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綠色底線 助推高質量發展——安徽灣沚區河湖長制試點試出新面貌

2020-12-07 水產養殖網

守住綠色底線 助推高質量發展——安徽灣沚區河湖長制試點試出新面貌

2020-11-30 10:5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水利報        瀏覽量: 754 次 我要評論
記者&nbsp劉祖國&nbsp田靈燕&nbsp通訊員&nbsp程慧卓

  安徽省蕪湖市灣沚區是2020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蕪湖市新城區,總面積670平方公裡,人口35萬人。灣沚區即原蕪湖縣,古稱鳩茲,距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鳩茲,是指鳩鳥雲集、林草繁盛的地方。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近年來灣沚區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昔日江南水鄉的宜人美景愈發難覓。灣沚區順應「綠色發展」的時代要求,及時行動,推動相關治理工作開展,滿足人們對環境修復的美好願望。

  2015年,原蕪湖縣被水利部確定為河湖管護體制機制創新試點縣,開啟了河湖管理實踐探索的新曆程。

  幾年來,灣沚區結合區域實際情況,創新河湖管理模式,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河長制,逐步建立了覆蓋區、鎮、村三級的河湖長管理體制,從「清塘水、淨河水、治汙水」到「水汙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以水生態保護工程為總抓手,不斷強化河湖管理保護機制,全面改善水生態環境,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助推落實生態大保護與區域經濟社會綠色可持續發展「雙贏」的創新道路。

  思路為先&nbsp制度保障

  在花橋鎮紅光村路口的惠民河邊,47歲的方國正忙著巡塘檢查。眼前的一大片水域,是他精心經營的魚塘。說起水產養殖,他可是20多年的老手,經驗豐富。

  「以前餵魚飼料,魚長得快,但水質差,魚質不好,自從實行了保證金制度,我們養殖戶都從廠家買專業飼料餵魚了,雖然產量少了些,但河裡的水清了,環境好了,魚質也精了,味道比原來更鮮。」方國一臉笑意並略帶靦腆,「由於品質優良,捕撈的魚大部分銷往南京、上海等地的高檔餐廳和酒店,能保證送到以後10天還活著。」

  方國所說的保證金制度,是灣沚區河湖長制工作的一項創新做法——水環境獎懲制度。

  灣沚區是典型的魚米之鄉,全區可用水面有6萬餘畝,水產養殖是很多百姓賴以生存的傳統產業,但傳統水產養殖方式對河湖水質影響較大。

  「灣沚區針對傳統的水產養殖業,堅持利益為環境讓步,制定約束性條款,從制度建設上減少對水生態的破壞。」區水務局副局長丁美健介紹。通過對養殖戶的廣泛宣傳與耐心引導,灣沚區在六郎鎮、花橋鎮、陶辛鎮,推行了「種草、投螺、少養、優餵」的健康生態養殖模式,要求發包水面必須種植金魚藻、苦草、輪葉黑藻等淨水植物,水中投放螺螄,投餵優質餌料等。

  每年由鎮河長辦組織對出租水面按照水質檢測合格率、種草覆蓋率、螺螄成活率、水體能見度等一系列指標進行考核,並對考核合格的給予獎勵。獎勵資金由兩塊組成,一塊為固定獎勵資金,從出租底價中拿出每年一畝100元作為獎勵資金;另一塊為競價增量部分,該部分全部作為水環境增量獎勵資金。承租期內分兩次發放水環境獎勵資金,第一次為前兩年水環境連續考核合格的,第二次為後三年連續考核合格的。對水體檢測不合格的,汙染嚴重、不服從生態管理的,出租方有權提前中止水面租賃合同。

  同時,灣沚區還完善了信訪舉報和失信黑名單制度。在鎮村政務公開欄、人員密集的交通路口設立水環境汙染舉報電話和信箱,確定專人受理信訪舉報,實行凡報必查。對造成嚴重大面積水汙染的水面養殖戶,鎮政府將依法收回水面經營權,並將該養殖戶列入水面招標投標失信黑名單,今後將失去本鎮範圍內水面經營權的競租資格。

