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文化的社會功能

2020-11-24 光明數字報

    關於文化的確切含義,學術界理解各異、眾說紛紜,各種定義多達340餘種。錢穆曾提出,「文化只是『人生』,只是人類生活。……文化是指集體的、大眾的人類生活」。依此類推,則科學文化本質上就是科學家的生活方式,是科學共同體的生活方式,是圍繞科學活動所形成的一套價值體系、思維方式、制度約束、行為準則和社會規範。

    科學家是科學文化形態和風尚的引領者和實踐者,科學家們的科技活動始終是科學文化發展的堅實基礎。我們今天講座的主旨,就是討論科學文化的社會功能包括哪些方面。

對價值理念的堅持和追求

    科學家在選擇科學研究這項活動或者職業時,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持有潛在的價值取向,這就是科學家的信念追求。比如堅信宇宙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相信科學能夠解釋自然界的一切現象,相信知識既具有穩定性又具有變化性,等等。儘管這種價值取向不會明確直白地說出來,但在科學研究工作中,科學家持有的科學信念至關重要。

    與此相似,科學家堅信學術自由、求真務實、誠實守信,是科學技術健康發展的關鍵決定因素,認為學術自由所包含的對結果、假說和觀點的開放性研讀交流在科研活動中處於核心地位,並為科研結果的準確性和客觀性提供有力保障;誠實,儘管不是科學界所特有的,但它是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工作的基礎;對科學真理的追求和探索,也不因血緣、地緣、民族、國家、宗教、地位而異。

    正是這些隱含其中的價值理念,使那些擁有高度智慧和出眾才華的學者能夠拋棄地位、名聲、財富、榮耀、舒適、安逸這些世俗價值,投身到艱苦的科學事業中來,使那些性情、偏好、興趣、才智各不相同的人能相互信任、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欣賞、相互讚譽、相互提攜,構成擁有共同目標和共同工作方式的科學共同體,從而為科學過程的參與者提供了一個共同的家園。對於真正的科學家來說,科學真理的價值是至高無上的。

對思維方式的引導

    從一定意義上說,文化就是使一群體區別於另一群體的集體思維模式。

    科學文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把原始思維改造成邏輯思維(包括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進而發展成為科學思維,具體表現為假定-推理、實驗論證、假說-演繹、系統分類、概率-統計、歷史論說等科學思維風格。它們直接決定著科技工作者如何思考問題、如何進行科研選題、如何確定研究方法及其路徑。

    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文化的發育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研究者視野的寬廣程度與深邃程度,決定了研究者從什麼樣的角度來觀察事物、發現問題,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思考問題、選擇問題,決定著研究者用什麼樣的態度來研究問題、對待科技成果及其社會應用。具體可以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對實驗和觀察的突出強調,堅持在可靠的實驗和觀察的基礎上,在前人和今人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邏輯思維,從中找出帶規律的東西;第二,對可重複可檢驗的不懈追求,堅持只有經過檢驗的東西才能成為確定性的知識即科學知識,可檢驗性是科學與非科學區別的基本標誌,即一個陳述加上某些初始條件可以推演出一個或更多的推斷,而這些推斷可與觀察、實驗的結果相比較;第三,強調懷疑和批判是科學的生命,要求把一切現成理論都置於經驗監控與待檢驗狀態之下,而且科學共同體及其成員中的每一個人都有權對既有理論進行檢驗;第四,強調科學方法是科學的精髓和核心價值,認為正是觀察一歸納、受控實驗、假說演繹等科學方法確保了科學的不斷進步,理性與經驗相結合成為科學區別於其他文化的本質標誌之一;第五是堅持獨特的思維表達方式或者話語體系,努力以清晰的語言表述經驗事實,以系統化的理論來解釋世界,在結構上追求嚴謹的邏輯性,追求能夠對未來作出預測。自牛頓以來,機械論、還原論、決定論已經成為社會主流話語體系的一部分,大部分公眾對於主流話語體系是不自覺地接受的。

對科研行為的規範

    科學活動的程序和規範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它要求並保證了科學知識的特質以及科學與其他文化相互區別。馬爾凱認為,科學文化是一套標準的社會規範形式和不受環境約束的知識形式,這些規範是一套典型地、明確地限定特定類型社會行為的規則。

