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至暗歐美,老人清除計劃正在進行

2021-01-09 騰訊網

策劃:吳少劍

最近我在網上,看到了這麼一個視頻,講的是西班牙疫情嚴重,西班牙老人得不到政府和醫院的幫助,只能上網發視頻求助。

但視頻背後,為什麼政府會放棄老人,卻沒有細說?不解的我展開了研究之後,卻發現了另一個更為絕望的故事……

厄運有一千種捷徑要強迫人們接受它不可理解的意志。

而現在,全世界人民的意志正在接受疫情最為嚴酷的拷打。

截至4月2日,在中國、韓國的疫情有效控制之後,歐美兩大地區感染人數卻開始迅速增長,政府的組織管理能力已經到達了極限。

黃色的為確診人群分布,綠色的為新冠死亡人群分布,歐洲已經一片潰爛

據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截至4月3日5:58,美國感染人數已經達到了213220人,增長速度指數化,一路飆升。

為什麼如此嚴重?因為醫療資源極度缺乏。

據威斯康星大學研究統計,到4月21日,美國醫療物資的短缺,將達到頂峰,預計短缺64,000張病床和19,000臺呼吸機。

要是這個缺口無法滿足,那麼,據華盛頓大學的流行病學家預測,在未來四個月,將有80,000多美國人死於新型冠狀病毒。

據預測,到了4月15日,美國每天將因新冠病毒而死亡2644人

美國尚且如此,歐洲更是一片狼藉,徹底成為了這次疫情的暴風眼。

現在全球新增病例中,歐美佔據了主要部分

如果這些數據不呈現上來,你會以為美國人搶手紙、囤槍枝、在陽臺健身、對唱情歌,是他們的抗疫常態。

疫情肆虐、醫療容量有限,所以,平時在知乎討論甚歡的「火車要撞死1個人還是撞死100個人」的道德困境,就此擺在了歐美政府面前。

討論起來很簡單,但選擇起來十分殘酷。

如果我告訴你,即將被「撞死」的那一個人,是老人呢?

現在,最容易死亡的老人,在歐美被自動篩成了累贅,優先成為了被拋棄的一群人。

我以前看過一部電影,叫《人類清除計劃》,大致講的是未來的美國為了讓人民發洩負面情緒,特地選了一天,讓人們從晚上7點到第二天早上7點進行自由殺戮,不用負擔法律責任,結果,被殺戮的大多數是窮人。

但我沒想到的是,電影裡才會出現的場景,現在卻出現在了歐美。

現在,拋棄老人、優先治療年輕人,似乎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

新冠病毒對20-29歲的成年人來說,致死率很低,只有0.9%,但對80歲以上的老人來說,高達18%

3月20日,西班牙巴塞隆納瓦德赫布輪醫院內部文件表示,呼吸機等插管治療手段,應該優先救治年輕人,80歲以上的患者可以使用次一點的治療手段。

西班牙部分醫院決定實行「分級治療」,即60歲以上重症患者不進ICU,優先救治存活率高的患者,就是年輕人。

3月23日,烏克蘭衛生部長提出國家應把有限防疫財力投入到65歲以下的公民身上,而非老人身上。

3月26日,美國德克薩斯副州長丹·派屈克Dan Patrick則表示,「老年人是社會的負擔,國家經濟比老年人生命更重要」。

新冠病毒讓川普和丹·派屈克準備放棄老年人

3月27日,美國阿拉巴馬州出臺防疫指南,指出:「嚴重智能障礙、晚期痴呆、植物人可能不適合獲得呼吸機支持。」

在多國政府的「共同努力」之下,原本只能在《人類清除計劃》出現的場景,現在卻出現在了現實中。

老人在醫學救治上被放棄,只是殘酷一景,有的老人現在正面臨著疫情下的社會性死亡。

現在情況是,疫情愈發嚴重後,伴隨而來的是人們的恐慌搶購潮,超市一搶而空,猶如群蝗過境,有的婦女甚至能為了一卷衛生紙大打出手。

但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能去超市搶奪物資的,往往是體能屬於巔峰期的中青年人,很少會有老年人出現在短跑式的搶購隊伍中。

