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導致大黃蜂數量銳減

2021-01-15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10月2日電 全球授粉類昆蟲一直在減少,科學家們依然苦苦追溯原因。美國一項新研究顯示,氣候變化造成的食物短缺間接導致了大黃蜂種群數量銳減。

  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一個團隊在英國《生態學通訊》月刊上報告說,他們在研究了美國科羅拉多落基山地區3種亞高山帶大黃蜂后發現,氣候變化使它們沒有足夠的花可以採蜜,食物短缺導致了大黃蜂數量銳減。

  在落基山地區,氣候變暖使積雪融化的時間提前,花期被延長,然而供大黃蜂採蜜的花的種類和數量並未增多,這意味著大黃蜂在延長的花期裡「白忙活」的日子也多了,總的來說食物還是短缺了,大黃蜂數量出現大幅下降。

  生態學家一直認為大黃蜂種群數量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生態信號。大黃蜂的生命周期一般是一年,且大部分大黃蜂生活在緯度較高、氣候變化最劇烈的地區,因此其種群數量直接反映了當年氣候變化的影響。

  對農業科學家而言,氣候變化對授粉類昆蟲的影響非常令人擔憂。授粉類昆蟲對維持生態系統平衡至關重要,沒有它們授粉,作物難以生長和繁殖。

  研究者認為,生態保護遠比想像中複雜——不僅需要研究物種對氣候變化的直接反應,還需分析目標物種的食物資源如何受氣候變化影響。就大黃蜂而言,需要確保它們在整個花期都有充足的食物來源。