    一般來說,科學文化的制度規範既包括正式的制度規定,也包括非正式的行為規則,科學家的活動受到制度性控制的程度是其他領域不能相比的。

    科學文化對科研行為的規範,首先表現在項目申請的規範。其中包括發現真實的問題,設計科學可行的研究進路,並以形式化的方式按程序說服資助者,保證提交信息真實有效,並且願意將其置於嚴格的評審程序之下。

    其次,也表現為實驗操作的規範。科學實踐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發現科學事實,只有那些在科學界所公認的標準程序下能夠重複觀察與實驗的事實,才能構成科學事實。科學事實必須在可靠觀察、嚴密推理、結果檢驗的基礎上得出,而這些要求,又進一步細化為對實驗設計的規定、對實驗過程的規範、對重複試驗的強調等等,要求把觀察和實驗的時間、地點、環境、過程、手段、結果和操作者都清晰地記錄下來,以供人們相互檢查和批判,作為重複觀察與實驗的依據。

    再次,還應表現為合作交流的規範。在基礎研究中,自由研究佔有重要地位,科學家個人或團隊構成基本單元,需要通過深度學術互動來激發科學創造的靈感、傳遞信息。任何形式的交流都替代不了面對面的學術交流,這種交流有其特定的程式和規範。同時,科學研究也需要集體合作,決定合作狀況的重要因素是科學家能否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別人。在大科學研究時代,關於科學家之間合作、交流、評價、監督的行為規範尤為重要,基於運籌計算的流程和合作精神成為關鍵。

    此外還包括論文發表的規範。科學家發表論文,主要目的是通報自己的研究進展情況,提醒同行在相關科學領域的研究方向選擇正確與否,並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記錄在案,以供科學共同體進行重複檢驗、進行知識積累和確認優先權之用。因此,科學家有責任有義務確保發表論文中數據真實、方法科學、結論合乎邏輯;科技刊物也有責任聘請高水平專家組成編委會對擬發稿件進行評審,作出發表、修改後發表或者不發表的決定。

    最後則是道德操守的規範。儘管默頓認為,沒有證據表明科學家群體比其他群體具有更高的個人品質,但科學研究是一種最不確定的行業,需要大量的經費和人力投入,同時又負有為後來者探路指路的重任,因而要求科學家具有高於常人的科學道德水準,是一群有「潔癖」的人。特別是現代科學在不少方面與某些傳統文化道德是衝突的,比如轉基因、克隆、基因編輯、人造生命、人工智慧、避孕、人體解剖、器官移植、動物試驗、試管嬰兒等研究,都可能構成對社會倫理的巨大衝擊,因而對科學家施以嚴格的科技倫理規範和科學道德約束尤為必要。

    由此可見,科學文化決定了學術交流的方式、效率以及深入程度,決定了它們能否用同一種科學語言、同樣的科學方式進行深入的學術交流,相交相知,互相推動促進,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不會給人指向錯誤的道路和方向,最大限度地減少試錯成本。

對科技評價的規範

    科學評價以及由此而來的獎勵制度,決定著人們為何進行科學活動,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進行科學活動,因而也是科學文化的核心內容。

    這其中就包括,強調優先權的決定性作用。科學共同體對優先權的追求和強調是默頓最早提出來的,優先權引發的爭議早在牛頓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有學者認為,獨創性是科學文化的重要標誌,在科學文化中只有世界第一,沒有世界第二,科學家和科學共同體都十分重視優先權。確認優先權的要旨是誰率先公開披露一項新的發現,誰就獲得這項發現的優先權;而獲得優先權所得到的報酬,既可以是職稱的晉升和薪水的增加,也可以表現為隨後可能獲得的研究經費和科學獎勵,還可以是以發現者的名字命名該項發現的榮譽,但更為常見和直接的,則是獲得同行的承認和尊重。在基於優先權的報酬系統中,科學家爭奪發現優先權的競爭,甚至比體育競賽還激烈。

    同時,也強調同行評議和同行認可的基礎性作用。同行評議是機制,同行認可是結果,而認可是科技界的「硬通貨」。求實和嚴格的同行評議制度,使科學共同體的成員把個人信譽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特別是基於同行認可基礎上的科技獎勵,更是科技工作者孜孜以求的至高榮譽,它說明了哪些科學家是優秀的,哪些行為是應該獲得認可的,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這種獎勵和認可實際上就成為行為規範的有機組成部分。只有在同行評議和同行認可的基礎上,社會認可和政府認可才能夠充分發揮激勵作用。

