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到2025年,基本建立農業高質量發展制度框架體系

2021-01-20 澎湃新聞

「上海發布」微信公號1月12日消息,在12日舉行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市農業農村委主任張國坤介紹了最新出臺的《上海市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1-2025年)》相關情況。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陸崢嶸、市規劃資源局副局長王訓國出席發布會,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一、上海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上海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質量興農戰略的決策部署,充分利用科技、人才、資金、市場等方面優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推進上海農業高質量發展。

糧食和「菜籃子」生產能力保持穩定,完成農業「三區」劃定工作,共劃定136.49萬畝,其中,糧食生產功能區80.32萬畝,蔬菜生產保護區49.07萬畝(313個保護片),特色農產品優勢區7.1萬畝(13個優勢區),確保農業基本生產用地。

地產農產品數量基本穩定,全市糧食總產量穩定在90萬噸以上,常年蔬菜面積穩定在50萬畝左右,蔬菜自給率保持在40%左右,綠葉菜自給率保持在80%左右。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到97%,水產健康養殖示範面積比重達到75%以上。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2018-2019年上海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79.09%。

農業物質裝備和信息化建設力度不斷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升,全市綠色食品認證產量佔地產農產品總產量已達24%。

農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近98%,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6.5%。

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協調發展,產業融合取得顯著進展,財政支農政策進一步健全完善。

經過多年的實踐與努力,郊區農業已初步探索出具有上海特色的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模式,發展水平處於全國領先。

為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本市研究制定了《上海市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1-2025年)》,並以市政府名義發布,是「十四五」時期上海都市現代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綱領,將紮實推進實施。

二、《行動方案》主要內容

《行動方案》提出了總體目標、5大行動、13個先行片區、4項保障措施。

1. 總體目標

《行動方案》提出,上海農業高質量發展應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為核心,深入貫徹落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努力實現「五高」(高品質生產、高科技裝備、高水平經營、高值化利用、高效益產出)。

以農業「三區」為重點,通過實施五大行動,構築五大保障機制,聚焦打造一批綠色田園先行片區,不斷優化農業資源要素配置、產業結構、空間布局和管理方式,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推進上海農業高質量發展。

到2025年,基本建立農業高質量發展制度框架體系。《行動方案》中相應設置了一定的評價指標。

2. 實施五大行動

一是綠色循環發展行動。推行綠色生產方式。綠色生產基地覆蓋率達到60%,綠色農產品認證率達到30%以上。建設12家美麗生態牧場。建設100家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比重達到80%。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以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創建為抓手,集中打造2個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區、10個示範鎮、100個示範基地。

二是科技裝備提升行動。建設農業智能化生產基地。打造10萬畝糧食生產無人農場,打造一批智能化菜(果)園,建設2萬畝高標準蔬菜綠色生產基地。夯實數字農業發展基礎。深化上海數位化農業信息平臺建設,提升全產業鏈數位化管理水平。提升現代種業創新能力。建立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加大地方特色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力度。支持基礎好的種業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鼓勵種業企業開展國際戰略合作。

三是經營主體培育行動。重點打造100家年銷售額1億元以上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帶動能力的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50個現代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支持30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做優做大做強。提升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組織1000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開展示範家庭農場、示範合作社創建,重點培養300家市級以上示範家庭農場、示範合作社。打造5個區域性集約化育苗中心。布局一批規模適度的農產品預冷、貯藏保鮮等初加工冷鏈設施。聚焦蔬菜保護區建設和農業綠色生產基地,發展「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培育高素質農民。強化政策激勵,引導有志青年投身現代農業。全市累計培育農業經理人500名,大專學歷以上文化程度佔比達到70%,累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5萬名,形成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

四是特色品牌建設行動。打造優質食味稻米品牌。篩選和推廣一批品優味佳的食味稻米品種。完善稻米品質評價以及生產、加工、保鮮貯藏標準體系。推廣應用電子信息追溯標識,集中打造優質食味稻米區域公用品牌。到2025年,上市銷售的地產稻米品牌化比例達到50%。提升特色產業品牌優勢。做精做優一批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和企業品牌。做強休閒農業文化品牌。各涉農區重點培育和提升1-2個休閒農業文化品牌。

