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的立場,成長的視角,以人文的精神,聊聊教育那些事兒,歡迎關注!
白巖松:90%的普通大學生面臨自卑問題
本文討論的大學生,是指90%的大多數大學生,也即白巖松所說的:90%的非名牌大學生,他們普遍面臨自卑不自信的問題。更為殘酷的是,他們還常常面臨月薪」三千「的工作問題!
大學生經常被誇張調侃為只值三千塊,但是也從側面印證了一個事實,本科大學生很少有能夠勝任技術性崗位的,因此值三千塊,已經很多了,因為沒有哪個企業願意花錢請一個不懂技術的大學生來操作生產機器。
本科大學生的主要優勢在於懂專業與學術理論,在報考公務員、文職、行政、調研、後勤、管理等性質領域,比較有優勢,以及能夠勝任,在這些領域,本科大學生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了三千塊了!
畢業生供需不匹配依然強烈
一端是大量大學生不容易找到好工作,一端是大量製造業企業找不到好的技術人才,畢業生與社會需求不匹配問題依然強烈。
高等院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有很多在畢業後都是職業不對專業,那麼在高校中學習的專業知識就不能直接使用,這是一種雙向的浪費;而企業也只能通過錄取新人後再培訓,才能讓員工勝任上崗。
這與德國以職業教育為主體完全不同,所以德國的工業總是能夠得到很多優秀的技術人才,並且以這部分人才為中間主體力量,他們的收入也非常高,有人說是德國的職業教育奠定了德國強大的工業創造能力,這有一定的道理。
我們的企業在每年的大學畢業生中,不容易找到像德國那麼多的優秀製造業工人!
輕技術,重理論的教育體系
從學歷等級上來說,本科優於大專,大專優於中專,從對職業技術直接適用性的程度看,則是中職好於大專,大專好於本科。也就是,越會技術的,還不如會學術理論的。
考試成績最優秀的學生進入本科大學,學習專業理論為主,成績普通的學生進入大專,兼學部分專業技術,而中職學生基本是成績比較差無法上高中的群體,直接學習專業崗位所需要的應用技術!
我國的職業學校辦學的主要力量是社會辦學,通俗說就是民辦的多,公辦的少。而高等院校則是公辦的多,民辦的少。側面說明,國家教育力量傾斜在重理論教育的高等層次上,而輕技術,則是符合一直以來的傳統文化。技術,在古代,很多時候被稱為奇淫技巧不入流之類的東西!
這可能也是為何製造業日漸式微的其中原因,也是我們缺乏工匠精神基因的原因!
企業需要技術型人才為主體
為何企業總說不容易找到好人才,基本所有企業的生存狀態是圍繞製造業而來,製造業可以說是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吸收人才更廣泛的企業類型我們可以說是產生性企業,此類企業需要的是技術工人為主,而不是懂理論的管理人才為主。
簡單而言,企業需要最多的是基層員工,而不是管理員工,是以生產性的技術性工人為主體!
而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是缺乏技術實踐知識的,懂得最多的是專業理論,更適合做學術研究!
大學生通過職業實踐獲得技能
專業不匹配,工作難找,大學生的多數群體,進入社會後,依靠在第一份職業中,開始學習職場技能,並且有可能周而復始,工作輪著換!
如果說大學沒有教能夠勝任工作需要的技能,那麼大學生畢業後能夠勝任的能力,主要來自於自身在社會的鍛鍊,是通過職業實踐獲得技能的,而且有可能遠比大學的課堂學到的更多,更務實!
對於普通人而言,對教育的投資回報率並不樂觀,度過十幾年的學校生涯,並沒有讓多數人擁有可依賴的可靠技能,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十分痛心的時間、金錢、青春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