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發布了關於對《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徵求意見稿)公開徵集意見的公告,詳情如下:
為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發改環資〔2020〕80號)工作要求,市發展改革委會同市生態環境局研究起草了《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徵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徵集意見,歡迎社會各界提出意見建議。
公開徵集時間為:2020年11月10日至12月9日。
附件:1.《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徵求意見稿)
2. 《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徵求意見稿)起草說明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
2020年11月10日
附件1:
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徵求意見稿)
為進一步加強本市塑料汙染治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發改環資〔2020〕80號)、《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制定本行動計劃。
工作思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把加強塑料汙染治理作為推動全市綠色發展的重要任務,堅持依法治理、標準引領,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施策,堅持科技支撐、創新驅動,堅持多元參與、協同共治。著力抓好「一控、一減、兩促進、三個一批」。「一控」即嚴控塑料廢棄物向環境洩露。「一減」即著力推動減少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兩促進」即積極促進替代技術和替代產品供給、積極促進塑料廢棄物分類回收和循環利用。「三個一批」即禁止限制一批難回收、易洩露的一次性塑料製品生產、銷售和使用;循環推廣一批新型包裝和物流載具,建立健全高效回收體系;協同治理一批塑料汙染突出的重點場所和沿線,建立塑料汙染治理制度體系。循序漸進,久久為功,不斷推動本市塑料汙染治理工作邁上新臺階。
行動目標:到2022年,本市塑料汙染治理政策標準體系初步建立,重點領域塑料汙染治理措施全面實施,充分發揮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示範引領作用;到2023年,全市重點行業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強度大幅降低,重點場所、重點沿線塑料汙染基本消除,重點用塑單位報告等基礎性制度基本建立;到2025年,塑料汙染治理制度全面建立,科技支撐體系更加完善,低塑生活的良好社會風尚基本形成,努力成為國際超大型城市塑料汙染治理典範。
一、發揮北京冬奧會在塑料汙染治理方面的示範引領作用
以舉辦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以下簡稱「北京冬奧會」)為契機,全面貫徹「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制定並組織實施《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落實〈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的工作方案》,進一步細化完善塑料汙染治理的具體措施。對國家明令禁止生產、銷售的塑料製品,在北京冬奧組委管理的競賽場館、非競賽場館、籤約酒店、服務場所/流線,以及相關業務領域、辦賽環節嚴格禁止使用;在不影響賽會舉辦,不過度影響公眾觀賽前提下,儘可能地減少其他品類塑料製品使用;加快推進新理念、新技術、新產品在北京冬奧會場景應用,為本市塑料汙染治理工作做出示範。
廣泛傳播北京冬奧會治塑理念,推廣複製成熟經驗、技術和產品,引領本市塑料汙染治理工作向國際最高標準看齊,帶動提升本市塑料汙染治理工作水平。
責任單位:北京冬奧組委
完成時限:2022年底
二、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
嚴格落實國家有關要求,全市範圍內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購物袋、厚度小於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到2020年底,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籤,禁止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到2022年底,禁止銷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市級有關部門要加大監督執法力度,確保禁限措施有效實施。
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藥監局
完成時限:2020年底、2022年底
三、推動六大重點行業塑料汙染治理
聚焦餐飲、外賣平臺、批發零售、電商快遞、住宿會展、農業生產等六大重點行業強化減塑力度,嚴控一次性塑料製品向自然環境洩露。
全市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咖啡攪拌棒;本市建成區外賣(含堂食打包)服務禁止使用不
可降解塑料袋;本市建成區、景區景點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鼓勵餐飲堂食服務採用可清洗消毒、重複使用的餐具。