五是產業融合增效行動。建設產業融合發展平臺。結合鄉村振興示範村和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集聚優勢資源和產業特色,打造一批產業特色鎮(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促進農業與文化、旅遊、教育、康養等產業融合,提升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水平,重點打造10條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線路。

3. 打造13個先行片區

依託各區農業資源稟賦和特色產業發展基礎,全力打造13個規劃定位明晰、資源要素集聚、品牌優勢突出、生產方式綠色、技術裝備先進、產業融合創新的綠色田園先行片區,示範引領都市現代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

其中浦東新區重點打造生鮮蔬菜產業片區和品牌瓜果產業片區,金山區重點打造特色果蔬產業片區和農旅融合產業片區,崇明區建設現代畜禽養殖產業片區和高端設施農業產業片區,嘉定區建設數位化無人農場產業片區,松江區打造優質食味稻米產業片區,奉賢區重點建設東方桃源綜合產業片區,青浦區打造綠色生態立體農業片區,寶山區打造鄉村康養產業片區,閔行區建設都市田園農業片區,光明集團打造現代種養循環產業片區。

4. 健全保障機制

主要是建立工作推進機制、財政金融保障機制、規劃用地支撐機制、人才培養機制、監測評估機制五個保障機制。

《行動方案》的相關內容也與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做了有效銜接,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更好指導未來一個時期上海都市現代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產業興旺。

下一步,本市將全力實施好《上海市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1-2025年)》,搶抓實施鄉村振興和質量興農戰略帶來的重要機遇,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高水平推進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