在谷歌、twitter、reddit上搜索「old people empty shelves」(老人和空貨架)後,你看到的結果可能會大跌眼鏡。

面對年輕人一搶而空的貨架,老人無從下手

另外,由於老人們都得在家裡自我隔離,他們也無法再去咖啡館、日託場所、社區中心、禮拜場所等場所進行日常社交(COVID-19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isolating the elderly),正在社會性死亡。

2020年3月14日,一位挨著窗戶的義大利老人

可能你覺得養老院是孤獨老人們最後的避風港吧,既有護工照顧,又有老夥伴兒們聊天,但很抱歉,你想錯了。

在美國,養老院是疫情高度爆發區,在美國東部和西北部,都出現了大型的養老院集體感染事件。

在華盛頓州的Kirkland養老院,就有三分之二的老人和47名員工感染新冠病毒,37人死亡。

而在3月26日,美國新澤西州,聖約瑟夫養老院爆發新冠疫情,94人或全部感染。

新澤西的疫情暴發區

而在4月1日,洛杉磯已累積有11家養老院爆發新冠疫情,每家養老院至少有三人感染病毒。一家養老院護工表示,因為養老院不發放口罩,只能讓疫情更加嚴重。

所以,串聯起來呈現在地圖上,就是美國疫情最嚴重的左上角右上角兩塊區域,也是養老院新冠病毒爆發的高發區。

而據BBC3月23日報導,西班牙軍隊在部分養老院中發現,一些老人在養老院被徹底遺棄,活活死在了床上,有的護工害怕被傳染,乾脆直接逃離養老院了。

這就是許多歐美老年人的現狀,政府不重視、社會在遺棄。

可能你會覺得,社會上應該很憤懣不平,但恰恰相反,在推特上,迎來的是年輕人們的徹底狂歡。

在英語世界裡,1946-1964年出生的這一輩人,56歲到74歲被叫做boomer(二戰後出生的一波嬰兒潮),也被廣泛用來代稱老人們。

但因為老人們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病死率高,而年輕人們病死率極低,所以年輕人開始了徹底的狂歡。

就當川普發布了疫情升級的信息後,數以萬計的年輕人迅速湧入佛羅裡達,享受春天的美好。

因為參與度假的年輕人們總覺得,自己抵抗力強,不會感染新冠病毒,只有老人才會得病。

可他們似乎並不在乎,在佛羅裡達有400萬65歲以上的老人,任何一位輸入性病例,都會給老人們帶來滅頂之災。

另外,在網上,年輕人也炮製出了一個叫做boomer remover的詞,中文直譯叫嬰兒潮清除劑。

如果結合英語語境,這個詞其實十分惡毒。

remover的意思,是清除劑、卸妝水、除斑劑,意思就很簡單,就是要把老一輩像雜質一樣徹底抹除,還一片一乾二淨。

如果意譯的話,就是滅老劑。

一張boomer remover推特下的配圖

這個詞彙迅速在年輕人圈層裡傳播,在3月13日,推特上「boomerremover」話題下面,就有超過65000條推文。

現在,中學生們也把這個流行詞帶到了生活中,用來代稱冠狀病毒。

新冠病毒一腳踢飛老人,成了流行的表情包。

有人開始把疫情的罪魁禍首歸咎給老人。

「這些該死的老人們就是我們今天受苦的原因」

也有人感謝這次疫情,覺得年輕人可以進一步接管國家了。

我們需要新冠病毒來清除能投票的老年人」

善於學習的日本年輕人們迅速吸納這股思潮,衍生出了一個更加充滿惡意的詞彙——「老害排除裝置」。

老害排除裝置啟動!」

部分日本年輕人覺得,只要老人被消滅光了,社會的重擔就沒了,於是就出現了這麼一個漫畫圖,「暢想」著新冠病毒後沒有老人的美好世界。

全球對老年人的歧視有增無減,現在,美國甚至還出現了一個新的經濟思潮,叫經濟愛國主義。

越來越多的激進人士覺得,如果老年人愛國,應該自願返回工作崗位,以使美國免於經濟危機,實現對自己的救贖。

部分保守派政客、極右翼激進分子、福克斯新聞是經濟愛國主義的主要支持者

我現在感覺,烏合之眾裡的一些話,放在這個混亂時期,就是聖經:

「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一個簡單的「boomer remover」一詞,在現在社交網絡發達的時代,只需要短短幾天,就能引起年輕人們對老一輩的徹底仇恨麼?

在中國文化體系中,「尊老愛幼」、「孝道「是傳統道德觀念,由於其根深蒂固,之前也被人批判,但是在一個面臨生存困境的時候下,能顯示其道德保守主義對社會的穩定性和人道主義精神。

孝順看起來像是一種無聊的道德傳教,但是大家知道在人類的生存艱難時刻,拋棄父母、拋棄老人並不是殘酷傳說。

我們很難理解為什麼曾經在年輕時候賣力付出的老人,為什麼在這個關鍵節點會備受歧視。

後來我研究發現,老年人被歧視、被邊緣化,就是當今世界到發展趨勢,只是疫情的爆發,加深了年輕人們對老人的仇視態度。

據世界衛生組織《世界老齡化和健康報告》顯示,到2050年,世界60歲以上人口預計將增加一倍,達到近20億人,但將近80%的老人將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

但與此同時,在2010-2014年的世界價值觀調查顯示,世界普遍對老人尊重低下,高收入國家對老人不受尊重的情況更為普遍。

反映在現實中,就是如果你在tik tok上搜索boomer這個詞之後,你就能發現對老人的歧視、看不起與嘲笑,反而成了走紅的一個捷徑。

「太有趣了,既然新冠病毒殺死最多的是老人,那就叫它滅老劑(boomer remover)」

如果說在鶯歌燕舞的和平時期,在道瓊指數還是29568點的經濟繁榮時期,社會資源豐富,對老人的歧視和剝削,並沒有那麼明顯。

但在人人失業,缺乏病床、呼吸機、口罩等醫療物資的時候,社會達爾文主義就開始顯現了。

達爾文說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一句激勵人心的話,揭示了人類是怎麼一步步爬到自然界頂峰。

但達爾文也有一句不那麼為人熟知的名言:

「有限的資源將所有的生命都逼上生存競爭的戰場,只有受到自然偏愛的物種能夠存活下來。」

疫情之下,受自然與國家偏愛的年輕人們成為了高等物種,老人只能默默等待吃殘羹冷炙。

社會達爾文主義,一以貫之就是:強者才配得上尊重,弱者不值得同情。

在殖民時代裡,體現為殖民者對原住民的徵服與消滅。

《小大角戰役》,美國淘金熱時期,西方殖民者與原住民爭奪土地

在工業時代裡,則體現為資本家對工人的掠奪。

而在這個人工智慧日趨發展、上班族越來越996、機器越來越強壯、算法越來越聰明、負債越來越多、通脹越來越厲害的時代。

老人因為年紀增長,行動越來越遲鈍、身體越來越瘦小、腦子越來越健忘、儲蓄也越來越貶價。

在疫情之下的西方,在物資短缺、失業爆發的時節,誰是高等物種?誰是低等物種?一目了然。

3月28日,美國單周申請失業救濟人數達到了664萬人

年輕人們正在網絡上,把疫情爆發、經濟崩潰的原因統統歸結於老人,自得於自己是年輕人死亡率低,狂歡於老人的死亡,甚至讓老人去工作贖罪。

沒錯,即使刺耳,這也是一種人民的聲音,你可以批評,但不能禁止。不過我卻很難在網絡上聽到老人為自己辯駁幾句,為什麼?

