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時殷弘:美國及其他主要國家對華政策與未來世界格局

2020-11-27 網易新聞


  本文大約6300字,讀完約16分鐘



  「

  新冠肺炎疫情使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變化,更趨複雜。在此背景下,美國及其他一些主要國家的對華政策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未來的世界局勢也初現端倪,很多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和探究。

  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顧問,中國人民大學傑出教授、國務院參事時殷弘。文章來源於《國際安全研究》2020年第六期

  」


  新冠肺炎疫情使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變化,更趨複雜。在此背景下,美國及其他一些主要國家的對華政策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未來的世界局勢也初現端倪,很多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和探究。

  一、美國對華政策動向

  大疫情影響大乾坤。當前,由川普政府自2018年年初發動的歷史性對華超強硬政策,正被迫悄悄地在戰略和經貿陣線上收縮。戰略陣線上,形勢複雜,有時甚至自相矛盾。一方面,美國的以下活動多半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猛襲而在減少、放緩甚或暫停:強化在東海地區針對中國的美日聯合軍事行動;建設與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的印太四國戰略聯盟;加強與臺灣當局的戰略及軍事合作和對臺軍售。另一方面,美國又在強化針對中國的軍事活動。2020年3月25日、5月13日、6月4日、8月18日和8月30日,美國飛彈驅逐艦穿過臺灣海峽;3月27日,訂立嚴重升級美國對臺「外交」支持的所謂「臺北法案」;6月9 日,美國海軍運輸機極罕見地招搖飛越臺灣島上空;8月4日,美國衛生和公眾服務部部長阿歷克斯·啊扎爾宣布作為貫徹2018年所立「臺灣旅行法」的行動率團訪問臺灣,為1979年中美建交以來美國訪臺的最高級別官員和唯一的內閣部長;美國海軍在臨近菲律賓的南海海域大張旗鼓地進行飛彈實彈發射;美國海軍戰艦3月至5月四次在南海進行挑戰中國主權聲索的「航海自由行動」,7月14日和8月27日又進行兩次;美國軍機在南海上空的飛行頻率大為增長,2020年上半年達2000架次;美國兩支航母打擊群7月4~10日在南海演習,7月17日起再度進行,為2014年以來第一次、2001年以來第二次雙航母打擊群在南海演習。

  經貿陣線上的局部收縮少有懷疑。2020年1月,中美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其主要內容是中國以兩年內將從美進口劇增一倍即2000億美元等承諾,交換美國取消對1660億美元中國對美出口徵收高關稅的決定,同時,美國將1220億美元中國對美出口徵收的高關稅稅率降低一半。中美貿易戰首次顯著降級。然而,劇增從美進口的承諾超過中國經濟在增長率持續降低情況的實際需求,潛在抬升兩年期過後美國繼續對華強賣的「參考水準」,加重了中國持續減少的外匯儲備負擔,並且非常顯著地縮小中國大量增購其餘發達國家及若干發展中大國的產品的需求和能力,從而給中國增添外交和戰略困難。

  至於第二階段貿易談判,已經變得庶幾不可望,而第二階段貿易協議則肯定不可及。川普7月10日對新聞界說,對華關係已被中國「本可制止、但未制止」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損害」,他不再想籤署第二階段貿易協議。在川普看來,中國既無力如數履行將從美進口翻番的承諾,也更無意願接受美國大幅度變更經濟體制和產業政策的要求,因而貿易談判已無多大實際意義,他的政府將無限期地維持高關稅戰,經久保持對至多3720億美元中國對美出口徵收的高關稅。

  在對華政治/意識形態陣線上,川普政府繼續遏阻和推回中國在美國的「軟權勢」投射。2020年3月初,將中國駐美官方新聞機構定作「外國使命團」(「foreign mission」),並驅逐其160名新聞工作者中的60名;三個多月後,又有4家中國駐美官方媒體機構被定為「外國使命團」;8月13日,在美孔子學院被美國國務院定為「外國使命團」,性質為「用中國政府資金從事中國共產黨對外宣傳」。