(原題為《推進都市現代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上海打算這麼幹!》)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五、科技支撐體系基本建立
    前言  一、生態文明制度逐步健全  二、生態保育成效顯著  三、環境質量持續穩定  四、綠色產業穩步發展  五、科技支撐體系基本建立  六、生態文化逐漸形成  結束語  五、科技支撐體系基本建立  新中國成立以來,青藏高原科學研究經歷了從局部到整體
  • 信陽發文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提到信陽毛尖、河南華英等品牌
    【大河財立方消息】日前,信陽市人民政府網站發布《關於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農業強市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顯提高,初步實現「六高」目標:生產效率高,農機總動力穩定在700萬千瓦以上,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0%,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人均創造產業增加值達到2.8萬元;經營者素質高,培育高素質農業經營者5
  • 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 優化供給增強國家糧食安全保障...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張守營報導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林草局、科技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證監會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科學利用林地資源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進一步優化資源管理制度供給,科學規劃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產業布局
  • 十部門發文推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新網11月24日電據國家發改委網站消息,近日,國家發改委、國家林草局等十部門聯合發布《關於科學利用林地資源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意見提出,到2025年,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資源管理制度體系基本建立,有關標準體系基本涵蓋主要產品類別,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的產業布局和品種結構進一步完善,產業規模化、特色化水平全面提升,新增或改造木本糧油經濟林
  • 獨家述評丨2021-2025年,上海什麼樣?
    2021-2025年,上海什麼樣?凡是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沒有不想知道的。「十四五」,非同一般。新的五年規劃,是銜接「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也是上海在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形成科創中心基本框架的基礎上,向全面建成「五個中心」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邁進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可以肯定的是,開放的上海,需要「開門規劃」。
  •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
    新華社消息,今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到2020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各地區各部門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得以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  到2022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
  • 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20年發展歷程
    一、傳統的國庫管理制度我國傳統的國庫管理制度是與計劃經濟體制和財政體制相適應的,並隨著財政改革與發展相應調整和變動。建國初期,黨和政府在建立財政體系,穩定物價的同時,十分重視發揮國庫的職能作用,提出迅速建立國家金庫的要求。1950年3月3日,政務院(今國務院)頒布《關於統一國家財政經濟管理的決定》,要求各地在規定時間內建立金庫。
  • 十部門:到2025年汙水處理實現提標升級 京津冀再生水利用達35%以上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12日訊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汙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 圍繞影響力、輻射力、集聚度 建立符合全球城市要求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2019年12月13日,上海市頒發《關於推動我市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到2025年,進一步完善上海高質量發展的經濟結構,在做大做強做優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位造業基礎上,優化服務業內部結構,提升服務業能級和國際競爭力,逐步提高服務業對經濟的貢獻度,進一步發揮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
  • ...日報》發表署名文章《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要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快編制「三線一單」並做好落地應用,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充分認識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重要意義編制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目標,將「三線一單」作為硬約束落實到環境管控單元,具有重要意義。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積極實踐。
  • 引領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華東農業科技中心(蘇州)揭牌
    1月16號,中國農業科學院華東農業科技中心在蘇州揭牌,為蘇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引領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 2020年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展及2021年展望
    2021年,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將迎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規範和有序發展將成為信用建設年度關鍵詞。  新華財經北京12月23日電(分析師胡俊超宮晴晴朱思韻)2020年,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2021年,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預計仍將持續發力並迎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框架、路徑與對策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的框架思路針對黃河流域的關鍵問題,結合近年出現的發展戰略機遇,要使黃河流域的生態得到全面恢復和有效保護,必須通過推進高質量發展才能加以實現,生態恢復保護則是高質量發展的組成部分和目標體現之一。
  • 生態保護監管指標納入高質量發展考核 實行舉報獎勵制度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生態保護監管指標納入高質量發展考核,實行舉報獎勵制度將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拓寬資金渠道,重點向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等傾斜。各地高質量發展的水平如何,今後還要看當地生態保護監管的關鍵性指標。
  • 農業部長韓長賦:2020-2025年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產業,審議通過全國...
    疫後振興-2020年12月27日-29日第十五屆中國(北京)康養·文旅小鎮項目實操高端總裁峰會暨優質產業資源對接大會(詳見正文後)來源:搜狐網 據農業農村部網站消息,29日,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
  • 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構建
    此外,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了要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以及營造良好的環境以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曾莉莎於2019年提出了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要建立創新政策評價體系,以期為政策的制定實施進行科學診斷、信息反饋和有效控制提供重要參考依據[3]。在高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方面,鞏鍵於2018年設置了增長速度和創新能力兩個一級指標,並設置了營業收入增長率、研發投入強度等6個二級指標以對中小企業新動能進行評價[4]。
  • 新時代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變革研究
    (四)制度紅利釋放受改革開放進入攻堅階段等因素制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力保障,當前我國新的制度紅利與發展潛力進一步釋放面臨市場體系不完善、市場規則不統一、市場競爭不充分、智慧財產權保護不力、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艱巨複雜等因素制約。一是民營經濟面臨市場準入門檻高等問題,市場競爭不充分。
  • 李曉江:國土空間規劃與高質量發展
    ;發展理念的變化,從追求經濟快速發展、追求人口用地規模轉向高品質生活與高質量發展。在此前提下,高質量發展是前提,高品質生活是目標,高水平治理是保障。李曉江表示,一是要建立國土空間規劃的戰略性底線思維。國土空間規劃的戰略性底線思維是要以國土空間規劃為依據,把城鎮、農業、生態空間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特點、體現本地優勢和特色。
  • 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局長解冬:力爭到2025年把上海建設成為亞洲資產...
    今年是上海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之年,站在新的起點,將進一步加強改革創新,積極探索、勇於突破,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增添新的發展動力。  據解冬介紹,上海已經形成門類齊全的金融要素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各類持牌金融機構超過1600家,全球排名前10位的國際資管機構均已來滬展業,上海保險資管、公募基金規模佔全國的比重均超過30%。
  • 《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徵求意見稿)
    行動目標:到2022年,本市塑料汙染治理政策標準體系初步建立,重點領域塑料汙染治理措施全面實施,充分發揮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示範引領作用;到2023年,全市重點行業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強度大幅降低,重點場所、重點沿線塑料汙染基本消除,重點用塑單位報告等基礎性制度基本建立;到2025年,塑料汙染治理制度全面建立,科技支撐體系更加完善,低塑生活的良好社會風尚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