相關焦點

  • 氣候變化衝擊食物鏈 南極帽帶企鵝數量銳減
    中新網2月11日電 據外媒報導,研究氣候變化對偏遠地區影響的科學家表示,自上世紀70年代的調查以來,南極洲西部的帽帶企鵝數量下降了77%。資料圖:帽帶企鵝。「這裡的食物鏈的基本結構正在發生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食物越來越少,導致這些種群數量越來越少,問題是,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下去嗎?」1月5日至2月8日,科學家乘坐綠色和平組織的兩艘船「埃斯佩朗莎」號和「北極日出」號前往南極西部考察。
  • 棲息地喪失導致全球靈長類物種數量銳減
    中廣網海口10月31日消息(記者許雲)根據最新公布的《2006-2008年瀕危靈長類物種報告:世界上最瀕危的25種靈長類物種》顯示,由於農業清地、伐木、薪柴利用導致的棲息地喪失是靈長類物種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
  • 寄生蟲肆虐致南美大黃蜂銳減
    歐洲蜜蜂帶來的致命寄生蟲感染了巴塔哥尼亞當地的大黃蜂,使其數量大幅下降。歐洲蜜蜂以及它們攜帶的寄生蟲湧入南美洲,科學家指出,這些昆蟲可能會摧毀當地的本土大黃蜂。 生活在南美洲的大黃蜂中的女王蜂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黃蜂。這種蜂一旦分散開來便能夠覆蓋巴塔哥尼亞數千公裡的土地,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是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唯一大黃蜂物種。但是,它們巨大的體形並沒有保證自己的安全:近年來這些本土蜂類的數量在急劇下降。
  • ...這種大型肉食動物會因此數量銳減,有的種群到2100年甚至可能...
    【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全球變暖導致北冰洋浮冰融化,令北極熊無處棲身。一個國際組織預測,這種大型肉食動物會因此數量銳減,有的種群到2100年甚至可能滅絕。法新社報導,「北極熊國際」研究人員以北極浮冰融化速度和北極熊可空腹存活時間為基礎推測,得出上述結論。研究報告發表於20日出版的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誌。
  • 森林驛站3月1日導致穿山甲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是
    今天的微博森林驛站每日一題的問題是導致穿山甲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是,這道題其實不難,大家都知道人類非法捕獵穿山甲,導致它的數量驟減,穿山甲自身繁殖能力差、穿山甲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差、人類的非法走私、獵殺。小夥伴們知道上述哪一個選項是穿山甲數量銳減的原因嗎?
  • 阿德利企鵝數量銳減,真相是!
    近年來,南極洲阿德利企鵝Pygoscelis adeliae(Adélie Penguins)的數量銳減了一半,很多人都知道這與海冰融化導致企鵝冬季棲息地減少有關。然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報告指出,企鵝真正面臨的問題,是南極磷蝦數量的急劇減少。南極磷蝦。
  • 外媒:非洲企鵝數量銳減 一年超40隻被狗咬死
    參考消息網12月30日報導 非洲企鵝難以在海裡找到食物,這導致多年來企鵝數量的銳減。瀕危的非洲企鵝在南非還面臨著岸上的威脅——寵物狗。據美聯社12月29日報導,開普敦市28日表示,今年有超過40隻企鵝被一隻或多隻狗咬死,當局近期在人們常去遛狗的一處企鵝巢居區域增加了巡邏人員。
  • 近50年全球物種銳減2/3,人類社會面臨滅頂之災
    反之,全球物種銳減間接反映出自然環境惡化、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在此之前,世界自然基金會在2018年發布的地球生命力指數顯示,從1970年到2014年的44年間,全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消亡了60%。報告還指出,所有影響全球動物種群數量下降的因素中,氣候變化是罪魁禍首。即便人類做出巨大努力來減緩氣候變化,單單氣候變化一項仍將造成最高五分之一的野生物種在本世紀面臨滅絕的風險。
  • 近50年全球物種銳減2/3,人類社會面臨滅頂之災!
    反之,全球物種銳減間接反映出自然環境惡化、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世界自然基金會在9月10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中指出,由於自然環境遭到破壞,造成包括新冠狀肺炎疫情在內的人畜共患病蔓延,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68%。
  • 全球氣候變暖,南極帽帶企鵝數量明顯下降
    南極科考隊隊員 亞歷克斯·博羅維奇:每年企鵝們都會回到同樣的地方築巢,我們可以密切關注它們的群體數量 ,通過觀察企鵝數量的變化,我們可以知道整片區域的生態環境 經過計算,科考隊員確認,同一巢穴的帽帶企鵝數量,銳減了一半。 南極科考隊隊員:它們(企鵝)失去了50%的同伴。
  • 非洲象牙盜獵致大象數量銳減
    (原標題:非洲象牙盜獵致大象數量銳減) 9月25日,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的
  •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氣候變化對全球影響加劇
    中國日報3月12日電(記者 李弘揚)當地時間3月10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與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在聯合國新聞發布會上共同發布《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該聲明顯示,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不斷影響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健康、人口移徙、糧食安全及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等方面。隨著全球持續變暖,目前的高溫紀錄再被打破「只是時間問題」。該聲明顯示,2019年是有儀器記錄以來溫度第二高的年份。
  • 地環所南海硨磲種群數量與氣候變化研究取得進展
    地球歷史上已發生過5次生物大滅絕,這五次生物大滅絕主要是自然因素導致,如大型的火山噴發、太冷或太熱的氣候變化、小行星撞擊等。現今,有新的證據表明地球生物可能正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政府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科學政策平臺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有大約1百萬種植物和動物正面臨滅絕的風險。
  • 全球氣候變化形成的有關原因
    氣候變化會帶來哪些影響?氣候變化導致災害性氣候事件頻發,冰川和積雪融化加速,水資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化還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遭受洪澇、風暴等自然災害影響更為嚴重,小島嶼國家和沿海低洼地帶甚至面臨被淹沒的威脅。
  • 數量減少70%!氣候變化重創南極,這種企鵝或將走向滅絕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在不久的將來,氣候變化和過度捕撈或許將完全消滅帝企鵝,當然,這是一個迅速的變化過程。研究認為,到本世紀末,全球70%的帝企鵝就將在氣候變化和全球浪潮的浪潮中被悄然抹去。帝企鵝廣泛分布在南極洲上,十年前,世界範圍內的帝企鵝數量被估計超過200萬隻,但是目前,帝企鵝的數量被估計已經下降到160萬隻。帝企鵝數量下降是明顯的,它們的種群下降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便是氣候環境的改變,冰川融化使得企鵝繁殖和捕食場所改變,科學家們認為,南極地表因為氣候改變而發生的變化將使得企鵝覓食的距離變長,這對帝企鵝的捕食和育種不利。
  • 氣候變化與水資源安全
    例如:2003年夏季歐洲中西部發生了罕見的高溫熱浪,導致2萬人死亡;2005年卡特裡娜颶風造成美國紐奧良州1700多人死亡,1000多億美元損失;2018年全球氣象災害導致6200萬人受災,經濟損失超過自然災害損失總量的90%。  氣候變化導致全球海平面高度持續上升。近25年來,海平面上升速率達到3.15毫米/年。
  • 研究:氣候變化或導致北極熊在80年內瀕臨消失
    中新網7月21日電 綜合外媒報導,當地時間20日,《自然-氣候變化》雜誌刊登的最新研究顯示,氣候變化使得北極熊的生存環境遭到極大破壞,除非人類採取更多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否則這一物種或將在80年內幾乎消失。
  • 人為破壞+海砂堆積 澎湖槍蝦和海筆數量銳減
    人為破壞+海砂堆積 澎湖槍蝦和海筆數量銳減 2007年12月29日 11:33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極地氣候變化可能導致生態變化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一位水文學者日前聲稱,北極和南極的冰層和凍土受到了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但是由於地形和地質狀況不同,南北極冰雪消融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極地,尤其是北極地區升溫的速度快於其他地區。
  • 研究稱氣候變化導致北極狼蛛出現「嬰兒潮」
    據外媒CNET報導,科學家已經研究了極端天氣如何使蜘蛛更具攻擊性,現在他們也注意到它可以增加蜘蛛的數量。 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北極狼蛛(pardosa glacialis)由於北極地區氣候變化的影響,正在經歷「嬰兒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