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明:高度重視美國戰略界正在發酵的對華戰略理念

2021-01-13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周建明】

隨著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和川普國情諮文中把中俄定位為對手和修正主義國家,美國的戰略動向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

鄭若麟先生《未來五年,東西方衝突將以美國模式還是中國模式發生》和宋魯鄭先生《未來五年,為什麼美國不是中國的威脅?》兩篇文章,反映了看待未來中美關係中的兩種不同態度。

進入了新時代的中國,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正在開創的新局面,中美關係是一個十分重大的問題。鄭若麟從美國的輿論、納瓦羅的任命、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看到了美中衝突的危險,提出應怎樣防範來自美國的挑戰?宋魯鄭認為未來五年美國不是不想,而是無法挑戰中國,只能是送給中國的戰略機遇,但所提出的理由並無充分的說服力。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憂患意識十分重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我們無論什麼時候、發展到什麼階段都必須牢記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美國戰略界正在形成對中國戰略性衝突的共識,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對此的盲目樂觀會付出沉重代價。

當地時間2017年12月18日,美國華盛頓,川普政府公布川普任內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報告指出,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將保衛國家,促進和平,擴大美國的影響力。(東方IC)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基本邏輯是按照國家利益來界定威脅。美國國家利益中最核心的利益是維護其全球霸權的地位,維護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並從中獲益,不允許任何凌駕於自己之上的對手出現。冷戰結束以後,美國設想過很多種對這個核心利益可能的威脅,以此作為配置戰略資源的依據,形成戰略思路。威脅雖多,如基於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恐怖主義、俄羅斯、伊朗、朝鮮都是美國的威脅,但真正能挑戰其核心利益的主要威脅並未明確。

中國一直在美國威脅的名單上,但經濟利益上已與美國密不可分,兩國外交順暢,始終沒有成為美國戰略上的主要威脅。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不斷在美國聽到像《即將到來的中國戰爭——他們在那裡迎戰及他們如何被戰勝》這樣的聲音,但並未成為美國戰略界的主流。中美之間的分歧和衝突不斷,但可以管控,中美建設性關係也有所進展。近年來,美國戰略界對挑戰國家核心利益的主要威脅的判斷發生了變化。中國被視為是能挑戰其核心利益的最大威脅,主要基於以下幾個理由:

1、中國在WTO基礎上經濟全球化種的角色。這種全球化本來是美國倡導與主導的。自中國加入WTO之後,美國逐步發現全球化的發展態勢已對美國不利,原因是中國適應了WTO規則,製造業比美國更具競爭力。

美國為保持其對國際經貿規則的主導權和自己的經濟利益,一方面絕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用各種理由封殺中企在美國的投資,另一方面試圖在WTO之外另起爐灶,組織把中國排除在外的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川普上臺後雖退出了TPP,但這只是一個插曲,基本趨勢並未改變。

當地時間2017年1月23日,美國華盛頓,美國總統川普23日籤署行政命令,正式宣布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視覺中國)

2、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一帶一路」是中國政府秉持公開、透明、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理念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在市場規律和國際規則下開展的國際合作,也得到了許多國家的響應與參與。但在美國戰略界看來,「一帶一路」的含義已超出了當事國之間的經濟合作。中國投入大量資金用於公路和港口建設,是借「一帶一路」來構建自己的經濟和外交的勢力範圍,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擴大,勢必顛覆自由、民主的秩序,將不斷蠶食「美國治下的世界」,最後導致顛覆美國的全球霸權。

3、人民幣的國際化。人民幣的國際化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但趨勢很明確。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規模越來越大,人民作為貿易結算貨幣、作為石油期貨貨幣、甚至成為有的國家儲備貨幣的趨勢正在發展。人民幣地位的上升被認為將動搖美元的金融霸權地位。

4、十九大提出「新三步走」,到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世界一流軍隊的方略。在美國看來這是一個野心勃勃的改造世界藍圖。因為中國是一個有著不同於西方的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的社會主義國家,內有著穩定的執政力量和有效的治理能力,以「五大理念」為指導全面發展,對外正在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這將對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形成真正的挑戰。

從挑戰的內容和能力來看,中國遠超過俄羅斯、伊朗、朝鮮,也超過伊斯蘭極端教旨主義的恐怖力量,是唯一能夠全方位挑戰美國霸權的「修正主義國家」。

在眾多威脅中,美國戰略界認為只有來自中國的威脅是全方位、長時段、戰略性的。其威脅已經從潛在的變為現實的。「接觸戰略」對中國已經無效。必須要形成新的戰略來加以應對。也正因為如此,中國關於「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的說法,與美國戰略界關於「世界必須由我主導,不允許任何人挑戰」的思維完全沒有交集。

