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

2020-11-23 中國青年網

  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超過預期目標近2倍;累計發現脈衝星超過240顆;基於觀測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這是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自建成以來取得的成績。

  11月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舉行發布會介紹,「中國天眼」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其中,「中國天眼」的快速射電暴研究成果近日陸續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中國天眼」的順利運行,使得我國相關科研團隊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的核心研究力量。

  「天文學是一門極度依賴觀測設備的科學,沒有觀測設備,只能根據別人的資料進行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FAST科學委員會主任武向平在發布會上說,「有了大國利器,我們在國際天文學領域的地位就不一樣了……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已經進入第一方隊。」

  對天文學前沿領域的研究不再依賴「二手資料」

  在廣袤的宇宙中,經常有一些射電波襲來,僅僅閃現幾毫秒。天文學家一直企圖尋求真相:誰發出了這些電波?如此快速閃現的電波包含了什麼信息?

  2017年,天文學家捕獲到一個毫秒時標的無線電爆發,它竟然在幾個小時內重複了幾次。天文學家利用世界多臺大射電望遠鏡聯合探測進行快速定位,終於將一個重複爆發的無線電快速閃現源定位到宇宙深處30億光年之外的一個星系裡。

  不過,這些研究很長一段時間與中國無緣。「過去,因為沒有大射電望遠鏡,中國天文學家無法拿到第一手資料,所以在這個前沿領域的研究中,多數是做理論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天文臺臺長常進說。

  2020年1月,「中國天眼」通過國家驗收。這臺反射面面積相當於大約30個標準足球場、世界上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大大拓展了人類的視野,也使中國的天文學家終於有機會走到射電天文研究的最前沿。

  藉助「中國天眼」,中國天文學家發現了宇宙毫秒無線電爆發的新物理現象:最近,北京大學教授、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柯伽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天眼」探測到一例快速射電重複暴,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該重複暴的輻射具有非常豐富的偏振特徵,這一觀測對快速射電暴的輻射起源提供了新的信息;北京師範大學林琳博士、北京大學張春風博士、國家天文臺王培博士等聯合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天眼」對銀河系磁星軟伽馬射線重複暴進行多波段聯合觀測,發現了軟伽馬射線重複暴與快速射電重複暴的爆發具有較弱的相關性。

  如果沒有「中國天眼」,中國天文學家對這些前沿領域的研究,或許仍然只能依賴別人的「二手資料」。

  「我們有信心搜尋到一千顆脈衝星」

  快速射電暴的研究只是一個縮影。「隨著性能的提升,『中國天眼』科學潛力逐步顯現。」常進指出,「中國天眼」的超高靈敏度使其在射電瞬變源方面具有重大潛力,有望在短時期內實現納赫茲的引力波探測、捕捉到宇宙大爆炸時期的原初引力波,為研究宇宙大爆炸原初時刻的物理過程提供數據支撐。同時,它還有能力將我國深空探測及通信能力延伸至太陽系邊緣,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引力波的探測是近年來天文學界的熱門話題。通過對毫秒脈衝星的長期監測,選取一定數目的毫秒脈衝星組成計時陣列,可以探測來自超大質量雙黑洞等天體發出的低頻引力波。「受益於『中國天眼』超高靈敏度,我們已經將脈衝星的測時精度提升至少一個數量級,這有望使人類首次具備納赫茲引力波的探測能力。可以說,我們已經走在『出大成果』的攀登之路上。」常進說。

  脈衝星因不斷發出電磁脈衝而得名,是一種未知的天體。常進介紹,「中國天眼」發現的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其中,在球狀星團M92中發現的是一個具有掩食現象的毫秒脈衝雙星,這是在M92中發現的第一顆毫秒脈衝星,密近的軌道和較大的伴星質量預示著伴星的物質正在被脈衝星吸積。藉助「中國天眼」的高靈敏度,伴星及其星風的遮擋帶來的脈衝星信號掩食現象和伴星星風導致的脈衝星信號到達時間延遲都被清晰觀測到。具有這些特殊現象的脈衝雙星,在天文學中被稱為「紅背蜘蛛」系統。該發現被美國天文學會選為亮點研究成果。

  「中國天眼」未來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搜尋更多脈衝星。「我們有信心搜尋到一千顆脈衝星。」國家天文臺首席研究員韓金林說,較近的脈衝星已都被國外發現,我們只能搜尋更遠的。「假如有,我們不漏掉任何一顆。」

