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迪蕩湖 柴敏初/攝
早上,太陽懶洋洋地從東方升起,緩緩地拉開紹興迪蕩湖上朦朧的面紗,碧綠的湖水盡收眼底。村級湖長——紹興市越城區迪蕩街道塘灣村黨總支書記董紅明開始巡湖,他走走停停,在撥開水草取水樣時,驚動了嬉戲的白鷺……
紹興是全國首個發布湖長制地方標準的城市,今年湖長制標準化試點項目順利通過省級驗收,共梳理出省級標準、試點標準、地方標準等147項,構建了具有紹興特色的河(湖)長制省級標準化體系,並為「浙江標準」提供參考。
湖長制標準化試點工作主要在迪蕩湖進行
該項工作到底如何實施?
跟著迪蕩湖的湖長巡湖,一探究竟!
點點APP,明確工作清單
《湖長制工作規範地方標準》對各級湖長的工作職責和內容、工作任務、巡查要求等都作出了相應的規定。迪蕩湖是全市重點湖(庫),實行市、縣(區)、鎮(街道)、村四級湖長制,記者首先跟著村級湖長董紅明進行陸上巡湖。
早上7時半,記者如約來到紹興迪蕩湖蓮花閣門口。「我已經巡湖半個小時了,你們得跟緊啊,否則完不成任務了。」董紅明點開手機裡的「河長通」APP查看湖長制巡湖地圖說。
召開「湖長制」工作會議、制定「一湖一策」治理方案、日常巡查管護,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董紅明一邊走一邊向記者介紹標準化試點明確了作為村級湖長的各項工作清單,「該做什麼,怎麼做,都有細則,不會像沒有標準化時那樣摸著石頭過河。」
迪蕩湖公園佔地面積約3700畝,其中水域面積為1700畝,是紹興水城景觀典型的「城中湖」。「大圈5公裡,小圈3公裡。」2015年10月,董紅明就開始巡湖,到如今已整整5年。湖邊的127個雨水井和7個汙水提升泵,他不僅熟記在心,還對它們進行一一編號,以方便檢查。
巡湖隊伍不僅要觀察湖面水質,還要對環湖步道、綠化草坪、景觀設施以及檢測設備等一一檢查,順便帶走從湖中和湖岸撿到的垃圾。董紅明說,幾年下來,自己眼睛練就了「掃描儀」功能,各個雨水井、各個水質斷面,仔細觀察後,基本能判斷有沒有出現異常。
跟隨著他的腳步,記者來到環湖一號橋旁,附近有幾個工地在施工,這裡是迪蕩湖重要的水質監測斷面,也是巡湖的重點。就在今年上半年,迪蕩湖沿岸一工地的岸邊石塊發生了破損,導致部分泥漿水流入了湖中。「水面有色差,我馬上判斷水面出現異常。」董紅明立即向上級湖長和迪蕩街道反映了問題,不到2小時,該問題就得到了妥善處理。
環湖一號橋斷面無異常,董紅明拍照上傳。半個小時,巡湖1.5公裡,看了25個雨水井和2個汙水提升泵,還在湖岸和湖水中撿了大半袋垃圾袋。董紅明就此結束了早上的巡湖工作,用礦泉水瓶取完水樣,趕著送到檢測點。
「水陸空」聯合值守,排查無死角
「迪蕩湖周邊34個住宅小區、269家『六小行業』、377個排水口,湖長的巡湖標準模式實行拉網式摸排,並制定了『一湖一策』的治理方法,進行水陸空聯合值守,巡湖720°,目標沒有死角。」紹興市治水辦(河湖長辦)專職副主任孫炎松說。
上午9時,記者跟隨越城區迪蕩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柴永祥和迪蕩街道治水辦工作人員坐上巡邏遊艇,開始了「水上巡湖」。
遊艇開得很慢,行至迪蕩湖的中心,柴永祥介紹了起來:「湖中設有自動檢測設備,每日的數據都會通過系統,智能化地傳輸到迪蕩湖水質監測中心大屏,湖水指標一旦發生異常,檢測設備就會發出警報,後臺工作人員收到消息後,立刻進行四級聯動,進行閉環式處置。」
開遊艇的師傅樊偉康說,遊客乘坐遊艇,大概10分鐘便能逛完一圈。但是,為了把湖面上每一個角落都巡查一遍,記者花了40分鐘,一邊觀察水面,一邊拍照,遊艇一直晃動著,我們的攝影記者開始暈船。
中午12時,正是餐飲最為忙碌的時候。迪蕩湖周邊,有110多家大大小小的餐飲店,若是其汙水管道和廢水管道沒有按要求鋪設而直接排到迪蕩湖,後果不堪設想。
董紅明和越城區綜合行政執法迪蕩中隊決定臨時到迪蕩湖湖泮酒店後廚進行聯合檢查。董紅明和隊員蔡忠波進入酒店後廚,搬開地上堆放的蔬菜,露出了一條狹長的排水溝,他們仔細查看是否存在積水。「沒有積水,就說明排水管道沒有堵塞,不存在隱患。」蔡忠波解釋道,如果發現問題,就會進行相應的處罰和責令限期整改。
董紅明告訴記者,除了岸上和水上巡湖,迪蕩街道治水辦的無人機也會定時進行空中巡邏。
除了四級湖長,相關工作人員還實行聯合巡湖,協調解決湖泊水質問題,確保湖(庫)汙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資源保護、岸線管護、水生態修復、水環境執法等任務有效完成。通過湖長制的拉網式摸排後,目前,越城區對排查的87個問題實行清單式銷號管理,處置率100%。
志願當湖長,守護省級「美麗河湖」
「在湖長制標準中有一條,鼓勵設置民間湖長,各地可根據需要,自行設置各類民間湖長,參與湖(庫)監督與管理工作。在迪蕩湖就有一群紅色的身影,他們像衛士一樣保護著迪蕩湖的美。」董紅明說。
「報告,我已就位。」傍晚時分,身穿紅色馬甲的志願者張高牛今年72歲,住在迪蕩湖附近龍驤園小區,是塘灣村村民。
民間湖長志願者有20多位,每天不定時地出現在迪蕩湖。「只要我們一有空,就會來這裡,拍一些照片和視頻,共享到微信群。為此,我還專門學會了微信群發消息。」張高牛告訴記者,他從小喝迪蕩湖的水長大,這些年,他就是迪蕩湖美麗蛻變的見證者。
湖長們不管颳風下雨,都在守護著這片美麗的湖域。2018年起,迪蕩湖作為紹興市河(湖)長制標準化試點,經過大家的不斷努力,水質穩定在Ⅱ-Ⅲ類水,去年,它還被評為浙江省省級「美麗河湖」。
紹興總水域面積642平方公裡,紹興的湖(庫)數量巨大,足有3382個,紹興市共有近4000名湖長,實現了湖(庫)全覆蓋。湖(庫)不僅是全市人民的飲用水主要水源地,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生態之源。
「在全市範圍內全面推行『湖長制』,有利於鞏固『五水共治』成果,強化源頭治理;有利於增強公眾治水工作獲得感,提升治水工作自覺性;有利於更好發揮湖(庫)對河流水質提升、鄉村美麗經濟打造等自然生態和社會經濟功能。」孫炎松介紹,湖長履職考核工作納入各地湖長制考核體系,考核結果作為地方黨政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實行水域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對造成水域面積萎縮、水體惡化、生態功能退化等生態環境損害的,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追究相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
來源 | 浙江日報 記者 苗麗娜 幹婧 王嘯天
原標題:《湖長制標準化試點工作到底如何實施?跟著紹興的湖長去巡湖!》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