因為老人們沒有能力、精力、銳氣去使用社交網絡,與年輕人們爭奪話語權了,就是說,老人是時代的啞巴。

一位考古學家Margaret Mead曾經發現,一根來自15000年前的受傷後又癒合的股骨,是人類文明的第一個徵兆。

因為這根骨頭體現了人類間互幫互助的精神,就算有人受傷了,也不會被拋棄,能夠得到同伴的悉心照料。

但現在的西方年輕人,只用了短短一個月,就折斷了這根骨頭。

令人又感動又心酸的是,有個不太會上網的西班牙老太太,正在為醫院製作口罩,說要和大家一起克服難關,但她不知道,在網絡上,有多少年輕人正對著他們這一群善良的人,惡語相向……

令人又感動又心酸的是,有個西班牙老太太,正在為醫院製作口罩,說要和大家一起克服難關

參考資料:

1https://www.who.int/bulletin/volumes/94/10/16-184960/en/

2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52014023

3https://www.politico.com/news/2020/03/27/older-americans-work-coronavirus-151240

4https://systems.jhu.edu/research/public-health/ncov/

5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advice-for-public/myth-busters

﹌﹌﹌﹌﹌﹌﹌﹌﹌﹌﹌﹌﹌﹌﹌﹌﹌﹌﹌﹌﹌﹌﹌﹌﹌﹌﹌﹌﹌﹌﹌﹌﹌﹌﹌﹌﹌﹌﹌﹌﹌﹌﹌﹌﹌﹌﹌﹌﹌﹌﹌﹌

今晚8點,世說X語繼續直播,請在B站關注「X博士官方頻道」,開播有提醒。

設計/視覺:文特森

相關焦點

  • 美:為完成「人類消除計劃」,比爾蓋茨製造了疫情
    比爾蓋茨一直致力於抗疫,首先比爾蓋茨基金會承諾投入1億美元支持支持全球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隨後,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比爾蓋茨表示會投入數十億來研發7種不同的新冠肺炎病毒疫苗。同時說道:「我們會了浪費幾十億美元,但在這種情況下,浪費幾十億美元是值得的」然而這些舉動這並沒有得到網友的擁戴與支持,反而得到一些謾罵與網友的攻擊,他們認為這就是比爾蓋茨的一個陰謀,這個疫情是他研究來出來,來進行人體實驗,實現「人類清除計劃」,同時表示他們堅決不會使用比爾蓋茨研究出來的疫苗。
  • 美劇《人類清除計劃》:還是那個神奇的設定,而口碑……
    正是因為這樣,成本有限的《人類清除計劃》總是獲得票房成功,平均每部電影的回報在10倍以上。觀眾一次又一次走進電影院,內心大概都在祈禱:求求你們,這次能不能走點心?先回顧一下這個系列的神奇設定——殺戮夜:每年3月21日19點至22日7點的12小時內,在美國本土,允許任何違法行為,包括謀殺。
  • 疫情下的世界電影業,「裂痕」正在發生
    隨著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美國、義大利、日本、韓國等國家電影業或進入「寒冬期」,撤檔、延期、停拍、電影院關閉……被按下「暫停鍵」的世界電影業,迎來了一次巨大的考驗。原定於3月至5月在全球幾個票房重倉國家公映的迪士尼電影《花木蘭》,宣布撤檔或延期,《花木蘭》的導演妮基·卡羅在社交網站發文表示,「我們很高興能與全世界分享這部電影,但不幸的是,考慮到我們當下不斷變化的環境,我們現在不得不推遲《花木蘭》的全球上映。」
  • 專家:現實版《人類清除計劃》
    所以,英國方面對待新冠疫情的舉措,基本就是讓英國人民「以身試毒」,這簡直就是在拿每個英國人的生命開玩笑,每個人都得進行一場生命之賭,贏了才能活了,賭輸了就只能去見上帝。這真是跟全英國人民開玩笑,跟全世界開玩笑!難怪有專家將其形容為現實版《人類清除計劃》,可以說毫不誇張啊。