  6月24日,在亞利桑那州首府,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羅伯特·奧布賴恩發表精心炮製的長篇演講,將川普政府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和意識形態抨擊升級到最高峰。奧布賴恩在演講中聲稱,中共領導人正在謀求超出中國國界的意識形態控制,大力「按照中共的想法去重塑世界」,在過去多年裡投入巨額資金用於海外宣傳,旨在「消滅世界範圍內『不友好的』中文媒體機構」和影響英文媒體渠道。他指責稱,幾十年來美國朝野勸誘中國將共產黨領導制度溫和化、自由化的努力自食惡果,導致「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對外政策的最大失敗」,直到川普逆轉兩黨一致的既定政策即包容中國為止。

  7月14日,美國東亞和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史達偉在華盛頓演講,說「中國共產黨的新帝國行為方式就其性質而言並非偶然,而是民族主義和馬列主義心態的一個本質特性」。這個演講可謂就中國對外行為的根源為奧布賴恩演講作注,也為前一天宣布的關於中國在南海的海洋權益聲索「完全非法」的「蓬佩奧主義」敲鼓,與 1947年喬治·凱南署名「X」的文章《蘇聯行為的根源》何其相似乃爾,世界無疑已重新響起往昔冷戰緣起時的意識形態號角。

  7月23日,作為川普政府全面猛烈抨擊中國共產黨、中國基本政治和社會體制以及對外政策體系的意識形態運動的新高潮,也作為逆轉美國數十年來對華政策根本特性的最正式宣告,國務卿蓬佩奧在加利福尼亞州尼克森圖書館發表聳人聽聞的演講,宣稱從尼克森1972年訪華開始的「盲目對華接觸的舊範式已經失敗」。

  「我們決不將它繼續下去。我們決不回返之」。他說,「真相在於我們的政策——還有其他自由國家的政策——振興了中國失敗著的經濟,但只見到北京噬咬國際餵養之手」;「倘若我們現在不行動起來,最終中共就將侵蝕我們的自由,顛覆自由社會建造的基於規則的秩序。倘若我們現在屈膝服從,我們孩子們的孩子們就可任由中共宰割,後者的行動是對自由世界的首要挑戰」。這絕對構成新冷戰宣言。

  二、一些國家對華政策之變

  中國與俄羅斯之間似乎出現了一種較急劇的潛在疏離。兩國元首除2020年4月16 日和7月8日互通電話和表示彼此支持之外,約六個月時間裡很少有多年幾乎一向頻繁、熱情和常態化了的公開聯絡。與此形成鮮明對照,普京卻在3月30日開始的兩周內,接連四次與川普通話,商議美俄兩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穩定全球能源市場方面合作的可能。4月26日,普京與川普就二戰末蘇軍與美軍在易北河會師發表罕見的聯合聲明,將此作為俄美兩國可以合作的例證。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擔憂過深地捲入急速加劇的中美競鬥,渴望保留或加強其對外政策的獨立性。某些俄羅斯對外政策思想界「大腕」近來敦促俄聯邦政府倡導一種在中美之間的「新不結盟」路線,並且嘗試引領「一個國家共同體,它們都不願站在任何全球或區域霸權的覬覦者一邊」。

  澳大利亞政府在美國敦促下積極地配合其反華方針。它率先提出需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起源和傳播作國際獨立調查,而後又早早宣布參與就香港國家安全法制裁中國香港特區,且大致同時宣布今後十年猛增軍事預算近2000億美元,用於增強在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針對中國的海空軍遠程戰力。

  印度於2020年4月中旬通過法規,嚴厲限制中國對印直接投資。6月15日,在克什米爾地區加勒萬山谷發生導致45年來最激烈的中印武鬥,由此印度國內的反華情緒大為增進。莫迪政府顯著增加了克什米爾地區中印實際控制分界線附近的前沿軍力部署,中印軍隊9月上旬又在班公湖附近發生衝突,其間出現了45年來首次中印間鳴槍事件。

  日本政府總的來說呼應美國在諸關鍵問題上的對華政策。美日近來完成日本購買105架美制F-35戰機的協議,成為加大美日聯合對華戰略武力優勢的重大舉措。安倍首相3月初在他主持的一次「未來投資理事會」閉門會議上保證,會採取措施鼓勵日本公司將高附加值產品的製造從中國撤回。日本國會在新冠肺炎疫情巨額救市撥款內專門分出22 億美元,用以資助從中國撤出的日本企業。內閣官房長官營義偉6月8日公開說,日本處於對制定香港國家安全法表達「嚴重關切」的前列。兩天後,安倍對國會說,日本希望帶頭促使七國集團就香港局勢發表聯合聲明。