    另外也包括對智慧財產權的尊重。王建安認為,發現優先權是激勵公共知識生產的一種非常特殊的產權,是科學制度的基本產權形式;發明專利權和商業秘密權都是激勵私有知識生產的產權,兩者的差別是前者對知識公開披露而後者則保守秘密,前者是技術制度的基本產權形式,而後者則是企業制度的基本產權形式。整個社會的知識生產的制度結構則是這三種制度的有機整合。科技工作者既要保護好自己的智慧財產權,更有責任有義務尊重他人的智慧財產權,論文發表中的署名制度、引注制度、參考文獻標示制度,專利證書排名、科技獎勵排名等,都是保護自己、尊重他人智慧財產權的直接體現。

對科研成果應用的規範

    科研成果包括論文、專利、技術訣竅等多種形式,其中論文屬於公開發表可供人引用的,以社會收益為主;專利和技術訣竅則具有相應的商業價值,以此為基礎開發出來的產品、工藝或者程序設計等往往蘊藏著巨大的商業利益。這就要求科學家在對待科研成果的應用時切實負起應盡的社會責任來,嚴守分際、遵循規範。

    對待科研成果,科學家不應該過分追求功利性。科學家當然可以利用科研成果獲利,但不應該把獲利作為科研活動的主要目標或者唯一目標。特別是在基礎研究領域,論文發表後就成為公共知識的一部分,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財富,原則上可以被任何人免費反覆地使用,為社會所共享,而優先權的確認,就是對科學家的最高獎賞。正因如此,盧瑟福認為,發財致富是工業家的事,成名留名則是科學家的事。過分追求物質功利,將對科學精神的所有要素造成直接傷害,比如削弱對真理的堅持,損害理性實證的複雜過程,影響團隊合作,甚至屈從權威和權貴,妨礙原創力的充分發揮等。減少科學家過分追求物質性功利有效措施之一,就是給科學家提供相對優厚的物質條件保障。

    同時,科技成果應用要以促進人類福利為目標。需求驅動是當代科技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科學發現以及以此為基礎的技術進步與應用,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開闢了巨大的空間和幾乎無限的可能。科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認識世界,科技成果的應用應該以拓展人類的福利空間為目標,最大限度地在社會收益率與私人收益率之間保持適度的平衡,既不能妨礙遏制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更不能侵害人類的共同利益和社會公眾的根本利益。愛因斯坦說過,探索真理的權利同時也是一種責任。

    並且,科技成果應用需有合理的界限。科技進步是一把雙刃劍,科技成果的不當使用或者濫用往往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特別是可能牽涉到某些可能導致大規模破壞性戰爭、引發生物或生態災難、導致複雜的倫理與法律問題的事件時,尤其如此。這就要求科學家保持高度的人文情懷,嚴格遵守政策法規和倫理規範,堅守科學道德底線,確保各方知情權,防止和避免科技成果的不當使用或者濫用。

科學共同體價值理念和行為規範的社會化

    公眾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是科學的社會建制能夠維繫、科學研究事業能夠發展的必要條件,這個過程就是科學共同體文化社會化的過程。具體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社會賦予科學共同體一定程度的自主權。由於科學研究的結果往往會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極大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環境。因此,科學家只有對社會負責,社會才有可能長期穩定地為科學研究提供支持。普遍性、公有性、無偏見性、有條理的懷疑主義等科學的精神特質,實際上是一組約束科學家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範。它們以規定、偏好、許可和禁止的方式表達,並藉助制度性價值而合法化。這些通過告誡和凡例傳達,通過偏好而加強的必不可少的規範,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學家內化了,因此形成了他的科學良知,而這種內在化保證了科學家違反規範將產生精神痛苦,由共同體執行規範則保證了違反者將被發現並受到懲罰。這就在制度上建立了嚴格的自律機制,確保科學家的行為能夠對同行、對社會負責,從而使社會願意賦予科學團體以高度的學術自主權。

    其次,社會公眾對這些規範的認同、欣賞甚至接受。科學共同體文化的社會化,說明社會公眾尊重、欣賞和接受科學文化的核心內容和重要方面,並且願意以此作為社會公眾的行為規範和價值準則的有效組分。這種社會公眾對科學共同體價值理念、行為規範的欣賞、尊重、接受甚至模仿,使科學共同體內部文化中的關鍵內容成為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促使小眾文化向大眾文化轉變,這實際上就是科學普及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把科普僅僅局限於科學知識的普及實在是太渺小了,特別是在網際網路信息化時代,高高在上的以科學知識為主的科普,應該而且必然會轉向平權式的科學文化傳播,包括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的傳播。