  • 美劇版《人類清除計劃》清除宇宙持續擴張!故事時間線解析
    而後推出續作《人類清除計劃3》、《人類清除計劃2:無政府狀態》,以及《人類清除計劃4》皆有不錯表現目前全系列共四部電影至今狂掃全球 4 億 5 千萬美元票房,堪稱是近年最HOT、也是布倫屋製片公司(Blumhouse Productions)最受歡迎的恐怖驚悚系列電影之一。
  • 確診近66萬,死亡超3萬,美國正在上演真實版《人類清除計劃》?
    那麼疫情爆發至今美國政府都做了什麼呢?#川普政府新冠應對動態時間線梳理#1月30日,川普:我認為我們已經很好地控制了它。2月10日,川普:我們的情況很好,你知道,它會在4月因天氣炎熱而死亡。2月23日,川普:疫情處於我們控制之中。2月27日,川普:完全沒理由恐慌,這病毒會像奇蹟一樣消失的。
  • 人類清除計劃第1季
    今天聊聊美劇《人類清除計劃第1季》。片名 The Purge Season 1(2018),別名國定殺戮日(臺/港)。2013年有一部頗具實驗色彩的電影橫空出世,大膽想像卻又頗接地氣的設定讓人為之一振。這部電影就是第一部《人類清除計劃》。
  • 美國警方誤用「人類清除計劃」警報 本想用來宣告宵禁 電影中是...
    近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克羅利的警察在對當地居民發布宵禁信號時,使用了恐怖片系列《人類清除計劃》中的警報,收到大量投訴。電影中,當這駭人的聲音響起,是宣布開始實施「人類清除計劃」:每年有一天,美國政府允許人民自由屠殺。
  • 人類清除計劃,十二個小時的天性釋放,人類到底清除了什麼?
    文/小雲【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自2014年第一部《人類清除計劃》播放以來,電影其中包含的寓意讓人不禁深思,這部德莫納克導演執導的集科幻與驚悚於一體的影視作品讓人腦洞大開,至今為止,四部《人類清除計劃》已經勾勒出了一個完整的人類清除計劃的來龍去脈,在這部科幻片中,人類清楚計劃起源於美國,造就了近代美國的經濟高度發達。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領略這四部影片的精彩。
  • (抗擊新冠肺炎)馬克龍:計劃明年4月至6月面向廣大公眾展開疫苗接種
    (抗擊新冠肺炎)馬克龍:計劃明年4月至6月面向廣大公眾展開疫苗接種  中新社巴黎12月1日電 (記者 李洋)法國總統馬克龍當地時間1日表示,法國官方計劃明年4月至6月面向廣大公眾展開疫苗接種。  馬克龍是當天在巴黎與比利時首相德克羅共同舉行發布會時作上述表態的。
  • 人類清除計劃:喪心病狂的一年一日大屠殺,請藏好你自己!
    於是,美國人發揮大膽的想像力,他們通過電影傳出了兩個方法,第一個就是《人類清除計劃》。《人類清除計劃》大致講的是:2029年的美國,是一個經濟復甦的時代,到處呈現著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失業率低於1%,人民安居樂業,犯罪率也在持續變低。為了維持這麼一個美好的狀態,美國開展了一個叫做「清除」的計劃。
  • 登陸火星不是難題,「阿爾忒彌斯計劃」正在進行,美國野心太大了
    」正在進行,美國野心太大了每當在各大主流媒體平臺上,看到與火星有關的消息,你會不會有這樣的疑問:科學家對火星的探索已經持續了將近50年,機器人以及探測裝備早已登上這片土地,但是為何人類移居火星的時間遲遲未有下文?
  • 疫情下的「電車難題」,歐美選擇「撞死」那群老年人!