  韓國現政府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的相關行為表明其對華頗為友善,但是否能頂住美國的勸誘和壓力還有待觀察。川普政府正在醞釀實施「經濟繁榮網絡」計劃,促使全球供應鏈脫離中國,該計劃將韓國當作它爭取的一個重要夥伴。

  西歐主要國家大體上對中美競鬥採取中立態勢,或者說在有些領域較接近美國,在另一些領域較接近中國。它們在當今世界政治頭等熱點問題上跟進美國對華攻擊,同樣認為中國政府所謂對疫情有所「隱瞞」和「造假」,並且同樣抨擊中國制定和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抨擊中國在新疆和南海問題上的立場和政策體系。在高技術領域與華「脫鉤」是美國政府對歐洲盟友提出的要求,而它在疫情期間跨越大西洋得到較多呼應。據報導,英國首相詹森已指示起草計劃,到2023年將華為公司在英國5G網絡開發中的參與減少至零。

  就高技術領域內的「脫鉤」趨勢與政治及意識形態領域內的對抗格局而言,整個西方發達國家與中國之間的對立已經明顯甚而相對固定,即使西方發達國家內部歧異多發和大致沒有「領導」。一些勢力正在鑑於這種局面作跨國意識形態動員及政治協調。6月初,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德國、瑞典、挪威以及歐盟的一些議員成立「中國問題議會間同盟」,聲稱鑑於「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代表一項全球性挑戰」,因而該同盟成員應「站在一起協調回應這一大挑戰」。

  此外,與全球治理的前景直接相關的一個事態,在於中國因川普政府棄置美國原先的「全球領導作用」而填補真空的機會有限,小於目前國內外不少人所預言的。中國在世界上的「軟權勢」吸引力,中國的可用資源和經驗,都相當有限,而中國將遭遇的相關國內外障礙將相當巨大,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種種複雜性。

  三、世界格局發展趨勢

  上述俄羅斯對外政策思想界「大腕」們的言論以及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馬克龍的一些眾所周知的「世界觀言談」,連同印度尼西亞外長2020年9月8日關於其國家以及東協「不想被拖入(中美)競鬥」的明確表示,已經提示未來世界的某種意識形態格局,它基於未來世界的權勢、利益和心理格局。在遲早會到來的「後疫情時代」,除去站在中國或美國一邊的很少數「忠誠協從」,世界其餘國家出於各自國家利益的考慮,將被迫在不同程度上較偏向美國或較偏向中國。與此同時,它們會努力維持或爭取自己在不同程度上的中立和政策獨立,在某些領域較靠近美國,在另一些領域較靠近中國。全球政治經濟和「心理世界」將分裂為兩個「緊密陣營」和一個非常巨大的「中間區」。「中間區」包括某些大國,其單個的分量雖然不如中美兩國,但它們具有足夠的力量、獨立性和「戰略性」,以致可以依據它們在相關問題和領域的不同偏好,迫使美國或中國對它們作重要讓步。

  在上述未來世界格局中,兩個「緊密陣營」已經有各自的確定難移的意識形態體系,而非常巨大的「中間區」雖然包含政治、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體系五花八門的各式國家,但將逐漸形成其意識形態共通處,或曰其共同的意識形態鮮明特徵,那就是世界多極化、霸權鬥爭非全局性、世界重大問題多樣性、「領導作用」隨問題領域不同而區分化、其餘國家不與超級大國軍事結盟或全面結伴(特別是經久的戰略結伴)等觀念。如法國財政部長布魯諾·勒梅爾2020年9月13日所言,「歐盟必須界定自己的利益,必須強大和獨立——獨立於中美兩國。這對在 21世紀成功至關緊要」。代表未來世界政治主要潮流的也許將是這個「中間區」,而非任何超級大國。

  因此,有一種重大的未來可能,即全球政治和思想觀念環境發生轉變,變得不那麼容忍霸權性權勢政治,而是更強勁地傾向民族國家權利和政策獨立,平等主義國際輿論會起更大作用,一個高技術時代裡任何超級大國都更難以在多數不同的功能領域內一概擁有優勢。