  水環境獎懲制度的實施,引發了由外而內的一系列良性反應。看到身邊河湖的巨大變化,養殖戶從一開始的牴觸漸漸變成了心理上的接受和支持。

  實踐充分證明,任何一項創新工作的推動,思路是先導,制度是保障。

  河湖長制工作開展以來,灣沚區確立了「防先於治、內重於外」梯度推進全域治理的可持續治水思路。2016年,原蕪湖縣委和縣政府將「以河長制為抓手,治理保護水生態工程」作為全縣「十大工程」之一、人大會「一號議案」,強力推進河湖長制工作。2017年,升級版河長制工作推進,對縣域內20畝面積以上的613口塘壩和375條長度在1公裡以上的河湖溝渠全面實行河長制。2018年,將縣域內所有水體全部納入管理範圍,實現岸上、水面、流域、河湖內外河湖長制全覆蓋。

  灣沚區從制度建設上下足了工夫,先後制定了縣、鎮兩級河長會議制度,工作督察制度,河長巡河、河長制工作考核細則、信息共享等制度。各地制定具體的年度實施計劃和行動方案,形成責任、協調、督導、評價、執法、考評等六大工作機制,將全面推進河長制工作納入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壓實責任。

  有的放矢&nbsp消除死角

  陶辛鎮上水村是有著千年歷史傳承的水鄉小村,戴海水是村裡的民間河長。河長制推行後,老戴和保潔員每天都要挨家挨戶上門宣傳,制止村民向溝渠內丟棄垃圾。如今,凡是到溝渠進行洗滌的人,事先都會帶一個水桶,只在桶內清洗,然後撈出沉澱物倒進垃圾箱,最後將汙水倒入淨化池。

  這個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就習慣了順手在家門口洗拖把、刷便器的村民,哪能說改就改。「我們就自己動手,水,我們幫你打,髒水、垃圾,我們幫你倒,久而久之,誰都不好意思了。」回想起那些場景,老戴還有些激動。村民的意識增強後,老戴他們再出實招,通知村民召開會議,規定誰家附近有垃圾、誰家門前的溝渠裡有漂浮物,誰就負責清理。

  據上水村第一書記董躍進介紹,村裡專門編制了水生態修複方案,以徹底整治村內水系;發動鄉賢、村民籌資籌勞修建了一條1500米的生態溝渠,將環村繞流的夾河與有著600畝水面的宗潭水系連接起來,依據地勢,保持生態水位;流水不腐,在水渠上建設了微動力生態補水泵站,雨季自然流,低水補水流,使水連起來、活起來、用起來,當地因水而興,百姓因水而富。村裡還在水體中栽植景觀荷花及其他水生植物,放養了5000隻烏龜和甲魚苗以及1.5噸各種貝類,形成良性水生態系統。

  據多部門抽檢數據顯示,上水村現今水質已穩定在Ⅲ類以上。走進上水村,臨水而建的民居白牆黛瓦,水面上亭臺樓榭優雅別致,水裡的魚群自由嬉戲,岸邊的美人蕉、菖蒲鬱鬱蔥蔥,一片生機盎然。「每家都有個親水平臺,早晨鳥語花香,晚上蛙聲一片。」董躍進掩飾不住內心的驕傲。

  如今的上水村,不僅是省級美麗鄉村示範點和鄉村旅遊示範村,也是蕪湖市「水美鄉村,美在心裡」農村水環境治理與水生態修復的一張亮麗名片,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

  在灣沚區,像這樣出實招保護身邊水環境的村子比比皆是。

  河長制實施以來,按照「以塊為主、屬地負責」的原則,灣沚區建立了區、鎮、村三級河長體系,目前,共設區級河長9名、鎮級河長51名、村級河長145人、管護員512名,設立區、鎮、村三級河長公示牌1455塊。縣河長辦與「三水共治」辦公室合署辦公,水務、生態環境、農業農村、城市管理、住建等成員單位各安排一名河長聯絡員。2018年6月,設立湖長31名,對納入湖泊名錄的8個湖全部建立了湖長組織體系。

  「各鎮講求實效,根據鎮情實際創新工作方法。比如,花橋鎮探索了『微信群』工作管理制度,紅楊鎮探索了『網格化』管理模式,六郎鎮探索了『全覆蓋』管理方式&nbsp。」縣河長辦工作人員鍾華偉如數家珍。

