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堅持發展中特社會主義有哪些現實和歷史意義?

2020-12-05 人民網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放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來認識,鮮明指出:「面向未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我們要深刻理解這個論斷的內涵,更加自覺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90多年奮鬥的根本成就,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之所以能快速發展起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之所以能快速提高起來,就是因為我們成功開創和不斷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和現實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要進一步發展中國、造福人民、振興中華,就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與時俱進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對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特別是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5000美元,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更加明顯,我們正處於一個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資源環境約束強化,產業結構不合理,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深化改革開放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綜觀新的形勢,可以說短期矛盾和長期矛盾疊加,結構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並存,國際國內問題相互影響,各種潛在的風險和困難凸顯。如果應對得當,就會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順利推向前進;如果應對不當,就容易跌入「中等收入陷阱」,造成經濟徘徊不前和社會動蕩不安。

科學發展觀深入總結黨的十六大以來的新鮮經驗,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一系列新概括新闡述,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我們破解改革發展難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進一步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指導。只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引導廣大幹部群眾全面把握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富內涵,全面把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全面把握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八個必須堅持」的基本要求,切實增強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的自覺性堅定性,增強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自覺性堅定性,在戰勝各種風險挑戰中牢牢掌握髮展的主動權,扎紮實實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

(節選自《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一書,學習出版社、紅旗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相關焦點

  •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新的飛躍
    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的頭腦,以統一思想,形成共識。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和領會,關鍵是深刻認識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科學內涵和指導意義等重大問題。近日,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冷溶,請他就這些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體系、歷史地位和世界意義
    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邏輯起點,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描繪了宏偉藍圖,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確立了新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  二是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黨的十九大在科學分析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明確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科學判斷。
  • 中央領導同志關於科學發展觀的論述
    歷史一再表明,機遇極為寶貴,稍縱即逝。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把握住了機遇,落後的國家和民族就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時代發展的弄潮兒;而喪失了機遇,原本強盛的國家和民族也會不進則退,成為時代發展的落伍者。本世紀頭20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 《瞭望》文章:科學發展觀這樣升華
    黨的十七大系統闡發了科學發展觀的實踐基礎、科學內涵、精神實質、重大意義以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並將其確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從黨的十六大到十七大期間,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逐步產生的。
  • 張瑞清:科學發展觀的「四大基礎」
    黨的十八大將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科學發展觀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政治價值、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是因為它具有四個方面的深厚基礎。 從哲學基礎看,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 冷溶: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
    《科學發展觀學習綱要》,是深入學習理解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教材。《綱要》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立場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要深刻理解這四句話。
  • 人民利益至上 深刻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
    科學發展觀深刻體現了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反映了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新情況,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進入關鍵時期的新要求。胡錦濤同志重要講話強調,我們必須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完善的制度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真正把科學發展觀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力量。深刻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對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發展觀是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把握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中國改革發展新階段形成的理論成果,其精神實質,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又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進步的價值意蘊,充分體現了對當代中國發展階段性特徵的深刻把握與回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執著與努力,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的自覺與堅定。
  • 十七大•中國聚焦:中共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
    此間分析人士認為,修改後的黨章在重大戰略思想方面的最大新意,是增寫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容。     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說,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主任嚴書翰說,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遵循規律 科學發展
    這次會議總結了我們黨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方面的新認識:必須深刻認識又好又快發展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把「三農」問題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必須在結構優化中促進總量平衡,必須把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作為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任務,必須不斷強化企業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必須堅持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這「六個必須」,準確抓住了做好經濟與社會各項工作的科學規律。
  • 林祥松:科學發展觀對於研究生學習的指導作用及意義
    落實科學發展觀其中一方面就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著力強調創新理念,轉變發展方式,把創新放在戰略高度,逐漸加大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力度和深度,這樣才能建設成一個創新性國家。所以人才是創新的主力軍,是具有創新理念和能力的智力群體,對於研究生的教育和發展對國家和社會發展十分至關重要的。
  • 解讀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的「四大精髓」
    黨的十八大順應全黨的呼聲意願,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並鄭重寫入黨章,這無疑是我黨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科學發展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與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更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回答。
  • 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時代意義暨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新發展
    ,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與世界實際相結合的新的歷史飛躍,體現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和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
  • 十七大報告解讀:科學發展觀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黨的十七大報告解讀)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科學發展觀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 統籌兼顧是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形成的一條寶貴經驗。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提出要軍民兼顧、公私兼顧。
  • 解放軍報:理論武裝的歷史經驗和現實啟示
    他反覆強調,要把科學發展觀作為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按照「求深入、見實效」的要求,大力抓好科學發展觀的學習貫徹。近年來,全軍在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基礎上,著眼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把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作為部隊建設的主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課和黨委班子建設的主題,推動了部隊建設又好又快發展。
  • 堅持和發展對真理標準的科學認識
    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解決各種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黨和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成就。
  • 我所理解的科學和科學發展觀
    科學的任務是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引導我們去認識規律、掌握規律,進而利用規律、駕馭規律,作為人類改造世界的工具。 大自然是一本無字書,所有的哲理、所有的規律、所有可被我們稱為科學的東西早已蘊藏其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因而不說。這些「科學」並非因人類出現而出現,也不因人類社會進步而改變。
  • 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
    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記者:黨的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寫入黨章。請您談談如何理解科學發展觀?    冷溶:黨的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這是一個歷史性決策,是十八大的重大貢獻。
  •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克服四種不良傾向
    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同志在1月7日省委十屆四次全會閉幕會上強調,要明確任務求共識,轉變作風抓落實,把推動科學發展的舉措變成利國惠民的現實。(《南方日報》2009年1月8日頭版)。  誠然,落實是一切工作的歸宿,是工作之本、成事之基,是執行力高低強弱的具體體現和反映。
  • 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的新發展
    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一些領導人已認識到社會主義有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如中共一大代表李達提出,「中國現實社會狀況與歐美略有不同,這是我們所承認的。但是不同的地方,也只有產業發達的先後不同,和發達的程度不同,而社會主義運動的根本原則,卻無有不同,而且又不能獨異的」。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說法,但沒有具體展開,學術界對此問題也沒有形成一致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