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商務局
完成時限:2020年底
鼓勵餐飲企業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秸稈覆膜餐盒替代一次性塑料餐盒,使用直飲杯替代一次性塑料吸管,使用可重複利用的購物袋替代不可降解塑膠袋,減少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量。鼓勵餐飲企業使用循環包裝箱(盒)購置食材。
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文化和旅遊局
完成時限:持續推進
(二)外賣平臺。鼓勵外賣平臺在點單環節設置「無需餐具」等選項,並給予積分等形式的獎勵。鼓勵外賣平臺加大宣傳力度,樹立主動使用可降解餐盒、可重複利用餐盒(具)餐飲企業履行生態環保責任的良好形象,並通過發放平臺「專屬綠色優惠券」等措施引導消費者選擇。
責任單位:市商務局
完成時限:2021年底
(三)批發與零售。到2020年底,本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零售業門店(含配送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到2023年底,集貿市場塑料購物袋全面實現集中購銷,鼓勵城市副中心、生態涵養區率先在鎮鄉和農村集市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到2025年底,本市建成區集貿市場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商務局,通州區、門頭溝區、平谷區、懷柔區、密雲區、延慶區、昌平區、房山區政府
完成時限:2020年底、2023年底、2025年底
鼓勵探索逐步實施對塑料連卷袋明碼標價並在商品價外單獨收取塑料連卷袋價款,引導消費者減少塑料連卷袋使用量。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零售場所簡化商品包裝,通過在顯著位置擺放、加強標識與宣傳等方式鼓勵消費者優先選購再生產品、綠色產品,倡導綠色消費。鼓勵引導消費者使用環保布袋、紙袋等各類可重複利用
包裝材料,鼓勵零售企業設置自助式、智慧化可重複利用購物袋售賣裝置,方便群眾生活。鼓勵超市、集貿市場探索提供購物筐、購物車租賃服務,引導消費者減少塑料購物袋使用。鼓勵大型超市創新物流模式,使用可摺疊、可循環的包裝產品和物流配送器具替代一次性塑料包裝物。
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藥監局、市廣電局
完成時限:持續推進
(四)電商快遞業。到2020年底,全市郵政快遞及電商配送網點「瘦身膠帶」封裝比例達到90%、循環中轉袋使用率達到95%以上。到2022年底,全市郵政快遞網點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裝袋、編織袋等,循環中轉袋使用率達到100%。到2025年底,全市郵政快遞網點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膠帶。
責任單位:市郵政管理局
完成時限:2020年底、2022年底、2025年底
鼓勵電商、快遞企業優化創新技術、產品和管理模式,減少膠帶纏繞、填充物使用及過度包裝等問題。鼓勵電商、快遞等領域企業創新物流模式,使用可摺疊、可循環的包裝產品和物流配送器具替代一次性塑料包裝物。鼓勵企業採用股權合作、共同注資等方式建設可循環包裝跨平臺運營體系。推動生產企業與電商合作實施商品物流一體化包裝,避免二次包裝。鼓勵快遞企業自主回收廢棄包裝物,多方共建公共回收平臺。
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郵政管理局、市科委
完成時限:持續推進
(五)住宿會展業。全市賓館按照《北京市賓館不得主動提供的一次性用品目錄》要求,不得主動提供六類一次性用品,可通過設置自助購買機、提供續充型洗潔劑等方式提供相關服務。到2025年底,根據實施情況逐步擴大目錄範圍,並將實施範圍擴大至民宿。
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遊局、市城管執法局
完成時限:2020年底、2025年底
本市建成區舉辦的各類展覽、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鼓勵本市各類展覽、展會舉辦方綠色辦展,使用可重複使用的布袋、紙袋等替代不可降解塑膠袋。
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貿促會、市市場監管局
完成時限:2020年底
根據《關於加快推進農用地膜汙染防治的意見》《農用薄膜管理辦法》要求,在全市農村地區推廣使用0.014毫米(含)以上地膜,開展全生物降解地膜試驗示範和農膜殘留檢測,採取以舊換新、經營主體上交、專業組織回收等方式,推進廢舊農膜和農藥、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工作,妥善處理廢棄育苗盤和
節水灌溉材料等農業塑料廢棄物。到2022年底,基本建立政府支持、市場主導的廢舊農膜和農藥、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體系,農膜回收率達到90%以上。
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園林綠化局、市供銷合作總社
完成時限:2022年底
四、加強重點場所重點沿線塑料汙染治理
聚焦本市各體育場館、旅遊景區、文化設施、交通場站等四類重點場所,河道、公路、鐵路、背街小巷等四類重點沿線,協同推動塑料汙染治理。
(一)重點場所。以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為契機,在本市各體育場館、旅遊景區、文化設施、交通場站等四類重點場所結合各自塑料廢棄物的產生特點試點開展外賣餐盒和塑料包裝袋、塑料飲料瓶等塑料廢棄物單獨回收工作,結合垃圾分類設施設置或單獨設置回收設施,探索適宜的回收模式,逐步推廣複製,提高重點場所塑料廢棄物的回收質量和比例。
責任單位:市城市管理委、市體育局、市文化和旅遊局、市交通委
完成時限:持續推進
