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中國憂航天人才流失 超2萬人為美服務

2021-01-11 環球軍事

日本媒體稱,據中國一家智庫調查,當今中國留學需求依舊旺盛,科學和工程領域人才選擇留在美國等國研究機構及企業的「滯留率」升至87%。出於強烈的危機意識,中國政府於2013年12月底舉辦多場就業說明會,目標是吸引1200名優秀留學人員回國工作。

日本《東京新聞》1月10日報導,據中國教育部統計,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2012年年底,中國海外留學人員累計達到約265萬人,其中回國的只有109萬。

報導稱,2011年在美中國留學生中,已經在中國取得了博士學位的就有約3.38萬人,佔在美持外國國籍擁有博士學位者的三成,特別是科技領域人員的外流已呈不可遏止的趨勢。

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一位研究員認為,「在美國的航天、軍事領域工作的中國籍研究人員超過兩萬,這些高層次人才正在對美國的發展貢獻力量」。此話暗示中國政府所需要的人才,正是這些在歐美的航天、軍事等部門從事研究的技術人員。

報導指出,在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的20世紀90年代以後,留學西方的精英人士相繼回國,建立起支撐中國科技立國的眾多IT企業,為經濟發展作出貢獻。一時間(留學歸國人員)也被盛讚為「海歸」。但國家真正需要的人才並沒有回來,以文科為主的海歸在就業市場正面臨困境。

