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斯拉的國產化率目標已經基本實現,未來繼續降價的可能性不大 "。
這是特斯拉對外事務副總裁陶琳前段時間在接受國內媒體採訪時說的一句話,同時這也可能是近段時間最 " 搞笑 " 的一句話。因為 2021 年剛剛到來,現實就將她這句話一巴掌給糊牆上。
2021 年 1 月 1 日上午,特斯拉在其中國官網上更新了 Model Y 的售價,特斯拉 Model Y 的長續航版起售價是 33.99 萬元,相比此前的 48.8 萬元下調 14.81 萬。而 Model Y Performance 高性能版起售價則是 36.99 萬元,相比之前的 53.5 萬則下調了多達 16.51 萬。
此外,改款的國產 Model 3 售價仍保持 24.99 萬元,但新增電動尾門、熱泵空調、雙層隔音玻璃等配置;而高性能版 Model 3 售價則從 41.90 萬元下降至 33.99 萬元,下調 7.91 萬元。
消息一出,特斯拉官網瞬間被擠爆,伺服器癱瘓;線下體驗店看車、訂車的人多到數不勝數,不少消費者連試車都沒有直接 " 盲訂 ",甚至國內部分特斯拉門店在元旦期間不得不開啟限流、請公司其它部門人員當外援銷售。
有傳聞稱,特斯拉 Model Y 開售 10 小時,累計訂單已經達到了 10 萬。先不談這 10 萬訂單後續轉化率能夠有多少,但是這個數量已經相當驚人了。
降價,不是一次兩次的事
在此之前,特斯拉旗下的 Model S、Model X、Model 3 及 Model Y 這四款車型的降價事件,都已經數不過來了。
就單單特斯拉國產 Model 3,據公開信息顯示:
2019 年 10 月 25 日,國產 Model 3 標準續航升級版開放預定,售價 35.58 萬元,補貼後價格為 33.11 萬元 ;
2020 年 1 月 3 日,標準續航升級版下調售價至 32.38 萬元,補貼後價格為 29.9 萬元 ;
2020 年 4 月 10 日,國產 Model 3 長續航版開放預定,後驅版售價 36.66 萬元,補貼後價格為 33.9 萬元 ;
2020 年 5 月 1 日,標準續航升級版價格下調為 29.18 萬元,補貼後價格為 27.15 萬元,其餘車型價格保持不變。
2020 年 10 月 1 日,標準續航升級版價格下調至 26.97 萬元,補貼後價格為 24.99 萬元,長續航後驅版降至 30.99 億元,高性能全驅版價格保持不變。
對於特斯拉看法,網上呈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部分人認為特斯拉對於國內新能源市場來講,是一頭鯊魚,瘋狂降價的它,正吞噬著市場份額,擠佔國內品牌生存空間;
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特斯拉這樣的行為,將刺激新能源汽車市場消費,帶動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它是一隻鯰魚。
那麼,瘋狂降價的特斯拉,對於國內新能源市場而言,是一頭鯊魚還是一隻鯰魚呢?
短期,特斯拉絕對是一頭鯊魚
要知道,在特斯拉 Model Y 售價下降至 30 萬元價位,直接殺到了國產新勢力部分主力車型的價格區間,例如蔚來 ES6/EC6、理想 ONE 以及小鵬 P7 等。
通過梳理公開數據,蔚來去年 12 月新車交付量達到 7007 臺,其中 ES8 為 2009 臺、ES6 為 2493 臺,EC6 為 2505 臺,2020 全年蔚來累計交付輛為 43728 臺;小鵬汽車去年 12 月共交付 5700 臺,其中 P7 為 3691 臺,G3 為 2009 臺,全年小鵬汽車累計交付量為 27041 臺;而理想汽車在去年 12 月交付量達到 6126 臺,全年累計交付量為 32624 臺。
特斯拉 Model Y 公布售價起的 10 小時內,Model Y 的訂單數量激增至 10 萬輛。先不談這 10 萬訂單後續轉化率能夠有多少,就算是對半砍,這已經超越了上面任何一家新勢力一整年的交付量了。
同時,自家另一款車型特斯拉 Model 3,降價之後的銷量在國內新能源市場中,有著一騎絕塵的表現。2020 年 1-11 月份,Model 3 就貢獻了 113655 輛的銷量,單單去年 10 月份和 11 月份,銷量便分別達到了 12143 輛和 21604 輛,這是月均單車銷量 2-3000 的蔚來、小鵬等頭部新勢力所不能及的,更別提其它新勢力品牌。而現如今,特斯拉 Model Y 同樣踏上了 Model 3 相同的降價之路,呈現出了相似的態勢。
各造車新勢力車型中,蔚來 EC6 受到的衝擊目前來看來將會是最大的,無論是受眾群體、產品定位還是價格區間,幾乎與降價後的特斯拉 Model Y 重疊。網傳在特斯拉 Model Y 降價當天,有許多位用戶退訂了蔚來 ES6,投入 Model Y 的懷抱,甚至是退訂用戶多到導致蔚來官網一度崩潰。
退訂用戶多到官網崩潰那倒不至於,而且後續蔚來 CEO 李斌也澄清了此事。但特斯拉 Model Y 將侵佔新勢力市場份額,這也是實打實的事實,畢竟它擁有著更強品牌力、更強產品力、更低價格的 Model Y,同時這種高開低走的定價模式也會讓消費者有一種 Model Y 相當值的錯覺,對消費者有著極強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瘋狂降價、勢頭正猛的特斯拉,也成為了卡在處於電氣化轉型中的豪華品牌乃至是整個傳統車企面前的一道銅牆鐵壁。
曾經 BBA 三兄弟信心滿滿帶著自家新能源車型進入國內,結果卻被特斯拉收拾得服服帖帖的。無論是奔馳 EQC、寶馬 iX3 這類 50 元級別的車型,還是奧迪 Q2L e-tron、沃爾沃 XC40 新能源這類 2-30 萬的入門級車型,從沒過千的月銷量在特斯拉面前實屬難看。
就目前來看,特斯拉對於國內新能源市場來講,更像是是一頭鯊魚!