(二)河道及其沿線。結合本市新一輪推進河長制工作方案制定,將治理塑料汙染納入加強河湖水環境綜合整治範疇,作為「清河岸、清河面、清河底」重要任務。在臨近水源保護區、居民集中區等重點河段沿線持續開展白色汙染治理。強化河道沿線地區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機制,從源頭防止塑料廢棄物汙染水體。
責任單位:市水務局、市城市管理委、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管執法局
完成時限:持續推進
(三)公路沿線。結合本市各區公路沿線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將塑料汙染治理納入治理環境秩序的範疇,重點針對高速公路、城市主幹道等重點路段沿線開展塑料汙染治理,建立完善長效機制。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市城市管理委
完成時限:持續推進
(四)鐵路沿線。完善《關於鐵路沿線環境管理建立「雙段長」制的工作方案》要求,將全市鐵路沿線護網或圍牆內外的塑料汙染治理作為鐵路段長和地方段長的「雙段長」重要工作職責,與清理堆放垃圾、白色汙染等環境綜合整治相結合,加強日常巡查與問題的協調處置,提升鐵路沿線環境景觀水平,消除塑料汙染。
責任單位:市城市管理委、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
完成時限:持續推進
(五)背街小巷。完善《關於在全市推行街巷長制的指導意見》,聚焦中心城區、新城和城鄉結合部等重點地區背街小巷,與落實《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三年(2020-2022年)行動方案》相結合,將塑料汙染治理納入「門前三包」責任制、生活垃圾分類等相關工作。充分發揮各級街巷長作為政府與市民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落實街巷長監督督促、宣傳動員、協調處置職責,有效解決背街小巷塑料汙染,助力整治提升街巷環境。
責任單位:市城市管理委、首都文明辦
完成時限:持續推進
五、開展減塑生活創建
深入落實《綠色生活創建行動總體方案》(發改環資〔2019〕1696號)要求,以節約型機關、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家庭等創建行動為契機,將相關治理要求納入創建評價指標體系,發揮典範引領作用,示範帶動全社會參與塑料汙染治理。
(一)節約型黨政機關創建。全市各級黨政機關單位充分發揮帶頭示範作用,率先實施更加嚴格的塑料製品禁限、替代措施,加大對節能、節水、環保綠色產品以及循環再生辦公用品的政府採購力度,減少一次性中性筆等塑料辦公用品使用。機關單位食堂禁止提供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杯子,各類會議不得主動提供塑料瓶裝飲用水和一次性塑料杯,鼓勵參會人員自帶飲水杯。有關部門將塑料汙染治理相關內容納入《北京市節約型機關創建行動方案》提出的節約型機關創建考核指標,到2022年底,85%以上的市級黨政機關和75%以上的區級黨政機關(處級以上)達到節約型黨政機關創建要求。
責任單位:市機關事務局
完成時限:2022年底
(二)綠色學校創建。將塑料汙染治理相關內容納入本市綠色學校創建的具體方案和指標要求,結合課堂教學及講座、實踐活動將塑料汙染的危害、塑料汙染防治等內容納入課程,提高學生環保意識。全市大中小學以綠色學校創建為契機,積極採購環保、再生等綠色產品,減少學校食堂不可降解塑膠袋和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餐盒的使用,在運動場館、食堂等區域設置單獨的塑料瓶及其他塑料廢棄物回收設施。到2022年底,全市70%以上的學校達到綠色學校創建要求。
責任單位:市教委
完成時限:2022年底
(三)綠色社區創建。將塑料汙染治理相關內容納入本市綠色社區創建具體指標要求。將選擇綠色生活方式、倡導綠色消費、減少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等內容納入社區綠色生活行為公約,倡導社區居民形成減塑生活方式。開展綠色生活主題活動,宣傳塑料汙染治理相關內容。與新時代愛國衛生運動相結合,把塑料廢棄物清理作為組織開展社區清潔行動和重點場所環境提升行動的重點任務。到2022年底,全市60%以上的社區達到綠色社區創建要求。
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城市管理委、市民政局
完成時限:2022年底
(四)綠色家庭創建。深入落實全國婦聯等部門印發的《綠色家庭創建行動方案》,在國家《城鎮綠色家庭創建標準》和《農村綠色家庭創建標準》基礎上,將減少一次性塑料使用等內容納入本市創建標準,到2022年底,全市60%以上的家庭達到創建要求。
將塑料汙染治理工作與本市尋找「首都最美家庭」活動相結合,全市各級婦聯組織倡導全市家庭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將簡約生活綠色消費納入選樹「最美家庭」要求,引導市民從家庭層面減少塑料汙染的產生。
責任單位:市婦聯
完成時限:2022年底
六、形成良好社會風尚
深入貫徹落實相關法律法規,引導市民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踐行行為減塑,形成良好社會風尚。
(一)倡導全民文明健康生活。貫徹《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和《北京市控制吸菸條例》,培養市民良好的公共衛生習慣,減少亂丟菸頭、塑膠袋等廢棄物的不文明行為,開展控煙公益宣傳,將丟棄菸頭的環境危害作為菸草危害宣傳的內容之一。將塑料汙染治理與開展健康北京行動相結合,倡導市民主動減少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
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城管執法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委宣傳部
完成時限:持續推進