相關焦點

  • 「張小平離職」背後:航天等領域國企人才流失嚴重
    9月27日,一篇自媒體文章《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刷屏朋友圈,瞬間將航天科研人員張小平、其曾就職的「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以及目前供職的民營航天公司「藍箭航天」推向風口。例如,2016年八院流出人數達428人,遠超2012年的300人。該調查進一步分析顯示,當前流失的主體集中於35歲以下的中青年骨幹群體。上述平均每年流出人數的85%以上,年齡在35歲以下。其中,工藝、技能人才隊伍中青年骨幹流失現象尤為突出。以五院型號研製隊伍為例,技能人員年均流失人數比例佔全院流失總數的50%。
  • 美國天才被拋棄後,將千億項目送給中國,美:中國人才流失更多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才資源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越發重要。只有掌握大量的人才資源,才能在科技水平的發展上取得長足進步,進而推動經濟的發展。然而,近年來「留學」變成一種熱潮,更有很多學子出現留學不歸的現象,比如14歲以滿分750分考上清華大學,畢業後直接赴美留學不歸的何碧玉。
  • 日媒:日本將大力培養「量子人才」
    日媒稱,圍繞量子技術的研發競爭日益激烈,其中以量子計算機為代表。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國內研究機構和大學開始下大力氣培養肩負未來的「量子人才」,目的是增加他們獲取新知的機會,從根本上提高研發能力。日本已經在該領域被美中遠遠甩在身後,為了實現逆襲,日本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
  • 張小平跳槽背後:航天國企人才流失嚴重 兩三年換一波
    9月27日,一份蓋有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公章《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的文件引發關注,《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一文在朋友圈刷屏,該文批評了航天國企人才激勵機制存在問題,導致「不可或缺」的技術骨幹不得已離職。為此,《中國科學報》記者聯繫多名航天領域專家,均稱「太敏感」婉拒了採訪。不過,航天領域國企骨幹人才流失已成不爭事實。
  • 日媒:軍方因素或決定中國航天無法匹敵美國
    【中國在軌衛星已達百顆 超越俄羅斯指日可待】【環球網綜合報導】中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令美國業界感到緊張,「中國航天將超越美國」的聲音被美媒熱炒,然而日媒則表達了相反的觀點。日本《外交學者》雜誌 10月6日發表文章稱,雖然中國正在努力推進航天技術商業化,積極引進先進技術與人才,但受限於發展模式、科技水平和研發經驗等因素,其人造衛星無論在數量還是性能上,都遠遠落後於美國。文章表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在商業領域開展載人航空技術研究。
  • 美國23個州暴發沙門氏菌疫情;微信停止服務印度用戶;新職業人才需求超3千萬;23歲女子心臟停跳3天奇蹟治癒
    美國23個州暴發沙門氏菌疫情美媒報導,美國多個州爆發沙門氏菌疫情,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正在調查,目前已有數百人感染,尚無死亡病例。菌株的具體來源尚不明確。22日媒體稱有14個州受到波及,25日,疫情擴散到23個州。美疾控中心表示,感染沙門氏菌的症狀包括腹痛、腹瀉、發燒,致命的可能性很低。
  • 中國的人才流失有多嚴重
    印度:我們有三分之二的人才去了美國!清華:我們有20萬學生去了美國,只有3000回來!美國:清華是我們出錢建的,不信你去看看歷史!美國校長:如果我們能吸引中國留學生,我們就能控制住他們的發展。 以上是網上的一個段子。
  • 大量外國科學家湧入中國,日美首當其衝,為何優秀人才願意來中國
    近些年來,關於中國科學家前往外國的報導越來越多,很多人都在感慨中國留不住人才,大量人才外流。但是,其實人才外流不僅僅只是中國的問題,外國也面臨著人才流失的問題,而且有很大一部分人才「流失」到了中國。尤其是近些年來,大量的外國科學家湧入中國,其中日本和美國的科學家數量眾多。
  • 「乘風破浪」的芒果超媒:內容為王 市值超越愛奇藝
    現象級的「乘風破浪的姐姐」造就了現象級的芒果超媒。 7月14日,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獲悉,芒果超媒預計2020年半年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0.4億元至11.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9.42%至41.86%。
  • 中國山東省:人口人才流失嚴重,GDP有所下跌
    那是一個很大的人口流出,據權威新聞網站報導,2019年這個省的人口淨流出量達到全國第一,作為一個一億人口的省份,青島等大城市的人口還在增長,但從過去的快速增長速度放緩了,全省去年人口淨流出19.98萬人,主要不是第一年人口淨流出量排名第一,2017年至2019年均排名第一。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90多名科研人員「出走」國內人才流失值得反思
    不過,上述科學島中層幹部解釋稱:「我們6月15日去給核所換保安,交接時,幾十個科研人員衝過來,說不尊重他們,沒提前徵求他們每個人的意見。實際上,核所之前聘請的保安到期了,也不給人家續籤、不付錢。院長約談核所領導班子之後,說好6月15日更換,而且由院方付錢。」需要注意的是,核所的域名後綴為「cas.cn」,目前與科學島官網一致。
  • 美媒稱美國就業流失到中國並不多 且已逐漸回歸
    參考消息網4月25日報導 美媒稱,在這次總統競選中,一個熱門話題就是有關美國就業流失到海外的問題。民主黨的總統競選領跑者希拉蕊·柯林頓承諾說,會嚴厲對待那些把就業轉移到海外的公司。共和黨總統競選人川普也誓言要抵制奧利奧,理由是這家餅乾生產商把一部分生產轉移到了墨西哥。
  • 超40國加入中國航天合作,美國2次拋橄欖枝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成功發射,並在23天後成功採集了月球樣本,告別了僅有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贈送的1克月球樣本的歷史,全面掌握了無人地月往返系列技術,中國航天也再次以過硬的科技實力贏得世界的矚目。眼見於此,高舉「太空是當今大國競爭的中心舞臺」旗幟的美國似乎也開始坐不住了,甚至還意外地發出「合作」的請求。
  • 航天人才張小平離職風波的警示
    日前,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劍指研究所、國企的人才機制和低效。27日下午,張小平原單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張小平個人的離職不存在影響研發任務的問題,但是研究機構也會反思如何留下更多的人才。
  • 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今年將以航天夢中國夢為主題
    原標題: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首個航天日將以航天夢中國夢為主題開展系列科普活動 綜合新華社北京3月21日電 國務院同意自2016年起,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首個中國航天日將以航天夢中國夢為主題,國防科工局已會同有關部門籌劃部署「開放日」「科普周」等系列科普活動。
  • 美媒公布4大航天強國排名,俄羅斯被擠出前三,取代者值得警惕
    很明顯可以看出,世界各國的航天航空技術正在穩步向前推進,那麼,世界上都有哪些國家稱得上是航天大國呢?此前美媒曾給出航天強國排名,中國排在第幾呢?>在美媒公布的四大航天強國當中,第一名就是美國,這一點無可爭議,美國在經濟和科技領域的實力一直位居世界第一,這為他們的航天探索計劃提供了強大的力量,早在上個世紀,美國就已經完成了載人登月計劃,但幾十年過去了,世界上其他國家依舊沒有辦法複製美國的成功經驗,直到現在,美國依然是全球唯一一個完成載人登月壯舉的航天大國。
  • 美國黑熊為脫單徒步650公裡 超14萬人時刻關注
    【美國黑熊為脫單徒步650公裡】7月5日,據美媒報導,一頭孤身旅行的黑熊走紅網絡,動物保護局稱它可能在找尋伴侶。這頭黑熊自6月起開啟了它的「尋愛之旅」,一個多月以來它已穿越數州,徒步超650公裡。黑熊的行蹤引發多方關注,各部門聯合協助它安全穿行。
  • 施一公:美國大學有華人教授超800人。人才流失到底該怎麼解決?
    西湖大學施一公教授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說到:美國有34個州,在研究型大學生命科學院裡,擔任生命科學學科的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的華人大約有2600人,其中教授超800人。
  • 我國航天獲重要突破,美媒:是仿製品,熱議:仿製了美未來的東西
    近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2天後,在9月6日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此次試驗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後續可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該消息一出,我國人紛紛表示這是空天飛機的驗證機,聲稱再過10年,空天飛機就將成熟,將一舉改變未來戰爭模式。很顯然,我國人對這次成功發射非常興奮,不僅如此,俄羅斯方面也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航天科技人才離職風波的警示
    這兩天,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劍指研究所、國企的人才機制和低效。27日下午,記者聯繫了文章所提到的張小平之前就職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劉志讓,他表示,張小平「本人擅自離職,經多次談心做工作無效,為挽留此人,單位通過法律途徑提起仲裁,在提供給相關機構的材料中有誇大其作用和貢獻的表述,被其及網絡利用進行炒作」。(9月27日中國之聲)  俗話說「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