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利用同步輻射技術在金屬蛋白研究領域取得重大成果

2021-01-10 中國科大新聞網

我國科學家利用同步輻射技術在金屬蛋白研究領域取得重大成果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醫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陳竺和陳賽娟院士領導的研究組於2010年4月9日在國際權威雜誌Science上發表了三氧化二砷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APL)分子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了癌蛋白PML-RAR是砷劑治療APL的直接藥物靶點。

 

 該研究組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吳自玉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開展合作,利用同步輻射譜學技術和新的計算方法(BioXAS),解析了三氧化二砷-癌蛋白PML端的「鋅指」結構,發現在As取代Zn離子中,兩個金屬位點都各有一個配體遠離金屬中心,金屬離子周圍的局域結構趨向於三配位,使得該鋅指蛋白局部的空間構象發生了變化,導致了該異常蛋白不能正確的摺疊,失去了其作為鋅指蛋白的活性,進而影響了其功能的發揮。這項研究最終發揮了As離子的藥理學作用。

 

圖1 利用同步輻射譜學解析獲得的Zn-PML-R(黃)和As-PML-R(藍)蛋白中Zn和As的局域結構

 

圖2 As和Zn K邊XANES實驗譜(藍)及擬合曲線(紅)

 

 這一研究成果重要意義在於砷劑與癌蛋白結合使其結構發生變化,誘導白血病細胞分化凋亡,為腫瘤治療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依據;同時砷劑是一種具有2000多年歷史記載的古老中藥,用現代科學手段揭示中藥的分子作用機制,將促進我國科學家對祖國傳統醫學寶庫進行深入探索和挖掘;第三,這一研究成果是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結果,為臨床科學研究開拓了新的途徑。

 

 吳自玉課題組是國際上最早開展BioXAS研究的團隊之一,並致力於新理論和新方法的發展,取得了很多有重要意義的結果。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