  紅楊鎮按照「界線清晰、任務適當、責任明確、便於考核」的原則,以河湖長制管轄水域數量為基礎,以村(居)一線河長分片範圍為依據,同時結合文明創建網格劃分現狀,將全鎮分為113個網格,具體每村(居)按照區域大小分為4~9個不等網格。各級河長負責監督巡查各自管轄的網格,每個網格配備一名管護員。鎮河長辦安排專人對各個網格內的河湖渠塘進行實地勘察,拍攝照片,掌握河湖渠塘的原貌,排查周邊的汙染源,並將信息登記造冊,建立檔案,形成「一河一檔」。同時根據存在的問題逐條提出了治理方案,明確了治理的具體措施和年度目標,形成「一河一策」。

  在花橋鎮,鎮村河長、各村巡管員發現問題第一時間上傳至微信群,鎮河長辦及時調度、布置,安排相關部門、村居進行整改,並將整改後圖片發至微信群,做到前後有對比、整改有痕跡。

  制定河湖名錄,建立「一河一檔」,編制「一河一策」,因策促實,對症下藥。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有效措施,轉化成灣沚區河湖治理的強大動能,讓河湖煥發出新的活力。

  水岸聯動&nbsp河清岸綠

  建設幸福河湖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上下遊、左右岸、不同行政區域和行業,必須統籌兼顧、系統施策。

  灣沚區委和區政府審時度勢,認為作為從農業縣發展起來的工業區,全區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快速發展,工業廢氣、廢水、固體廢物排放問題與化肥、農藥、農膜等的殘留汙染問題突出,不僅對區域生態環境造成了汙染,也給長江生態帶來了破壞性影響。

  面對嚴峻形勢,灣沚區充分發揮河湖長的作用,實行水岸聯動,從「水裡的問題」溯源岸上的「根」,從根源上徹底解決汙染,全面推進水質檢測、畜禽禁養、水系連通、黃砂禁採、河湖岸線綠化美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具體工作。

  在一份階段總結報告上,一項項數據折射出灣沚區開展水岸聯動付出的努力:建立了「戶分、村收、鎮運、區處理」的四級生活垃圾轉運模式,全境推行垃圾分類處理,已累計處理農村生活垃圾10萬餘噸;關閉畜禽養殖場200餘個,拆除130餘個,面積5.6萬平方米;推進農村改廁工作,共計完成6849座改廁任務;清理積存垃圾及水面漂浮物3860餘噸,實施綠化提升7萬平方米,植樹造林及四旁綠化提升4.5萬畝;更新改造小型泵站2430千瓦、加固新建小型水閘10座、改造中小灌區1萬畝、擴挖塘壩255口、整治河溝30條86公裡、清理地膜1.4萬畝70餘噸;9個建制村計劃實施農村環境汙水綜合整治,新增綠化提升節點8處、面積近5萬平方米;完成青弋江等重要河道「固廢」排查和整治工作,並經水利部、生態環境部現場查看,全部銷號;投入300萬元,對城關灣沚段漁船開展遷移清理工作;加大對河道非法採砂治理、涉河工程管理力度,嚴打非法偷採黃砂,7人被採取刑事措施,5人被追究刑事責任。各級河湖長累計巡河4000餘次9萬餘公裡,出動執法人員1000餘人次;拆除河道矮圍50餘處,清除河道攔網、迷魂陣、攔河罾212處,累計8800平方米;開展電力捕魚專項整治行動工作,處罰電力捕魚案件10餘起……

  「強化日常管理體系建設、加大巡查監督力度、積極引導和鼓勵公眾參與……區財政每年預算安排2000萬元河湖長制專項資金。」鍾華偉說,「『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好則發展好』的意識已經慢慢樹立起來,灣沚區的水正在變得越來越清澈。」

  在青弋江烏鳳灘邊,防洪保安三期工程所在地,新建的親水平臺寬闊平坦,一邊清水悠悠緩緩流淌,一邊花草植被景色怡人,三三兩兩的人們悠閒地漫步岸邊,遠處一道長長的防洪牆將道路的喧囂隔斷,牆內一片高大的樹木挺拔聳立,鬱鬱蔥蔥。這是灣沚區正在開展的示範河湖建設初步成果。