  「中國天眼」將向全世界科學家開放

  其實,「中國天眼」的先進測量技術遠不止於望遠鏡本身,在其他領域有重要的應用前景。例如在高精度地礦勘探方面,可以利用慣性組件與衛星導航融合技術,為重力測量提供高精度的位置和方位姿態基準;在海洋測繪中,採用慣性組件與聲吶等測量技術融合,實現海底測繪,為勘探區作業的機器設備建立高精度的時空和姿態基準。

  目前,「中國天眼」已經正式對國內天文學家開放運行,設施運行穩定可靠,近一年已經觀測服務了超過5200個觀測機時。2020年2月,「中國天眼」正式啟動了科學委員會遴選出的五個「優先和重大項目」,已經有近兩百名科學用戶開始使用並處理「中國天眼」的科學數據。

  2020年4月,「中國天眼」觀測時間分配委員會開始向國內天文界徵集自由申請項目,目前已經接到170餘份申請,申請的總時間約5500個小時,實際批准1500個機時,只有30%能得到支持。可見,「中國天眼」觀測時間競爭相當激烈。

  儘管激烈,但「中國天眼」還將面向更多科學家。「明年『中國天眼』將向全球開放,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可以使用這臺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一起為探索宇宙的奧秘、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作貢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武向平在發布會上宣布。