  四、中國的應對方略

  在2021年1月20日新一屆美國總統執政前,川普政府極可能在以下方面加強對華遏制∶就香港、新疆等問題加大對華法律制裁力度;就所謂中國對美間諜、滲透及顛覆活動強化「執法」行動;繼續排斥中國高技術企業在美經營,繼續向德國等國施壓,迫使其與美國一道壓制華為公司5G開發以及中國其他高技術發展;在南海繼續以高頻度和高強度從事否定中國主權聲索和海洋權益聲索的「航海自由行動」,並會在南海展示大規模先進武力以震懾中國;繼續全面抨擊中國共產黨、中國基本體制和對外政策體系。此外,川普政府採取以下措施的可能性在不斷上升∶在南海對中國部署軍力的某個或某些島礁實施有限的軍事打擊;空前嚴重地損傷甚或公開廢棄傳統的「一個中國」政策。

  面對嚴峻的局勢,中國應當怎麼辦?必須肯定,對稱性反制有時完全必要,就像以勒令美國關閉駐成都總領館去反制中國駐休斯頓總領館被勒令關閉那樣。然而,同時必須明白∶缺乏對等的反制能力就不要時常從事對稱性反制,否則會加劇反制工具接近耗竭的風險,消減應有的戰略和政策靈活性和迴旋餘地,減抑國際輿論和世界輿論的理解和同情,令鷹派胃口越來越大的國內大眾對政府政策施加更大的壓力和制約,並且可能恰合美國超級鷹派勢力的險惡用心。

  中美兩國目前各自從完全相反的立場和「道德高地」出發強烈譴責對方,只要求對方做某方面甚或全系列的根本讓步,特別是川普政府已宣布其目標是顛覆和消除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執政地位,這就全無可能甚至僅在一兩個重大問題上顯著緩解中美對抗或競鬥,更談不上中美關係的總體穩定和逆轉局面惡化的趨勢。中美雙方應當停止這種狀況,由中國採取主動,以避免中美大規模軍事衝突為根本共同利益、起碼「公約數」和統領性議題,進行講求實際、足夠聚焦和有具體重要提議的對話或談判,並將一切可能的較小或微小的彼此妥協當作分支性努力,服務於維持這個根本的共同利益。

  中國應堅決、足夠和較持久地實施戰略和軍事收縮,特別是在南海、臺灣和軍備競爭方面,以此作為促使美國新一屆政府遲早相應的收縮的基本談判條件,謀求減抑中美戰略前沿碰撞的危險,促成中美之間新的戰略穩定,並且爭取分化美國政界的對華態度。總的來說,一段時期裡堅決不將美英以外的其餘發達國家和任何發展中大國推到中國的對立面,對其反華、斥華行為一般需堅毅地忍耐,以利目前時期裡特別重要的戰略集中,減少一二線對手,爭取較多的中立者和同情者,特別是經足夠和及時的彼此妥協和具體安排,切實地維持和發展與歐盟、東協及韓國的合作互利關係。

  與中國的國家方向緊密相關,中國億萬人內心有關於基本形勢的兩幅彼此抵悟的圖景∶「絕對圖景」「相對圖景」。「絕對圖景」指既為抗擊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而付出的巨大經濟和社會代價,也由於全球新冠疫情導致外部經濟、政治環境惡化,或曰外來困難劇增。因此,中國總的來說顯著弱於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前,爭取急流勇進地恢復經濟與在抗疫重大勝利基礎上防止疫情捲土重來構成壓倒性的最優先項,從而在國務的其餘方面必須足夠收縮,足夠節制,足夠節省。然而,「相對圖景」即美國及其若干主要盟友的國內抗疫、政治狀況和經濟處境不如中國,中美之間力量對比的變更趨勢似急劇加速。因而,中國的和平崛起據此有了新的歷史機遇,在軍事、經濟、外交和和意識形態各方面空前地大有作為不僅必需,而且可行。這兩個不同圖景將較久地共同支配中國的政策,使之變得較為複雜。■