(二)加強媒體宣傳輿論監督。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新媒體等渠道,加大對塑料汙染知識和治理工作的宣傳力度,引導公眾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抵制商品過度包裝,重複使用布袋、紙袋替代塑膠袋,將參與塑料汙染治理納入北京市民公共行為文明調查指數,跟蹤評價。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深入宣傳塑料汙染治理典型案例,形成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
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
完成時限:持續推進
七、建立重點用塑單位報告制度
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結合本市實際,建立本市重點用塑單位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和回收狀況報告制度(具體辦法另行制定)。報告制度基本框架是:
(一)報告範圍。先期在市級黨政機關、連鎖超市、郵政快遞、餐飲外賣、電子商務平臺等領域試點建立重點用塑單位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情況報告制度。市級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結合行業發展特點,研究確定重點用塑單位名單並向社會公布。後續根據試點情況,逐步完善報告範圍。
(二)報告內容。重點用塑單位每年應定期向市級行業主管部門提交本單位《年度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和處置情況報告》(以下簡稱《年度報告》),包括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回收處理情況,一次性塑料製品替代、減量方案制定實施情況等內容。
(三)報告審核。市級循環經濟發展綜合管理部門(市發展改革委)、環境汙染防治主管部門(市生態環境局)會同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統一標準、統一要求,對《年度報告》的真實性及重點用塑單位塑料汙染治理工作成效進行審核,審核結果向社會公開。
(四)結果應用。市級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對不履行報告責任的重點用塑單位依法進行處罰。
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機關事務局、市商務局、市郵政管理局、市市場監管局
完成時限:2022年底
八、全面強化科技支撐
充分發揮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優勢,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強化塑料汙染治理的科技支撐。
(一)加強塑料領域科技研發。聚焦可循環可降解關鍵核心技術材料、水體塑料廢棄物及微塑料汙染防治技術、塑料製品及替代材料全生命周期環境影響研究評價、塑料包裝全程可追溯回收體系等關鍵領域重點突破,支持相關創新成果在本市落地轉化,引領全國塑料汙染治理技術創新。
責任單位:市科委、市生態環境局
完成時限:持續推進
(二)加強塑料汙染治理技術推廣。將塑料汙染治理技術產品、綠色包裝解決方案等納入本市年度節能技術(產品)及示範案例的徵集工作,積極推薦優秀創新成果列入國家綠色技術(產品)目錄。在北京冬奧會、城市副中心、大興國際機場、「回天」地區等綠色技術綜合應用示範區,為優秀技術提供應用場景,加大技術產品推廣力度。
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
完成時限:持續推進
(三)建立完善塑料汙染治理標準體系。組織本市餐飲、外賣平臺、批發零售、電商快遞、住宿會展、農業生產等重點用塑行業開展包裝、產品、服務等標準需求研究,鼓勵相關行業協會和企業參與制定企業標準、團體標準、地方標準,將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減量、替代相關理念和要求納入標準,逐步建立完善嚴於國家的標準體系。探索建立本市領跑者制度,樹立重點行業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強度標杆,促進重點用塑單位減少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量、提高回收利用效率。
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郵政管理局、市文化和旅遊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
完成時限:持續推進
九、加強塑料汙染治理領域監督執法
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力度,對存在塑料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行為的企業和對塑料汙染治理工作實施不力的責任主體依法依規進行查處,並通過公開曝光、約談等方式督促整改。加強對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企業的運行管理,確保生活垃圾焚燒設施運行穩定、汙染物達標排放,保障塑料廢棄物能源化利用的高效、環保。
充分發揮12345、12315、12369等平臺的監督作用,認真核實群眾提供線索,對存在違反相關規定使用超薄塑料購物袋、不可降解塑膠袋等行為的企業依法進行處罰。探索實施企業法人守信承諾和失信懲戒,將違規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製品等行為列入失信記錄。
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城市管理委、市市場監管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完成時限:持續推進