    另外,應注意科學共同體話語體系的大眾化。科學家的話語體系與社會公眾的話語體系,存在根本性的區別,這來源於原始思維向邏輯思維和科學思維轉變進程的差異。科學共同體話語體系向大眾話語體系的滲透擴張,一方面通過科學技術成果,已經滲入應用到人類生存的所有方面,科學文化成為人類生存背景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要求科學家對科學的文化內容進行解釋闡發,然後通過大眾傳媒進入大眾話語體系,引導公眾思維方式的轉變。在後進國家中,當這種移入的科學文化與當地傳統文化碰撞後,會形成一種新的科學文化,它在某種意義上應該是一種大眾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國別特徵。

夯實我國的科學文化基礎

    由於現代科學移入中國的時間尚短,中國在培育科學文化存在許多問題,直接影響到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健康發展。有學者認為,中國科學文化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一是科學價值觀不健全不完整,還存在著「十年寒窗苦讀」,為的只是「千鍾粟、黃金屋、顏如玉」的價值追求;二是科學思維還沒有建立起來,傳統文化中「述而不作」的研究方式,以及排除異己、壓抑個性的社會文化氛圍,束縛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三是對科學應用的規範還存在缺失。

    我個人認為,科學文化發展滯後對中國科技事業健康發展的直接而明顯的影響就是,中國的科學家們迄今未能提出對世界科學技術發展起到引領作用的重大科學理論假說或者科學思想,做「me too」的工作多,做「me better」的少,做「me first」的更少,而能提出教科書級重大原創理論的幾乎沒有。

    產生這種現象的科學文化方面的原因就在於,一些科研人員在科學價值觀上過分看重科學技術的功利性,缺乏探索科學真理的激情,往往放棄許多看似無用的探究,也缺乏堅持科學真理的執著;同時,在思維方式上尚未完成從原始思維向邏輯思維和科學思維的轉變,看重經驗積累,長於模仿和跟蹤,拙於從觀察實驗和邏輯推演中獨立自主作出判斷,提出理論假說;而在行為規範上,缺乏嚴格訓練和養成,沒有形成良好的科學傳統,科學研究中的師生傳承關係若有若無,缺乏學派規制,有助於維護科學活動自主性和實現科學活動目標的科學活動行為規範還未能成為普遍自覺接受的科技界共識,無論在科學研究還是在成果應用中都存在失德失範現象;此外,在科學文化的大眾化上,儘管不缺乏社會公眾對科學技術的支持和對科技人員的尊崇,但科學共同體的文化還遠未成為社會公眾能夠理解、欣賞、接受並加以模仿的社會化大眾文化。

    科學文化既不虛無縹緲,也不隨處示形。對於科學共同體來說,它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科學家們生活於其中、享受於其中;對社會公眾來說,它是普通社會文化中的一股清風,不斷吹拂著科學人乃至社會公眾的心靈,引導著人們求真創新、向美向善。科學文化引導我們相信和堅持什麼,反對和放棄什麼;科學文化也教導我們如何思考問題,如何分析和解決問題,打開窗口、拓寬視野。有什麼樣的科學文化,就有什麼樣的科學視野和研究境界,就能提出什麼樣的科學問題、確定什麼樣的研究方向;科學文化還指導我們如何做人做事,既告訴我們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還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去做;正是有了良好的科學文化傳統和習俗,我們才能夠真正攀上巨人的肩膀,走向世界科學舞臺的中央。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科學文化決定著科學家的視野和眼界,決定著科學家發現問題的路徑和方式,決定著科學家研究問題的路徑和結果。有什麼樣的科學文化就有什麼樣的科學視野和科研境界,就能夠發現並提出什麼樣的科學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必須夯實科學文化基礎。