    疫情下的無聲屠殺在中、韓兩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歐美兩大地區感染人數卻開始迅速增長,醫療資源和衛生系統面臨告急崩潰。據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截止美東時間8日15時30分,美國確診達423135例,死亡病例14390例,增長速度指數化,一路飆升。
  • 美國「疫情曼哈頓計劃」報告曝光 華爾街與頂級醫學專家共譜「疫情...
    財聯社(上海,研究員 史正丞)訊,近日美國《華爾街日報》曝光了一個由頂級科學家與華爾街億萬富翁合力打造的「疫情對策計劃」,並通過中間人直接將這份17頁的報告呈遞進了白宮。此外,Cahill的團隊還在彼得·泰爾(Paypal聯合創始人)、吉姆·帕洛塔、麥可·米爾肯的資助和牽線下,與美國抗擊疫情總指揮、副總統彭斯的長期幕僚Nick Ayers和聯邦政府多名部長保持了密切的聯繫。
  • 從泰坦尼克的老人先走到疫情老人先死,社會達爾文主義在歐美抬頭
    ——聞一多疫情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世間百態,在災難沒發生之前,任誰也難以想到西方的價值觀是多麼的虛偽。在疫情面前,西方的一些政客不思解決問題,共度時艱,反而為掩飾自己的不作為到處甩鍋,甚至還大言不慚的要求老人把生的機會讓給年輕人。反而是西方不待見的中國,在全國的共同努力下,最早的走出了疫情的影響。
  • 一部充滿暴力的電影《人類清除計劃》
    一部充滿暴力的電影《人類清除計劃》《人類清除計劃》,顧名思義,是一部充滿了暴力與殘暴的懸疑類驚悚片。在未來的美利堅合眾國,全國失業率僅為1%,暴力與犯罪幾乎消失,美利堅合眾國仿佛進入了黃金時代。但這只是表面上的繁榮,支撐著如此美好數據的是政府出臺的人類清除計劃。
  • 疫情籠罩下的諾貝爾獎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42期,原文標題《疫情籠罩下的諾貝爾獎》,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進入到21世紀之後,女性獲得諾貝爾獎的比例正在急劇升高,性別失衡在諾貝爾獎創立了一個世紀之後開始縮小
  • 《人類清除計劃》,每年一次規定大掃蕩,這個劇本設定值得一看
    #電影推薦#這不得不讓我想起一個經典的電影系列,叫做《人類清除計劃》, 又名國定殺戮日。這裡要從2017年的美利堅說起。人口大爆炸、失業率劇增、犯罪率居高不下,貧富差距持續擴大。這時,一個叫做美國新國父的組織出現,取代了原有的美國黨派。在這個背景下,人類清除計劃出臺了。他規定每年3月21日晚上7點至第二天早上7點為美國法定殺戮日。
  • 《人類清除計劃4》預告發布 民眾走上街頭施暴
    《人類清除計劃4》是一部前傳,講述第一次人類清除計劃之前的事情1905電影網訊 近日,混搭了科幻和恐怖元素的影片《人類清除計劃4》公布了全新的預告。美國政府為了釋放人民的天性,搞了「人類清除計劃」,希望以此來維護全國和平而且統一的局面。 整個預告充滿了現實和荒誕的元素,出場人物眾多,從政府高層到普通百姓。他們對新政的反應各不相同,有人慶祝有人不快。總而言之,相比較第一部《人類清除計劃》,該片在格局、故事框架上做的更加宏大。從電影系列的意義上說,《人類清除計劃4》是一部前傳,講述第一次人類清除計劃之前的事情。
  • 紐西蘭計劃到2050年清除老鼠、負鼠、鼬鼠和其他入侵性捕食者...
    因為擔心這場災禍會影響到他的博士學位,Russell感到十分沮喪與尷尬。「我對自己的論文前景感到非常灰心。」他說。 儘管很多文獻都描述了控制大規模鼠群,但它們基本上沒有記錄如何跟蹤並殺死一隻嚙齒類動物,這對於根除一種物種極為重要。「結果證明了你在島上釋放的第一隻老鼠有多難捕捉,或者也可以說你要擺脫最後一隻被釋放的老鼠有多難。」現在奧克蘭大學工作的Russell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