十、加強組織推動
塑料汙染治理是一項系統性強、涉及面廣的重大任務,要加強組織領導。建立本市加強塑料汙染治理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把握進度、及時總結,遇重大問題及時向市委、市政府報告;各區政府、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要結合本地實際採取相關工作措施,確保區域內塑料廢棄物源頭減量和塑料汙染治理各項要求落實。
責任單位:市級各相關部門,各區政府、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完成時限:持續推進
將塑料汙染治理工作落實情況作為例行督察內容納入本市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計劃,按照《北京市貫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實施辦法》有關規定,強化督察問責,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落實。
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
完成時限:持續推進
有關部門與專業研究、諮詢機構深入協作,開展全市塑料汙染現狀監測與變化趨勢跟蹤,加強政策實施效果跟蹤評估和國際經驗借鑑,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持續完善政策措施。
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
完成時限:持續推進
注釋:
1. 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
根據《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發改環資〔2020〕1146號),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是指有意添加粒徑小於5毫米的固體塑料顆粒的淋洗類化妝品(如沐浴劑、潔面乳、磨砂膏、洗髮水等)和牙膏、牙粉。
2. 不可降解塑膠袋
根據《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發改環資〔2020〕1146號),不可降解塑膠袋是指商場、超市、藥店、書店、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展會活動等用於盛裝及攜提物品的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不包括基於衛生及食品安全目的,用於盛裝散裝生鮮食品、熟食、麵食等商品的塑料預包裝袋、連卷袋、保鮮袋等。
3. 一次性塑料餐具
根據《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發改環資〔2020〕1146號),一次性塑料餐具是指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刀、叉、勺,不包括預包裝食品使用的一次性塑料餐具。
4. 建成區
根據本市城市建設發展情況,結合塑料汙染治理工作需要,本市建成區範圍包括五環以內區域,郊區新城劃為街道管理的區域,首都國際機場、大興國際機場區域,以及各區根據塑料汙染治理工作實際需要劃定的區域。建成區範圍根據本市城市建設情況適時調整。
5. 塑料連卷袋
塑料連卷袋是指按照國家《日用塑膠袋》(GB/T 24984-2010)標準生產,以樹脂為主要原料的薄膜經熱合或粘合等工藝製成的連卷袋(也稱撕裂袋或點斷袋)、平口塑膠袋等,主要用於盛裝生鮮蔬果、散裝食品等,不包含塑料購物袋。
6. 瘦身膠帶
根據市場監管總局等八部門發布的《關於加強快遞綠色包裝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國市監標技〔2020〕126號)和《快遞封裝用品》(GB/T 16606)等國家標準,以及相關行業主管部門文件要求,「瘦身膠帶」是指寬度小於45mm的膠帶。
7. 一次性塑料用品(賓館用)
即以塑料為主要材料製成的《北京市賓館不得主動提供的一次性用品目錄》(京管發〔2020〕11號)中提出的六類用品,包括牙刷、梳子、浴擦、剃鬚刀、指甲銼、鞋擦等。
8. 四類重點場所
體育場館:即納入市體育局公示的全市公共體育場館和全民健身專項活動場地名單的體育場館、場地,包括綜合運動場館、專項球類場館、遊泳健身館等。
旅遊景區:即納入市文化和旅遊局公示的等級景區名錄的全部1A到5A級旅遊景區。
文化設施:即納入市文化和旅遊局公示的公共圖書館、藝術表演場所、文化館和文化中心等文化場所。
交通場站:指本市範圍內的飛機場、火車站、地鐵站、公交站等公共運輸場站。
9. 一次性中性筆
一次性中性筆是一次性中性墨水原子筆的簡稱,其筆芯、筆桿等大多由塑料製成。
附件2:
《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徵求意見稿)起草說明
一、重要意義
塑料在生產生活中應用廣泛,是重要的基礎材料。不規範生產、使用塑料製品和回收處置塑料廢棄物,會造成能源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加大資源環境壓力。積極應對塑料汙染,事關人民群眾健康,事關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於2020年1月正式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對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工作做出部署。嚴格落實國家有關要求,以高標準、嚴要求、重落實、樹典範的理念強化本市塑料汙染治理,對推動本市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1+1+N」政策體系