近來,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防戰略報告和總統國情諮文所反映的正是美國戰略界把中國界定為「修正主義國家」、「戰略對手」的共識正在形成。在此基礎上對抗性的對華戰略雖尚未成型,但相關舉措正浮上檯面,比如對華貿易戰、美國考慮重返並主導TPP的可能性、提出針對中國的印太戰略、強硬地實現在東亞的軍事存在,等等。

不要以為美國驢象兩黨之爭不可開交,川普處事魯莽,盟國與美國在中國立場上分歧很大,美國與中國對抗的戰略就無法成型或實施。對美國戰略界來說這已成箭在弦上之勢。一旦這種戰略共識形成,一定是超黨派的,在中國整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都如影相隨。而美國總統只是這種具象化了的國家利益的政治代表。

當然,中美兩國都已今非昔比。美國要實行與中國對抗的戰略受到許多限制。西方國家中對華利益各不相同,美國無法拉起一支像樣的對抗中國的盟國隊伍。美國國內對華利益也多元化,與中國對抗一定會受到不同利益群體的掣肘。但美國國家的核心利益、戰略邏輯決定了,美國對華戰略的改變不可避免。

我們長期以來秉持的中國和平崛起的理念,不僅不能消解美方所界定的中國威脅,反而很容易造成我們自己認識上的誤區:認為中美之間只要充分溝通,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中美關係雖好不到哪兒去,也絕對壞不到哪裡去。如何認識、應對美國戰略的變化是一個牽動我內外兩個大局的問題,不能掉以輕心,否則一定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周建明:為患者把關 在「小問題」上下「大功夫」
    周建明為患者查體。重慶仁品耳鼻喉醫院 供圖  耳鼻喉「全掛子」 回歸一線為患者把關  1982年9月,18歲的周建明考入重慶第三軍醫大學臨床醫療系。  2021年伊始,周建明做了一個重要決定:離開三甲醫院,進入重慶仁品耳鼻喉專科醫院做一名醫生。
  • 美國的戰略穩定觀︱工具理性主義的勝利?
    在許多人看來,那段歷史就是美國與其主要戰略對手蘇聯之間一場兇險的全面對抗進程。不過,美國戰略界對此卻頗有些不同的理解,對冷戰中戰略穩定關係,其視角也是多重的。總的說來,美國的戰略穩定觀談不上穩定。在工具理性主義的指導下,美蘇戰略穩定從一個雙邊關係的問題變成了美國如何單方面取得「第一次打擊穩定」的問題,即如何確保美國核報復力量的安全有效,迫使蘇聯不發動核襲擊。以「北極星」潛艇為代表的機動性和隱蔽性能優越的戰略技術突破,是美國實現戰略安全保證的關鍵。
  • 美國專家斯圖爾特認為美對華戰略有軟硬兩手
    美國專家德溫·斯圖爾特說,美國的亞洲戰略是包圍中國和「促變」。  德溫·斯圖爾特是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日本問題研究員,他在20日出版的日本《朝日新聞》發表文章說,經過今年夏天的激烈辯論,美國對華政策落到「使其打消念頭」和「說服」兩點上,即「國防部要讓中國打消擴大地區軍事勢力的想法,而國務院要說服中國建設資本主義社會,採取民主制度。」在華盛頓正受到支持的一種觀點是,與日本、韓國、印度等跟美國共享價值觀的國家加強經濟一體化。
  • 國際觀察:日本戰後70年外交戰略理念如何演變
    人民網北京9月30日電 題:戰後日本外交戰略理念及對外關係軌跡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呂耀東在《日本學刊》2015年第5期發表《戰後日本外交理念及對外關係軌跡》。  呂耀東認為,日本戰後70年的外交戰略理念經歷了「經濟中心主義」、「正常國家論」和大國化政治訴求等演進歷程。
  • 核雕界的「齊白石」周建明本工 代表作之一《水滸傳》
    核雕界的「齊白石」周建明本工 代表作之一《水滸傳》如果您恰好是一位時尚的橄欖核雕愛好者,而我們恰好專業記得【關注】福緣核雕——每天精彩不斷哦!核雕界的「齊白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核雕)代表性傳承人-周建明】 核雕行業協會【名譽會長】 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 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大師,目前核雕界級別最高的大師!本工 代表作之一《水滸傳》周建明大師2016年的金獎作品! 整體透露著老蘇工的經典魅力!
  • 樓春豪:新冠肺炎疫情與印度對外戰略新態勢
    印度外秘什林拉表示,「在此變革年代,將供需基礎與高度多元化的價值鏈結合起來,加之技術和人工智慧的發展,給印度提供了(發展國內製造業)的機遇。」其二,從中美產業脫鉤中「漁翁得利」。雖然中國具有難以替代的產業生態優勢,加之中國政府堅定奉行對外開放政策,美國的對華產業脫鉤政策目標難以實現。
  • 馮玉軍:俄戰略界縱論「後疫情時代」國際格局與世界秩序
    在國際格局層面,美歐的綜合實力都將因新冠疫情遭受重創,跨大西洋聯盟有可能日益鬆動,這無疑將減輕俄長期面臨的戰略壓力。中國遇到全球產業鏈重組、外部市場萎縮等多重挑戰,延續多年的快速發展可能面臨拐點。東西兩面戰略重壓的相對緩解,將使俄羅斯的國際環境大為改善。
  • 美國為何挑起對華貿易摩擦
    川普政府目前表現出的態度是,全球貿易、投資和金融體系以現行方式繼續運作並不一定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對將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國家融入這一體系所帶來的價值強烈置疑甚至是否定。中國發展的成功使美國越來越傾向於將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者,這成為影響中美經貿關係走向的一個重要的非經濟因素。美國國內近年來的對華戰略辯論,得出了一個較為廣泛的共識,即美國過去30餘年採取的對華戰略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 人民日報署名文章:世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評美國一些人戰略...
