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培養理論人才,企業需要技術人才,給大學生3000塊都多?

2020-12-05 人文談教育

從教育的立場,成長的視角,以人文的精神,聊聊教育那些事兒,歡迎關注!

白巖松:90%的普通大學生面臨自卑問題

本文討論的大學生,是指90%的大多數大學生,也即白巖松所說的:90%的非名牌大學生,他們普遍面臨自卑不自信的問題。更為殘酷的是,他們還常常面臨月薪」三千「的工作問題!

大學生經常被誇張調侃為只值三千塊,但是也從側面印證了一個事實,本科大學生很少有能夠勝任技術性崗位的,因此值三千塊,已經很多了,因為沒有哪個企業願意花錢請一個不懂技術的大學生來操作生產機器。

本科大學生的主要優勢在於懂專業與學術理論,在報考公務員、文職、行政、調研、後勤、管理等性質領域,比較有優勢,以及能夠勝任,在這些領域,本科大學生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了三千塊了!

畢業生供需不匹配依然強烈

一端是大量大學生不容易找到好工作,一端是大量製造業企業找不到好的技術人才,畢業生與社會需求不匹配問題依然強烈。

高等院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有很多在畢業後都是職業不對專業,那麼在高校中學習的專業知識就不能直接使用,這是一種雙向的浪費;而企業也只能通過錄取新人後再培訓,才能讓員工勝任上崗。

這與德國以職業教育為主體完全不同,所以德國的工業總是能夠得到很多優秀的技術人才,並且以這部分人才為中間主體力量,他們的收入也非常高,有人說是德國的職業教育奠定了德國強大的工業創造能力,這有一定的道理。

我們的企業在每年的大學畢業生中,不容易找到像德國那麼多的優秀製造業工人!

輕技術,重理論的教育體系

從學歷等級上來說,本科優於大專,大專優於中專,從對職業技術直接適用性的程度看,則是中職好於大專,大專好於本科。也就是,越會技術的,還不如會學術理論的。

考試成績最優秀的學生進入本科大學,學習專業理論為主,成績普通的學生進入大專,兼學部分專業技術,而中職學生基本是成績比較差無法上高中的群體,直接學習專業崗位所需要的應用技術!

我國的職業學校辦學的主要力量是社會辦學,通俗說就是民辦的多,公辦的少。而高等院校則是公辦的多,民辦的少。側面說明,國家教育力量傾斜在重理論教育的高等層次上,而輕技術,則是符合一直以來的傳統文化。技術,在古代,很多時候被稱為奇淫技巧不入流之類的東西!

這可能也是為何製造業日漸式微的其中原因,也是我們缺乏工匠精神基因的原因!

企業需要技術型人才為主體

為何企業總說不容易找到好人才,基本所有企業的生存狀態是圍繞製造業而來,製造業可以說是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吸收人才更廣泛的企業類型我們可以說是產生性企業,此類企業需要的是技術工人為主,而不是懂理論的管理人才為主。

簡單而言,企業需要最多的是基層員工,而不是管理員工,是以生產性的技術性工人為主體!

而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是缺乏技術實踐知識的,懂得最多的是專業理論,更適合做學術研究!

大學生通過職業實踐獲得技能

專業不匹配,工作難找,大學生的多數群體,進入社會後,依靠在第一份職業中,開始學習職場技能,並且有可能周而復始,工作輪著換!

如果說大學沒有教能夠勝任工作需要的技能,那麼大學生畢業後能夠勝任的能力,主要來自於自身在社會的鍛鍊,是通過職業實踐獲得技能的,而且有可能遠比大學的課堂學到的更多,更務實!

對於普通人而言,對教育的投資回報率並不樂觀,度過十幾年的學校生涯,並沒有讓多數人擁有可依賴的可靠技能,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十分痛心的時間、金錢、青春的浪費!