相關焦點

  • 二氧化釩金屬-絕緣體相變機理同步輻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二氧化釩金屬-絕緣體相變機理同步輻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智能節能機敏材料二氧化釩(VO2)具有對外界紅外線進行感知和調控的特性
  • 我國即將打造世界最亮的同步輻射光源,為多領域研究提供重要支撐
    在懷柔科學城落地的五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項目由中科院高能所作為法人單位承擔建設。該項目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優先布局的大科學工程項目之一,建成以後將是中國的第一臺高能同步輻射光源,也是我國第一臺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
  • 同步輻射光源的科技發展及科學影響分析——以歐洲同步輻射光源為例
    同步輻射光源廣泛地應用於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與環境、能源、工程、文化遺產保護等眾多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領域,催生了一批重大科技前沿突破和亮點成果,成為開展戰略高技術研究、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重大科技問題的重要工具。世界各國紛紛積極籌劃和部署同步輻射光源設施的建設與升級工作。
  • 光源介紹 - 中國:上海同步輻射光源
    上海光源的用戶數量和成果產出都超過了國際同類裝置建成同期的水平。2014年12月25日,上海光源迎來了第10000名用戶。上海光源用戶分布基本覆蓋全國,並已有部分國際用戶。來自各學科領域的用戶利用上海光源開展科學研究,此外,還有多家企業利用上海光源進行技術開發。
  •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在碳氫化合物低溫氧化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在碳氫化合物低溫氧化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齊飛教授研究小組與法國Nancy大學Battin-Leclerc教授研究小組合作
  • 中國科大利用同步輻射技術實現對二氧化釩薄膜相變的調控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鄒崇文副研究員和樊樂樂博士等利用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和倒空間成像技術,在研究二氧化釩超薄膜的外延生長和界面應力調控相變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近期的Nano Letters上。
  • 超強X光給物質微觀成像 北京對撞機重啟同步輻射 - CCTV.com
    完成第二階段改造任務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同步輻射裝置25日起重新向用戶提供同步輻射服務,也就是利用對撞機發出的超強X光對物質進行微觀「成像」。     「因為改造對撞機,同步輻射服務停了一年多。許多用戶都在等著做實驗。」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陳和生院士30日在此間說。
  • 上海同步輻射光源
    中國重大科學工程,投資逾12億人民幣,這是中國至2010年1月20日前規模最大的科學裝置。 上海光源能量居世界第四(僅次於日本SPring-8、美國APS、歐洲ESRF),性能超過同樣能量區間現有的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是世界上正在建造或設計中的性能最好的中能光源之一。
  • 我國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證券網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大-北大聯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
  • 中國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的激情燃燒歲月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實驗室,建有我國第一臺專用同步輻射光源——合肥光源,是我國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生命科學、醫學、能源與環境等領域的頂級交叉學科的一個重要研究平臺。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的任務是圍繞國家重大研究計劃和戰略需求,向國內外用戶提供穩定運行的國際一流大科學實驗裝置,推動和支撐我國在量子功能材料、能源與環境、物質與生命等領域前沿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積極發展同步輻射及測量新技術、新方法,推動我國先進光源關鍵技術的發展;匯聚與培養一流科學研究與技術發展人才。
  • 「中國天眼」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
    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超過預期目標近2倍;累計發現脈衝星超過240顆;基於觀測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這是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自建成以來取得的成績。  11月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舉行發布會介紹,「中國天眼」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作為核工業主管部門,國家原子能機構通過強化科研投入和研發能力建設等,全力推動核聚變相關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近年來國家原子能機構創新管理模式,賦予科研院所自主權和決定權,持續穩定支持核聚變基礎性、前瞻性研究,催生了一大批原創性、前沿性成果。
  • 盤點:我國2019年幹細胞領域的10項重要研究成果
    2019年,我國幹細胞科學研究碩果纍纍,取得了諸多重大突破,下面為讀者列舉2019年我國幹細胞科學研究較為突出的10項重要成果(排序不代表重要程度):1.2.幹細胞在抗衰老方面的研究成果2019年3月,我國科學家劉光慧團隊和曲靜團隊公布,研究團隊率先發現了間充質幹細胞「年輕因子」CBX4、「年輕通路」YAP-FOXD1和「年輕蛋白」DGCR8,揭示了間充質幹細胞年輕化的原理,為調理衰老相關疾病(例如膝骨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抗衰等)提供了新的方向,在老年醫學和再生醫學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中國科大在同步輻射揭示能量轉化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高亮度的先進同步輻射光源為研究這一亟待突破的電催化能量轉化機制問題提供了契機,高度靈敏的同步輻射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譜學(XAFS)技術就能夠在工作服役條件下對上述科學問題進行原位實時的在線探測。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教授韋世強、姚濤課題組與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楊金龍課題組合作,發展了原位同步輻射XAFS技術結合理論計算,精確鑑別出鈷基催化劑在電催化析氫反應過程中活性位點的真實結構和動態演化過程,研究成果於2019年1月1日在線發表在《自然-催化》期刊上(Nature Catalysis DOI:10.1038/s41929-018-0203-5)。
  • 日本大型同步輻射光源SPring-8
    但它們侵入人體宿主細胞後可利用人體細胞的複製系統熟練地進行複製。 HA如一把鑰匙,在與細胞表面的糖蛋白結合後,流感病毒便可侵入人體。NA則在子代病毒從細胞分離和釋放中起著重要作用,是幫助病毒感染其它細菌的酵素。構成以上兩種蛋白的胺基酸容易產生突變。迄今,科學家們已發現了16種HA和9種NA蛋白。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光源及其線站工程
    上海光源建成以來,聚焦重大基礎科學前沿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在物理、材料、能源與催化、生命與健康等諸多領域,產生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重大成果。研究進展與成果上海光源堅守運行開放、工程建設、關鍵技術研發與方法學發展、科學研究「四位一體」的發展理念,持續開展加速器性能提升研究、關鍵技術研究和同步輻射方法學的研究,提升上海光源平臺的實驗能力。
  • 【光明日報】我國科學家用同步輻射光源追尋水解氫最優方案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利用同步輻射光源發展出先進的表徵技術,在國際上率先探明催化材料在水解氫過程中的真實結構。這項科研成果為揭示催化過程秘密、提高能源轉化效率提供了有力方案。  尋求高效豐富綠色的新型能源是全世界都關注的問題。從水中分解出清潔無汙染且可再生的能源——氫氣,是一個廣受期待的方案,其中催化材料的參與必不可少。
  • 同步輻射技術在二氧化釩薄膜相變的應力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同步輻射技術在二氧化釩薄膜相變的應力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鄒崇文副研究員和樊樂樂博士等利用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和倒空間成像技術(Reciprocal
  • 中國科大利用原位同步輻射發現單原子近自由催化動力學行為
    在能源催化領域中,精確探測催化劑在服役狀態下原子尺度結構的動態變化過程對於催化劑的理性設計具有重要意義。近幾十年,科學家對納米尺度材料的深入理解和可控構築極大地促進了催化科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的發展。其中,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其高的原子利用效率、優異的反應活性和選擇性,成為了近年來能源催化領域的明星材料。單原子催化劑的活性和選擇性高度取決於其金屬原子的局域原子和電子結構,及其與載體間的相互作用。然而,單原子催化劑在實際反應狀態下,受到溫度、電場、光照等外界環境激發,會發生結構演變的響應,因此,原位實時在線表徵這種特殊的結構響應行為對於理解單原子催化的本質並發現新的催化現象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取得X射線相位襯度成像重大突破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吳自玉研究員領導的成像研究小組,經過幾年的努力,發現X射線正面入射和背面入射的兩張投影像中,吸收襯度具有對稱性,而折射襯度具有反對稱性。根據這一原理,提出了X射線相位CT新方法,實驗結果表明新方法克服了以往X射線相位襯度成像方法中的不足,具有簡便、快速和低輻射劑量的優點,可以和現有的醫學X射線CT技術相結合,形成操作簡便、輻射劑量低的X射線相位CT新技術。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最近一期的PNAS期刊上[PNAS 107, 13576 (2010)],被審稿人譽為「近二十年來X射線成像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