  文章來源於《國際安全研究》2020年第六期

  圖文編輯:崔穎

  責任編輯:劉菁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專題:30年來日本對華經貿政策的調整與演變
    1972年7月7日,田中角榮組閣的當天,在首次的內閣會議上,提出「在外交方面,要加緊實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邦交正常化,要在動蕩的世界形勢中強有力的推進和平外交」,「中國的問題是最大的外交問題」。中日邦交正常化後,日本對華採取的經貿政策主要是以本國的國家利益為前提,推動中日經貿關係向前發展。在這一政策的指導下,1974年-1975年締結了貿易、航空和漁業協定。
  • 美國大選後世界格局咋演變,這幾件大事已預示未來方向
    未來,包括市場準入、關稅調整等一系列措施的及時跟進關係RCEP的前景。RCEP也將是未來世界經濟格局中備受矚目的話題之一。中東局勢進一步複雜中東局勢是世界的長期熱點。川普政府不僅重視中東地區,而且大力推行了政策回調。川普政府的中東政策很明確,政策的軸心是打壓伊朗,以此鞏固和強化美國與以色列、沙特等海灣國家的關係,甚至容忍土耳其在中東的擴張。
  • 未來世界財富格局:美國仍佔據權力中心
    全球化進程迅猛推進至世界的所有角落,衝擊著全球經濟和國家關係的舊有格局,包括主要大國關係在內的國際政治構架正發生著空前變化。但就未來5~10年(甚至可到20年)作為一個可以預期的階段而言,這種變化應不是顛覆性的,而依然是一種以量變為主的積累過程。
  • 評論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讓我們「洞見未來」
    從明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著眼未來5年乃至15年發展提出的建議,擘畫出一個「未來中國」,讓14億國人激情澎湃,洞見未來。  洞見未來,源於徹悟歷史。歷史告訴我們:凡事預則立。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小到有計劃,大到有規劃,三思而後行、謀定而後動已成為我們的「行動習慣」。
  • 美國為何挑起對華貿易摩擦
    該報告將川普上臺以來的貿易政策描述為「美國貿易政策的新時代」,以「五個支柱」來概括當前美國貿易政策的目標,即支持國家安全、加強美國經濟、談判達成更好的貿易協議、執行和維護美國貿易法、改革世界貿易組織。川普政府貿易政策的一個重要偏好,是致力於以雙邊談判方式重新界定與主要貿易夥伴的關係。
  • 世界製造業格局演變史
    2.新工業革命深入推進加劇未來產業全球競爭 (1)主要國家在高科技和未來產業領域的競爭加劇 在歐巴馬政府時期,美國就提出「重振製造業」戰略,通過發布一系列法律、戰略和政策推動製造業回流。
  • 推演洞見未來
    用推演來預判未來形勢、檢驗決策方案已經成為國家、組織和企業的一種較為普遍的戰略需求。因此,美國、日本及歐洲大國普遍在各領域的戰略研究和決策中長期運用推演,形成了「推演是一種決策文化」的基本共識。  例如,美國歐巴馬政府時期的首任國家情報總監、曾任美軍太平洋司令的海軍上將丹尼斯·布萊爾就曾說過「推演是一種戰略決策文化」。
  • 黃仁偉:未來世界格局將走向「無極化」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歷史研究所所長黃仁偉: 未來世界格局將走向「無極化」   ◆以世界主要大國領導人更替為標誌,2013年,世界站上了全新的起點。未來10年,世界與中國又將會呈現怎樣的格局?  以世界主要大國領導人更替為標誌,2013年,世界站上了全新的起點。未來10年,世界與中國又將會呈現怎樣的格局?我們相信,傾聽歷史聲音,把脈發展趨勢,有助於我們因應時宜、開創新局。為此,本報從本期起推出「未來10年的中國與世界」系列訪談,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就未來10年的大國博弈與全球治理、世界經濟走向、中國文化與世界以及生態發展等話題展開討論。
  • 宋湘燕、趙亞琪:美國關稅政策的理論誤區與現實目的
    在美國大部分政治家和普通民眾看來,由於經濟全球化下國際分工格局發生根本性轉變,製造業逐漸向低成本國家轉移,導致美國在21世紀的頭10年失去了近560萬個製造業就業崗位。而川普的競選成功代表了「沉默大多數」對精英主義的勝利,也反映了普通民眾呼籲改善就業和收入分配問題的訴求。
  • 板塊化:世界經濟新格局(大家手筆)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受各國經濟體制和政策以及自然稟賦、發展階段等因素影響,世界經濟呈現板塊化新格局。概括地說,世界經濟可以分為四大板塊。  第一大板塊是以英國和美國為代表、國際金融危機後經濟恢復較快的發達國家。
