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原標題:生態保護監管指標納入高質量發展考核,實行舉報獎勵制度
將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拓寬資金渠道,重點向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等傾斜。
各地高質量發展的水平如何,今後還要看當地生態保護監管的關鍵性指標。
第一財經記者從生態環境部了解到,根據4日公布的《關於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生態環境部已明確要求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將生態保護監管關鍵指標納入各地高質量發展考核指標體系」,因地制宜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和標準,明確具體任務並組織實施。
對於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等,生態環境部表示將加大監管力度,每三年評估試點建設成效。對於組織工作開展不力的、建設成效下降的、發生重特大生態環境事件的地區,給予警告或撤銷稱號處理。
《意見》提出,實行生態破壞違法行為舉報獎勵制度,鼓勵社會環保組織依法開展環境公益訴訟。鼓勵社會公眾參與生態保護監管。
近年來,各地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通過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等工作,嚴肅查處了各類違法違規行為,推動問題整改和生態修復,侵佔和破壞生態的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國家林草局4日發布的相關數據也顯示,「十三五」以來,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但我國生態保護形勢仍不容樂觀。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司有關負責人4日表示,我國生態環境本底脆弱,生態破壞事件依然時有發生,「大躍進式」造景、違背規律搞保護和修復等「生態形式主義」問題不同程度存在,生態保護形勢依然嚴峻。生態保護監管全過程鏈條有待完善,生態保護監管能力亟待提升。
第一財經記者在多個自然保護區採訪時了解到,目前,我國很大一部分自然保護地監管仍然存在「巡護靠腿、執法靠懟」的問題,保護資金和人員投入嚴重不足。
在琿春東北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關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人員機構編制、經費來源、執法資格、管理體制是保護區多年來一直難以逾越的「四道坎」。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淄博市原山林場黨委書記孫建博此前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國自然保護地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杯水車薪」。全國474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央財政每年投入僅6億元,平均每個保護區僅126萬元。中央財政每年用於24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管理資金僅200萬元,平均每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每年不到1萬元。而地質公園、海洋公園等根本沒有中央財政投入。一些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海洋保護區連界樁、界牌、管理站、巡護站等設施都沒錢建設。
《意見》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生態保護監管法規標準體系,初步建立全國生態監測網絡,提高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能力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引領作用,初步形成與生態保護修復監管相匹配的指導、協調和監督體系,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進一步提升。到2035年,建成與美麗中國目標相適應的現代化生態保護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上述負責人介紹,生態保護監管包括構建完善生態監測網絡、完善生態保護修複評估體系、推進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加強自然保護地監管、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加強生態破壞問題監督和查處力度等重點任務。
「還將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拓寬資金渠道,重點向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等傾斜。」這位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