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夏季,一頭來自「艾米蒂島」的巨型大白鯊讓那一年美國沿海城市的旅遊業變得慘澹,甚至很多美國民眾都對沙灘、海水產生了恐懼感!這頭給美國民眾帶來恐懼感的巨型大白鯊並不是真實存在的,而是來自於史匹柏執導的同名動物驚悚片《大白鯊》。
電影中的大白鯊
這部改編自彼得•本奇利同名暢銷小說,由環球影業發行,史匹柏執導的動物驚悚片一經上映就引發了觀影狂潮,最終拿下了4.71億美元的票房成績,成功的超越了1972年《教父》的2.45億美元,位居世界電影票房榜榜首。
1972年的《教父》
電影《大白鯊》的成功不僅改變了好萊塢電影的製作模式和商業模式,而且還使得「動物驚悚片」這一驚悚類型片(亦或恐怖類型片)得以正式的確立。因此,取得巨大商業成功的《大白鯊》稱得上是動物驚悚片的奠基者!
電影《大白鯊》的宣傳海報
所謂動物驚悚片,即電影的主要內容講述的是大自然中動物,由於某種原因,在人類社會或者人類之間引發了一連串的驚悚事件。因為驚悚的起源來自於大自然中的動物,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寵物,而不是外太空的怪物(如異形)、基因突變的怪獸(如哥斯拉)、虛構出來的遠古生物(如金剛),所以相比較而言,觀眾觀影時能夠更有代入感和真實感,仿佛電影中發生的故事會在現實中出現一樣!
異形具有識別度的嘴型
從電影史的角度來看,世界上第一部公認的怪獸驚悚片(也屬於動物驚悚片)是1925年由哈裡•O•霍伊特執導的默片《失落的世界》。自從默片《失落的世界》問世後,隨後的幾十年間好萊塢的電影從業者也拍攝了多部以「變異動物」為主題的驚悚片:例如1941年由喬治•華格納執導的電影《狼人》;1955年由羅伯特•戈登執導的《深海怪物》,以八爪章魚為故事原型;1957年由納森•朱蘭執導的《致命螳螂》。但是,上述所提及的影片多為B級片,製作算不上精良,類型上主要以科幻為主,內容上更偏向於「變異怪物」,於如今所提及的動物驚悚片並不相同。
影史上第一部「怪物驚悚片」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的動物驚悚片是1963年由希區柯克執導的《群鳥》。電影《群鳥》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所在的小鎮遭遇到了群鳥的襲擊,主人公及其家人不得不逃離小鎮的故事。該片通過群鳥迫害人類的畫面,表現出了此類型的精髓,被稱為現代動物驚悚片的締造者!
《群鳥》中的驚悚場面
1975年《大白鯊》在商業上的成功,以及動物驚悚類型片的確立,使得這個類型在內容上不斷地豐富,在商業地位上不斷地向主流靠攏。這個類型發展至今,已經誕生了一大批優秀且極具商業價值的作品:例如以蟒蛇為原型的《狂蟒之災》系列(1977年);以狗為原型的《狂犬驚魂》(1983年);以恐龍為原型的《侏羅紀公園》系列(1993年);以章魚為原型的《極度深寒》(1998年);以鯊魚為原型的《深海狂鯊》(1999年);以鱷魚為原型的《史前巨鱷》(1999年)。
《狂蟒之災》中的「名場面」
那麼這部由環球影業出品,史匹柏執導的驚悚片是怎麼從一眾B級片中脫穎而出,並且還使得動物驚悚片這一類型得以確立?
在我看來,電影《大白鯊》能夠在商業層面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導演拍攝風格與配樂的相得益彰;第二,深層次的角色塑造和角色關係。
作為動物驚悚片的《大白鯊》,在導演拍攝風格與配樂相互結合的情況下,使得影片的驚悚氛圍得到極大的渲染,使得「大白鯊」的銀幕形象更加的深刻。在電影《大白鯊》之前,以「變異動物」為主的驚悚片從製作規格上看,多數為B級片,整體的製作算不上精良。從內容上來看,影片中的驚悚情節主要是靠誇張的造型設計和演員浮誇的表演。而電影《大白鯊》則不同,作為整部影片絕對主角的「大白鯊」,導演在影片的前半段沒有給到任何全景,只有一些特寫鏡頭。即便是到了影片的後半段,「大白鯊」大部分時間也是處於暗處,更多的鏡頭給到了布洛迪警官一行人的反應。直到影片最後的「大決戰」時刻,體型巨大的大白鯊才算是真正的出現在了大銀幕上。
影片中最後的「大決戰」
「未知的才是最可怕的」。作為一部驚悚片,電影《大白鯊》很好的貫徹了這一概念,並且通過這種拍攝方法使影片始終保持一種懸念,讓未知的驚悚感伴隨整部電影。
與影片拍攝方式相結合的是約翰•威廉士的配樂。從影片的幕後花絮中可以得知,史匹柏原本是打算使用舒緩的配樂來緩和影片中殘暴的畫面,但是配樂師約翰•威廉士最終採用了兩個半音關係的音符交替使用的模式來作為大白鯊的主題曲,給觀眾帶來一種不安的感覺。他本人形容為:「就像鯊魚一樣,本能、無情,勢不可擋地朝你靠近」!
約翰與史匹柏的合影
這種帶有伯納德•赫爾曼風格的配樂加之始終帶有懸念感的拍攝方式,隨著劇情的發展逐步的將影片的驚悚氛圍推向極致!
該片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在與角色的塑造和角色之間的關係,僅憑藉這一點《大白鯊》在內容層面就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驚悚片。
在角色塑造方面,老漁人昆特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富有層次感的角色。影片中,老漁人昆特第一次出場給人的印象是傲慢、自大的「反面角色」。當警長和胡珀尋求昆特幫助,並走進昆特的住處時,老漁人昆特又帶給觀眾一種殘忍、嗜血的感覺。但是,當昆特給警長和胡珀講述他曾經的遭遇時,昆特這個角色的層次感立馬體現了出來,而他之前的種種行為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理解」。最後他不幸命喪大白鯊之口,頗有一絲反戰的深意!
老漁人昆特
在角色關係方面,海洋生物學家胡珀和老漁人昆特之間的對峙關係是整部電影在角色關係設置上最出色的。有著現代科學知識的胡珀和經驗主義的昆特兩者之間的對峙,在一定程度上象徵著新舊兩代人之間的對峙,而影片的最後,昆特命喪於大白鯊之口,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創作者對於這種關係的態度!
新舊兩代人
從上述的兩個方面,足以看出電影《大白鯊》的優越之處,也足以證明其在動物驚悚類型片史上奠基者的歷史地位!
時過境遷,四十五年過去了,電影《大白鯊》無論是從技術層面,還是內容層面都被後世的作品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了,甚至於很多官方平臺都在質疑其「經典」的歷史地位。但是,電影作為一種藝術類型,跟小說、散文、詩歌一樣,都有其獨特的創作背景和時代的局限性,人們不應該用現代的審美來看待以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