  灣沚區示範河湖建設工作於今年年初啟動,擬用一年時間,通過實施系統治理和綜合治理,實現「防洪保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宣居水環境」的目標,形成治水效果明顯、管護機制完善、可複製可推廣的典型案例,為全省河湖管理及河湖長制工作的持續推進提供樣板。

  融合發展&nbsp倉實業興

  距離城區9公裡的陶辛鎮,有一個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陶辛水韻」景區。主景區由三個小島組成,景區景觀以荷花為主,種植荷花面積近千畝,各類景觀荷花500餘種。

  時值夏末,成片的荷塘裡,碧綠的荷葉鋪滿湖面。亭亭玉立的荷花,仰著或粉紅或潔白的笑臉,和頂著滿頭鮮嫩蓮子的蓮蓬一起,散發出陣陣清香。宋代詩人楊萬裡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場景躍然眼前。

  令人讚嘆的是,這滿塘荷花不僅是怡人的美景,更是生態的載體、經濟的支撐。

  「與種水稻相比,種植荷花不僅不破壞水系,更保護水質,而且管理成本低,百姓收益好,比種水稻每畝增加2000元~3000元利潤。」陶辛鎮副鎮長汪洋指著身邊一朵白色荷花說,「我們培育了很多品種,最大程度開發了各類品種的觀賞和食用價值,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蓮子產業鏈。」

  據介紹,荷葉可以加工成荷葉茶,鮮荷花和蓮蓬可以直接採摘售賣,鮮蓮子還可以加工成幹蓮子。

  灣沚區把河湖長制工作與鄉村振興等工作結合起來,找到生態大保護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點,讓群眾實實在在享受到經濟轉型發展的紅利。

  據史書記載,陶辛圩築於北宋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系東晉時期田園詩派詩人陶淵明的後裔,率眾築堤圍墾而成。這一千年古圩內,溝溝相通、渠渠相連,貫穿整個水利風景區,呈「井字」形分布,長度累計百餘公裡。在人類與洪水的抗爭史上,陶辛圩千年未曾潰決,被當地百姓譽為「鐵圩」。景區建有4座泵站、5座涵閘、246條渠道、116座橋梁。千百年來,該水利工程體系依然發揮著水利、旅遊、運輸等多重功能,澤被圩內數萬民眾,是重要的水文化遺產。

  如今,陶辛水韻水利風景區已躋身國家水利風景區。2020年,區政府藉助國家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機遇,集中力量整治水環境,打造精品旅遊線路,做活山水文章,「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的目標越來越近。

  在北陶村村口有一座漂亮的兩層小樓,門前廊道彎彎,河水清清,綠草蔭蔭。這是陶寶賢一家人經營的「多彩池塘」農家樂。幾年前,陶寶賢還是村裡的困難戶,在政府扶持下,開起了農家樂。隨著遊人越來越多,日子也越來越紅火。

  「今年剛剛新建了房子,雖然受疫情影響,經營狀況沒有往常好,但不影響信心,這麼好的環境,不愁沒人來。」陶寶賢說。

  據村委會主任陶文明介紹,該村共76戶,目前開了9家農家樂。隨著河湖長制的推進,經過幾年的系統治理,村裡環境變好了,村莊更美了,加上道路拓寬、綠化、美化、亮化等基礎工程加快實施,六郎鎮將發展方向轉向了休閒旅遊業,一些村民利用自家洋樓開起了鄉村民宿,農家樂的招牌也立起來了。

  「現在村裡人均年收入能達到3.8萬元。」陶文明開心地說。

  據史料記載,蕪湖在南唐時即「樓臺森列,煙火萬家」,已是繁華的市鎮。宋代興商建市,元明時期「十裡長街、百貨鹹集、市聲若潮」,明代時期蕪湖港開闢,清代時期形成巨大的米業市場,為「四大米市」之首。

  「2020年,蕪湖縣成功『撤縣設區』,嶄新的灣沚區響亮提出努力建設安徽高質量發展樣板區奮鬥目標。綠色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真正做到相輔相成、融為一體,『生態大保護』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做長做久、做深做細,區域發展才能守住綠色底線,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丁美健堅定地說。