塑料汙染治理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工作,本市加快推動建立「1+1+N」的塑料汙染治理政策體系,不斷加強系統性治理。第一個「1」即今年5月1日正式實施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條例明確要求,全市禁止生產、銷售超薄塑膠袋,商品零售場所不得使用超薄塑膠袋、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餐飲和旅館經營單位不得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洗漱用品,並提出了限制商品過度包裝、快遞包裝減量、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要求,為全市塑料汙染治理工作提供了地方法規保障;第二個「1」即此次徵求意見的《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對本市塑料汙染治理目標、任務提出分階段工作計劃,是本市今後一段時期塑料汙染治理的綜合性工作方案;「N」即若干專項工作方案和標準規範,目前已發布7項,包括市市場監管局發布的《關於開展塑膠袋專項整治行動的通知》(京市監辦發〔2020〕32號),市農業農村局發布的《關於印發〈北京市2020年農業投入品廢棄物回收處置工作方案〉的通知》(京政農發〔2020〕55號),市郵政管理局、市商務局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全市電商快遞包裝協同治理工作的通知》(京郵管〔2020〕54號)等。
《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的發布實施將補齊政策體系「最後一塊拼圖」,本市塑料汙染治理「1+1+N」政策體系主骨架將基本建立。
三、《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起草過程
今年2月以來,市發展改革委會同市生態環境局在相關單位大力支持下,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開展了《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調研與起草工作。一是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委託清華大學開展本市塑料汙染治理技術路徑研究,委託北京市工程諮詢有限公司開展本市塑料汙染治理對策研究,委託北京中觀經濟調查有限公司開展本市市民塑料製品使用行為習慣和重點區域塑料汙染治理情況調查,為政策制訂提供了有力的專業和基礎情況支撐;二是廣泛徵詢社會建議,先後召開了餐飲外賣、商超零售、郵政快遞等7個領域行業協會、企業代表及專家座談會,充分吸納重點行業意見建議;三是充分徵求各區和市相關部門意見,《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初稿書面徵求了本市16個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29家市級相關部門意見,相關政策措施得到進一步完善。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
四、《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主要考慮
《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充分考慮本市塑料製品消費型城市特點,充分考慮方便群眾生活,堅持依法治理、標準引領,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施策,堅持科技支撐、創新驅動,堅持多元參與、協同共治。著力抓好「一控、一減、兩促進、三個一批」。「一控」即嚴控塑料廢棄物向環境洩露;「一減」即減少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兩促進」即促進替代技術和替代產品供給、促進塑料廢棄物分類回收和循環利用;三個一批」即禁止限制一批難回收、易洩露的一次性塑料製品生產、銷售和使用;循環推廣一批新型包裝和物流載具,建立健全高效回收體系;協同治理一批塑料汙染突出的重點場所和沿線,建立塑料汙染治理制度體系。
五、《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措施內容
《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提出了三階段目標,有序推進治理工作:第一階段是到2022年,本市塑料汙染治理政策標準體系初步建立,重點領域塑料汙染治理措施全面實施,充分發揮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的示範引領作用;第二階段是到2023年,全市重點行業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強度大幅降低,重點場所、重點沿線塑料汙染基本消除,重點用塑單位報告等基礎性制度基本建立;第三階段是到2025年,塑料汙染治理制度全面建立,科技支撐體系更加完善,低塑生活的良好社會風尚基本形成,努力成為國際超大型城市塑料汙染治理典範。
《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從以下十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一是發揮北京冬奧會在塑料汙染治理方面的示範引領作用。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籌備、舉辦過程中,進一步細化完善塑料汙染治理的具體措施,集中運用新理念、新技術、新產品,引領本市塑料汙染治理工作向國際最高標準看齊。[詳見《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第一條]
二是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嚴格落實國家有關要求,加大監督執法力度。[詳見《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第二條]