特斯拉依然是一條鯰魚?
如同前面所言,特斯拉的降價勢必會擠壓新勢力生存空間。但也正是因此,使得整個新勢力圈重新洗牌,加速淘汰了部分尾部的新能源品牌、去除糟粕(PPT 車企),從而留下真正在用心造車的頭部車企,並使得這些頭部車企更好向上發展,激發他們做出更好產品。
而另一方面,國內這群造車新勢力都是剛成立沒幾年,很難挑得出一家無論是從技術、實力還是經驗等各方面都讓人信服的企業,來充當國內新能源市場領頭羊的這樣一個角色。
縱觀歷史,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無序其實是最可怕的。
特斯拉的到來,便是充當這樣一個角色,無論是品牌認可度也好、技術實力也好、新能源造車經驗也好,在這之中均是最為突出的。在造車新勢力的認知裡,特斯拉更像是它們這群後期之秀的領軍人物,在特斯拉的帶領下,將新能源這一塊蛋糕做大。畢竟,大部分消費者對純電動車的認知,都是起源於特斯拉。
" 我們還處於把蛋糕做大的階段。因為有了特斯拉,中國消費者對電動車有了更深的認識,這也幫助我們這些新興的電動車企業更快地成長起來。" 威馬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沈暉的這句話,便很好印證了這一點。
小鵬汽車 CEO 何小鵬在微信朋友圈表示:針對這一次友商在元旦的降價,小鵬挺有信心,連內部電話會都沒有開,數據也完全證明,降價已經證明僅僅是營銷的方式而已,而且還肯定是雙刃劍。春節前小鵬也會努力完成 ×3.0 的 OTA,期待給大家帶來全新的體驗。
蔚來 CEO 李斌的回答則是:" 特斯拉 Model Y 未對蔚來帶來影響,這兩天的訂單量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對於特斯拉持續降價,有的車企是按成本來定價,因此價格會越來越低。但是,蔚來從一開始就考慮了未來的很多因素,我們不會讓先買蔚來的車主吃虧。這也是蔚來前兩年毛利率虧損比較高的原因。"
看來各大造車新勢力創始人對於此次特斯拉 Model Y 降價事件看法還是蠻樂觀的,紛紛表示此次對於自家銷量影響不大。
他們的樂觀,其實也不無理由。根據乘聯會數據,1-11 月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 964606 輛,包括特斯拉、蔚來、理想、小鵬、零跑、哪吒、威馬、雲度在內的 8 家造車新勢力 1-11 月累計銷量達到 238835 輛,市佔率達 25%。這一數字相比 2019 年有著相當大幅度的提升。
但仔細回想一下,特斯拉在 2020 年就沒有降價了嗎?肯定是有的!單單上文所提到的特斯拉 Model 3 降價事件就已經達到了 5 次,而 Model S、Model X、Model 3 及 Model Y 這四款車型自去年 5 月份開始,累計降價次數也達到了 7 次。
在如此頻繁降價之下,就算是特斯拉價格下探到新勢力品牌主力車型售價區間又如何?各大頭部新勢力仍能實現銷量增長。
其中緣由,引用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的兩段話,便足以說明:
" 特斯拉 Model Y 與奧迪 Q5、奔馳 GLC、寶馬 X3 的競爭關係應該會有明顯的變化,Model Y 的價格相對具有一定的優勢,會吸引更多的豪華車消費群體。"
" 造車新勢力的產品相對於特斯拉來說,有更鮮明的標籤。尤其蔚來等高端品牌用自身良好的服務品質得到消費者認可,其圈層群體的忠誠度極高,我覺得這塊的影響應該並不是很大。特斯拉降價主要的影響還是對傳統車市場的巨大影響。"
因此,從長遠來看,特斯拉更像是國內造車新勢力的領軍人物,在特斯拉帶領下,將新能源這份蛋糕做大,對於國內新能源市場,特斯拉也許它真正身份是一條表面上披著鯊魚皮的鯰魚。
瘋狂背後,只剩 " 量 " 而缺失 " 質 "?
特斯拉瘋狂降價的背後,是由於其近些年來電池成本的快速下降。同時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定下了 2021 年生產 55 萬輛的目標,更需要這種超高 " 性價比 " 來刺激銷量。
此外,也有媒體爆出,特斯拉如此看重銷量與特斯拉和上海政府之間籤署的對賭協議有關。從 2023 年年底開始,特斯拉每年需要向上海政府納稅 22.3 億元人民幣;工廠投資 140.8 億元人民幣,否則特斯拉需歸還土地,並償還土地租賃、建築和其他資產等損失。所以,特斯拉多車型連續瘋狂降價," 以價換量 " 步步佔領市場的表現,也就不難理解了。
但另一方面,近年來全國各地特斯拉失控、自燃等 " 負面消息 " 接連不斷,質量和口碑卻接連遭受挑戰,這是銷量高漲之後暴露出問題更多,還是為了衝擊銷量而不惜以 " 品質 " 作為代價,這些都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同時,也期待國內相關部門介入調查特斯拉相關安全問題,保障廣大車主的人身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