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大白鯊
英文名:Great white shark
學名:Carcharodon carcharias
是最大的食肉魚類,為軟骨魚綱鼠鯊目鼠鯊科的其中一種,大白鯊是卵胎生的魚類,身長可達6米多,體重超過3噸。分布於各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海區、在澳洲海域最為常見,屬於大洋性活潑健遊種類。大型進攻性鯊魚,危險!虎鯨是大白鯊唯一的天敵。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易危(VU)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亞綱: 板鰓亞綱 Elasmobranchii
目: 鼠鯊目 Lamniformes
科: 鼠鯊科 Lamnidae
屬: 噬人鯊屬 Carcharodon
種: 大白鯊 C. carcharias
(Linnaeus, 1758)
成年大白鯊平均長度為6.2米,平均重量為3000公斤,牙長10釐米。
大白鯊身體碩重,尾呈新月形,牙大且有鋸齒緣,呈三角形。一般體灰色、淡藍色或淡褐色,腹部呈淡白色,背腹體色界限分明,體型大者色較淡。鯊魚皮並不是光滑的,雖然沒有魚鱗,但是長滿了小小的倒刺,比砂紙還要粗糙,獵物哪怕只是被它撞了一下也會鮮血淋漓。
大白鯊上鄂排列著26枚尖牙利齒,牙齒背面有倒鉤,獵物被咬住就很難再掙脫。一旦大白鯊前面的任何一枚牙齒脫落,後面的備用牙就會移到前面補充進來。在任何時候,大白鯊的牙齒都有大約三分之一處於更換過程之中。在所有的鯊魚之中,大白鯊是惟一的可以把頭部直立於水面之上的鯊魚,這賦予它們在水面之上尋找潛在獵物的優勢。
大白鯊被認為比其他鯊類對人更有危害性,因有時會在未受刺激的情形下對遊泳、潛水、衝浪的人,甚至小型船隻進行致命的攻擊而惡名昭彰。食量大,體重最大可達3噸。 大白鯊屬於少數半恆溫的動物,它們身體末端的血液靠近流動血液,以此效果保持在攝氏23至26的溫度,使它可以保持住高於環境溫度的體溫,而這讓它在非常冷的海水裡也可以適意地生存。雖然很難在大多數的沿海地區看到它,但漁船和潛水船經常會與它不期而遇。
大白鯊還以其好奇心而聞名,它經常從水中抬起它的頭,並且更令在水中的人擔心的是,它經常通過啃咬的方式去探索不熟悉的目標。許多鯊魚生物學家認為對人類的進攻是這種探索行為的結果,由於大白鯊令人難以置信的鋒利牙齒和上下顎的力量,很可能會輕易地導致人的死亡。大白鯊造成了對人類致命攻擊的最大數字,特別是對衝浪者和潛水員的進攻。
大白鯊具有極其靈敏的嗅覺和觸覺,它可以嗅到1公裡外被稀釋成原來的1/500濃度的血液氣味並以69千米每小時的速度趕去,它還能覺察到生物肌肉收縮時產生的微小電流,以此判斷獵物的體型和運動情況,有一個還未被證實的推測:這種生物的極度敏感甚至能覺察到其他生物的情緒,感知它們的想法。 食物包括魚類、海龜、海鳥、海獅、與它相似體重的海象海豹,甚至瀕死的巨大鬚鯨,海船上所棄雜物等。
大白鯊分布於各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海區、在澳洲海域最為常見,屬於大洋性活潑健遊種類。其多棲息於常升近表層,水深3~300米。有時也下降在700米或以下深處以及有時也來近海淺水。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歐洲。
大白鯊牙齒化石
大白鯊有一個已滅絕的祖先——巨牙鯊Carcharodon megalodon,這種鯊魚據推論可長到18米長,但目前只能從其牙齒推論。巨牙鯊只是從牙齒化石及一些脊椎化石中推斷出來的生物。與其他現代鯊魚相似,它的骨骼是軟骨而非骨頭,形成骨骼化石紀錄的缺乏。但是,巨牙鯊約過百的大型堅硬琺瑯質牙齒則保存了很久。這些牙齒與大白鯊的牙齒相似,且約為7.625吋長(最大傾斜長度)。最近研究指它是大白鯊的近親。這個近親論說卻不斷被受質疑,認為牙齒的類似是因趨同演化的緣故。無論如何,這種以牙齒推論的方法使我們可以知道這種生物在史前是巨大體型的獵食者。
①回復「1」查看分類動物;
②回復「2」查看各國動物;
③回復「3」查看動物資訊;
④回復「4」查看網站信息;
⑤分別回復「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41」有驚喜 !
訪問動物世界主站(www.iltaw.com),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