  如今在灣沚區,綠色發展的音符四處迴蕩,江南水鄉的美景重現身邊,村民腰裡的錢包越來越鼓,臉上的笑意越來越濃。(出處:中國水利報)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中國水利報:守住綠色底線 助推高質量發展——安徽灣沚區河湖長制...
    守住綠色底線 助推高質量發展  ——安徽灣沚區河湖長制試點試出新面貌  □記者 劉祖國 田靈燕 通訊員 程慧卓  安徽省蕪湖市灣沚區是2020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蕪湖市新城區,總面積670平方公裡,人口35萬人。
  • 煙臺推動河長制湖長制向全面見效轉變 河流生態環境發生明顯變化
    美麗的蜆河河畔(資料片)2020年12月30日,首批省級美麗示範河湖名單出爐,煙臺12條河湖獲此殊榮。消息傳來,一片歡慶。這是我市河長制湖長制從全面建立到全面見效轉變的一個顯著成果。兩位總河長的足跡,就是我市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推進河湖治理的縮影。我市將河湖管理和保護工作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從最早的河流生態環境沒人管,到河長制湖長制有名有實有能,煙臺一路走來,發生了看得見的變化。2020年,市委、市政府先後召開市級總河長會議等,專題研究年度重點工作。市級總河長籤發第5號、6號總河長令,對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等作出具體部署。
  • 萬鼎調研民營企業發展和河湖長制工作 助推企業做大做強做優 打造...
    本報訊(記者 但超)1月3日,市委副書記、代市長萬鼎先後前往金牛鎮、靈鄉鎮和陳貴鎮,實地調研民營企業發展、河湖長制等工作。  萬鼎一行先後前往金牛鎮林豐藍莓莊園和帝豪達服飾公司,深入藍莓生產基地和服飾製作車間,詳細詢問了解生產流程和年產量、銷售利潤等情況。
  • 河長制、湖長制工作實施情況
    自我市全面實行河長制湖長制以來,各級河(湖)長積極履職盡責,市河長制辦公室會同有關單位,嚴格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不斷加大工作力度,持續提升河湖管護水平,全市河長制湖長制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 福建省水利廳副廳長陳水樹一行來莆田調研河湖長制工作
    8月28日,福建省水利廳副廳長陳水樹一行走進莆田,現場調研、指導莆田市河湖長制工作,並觀看智慧河長綜合管理平臺演示。陳水樹一行聽取莆田市河湖長制工作匯報陳水樹一行查看莆田市智慧河長綜合管理平臺當天上午,莆田市水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蔡開國向調研團匯報了莆田市河湖長制的開展情況,並從高站位創建、高層次研合、高標準試點、高質量建設、高強度保障五個方面介紹了莆田市幸福河湖創建工作。
  • 江蘇淮安:「河長制」一攬子改革打響全域生態河湖品牌
    望著家門口流過的村中心河,60歲的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黃集街道仇石村村民仇應根露出了笑容。近年來,淮安水利改革向全面縱深推進,水安全保障能力不斷提升,依法治水全面升級,特別是全面推行河湖長制以來,淮安創新「一河長兩助理」「三長一體」「民間河長」「樣本河道」等一攬子舉措,打造全域生態美麗幸福河湖品牌。
  • 湖長制標準化試點工作到底如何實施?跟著紹興的湖長去巡湖!
    村級湖長——紹興市越城區迪蕩街道塘灣村黨總支書記董紅明開始巡湖,他走走停停,在撥開水草取水樣時,驚動了嬉戲的白鷺……紹興是全國首個發布湖長制地方標準的城市,今年湖長制標準化試點項目順利通過省級驗收,共梳理出省級標準、試點標準、地方標準等147項,構建了具有紹興特色的河(湖)長制省級標準化體系,並為「浙江標準」提供參考。
  • 政務百科丨名詞解釋之「河長制」
    2016年12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指出全面推行「河長制」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是解決我國複雜水問題、維護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措施,是完善水治理體系、保障國家水安全的制度創新。「河長制」開始在全國推行。
  • 河湖清親兩岸綠
    ■ 河湖是大地之脈,不僅滿足著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需要,還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綠色是生態文明的主色調,也是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  ■ 打造「河湖清親兩岸綠」的良好生態,是一項系統工程,須扛起時代使命,統籌兼顧、系統施策,做綠色發展堅定的實踐者、有力的行動者。
  • 博州全面推進河(湖)長制工作及艾比湖管護工作情況匯報