  同一個太空,同一個家園。未來,「中國天眼」將帶來更多來自太空的驚喜。

  (光明日報北京11月4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相關焦點

  • 「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已經進入第一方隊」 「中國天眼」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
    11月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舉行發布會介紹,「中國天眼」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其中,「中國天眼」的快速射電暴研究成果近日陸續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中國科學院院士、FAST科學委員會主任武向平在發布會上說,「有了大國利器,我們在國際天文學領域的地位就不一樣了……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已經進入第一方隊。」
  • 「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已經進入第一方隊」——「中國天眼」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
    11月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舉行發布會介紹,「中國天眼」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其中,「中國天眼」的快速射電暴研究成果近日陸續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中國天眼」的順利運行,使得我國相關科研團隊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的核心研究力量。
  • 「中國天眼」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已經進入第一方隊」
    11月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舉行發布會介紹,「中國天眼」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其中,「中國天眼」的快速射電暴研究成果近日陸續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中國天眼」的順利運行,使得我國相關科研團隊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的核心研究力量。
  • 科學潛力逐步顯現「中國天眼」取得系列重大科學成果
    「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已經進入第一方隊」——「中國天眼」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超過預期目標近2倍;累計發現脈衝星超過240顆;基於觀測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這是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自建成以來取得的成績
  • 「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已經進入第一方隊」 ——「中國天眼...
    11月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舉行發布會介紹,「中國天眼」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其中,「中國天眼」的快速射電暴研究成果近日陸續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中國天眼」的順利運行,使得我國相關科研團隊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的核心研究力量。「天文學是一門極度依賴觀測設備的科學,沒有觀測設備,只能根據別人的資料進行研究。」
  • 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已經進入第一方隊
    「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已經進入第一方隊」——「中國天眼」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超過預期目標近2倍;累計發現脈衝星超過240顆;基於觀測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這是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自建成以來取得的成績。
  • 「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已經進入第一方隊」
    「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已經進入第一方隊」——「中國天眼」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11月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舉行發布會介紹,「中國天眼」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其中,「中國天眼」的快速射電暴研究成果近日陸續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中國天眼」的順利運行,使得我國相關科研團隊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的核心研究力量。「天文學是一門極度依賴觀測設備的科學,沒有觀測設備,只能根據別人的資料進行研究。」
  • 中國天眼已發現240多顆脈衝星!我國進入射電天文學領域第一方隊
    FAST在快速射電暴方面的研究成果5日凌晨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上。「天文學是一門極度依賴觀測設備的科學,沒有觀測設備,只能根據別人的資料進行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FAST科學委員會主任武向平在發布會上說,「有了大國利器,我們在國際天文學領域的地位就不一樣了……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已經進入第一方隊。」
  • 中國天眼取得重大成果 快速射電暴獲得新突破
    中國天眼FAST自今年1月國家驗收以來,設施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近日,FAST在快速射電暴研究中獲得多項新突破,並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利用FAST超強的靈敏度和電波收集能力,科研團隊首次追蹤到快速射電暴與磁星之間的聯繫,並且探測到一例快速射電暴重複爆,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該重複爆的輻射具有非常豐富的偏振特徵。研究表明,快速射電暴可能來自緻密星體磁層中的物理過程。
  • 中國天眼FAST獲重大成果 明年將向世界開放
    (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近日兩項重磅研究成果出爐FAST,是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簡稱,亦有「中國天眼」之稱。它是由人民科學家、時代楷模南仁東先生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構想,歷時二十餘年建設完成的巨型射電望遠鏡。其靈敏度為全球第二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的2.5倍以上,對促進我國天文學實現重大原創突破具有重要意義。FAST的順利運行,使我國相關科研團隊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領域的核心研究力量。
  • 中國天眼FAST獲重大成果 明年將向世界開放
    這意味著,隨著性能的提升,FAST的科學潛力正在逐步顯現。無人機拍攝的FAST。(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近日兩項重磅研究成果出爐FAST,是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簡稱,亦有「中國天眼」之稱。
  • 被西方壟斷的天文學,建座「中國天眼」,留住科學人才
    ,你就會發現中國在這一領域上的突破,完全是一片空白,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寄人籬下是當時中國天文學家的痛。因此,在90年代中國逐漸發展起來後,南仁東為首的一系列工程師,在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做出了一個驚人決定,「要不 咱們也建一個射電望遠鏡吧」。
  • 中國天眼:在射電天文領域領先世界20年
    「十三五」成就巡禮本報記者 何星輝是什麼,讓中國在射電天文領域從遠遠落後到領先世界20年?是中國天眼。坐落在貴州省平塘縣大窩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一個妥妥的大國重器。一般情況下,國際上傳統大型射電望遠鏡的調試周期不少於4年,但中國天眼提前完成了調試任務,整體性能穩定可靠,並在調試階段取得了一批有價值的科學成果。
  • 「中國天眼」FAST重大成果頻出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隨著11月5日最新一篇《自然》論文的發表,被譽為「中國天眼」的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在過去一周已經迎來兩篇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的原創成果。
  • 中國天眼FAST獲重大成果,明年將向世界開放
    IT之家 11 月 5 日消息 據人民網報導,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中國天眼 FAST 目前已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 240 顆,基於 FAST 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 40 餘篇。中國天眼 FAST 最新的觀測揭示了宇宙毫秒無線電爆發的新物理,研究成果正陸續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上
  • 中國天眼 FAST 獲重大成果,明年將向世界開放
    IT之家 11 月 5 日消息 據人民網報導,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中國天眼 FAST 目前已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 240 顆,基於 FAST 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 40 餘篇。
  • 中國天眼FAST發現快速射電暴重複爆輻射具有豐富偏振特徵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北京消息 中國國家天文臺11月4日發布消息稱,中國天眼FAST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快速射電暴重複爆輻射具有非常豐富的偏振特徵。近日,FAST在快速射電暴方面的研究成果陸續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上。 新聞稿中介紹道,近日,北京大學教授、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柯伽研究團隊利用FAST探測到一例全世界僅有21例的快速射電暴重複爆FRB180301,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該重複爆的輻射具有非常豐富的偏振特徵。這一觀測對快速射電暴的輻射起源提供了新的信息,顯示了磁層在快速射電暴輻射機制中的作用。
  • 美國射電望遠鏡塌了,中國天眼將成為「世界巨眼」
    位於中國貴州省的「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設施運行穩定可靠,多項基於天眼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世界頂級科學期刊上,其中一篇關於快速射電暴(FRB)的論文,日前被《自然》認可為年度十大科學發現之一。
  • 美國「天眼」退役前坍塌,世界只剩中國FAST一隻「天眼」
    據海外網報導,當地時間1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稱,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臺的巨型射電望遠鏡平臺於11月30日晚間至12月1日凌晨之間坍塌。值得注意的是,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若失去功能,那麼全世界在天文探索領域的一些觀測,將只能依靠中國貴州的另一隻「大眼睛」,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 中國天眼再受關注,這次有何成果?外國天文學家可能向我國提合作
    ,但是,由於一些歷史原因,導致我國對天文學的研究有些停滯,所以與西方國家相比有些落後,但是,近年來,經過我國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之下,我國在天文學領域上又有了新的成就,近日,一款被外界認為是「中國奇蹟」的天文儀器再次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