企業競爭中錘鍊和提高自身實力。
鯊魚論認為,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建成之後,Model 3作為特斯拉產品線的低端車,就開始輪番降價,打壓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市場空間。
隨著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產能快速提升,國產化率進一步提高。按照馬斯克的說法,3年左右,特斯拉國產Model 3標準續航版將會降至2.5萬美元,折合人民幣十七八萬元。倘若這樣,特斯拉則會成為一條通吃市場的鯊魚,細思極恐。
02
降價背後的邏輯
明眼人一看都知道,此次降價,主要是電池的緣故,特斯拉將之前的三元鋰電池,更換為寧德時代磷酸鐵鋰電池,成本更低了。
從短期來看,特斯拉降價行為有助於促進更多潛在準車主購買,拉動銷售和刺激轉化,對國內的造車新勢力和傳統汽車廠商而言,壓力不可謂不小,直接的銷售業績當然會受到影響。
但是,從中長期來看,新能源領域的汽車產業正處於變革的開端,技術升級和創新的推動下,更多新的功能和服務推出,會倒逼新能源產業鏈從整體角度來轉型和變革,帶動上下遊市場和產品的發展,應當說是促進競爭的必經階段。
事實上,特斯拉在新能源市場的競爭行為,本身就是一體兩面的事情。
降價從來就是一把雙刃劍,能收穫準車主的同時,也會讓老用戶難免產生「被割韭菜」的想法,覺得產品降價過於頻繁,對其品牌調性和產品口碑帶來負面,甚至讓新用戶也會擔心,買了車之後,是否還會頻繁降價。
難怪會有用戶調侃說,特斯拉又又又降價了,20萬的國產model3指日可待。
03
特斯拉的品牌機會
其實,特斯拉是鯰魚也好,鯊魚也罷,平心而論,當我們從品牌和市場的角度來看,特斯拉的降價行為背後,是基於對競爭形勢和用戶場景的深刻理解。
特斯拉自從市值一舉超越了豐田,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車企後,其競爭對手對其關注度比之前要多很多,各種動作也層出不窮。
數據顯示,剛剛經歷過的9月份裡,蔚來取得銷量4708輛,理想汽車實現銷量3504輛,小鵬汽車實現銷量3478輛。國產新能源比亞迪和廣汽新能源等等也牢牢把守著自己的銷售陣地。
不僅僅是新能源汽車,還有傳統車企巨頭們,也紛紛在該領域進行產品創新和技術布局,其傳統的規模優勢還是非常巨大的。
比如,在歐洲市場上,大眾已經把最新的ID.4發布了。再加上傳統的大眾ID數字系列還有雷諾、寶馬、奧迪等等傳統全球巨頭。
新能源汽車雖好,但是跟傳統的汽油車相比,市場份額還是佔很小的比例。這一點,從身邊的例子就可以看出,路面上的特斯拉和新能源汽車們,還只是少數。
特斯拉之所以要降價,其核心目的是——進一步改變人們的出行習慣。
到現在為止,特斯拉還是僅僅作為小眾品牌,而其品牌機會在於,依靠其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滿足新車主從交通出行的基本需求到駕駛體驗提升的個性化需求。
傳統的汽車,當用戶的交付行為完成,後續的體驗更多是基於出行本身的,缺乏其他相關的增值服務體驗。
個性化需求是建立在特斯拉的硬體和軟體一體化能力基礎上的,與傳統車企不同的是,特斯拉更強調軟體的研發能力,強調數位化的車與生活方式,即一種新的場景。
「萬車互聯」時代,特斯拉將傳統車企的單點交付行為,變成交付後的持續體驗,這種體驗包括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各種技術支撐下的創新駕駛體驗,從而營造了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
這是特斯拉與傳統車企最大的不同,這也是特斯拉能夠後來居上的原因。
基於軟體的迭代能力,將重新定義汽車研發和生產方式。
當你駕駛特斯拉時,數據收集和數據反饋就已經開始運轉,每個車主都會成為數據的貢獻者,你的數據記錄都會成為軟體迭代的動力,形成基於動態駕駛行為的實時路況、車況等,然後又基於對車主個體數據的分析和判斷,為其提供「千人千面」的個性化算法推薦,如推薦喜歡的路線、隨時方便購物和語音交互等。
正因為如此,亞馬遜、博世等很多品牌企業,也紛紛推出自己的車載助手產品,企圖在新的駕駛場景中,能夠佔據一席之地。
04
搶佔「新能源出行」的用戶心智
摩爾定律曾指出: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在大約每經過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換言之,處理器的性能每隔兩年翻一倍。
其實,摩爾定律不僅僅適用於晶片產業,新能源領域同樣如此。
倘若從供應鏈的角度來看,當規模化生產的能力被放大後,特斯拉必然要進行一輪又一輪的持續降價,以滿足不斷競爭的市場環境。
於特斯拉的品牌而言,即使冒著被老用戶罵的風險,也要不惜一切進行降價,以最大限度地在新能源賽道中搶佔用戶的心智,爭取用戶有限的時間和空間,獲取更多的新車主。
要知道,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產能僅僅剛剛達到一半的水準,中國用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的低廉,以及配套的便利也還在降低特斯拉的工業生產成本。其生產成本還有降低的空間。
所以未來,特斯拉絕降價是必然的,只是時間問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