    近年來,由於全球氣候變暖、乾旱加劇、降水減少,入湖水量減少,導致湖面萎縮。二、河(湖)長制工作開展情況博州黨委、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河湖管理工作,把全面推行河(湖)長製作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堅定堅決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部署要求,將推行河(湖)長制納入黨政「一把手」工程,堅持統籌聯動、綜合施策,認真履職、主動作為,著力推動河(湖)長制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 全市河長制暨林長制工作會議召開
    全市河長制、林長制推進以來,河湖水質環境明顯改善,林木覆蓋率逐步提升,全市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在全省率先探索「無人機+信息化」巡河,建成泰州唯一的江蘇省水行政執法長江泰州泰興執法基地,國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和優Ⅲ比例均達100%,85%以上農村河道實現暢流活水。
  • 蚌埠新語彙——河湖清親兩岸綠
    ■河湖是大地之脈,不僅滿足著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需要,還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綠色是生態文明的主色調,也是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 ■打造「河湖清親兩岸綠」的良好生態,是一項系統工程,須扛起時代使命,統籌兼顧、系統施策,做綠色發展堅定的實踐者、有力的行動者。
  • 南寧青秀區推動河湖長制從「有名」到「有實」
    一年多前,這一帶的水面幾乎被瘋長的水葫蘆遮蓋;經過城區相關部門大力治理,青龍江恢復了「水清、岸綠、河暢、景美」,成為當地居民親水休閒的好去處。「重見天日」的不只是青龍江。據青秀區河長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該區先後集中清理青龍江、馬巒江、南陽河等河流水葫蘆20次,累計清理水葫蘆約743噸,轄區內所有河段水葫蘆已基本「清剿」完畢。
  • 關注|蘭州市開啟「大數據+河長制」河湖生態管理新模式
    關注|蘭州市開啟「大數據+河長制」河湖生態管理新模式 2021-01-06 16: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甘肅蘭州:開啟「大數據 河長制」河湖生態管理新模式
    人民網蘭州1月7日電(魏怡)據蘭州市水務局消息,蘭州市水務局按照甘肅省委、省政府和蘭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全面加強蘭州市河湖管理保護工作,充分利用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立基於四級河長體系的蘭州市河湖長制信息管理平臺,構建蘭州市水資源信息融合與監管應用,開展跨部門河湖治理業務協同聯動
  • 防城港丨創新生態環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生態環境保護也可以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的人居環境供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底線在哪兒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底線在哪兒——訪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總工程師王夏暉研究員  編者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其中,「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等新提法與表述引起了業界專家和社會公眾的高度關注和熱烈討論。
  • 福建省水利廳領導到莆田調研河湖長制工作這樣要求
    8月27-28日,省河長辦專職副主任、省水利廳副廳長陳水樹帶領廳監督處、河湖處同志,到莆田市開展河湖長制有關工作調研,市縣河長辦、水利局負責同志參加。 調研組聽取了莆田市河湖長制工作情況匯報;觀看了智慧河長綜合管理平臺演示;實地察看了木蘭溪、綬溪、東圳水庫
  • 壽寧:劉增康副縣長開展壽泰溪流域河湖長制巡查工作
    6月18日壽泰溪流域河湖長劉增康副縣長到犀溪鎮武溪村開展壽泰溪流域河湖長制巡查工作。劉增康副縣長對武溪村乾坪段沿路查看河岸環境衛生、河流水質狀況、河長制公示牌等,詳細了解了關於武溪村河道周邊汙水排放、垃圾丟棄等治理工作情況後,充分肯定了武溪段的日常管護工作。同時也指出存在的問題,要求限時整改。
  • 關於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先進評選表彰擬推薦對象的公示
    根據《省水利廳關於組織做好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先進評選表彰推薦工作的通知》(鄂水利函〔2020〕535 號)要求,按照自下而上、逐級推薦、民主擇優的原則,現將我市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先進評選表彰推薦對象名單公示如下:一、先進集體(1個):擬報武穴市水利和湖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