相關焦點

  • No.502 李榮山 | 具體因果解釋: 馬克斯•韋伯論社會文化科學的...
    由於種種原因,韋伯的科學論文往往呈現出「碎片化」與「未完成」狀態,人們的確有理由懷疑其科學學說的完整性。但總體來說,只要仔細讀過原文的人大概不會反對:這些在不同情境下、基於不同目的所寫的論文,始終關注的是「社會文化科學的邏輯」。「邏輯」、「純粹邏輯」、「我們學科的邏輯」這樣的字眼在他的論文中隨處可見。那麼,什麼是韋伯所謂的「社會文化科學的邏輯」呢?
  • 社會人類是多元文化人,自然人是科學一體化人!
    社會人類是多元文化人,自然人是科學一體化人!搞清楚了之後多元文化入鄉隨俗,自然科學鄉鄉同一,我保證社會中美及自然世界人人從此完全解決所有問題!全世界的問題就是自然中有社會,社會中有自然,這就被多元與一體的悖論戲弄了。真即是真,假即是假,生即是生,死即是死,空即是空,色即是色,這才是放之宇宙而皆準的自然定性定律。
  • 北京長城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獨特功能
    已經越來越成為當代北京長城的核心特質和主要功能今天,讓我們一起了解北京長城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獨特功能教化涵養功能長城是一項傑出的歷史文化遺產,在中華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研究考證功能任何一種歷史文化遺產,都凝聚著前人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和利用。北京長城是我們古都文化、中華文化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反映了當時社會條件下生產力發展水平、科學技術水平和人們的創造能力,具有研究意義。
  • 區域視域中的法治文化與社會治理現代化
    本網記者王廣祿/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王廣祿)近日,第六屆區域法治文化發展論壇暨區域法治文化與區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高峰論壇在揚州舉行。  許林燦表示,多年來揚州致力於法治文化名城建設,注重對法治理念、法治思維的培育,充分發揮法治文化的引領作用,探索法治文化與社會治理融合發展的路徑和途徑,成效明顯。在社會治理方面,揚州成立了專門的指揮中心,建設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管理體制,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 科技哲學未來焦點在科技倫理與科學文化
    90年代,「科技—經濟—社會」關係的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越來越多的人轉向STS研究(科學、技術和社會研究的簡稱)、發展戰略研究和知識經濟研究。 第三個十年。 21世紀開始的十年,研究直面科學發展、生態文明、以人為本等問題,多元化研究成為風氣。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文化(3)
    一個社會中有許許多多的人信仰一種共同的東西,並按共同的要求來行動,而這個行動如果一旦與社會公眾利益衝突,或者乾脆與國家作對時,那麼為國家所不容。當代世界各國取締邪教的做法就是例證。共同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是維護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的強大的精神力量。如果動搖了科學的信仰和崇高理想,民心就會渙散,社會就會動蕩,國家就會分裂,。  三是權威轉型的社會危機。政治權威的轉型往往會引發合法性危機。
  • 宗教對人類社會的意義 化解科學一元的困境
    宗教有助於化解科學一元化的困境,也使人有著更高的精神追求人類的社會生活處於兩大系統之中,即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一般來說,科學以「求真」為要務,以物質世界為對象;而宗教、道德等則以達致人類更高的「善」與「美」為追求,以精神世界為對象。
  • 正確認識網絡文學的社會功能
    網絡文學IP在影視、動漫、遊戲、有聲等多元領域不斷發力,激發產業鏈上下遊的多維聯動,產業規模達百億元,現如今,網絡文學「走出去」邁出堅實步伐,海外影響力不斷增強,網絡文學的社會功能和價值已不容忽視。  文學的社會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認識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種作用同時發生,構成了文學的社會功能。
  • 維果茨基革命的心理發展理論(下):從社會文化到個體心智
    這個原則不但適用於整個人格,也適用於每個【心理】功能的【發展】歷史。」——維果茨基維果茨基的觀點,簡單來說,是個體會內化他們參與其中的社會互動。他寫道:在兒童的文化發展中,每種功能都會出現兩次:首先在社會層面上,然後在個人層面上;首先在人與人之間,然後內化於兒童。這個原理同樣適用於主動注意、邏輯記憶和概念的形成。
  • 五大功能區域劃分是科學的指導性戰略
    原標題:五大功能區域劃分是科學的指導性戰略   市委四屆三次全會提出科學劃分功能區域、加快建設五大功能區,是區域發展與經濟布局調整的戰略思路,是符合重慶實際的重大戰略決策。五大功能區劃分是基於「五位一體」的綜合性、全面性的戰略部署,囊括全市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建設、人口分布等各領域諸多方面,作用於區、縣乃至重點鄉鎮等各級政府和開發區、保護區等各類區域的發展,將對重慶市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各個產業產生長遠的深刻影響,成為指導各區縣、各部門和各領域科學發展的重要依據和手段。