相關焦點

  • 遊戲人才需要梯隊培養 成都大學生手遊/APP開發競賽就像「青訓」系統
    一個行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儲備,而作為高新產業的遊戲開發,對青年人才的需求量尤為明顯。12月1日,由成都服務貿易協會主辦,成都服務外包平臺有限公司協辦,成都市商務委、成都技術轉移(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指導,日本GaLboa株式會社贊助的「第三屆「GaLboa杯」大學生手機遊戲/APP創意與開發大賽」在成都成功收官。來自川內30餘所高校師生代表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大人才培養結碩果
    1974年,國家迫切需要地質院校迅速培養出大批地質技術人才,使地質工作跟上迅速發展的大好形勢。1974年,學校定址武漢,廣大師生眾志成城,在南望山下描繪著幹事創業的藍圖。1977年,學校通過高考招生,錄取四年制本科生428名。1978年,在原北京舊校址設立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恢復研究生招生工作。
  • 突出區域特色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在結合區域優勢、學科特色與適應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如何發揮大學在區域高等教育發展中的引領和示範作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學校內涵式發展,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2012年,廣西大學召開第八次黨代會,校黨委做出了實施「面向工程、面向應用、面向社會、全程互動」(以下簡稱「全程互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戰略部署。
  • 產學深度融合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從人才供需關係看,產學深度融合是以產學深度合作為依託,全方位融合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發展需求側結構要素,將企業的需求與願景、技術與產品、人力與資金、環境與平臺等多元要素融入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發展需求側在結構、質量與水平上的高度契合[1],提高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行業企業技術進步以及學習者創造價值的能力[2]。
  • 星環科技:開啟人才培養新模式,播種人工智慧新未來
    開啟人才培養新模式客觀的說,技術進步需要創新,產業發展需要人才,尤其是在新技術快速演進和跨界的今天,人才培養和建設已經成為社會經濟和企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對高校來說,新時代下的人才培養模式、供給模式、發展模式,同樣也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 應用型人才該如何培養
    在辦學過程中,該校較早確定了地方性、應用型的辦學定位,將根植地方、融入地方、服務地方,作為生存發展的基礎;將培養應用型人才,增強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作為創建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的首要任務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根本途徑。
  • 方濱興院士帶的這個班,培養的網絡安全人才好厲害!
    今年11月,2020微軟「創新杯」廣東省區域賽總決賽在廣州南沙落幕,由廣州大學「方濱興班」學生組成的天眼情報團隊項目《天眼情報-隱匿網絡空間情報分析領航者》獲得冠軍。 我國每年對網絡安全人才的需求量有幾十萬人,但科班出身的網絡安全人才每年只有1萬多畢業生。 廣州大學2017年引進方濱興院士及其團隊,成立了網絡空間先進技術研究院,並創建了特色型研究生班「方濱興班」,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大學網絡空間先進技術研究院名譽院長方濱興教授方濱興親自指導和參與教學,培養實戰型應用型人才。
  • 湖南農業大學:「懂農愛職、五維一體」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而目前「下得去農村,留得住農村,服務得了農村」的人才匱乏。作為新時代鄉村各類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其師資隊伍的數量和質量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因素。  湖南農業大學教育學院從1986年開始面向農村中職學校對口招收師範生,先後開辦農學教育、農業機械化教育等二十餘個師範本科專業。
  • 拔尖人才培養的國際範式和理論模型
    國務院於2015年頒布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也強調指出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各類創新型、應用型、複合型優秀人才,是中國建設「雙一流」的重要任務之一。在雙一流背景下,「少年班」「珠峰計劃」「書院式培養」等各類新型的拔尖人才培養項目在各大高校中也不斷湧現。
  • 《人才創新的邏輯》解碼人才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
    《人才創新的邏輯》這本新著,系統研討了人才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問題。該書最近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發行,作者為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院、南京郵電大學研究員苗成斌。、創新人才培育的革新之策等八個方面,較為系統地闡釋了人才、人才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的理論脈絡、實踐探索、規律遵循和革新之策。