  • 技經觀察|跨大西洋國家的對華戰略重點
    美國大西洋理事會發布報告《跨大西洋國家的對華戰略重點》,稱跨大西洋國家面臨著中國帶來的經濟、安全和價值觀挑戰,並應為此制定協調、有效的跨大西洋對華戰略。報告提出跨大西洋國家應把戰略重點放在六大關鍵優先事項;報告認為,可以通過成立「跨大西洋協調理事會」,促進討論和協同行動,實現國家間的戰略兼容性與協調性。
  • 鄭永年:拜登對華將是可預期的理性強硬
    那麼川普剛上臺,剛開始他側重經濟面,因為他要解決美國的經濟問題,所以美國跟中國打貿易戰,主要是經濟,後來再慢慢的惡化,擴展到全方位。  美國對華的強硬路線已經形成了,美國的對華強硬力量也是已經都動員起來了,動員起來的力量一下子也不會消失。我想會延續到拜登政府,如果他當選總統。那麼我覺得唯一不同的川普對中國是非理性的,我們說經常是不可預期的。
  • 「對華戰爭」:西方世界「腦洞大開」的一場臆想
    像這樣「腦洞大開」暢想「對華戰爭」的媒體作品,在西方世界早已屢見不鮮。擺放在諸多美軍高級將領案頭的小說《幽靈艦隊》,曾因「對未來的世界大戰模式有著嚴謹的預測和設想」而被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哈裡斯點名列入美軍推薦書單。不幸的是,翻看一下小說,裡面充斥的都是對所謂數十年後的「中美戰爭」的臆測。
  • 新冠疫情對未來世界格局的影響
    目前新冠病毒還在全球繼續蔓延,所以很難有效預測疫情對世界經濟的長期影響以及未來的格局變化。但可以肯定的是,疫情對世界經濟的衝擊和影響將是巨大而深遠的。一、全球製造業格局將會發生變化。由於作為全球製造業核心區域的經濟大國均已爆發疫情,停產、停工,各國為控制疫情擴散而封鎖邊境,導致經濟活動趨於停止。
  • 金融危機下的世界能源格局
    伴隨一些國家逐漸放棄石油交易美元計價的機制,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制正在經歷劇變。歐元和日元正在動搖其霸權地位,巴西、印度和中國也準備讓各自貨幣在世界能源市場中發揮更多的作用。有專家認為,美國必須保護它在石油交易中的美元壟斷地位,不然它將失去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優勢。
  • 「聚焦航空 洞見未來」——航空產業的風險與機遇
    本次活動以「聚焦航空 洞見未來」為主題,圍繞國內航空產業的發展現狀、通用航空產業的創新與技術、航空領域投資等多方面內容進行深入探討。旨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搶抓機遇、創新突破,助推航空產業做大做強做優,在新冠疫情衝擊全球航空產業的局面下,群策群力,共同探討中國航空產業的發展與機遇。
  • 金一南開講「洞見未來」——交通銀行青島分行成功舉辦名家私享論壇
    大眾網·海報新聞青島12月18日訊 12月18日,交通銀行青島分行「洞見未來」名家私享論壇活動在八大關小禮堂舉行,交通銀行青島分行300餘名客戶受邀參加了本次論壇
  • 國家路線走向極化,對華趨勢呈現多種形態,美國體製成罪魁禍首
    2020年成為美國最煎熬的一年,遭受新冠疫情的打擊並將疫情發展至最嚴重地步,致使美國做出的種種表現都讓世界幾乎無法辨認。美國未來的發展趨勢,在向世人們開了個嚴重的玩笑。美國新冠疫情的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雙雙高居世界第一,這與他自身擁有最先進的醫療技術和最雄厚的公共衛生資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美國自身不利用好本國的先進條件,來更好的防疫這場戰爭,反而是將大國推向至水深火熱的局面之中。另外美國在這場新冠疫情的戰爭中,並沒有發揮出自身的強國優勢,發揮其大國的領導力及支援進行合作,而是導致自身難保的局面發生。
  • 洞見未來,誰將領航北京下一個十年?
    上一個十年,北京的城市發展發生了歷史性的大變革,城市格局、城市結構和擴展的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自2010年以來,一、二、三輪城南計劃接踵而至,已在南城安排395項重大項目,湧入近萬億資金,城南迎來明確的新定位——中國新國門、世界新中心。 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新一輪城市發展計劃,在南中軸區域自北向南將規劃國際商務、國際交流、國際組織、國際傳媒等國際交往功能區。
  • 科技洞見未來 智能引領生活
    科技洞見未來 智能引領生活 日期:2018-07-05 【 來源 : 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