  • 張頤武:短視頻的社會價值與文化意義
    8月6日,中國網絡視頻研究中心、抖音短視頻於中國傳媒大學聯合舉辦「共享共創——短視頻與社會創新論壇」,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張頤武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短視頻的社會價值與文化意義》的主題演講。
  • 做好文化科學普及大文章
    有意思的是,社會大眾對普及讀物的需求卻空前強烈——他們期待了解科技新發展,希望掌握經濟、法律、心理相關知識,願意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學界的「高冷」和大眾的「熱情」形成鮮明反差,反映出當前我國學者撰寫的科學普及讀物缺乏。在科學領域,以天文學為例,在近年譯介的普及讀物中,我們看到包括引力波的發現者、諾貝爾獎得主基普·索恩等一大批科學家的名字。
  • 邏各斯與努斯:西方科學文化的兩個原點
    從結構上看,西方科學文化不僅包括技術的、實證的、數學的或邏輯的形而下層面,而且包括科學的精神、理念、理想和價值觀等形而上的層面。如果說前者構成了科學文化的形而下之「體」,那麼後者則構成了科學文化的形而上之「魂」。[1]對西方科學文化根源的完整理解,應當包括這兩個層面的文化淵源。懷特海指出,西方現代科學不僅導源於希臘,也導源於羅馬。
  • 風險社會中的科學:理解與超越
    其次,風險界定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這增加了風險防範的困難。風險往往需要被綜合科學理性與社會理性定義,或放大,或縮小,或渲染,或淡化。最後,抽象知識體系愈發遠離普通公眾,導致公眾愈發依賴專家,不稱職的科學家就可能引發風險。專家系統是一種抽象系統,是一種脫域機制,因為它把社會關係從具體情境中直接分離出來。專家作為抽象科學知識的看門人,是普通公眾與抽象知識的中間人。
  • 吳元元:認真對待社會規範——法律社會學的功能分析視角
    3.遵守社會規範與文化資產積累聲譽機制的信息傳播、口碑評價、行為指引等功能,依託於長期博弈關係和相互依賴的權力關係,深刻影響行為主體未來的源源不斷的長期收入流,由此在群體之中催生了講求良好口碑、注重累積聲譽——作為一種重要文化資產——的集體心理;而一旦「愛面子」蔚然成風,反過來則有助於增強社會主體的自律,推進社會規範的落實,使之進一步轉向成本更為低廉的自律型實施
  • 新時期新世紀中國社會文化的結構、特點和發展方向
    於是,進入中國近代社會以來漢奸的投降的賣國的媚外的恐外的崇外的半殖民地文化便由此產生,至今仍然還在陰曹地府的夾縫中偶爾發出噪音。可見,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包含著資產階級革命、愛國主義、資本主義、民主革、科學進步等文化特點。 五四運動中,中國的工人階級第一次以戰鬥的不妥協的戰鬥姿態登上了歷史政治舞臺。
  • 科學共同體社會角色研究的四個視角
    默頓(Merton)最早對科學共同體的社會規範進行了系統研究,認為,科學家雖然在制度上沒有規定他們自身應該遵守的文化價值和社會規範,但是從他們的日常活動中可以發現他們遵守的道德共識、文化價值和習俗,即科學的精神氣質;發現「普遍主義、公有性、無私利性和有條理的懷疑主義」是近現代科學的精神氣質,它們既是科學發展目標(被證實的知識)和技術方法
  • 上海交大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舉辦「人工智慧、倫理與文化高端論壇」
    、倫理與文化高端論壇」   10月31日上午9點,由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主辦,上海交通大學文科建設處資助的「人工智慧、倫理與文化高端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圖書信息樓9層會議室召開。
  • 盧曼:功能分化社會是現代化的標誌
    上一篇文章為大家介紹了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尼克拉斯· 盧曼的社會演進功能分化理論,即人類社會的演進過程中實質上只有三種形態:一是區隔分化社會,二是階層分化社會,三是功能分化的現代社會。為了加深大家對功能分化論的重要意義的了解,筆者將進一步解釋功能理論的一些基本特徵和常見疑問,以便能更加清晰地討論功能分化理論對現代化的重要意義:(1) 功能分化的現代社會中各個系統比如政治、經濟、法律、教育和科學是開放的系統,每個人都可以進出不同的系統,而且可以同時在不同的系統範圍內活動。
  •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舉辦「人工智慧、倫理與文化...
    10月31日上午,由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主辦,上海交通大學文科建設處資助的「人工智慧、倫理與文化高端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圖書信息樓9層會議室召開。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李俠主持開幕式,上海交通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王震致歡迎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