    於是,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快速發展,就被他們視為美國的敵人和眼中釘。  這種痴迷於「叢林法則」的零和博弈思維正在華盛頓蔓延。過去一年多來,美國無視國際通行規則,無視國際社會普遍反對,執意單方面挑起並升級對華貿易爭端。
  • 東海證券--宏觀策略日報:高度重視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
    習近平指出,全黨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一是從根本宗旨把握新發展理念。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要統籌考慮需要和可能,按照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從問題導向把握新發展理念。
  • 【解讀】李晨:中國與美國亞太同盟體系的共同演化
    美國在亞太的多數盟友也能追隨美國改善和發展對華關係,並與中國加強安全合作,共同應對蘇聯和統一後的越南的威脅。中美關係的正常化也使包括中美雙方和美國盟友在內的地區各方能夠更加重視經濟發展與合作。尤其是七十年代末開始的中國的改革開放迅速在中國與美國同盟體系之間形成了經濟紐帶。 需要指出的是,在冷戰後期,蘇聯威脅並沒有使中國與美國及其同盟體系「化敵為友」。
  • 美國國家地理學習與東莞華特教育籤約,達成定製項目戰略合作
    2020年12月1日(星期二)下午,美國國家地理學習與東莞華特教育於廣東東莞華特教育南城校區舉行籤約儀式,雙方籤訂了幼小全系列基於《Welcome to Our World》及《Our World》的華特World系列教材定製項目,《See the World》,《Know the
  • 美國制天權理念凸顯霸權思維
    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的美國,一直重視對制天權的爭奪。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美國在軌在用太空飛行器規模、類型、性能等均佔據絕對優勢,其太空系統的安全也無後顧之憂,能自然而然地實現制天權,並為其他領域尤其是軍事領域賦能,實現「以天強地」的應用性目的。
  • 165家華文媒體齊聚杭州 傳播新時代華媒正能量
    本屆論壇受到官方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浙江省政協主席葛慧君,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郭衛民,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周江勇,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副部長譚天星,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康曉萍,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會長任賢良,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書記處書記季星星,以及傳媒界代表等在開幕式上致辭。
  • 華特氣體獲廣東專利獎金獎
    1月14日,南海區副區長喬吉飛為廣東華特氣體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特氣體」)現場送上了第七屆廣東專利獎金獎和第二十一屆中國專利優秀獎的牌匾及證書。
  • 【洞見】時殷弘:美國及其他主要國家對華政策與未來世界格局
    在此背景下,美國及其他一些主要國家的對華政策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未來的世界局勢也初現端倪,很多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和探究。  一、美國對華政策動向  大疫情影響大乾坤。當前,由川普政府自2018年年初發動的歷史性對華超強硬政策,正被迫悄悄地在戰略和經貿陣線上收縮。戰略陣線上,形勢複雜,有時甚至自相矛盾。
  • 美中情局在華情報網被連根拔除,最完整內幕曝光,令人震驚!
    美國中央情報局至今沒有對《紐約時報》的這篇報導做出任何回應。其實,美國中情局對於在華線人情報網的覆滅內幕應該已經調查清楚了,但肯定不願意告知媒體,因為那會引發全球各國美國線人情報網的恐慌與不安。那麼,小石就按照時間軸梳理一下美國在華情報網被連根拔除的可能原因。
  • 「對華戰爭」:西方世界「腦洞大開」的一場臆想
    「對華戰爭」:西方世界「腦洞大開」的一場臆想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 馬建光 張乃千    新聞提示:前不久,澳大利亞籍記者約翰·皮爾格歷時兩年拍攝的紀錄片《即將到來的對華戰爭》,一經播出就引起全球觀眾的高度關注。
  • 阿斯利康中國與華亙控股達成戰略合作
    上海2020年11月26日 /美通社/ -- 阿斯利康中國與華亙控股於近日舉行合作籤約儀式,正式宣布獲得海立克®幽門螺桿菌抗原檢測試劑盒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獨家推廣權,雙方攜手推進我國幽門螺桿菌(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