三是推動六大重點行業塑料汙染治理。對餐飲業、外賣平臺、批發零售、電商快遞、住宿會展、農業生產等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集中、易向環境洩露的重點領域,分別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治理措施。[詳見《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第三條]
四是加強重點場所重點沿線塑料汙染治理。聚焦體育場館、旅遊景區、文化設施、交通場站等四類重點場所,河道、公路、鐵路、背街小巷等四類沿線,與生活垃圾分類等重點工作相結合,協同推動塑料汙染治理。[詳見《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第四條]
五是開展減塑生活創建。以節約型機關、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家庭等創建行動為契機,將相關治理要求納入創建評價指標體系,示範帶動全社會參與塑料汙染治理。[詳見《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第五條]
六是形成良好社會風尚。貫徹《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北京市控制吸菸條例》,引導市民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踐行行為減塑,形成良好社會風尚。[詳見《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第六條]
七是建立重點用塑單位報告制度。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建立本市重點用塑單位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和回收狀況報告制度。[詳見《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第七條]
八是全面強化科技支撐。加強塑料領域科技研發與技術推廣,完善標準體系,強化塑料汙染治理的科技支撐。[詳見《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第八條]
九是加強塑料汙染治理領域監督執法。加大塑料汙染治理領域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力度,充分發揮12345等平臺的監督作用。[詳見《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第九條]
十是加強組織推動。建立本市加強塑料汙染治理聯席會議制度,將塑料汙染治理納入本市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持續完善政策措施。[詳見《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第十條]
六、需要說明的幾個問題
(一)治理塑料汙染,廣大市民需要做出哪些轉變?
治理塑料汙染,保護生態環境,廣大市民既是綠水青山的守望人,更是擼起袖子加油幹的行動者,讓我們從身邊小事做起,共同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1)按需點餐、厲行節約,若有剩餘或外帶儘量使用自帶餐盒打包,減少一次性餐盒、塑膠袋使用;
(2)點外賣時儘量選擇「無需餐具」,在辦公場所自備餐具、水杯;
(3)旅行住宿自備洗漱用品、拖鞋等;
(4)旅遊聚會隨身攜帶水瓶、吸管,減少一次性塑料餐飲器具使用;
(5)到商場超市購物時儘量自帶可重複使用的購物袋、購物車或其他盛裝器具;
(6)快遞包裝儘量重複利用;
(7)不亂扔塑料飲料瓶、塑膠袋、菸頭和其他塑料垃圾,隨手清理身邊的塑料垃圾,按生活垃圾分類要求投放;
(8)在特殊場合下必須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時,儘量選擇紙基或生物降解製品進行替代。
(二)治理塑料汙染,重點行業需要做出哪些轉變?
商場超市等領域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量大,應嚴格遵守國家塑料汙染治理規定,積極創新業務模式,做好替代品供應,努力為顧客提供綠色和便利的消費體驗。
(1)商場超市:替換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購物袋,減少生鮮果蔬一次性塑料包裝,為消費者提供可重複多次使用的環保布袋和生物降解塑料購物袋等,方便消費者購物,也可提供購物籃、筐租借等多種服務,引導消費者環保購物、綠色消費。
(2)集貿市場:加強和規範使用塑料購物袋,杜絕超薄塑料購物袋的銷售和使用,鼓勵使用生物降解塑料購物袋,建立集貿市場購物袋集中購銷制。
(3)書店:可採用簡易綑紮、牛皮紙包裹等方式替代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
(4)藥店:可採用可重複使用的購物袋或生物降解塑料購物袋等替代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
(5)餐飲企業:可使用免吸管飲料杯替代一次性塑料吸管,採用可重複使用、可清洗消毒的餐具替代一次性塑料餐具,外賣打包服務使用紙質或生物降解塑膠袋,以竹木或生物降解刀、叉、勺替代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6)住宿企業:不再主動提供一次性易耗品,可通過設置自助購買機、提供續充型洗潔劑等方式提供相關服務。
(7)電商快遞企業:可使用生物降解膠帶、生物降解包裝袋替代不可降解塑料包裝物。可使用易回收、可循環、可重複使用的包裝物或物流配送器具。可在網點設立包裝回收設施。
原標題:《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徵求意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