  • 日媒:日本將大力培養「量子人才」
    日媒稱,圍繞量子技術的研發競爭日益激烈,其中以量子計算機為代表。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國內研究機構和大學開始下大力氣培養肩負未來的「量子人才」,目的是增加他們獲取新知的機會,從根本上提高研發能力。日本已經在該領域被美中遠遠甩在身後,為了實現逆襲,日本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
  • 我們的大學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原標題:我們的大學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當前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自2014年起,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上海市率先發起的中國高等教育綜合體制改革,力爭使一部分中國高校進入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大學改革的關鍵之一,是建立健全人才培養的體系,特別是適合中國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
  • 論模擬電路的人才培養之道
    關於教學方面,現在大學應該是搞開放式的教學,學生應該多參加實踐,包括一些合作。可以請一些工程師到學校來做教學。周末晚上可以拿來進行教學。另外可以讓學生到企業參加實踐、實習。以前我們也招了很多實習生,這對提升他們的應用能力是非常有作用的。學校應該搞開放式的教學。  胡覺新:我的工作,在國家半導體很雜。其中一個工作,就是跟大學合作。今天到交大來,很高興。
  • 跨學科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的難點與突破——西安石油大學石油工程...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任務,李克強總理在多個場合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強調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尤為迫切。科學技術史告訴我們,科學技術的創新往往在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領域取得突破,技術創新往往需要多學科的融合。因此,跨學科的協作和結合是當代科技創新的必然趨勢。
  • 浙師大行知學院:建立特色人才培養模式 開闢就業綠色新通道
    高中時期,他們的學習成績並不是特別優異,但經過大學四年的歷練,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績,甚至超過了當年考上重點大學的同學。可以說,本科四年是一個人能力塑造的最關鍵時期,選一所軟硬體都不錯的學校對個人發展非常重要。  「我們培養人才的目標是滿足社會需求,學院會給學生較大的發展空間,對學生就業非常有益。」浙江師範大學行知學院招生負責人陳老師說。
  • 武昌區舉辦在漢國家重點實驗室人才交流會暨在漢重點企業人才對接...
    在漢國家重點實驗室人才交流會暨在漢重點企業人才對接洽談會現場。 攝影:黃夢雲籤約儀式。此次專場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11所高校的21名代表參加,高校代表團相繼參觀了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科院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並與市區相關單位、科研院所及在漢重點企業代表進行了座談。
  • 湖北大學:服務地方治理現代化 探索「卓越治理人才」培養模式-光明...
    作為以公共利益、公共價值為導向,為地方黨政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公共部門培養政務管理和服務人才的湖北大學公共管理類專業,以服務地方治理現代化需要為宗旨,探索並實踐「1+2+3+4」型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實現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耦合和人才自我發展與滿足社會需要的共贏。
  • 寧波大學:在實踐育人中培養飽含中國情的翻譯人才
    多年來,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堅持「口譯與筆譯並重,理論與實踐兼善」的人才培養理念,在課程育人等常規方式之外,立足中國大地、擴展全球視野,著力寫好實踐育人這篇文章,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開展生動實踐,培養了大批飽含中國情的優秀翻譯人才。
  • 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創業人才在線培養項目
    早稻田大學作為日本面向世界TOP100的A類頂尖校,日本RU11學術研究懇談會核心成員,亞太國際教育協會(APAIE)發起成員和頂級研究型大學組織環太平洋大學聯盟(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五所日本成員校之一,其畢業生人才輩出,世界影響力極為廣泛。
  • 小灶能力派攜手騰訊教育,推動數位化人才培養
    作為專注於賦能青年群體職業發展的在線教育公司,小灶能力派關注白領和大學生群體,從剛需職前領域切入,聚焦職場人從職前到職後9年的重點職業發展周期,貼合企業人才能力模型進行培養體系打造,通過線上化、重實戰、搭閉環的服務模式有效幫助用戶提升就職能力。同時,小灶能力派深耕於校企合作領域,將人才輸出與企業需求有機結合,保障學習的有用性與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