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導致淺色昆蟲更易生存

2021-01-08 吾谷網


科學日報報導,近日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淺色的蝴蝶和蜻蜓比深色的昆蟲能夠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這項由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德國馬爾堡大學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科學家們合作進行的研究顯示,隨著整個歐洲氣候逐漸變暖,蝴蝶和蜻蜓的群體擁有越來越多淺色系的物種成員。深色物種逐漸朝更冷的北方撤退,但顏色較淺的物種的地理活動範圍也逐漸朝北移動。

例如多個地中海蜻蜓物種擴展了北方地區,逐漸朝德國遷徙,這些物種包括southern migrant hawker (aeshna affinis)、scarlet darter (crocothemis erythraea)以及dainty damselfly (coenagrion scitulum)。2010年,英格蘭在50年間首次發現了dainty damselfly的存在。 一般生活在溫暖氣候的蝴蝶物種,例如南方小白(pieris mannii),也在過去十年間被發現分布在德國各地,它們仍在持續朝北移動

對於蜥蜴和蛇來說,昆蟲身體的顏色在它們如何吸收太陽能量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同時對於協助飛行和自我調節體溫至關重要。深色昆蟲能夠吸收更多陽光,從而增加體溫,因此它們更可能發現於寒冷氣候。相比之下,淺色昆蟲則更常見於炎熱氣候,因為它們會反射太陽光以阻止身體過度加熱,同時能夠保持更長的活躍時間。

帝國理工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的喀什騰·拉赫比克(carsten rahbek)說道:「針對兩個最重要的昆蟲群體,我們的研究展示了氣候和昆蟲顏色存在直接的聯繫,這將影響它們的地理分布。我們現在知道了淺色蝴蝶和蜻蜓更適合生存在溫暖的世界,此外,我們的研究還展示了氣候變化對物種生存環境的影響並不是未來的事,自然和生態系統現在已經在發生著變化。」 拉赫比克教授說道,他同時也是哥本哈根大學宏觀生態學、進化和氣候中心的主任。為了確定物種身體的淺色是否與溫度相關聯,科學家們將分布數據——標繪了物種被發現的歐洲地區——與數字圖像分析相結合,後者會掃描並測量蝴蝶和蜻蜓翅膀和身體的顏色值。

科學家們調查了整個歐洲366個蝴蝶物種和107個蜻蜓物種,結果顯示淺色昆蟲主宰了歐洲溫暖的南部,而暗色昆蟲主宰了寒冷的北部。為了測試氣候變暖是否導致了任何遷徙,科學家們調查了1988年至2006年的18年間物種分布的變化。結果顯示,平均來說,物種顏色變得更淺,深色昆蟲朝更寒冷的歐洲西部邊緣、阿爾卑斯山脈和巴爾幹半島地區移動。

研究人員之前提出氣候變化會對物種的分布造成影響,但這項研究提供了兩者之間存在直接聯繫的證據,並證實了氣候的變化會影響生物多樣性樣式的基本猜想。

研究首席作者、德國馬爾堡大學的德克·宙斯(dirk zeuss)說道:「當研究生物多樣性時,我們缺少有關為什麼某些物種出現在某些地方的基本準則。而這項研究使得我們能夠確定整個歐洲蝴蝶和蜻蜓物種的分布是由物種通過自身顏色變化而調節熱量的能力所決定的。在此之前我們只能觀察過去20年間昆蟲動物群的巨大變化,而現在我們可以知曉這種變化背後的主要原因。」這項研究被發表在期刊《自然通信》上。


新聞擴展:

氣候變化造成極端天氣 決定昆蟲分布

氣候變化造成極端天氣,在未來幾十年可能會對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的分布產生深遠影響。這是研究人員研究澳大利亞熱帶和溫帶地區昆蟲後得出的結論。

氣候變化在推進,地球的溫度在增加。這對一大群冷血動物,包括昆蟲來說影響很大。身體溫度最終取決於環境溫度,這同樣適用於生物進程的速度和效率。

但是不是平均溫度或極端溫度條件的頻率變化對物種分布的影響最大?這是一群丹麥和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決定解決的問題。

丹麥奧爾胡斯大學生物科學研究員約翰奧佛高、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研究院麥可卡尼和奧裡霍夫曼最近把這些研究結果發表在《全球變化生物學》雜誌上。結果表明,極端氣候事件會影響熱帶和溫帶物種的分布。因此氣候變化影響冷血動物主要是因為預計未來極端天氣時間將增長。

果蠅建模

研究人員檢測了10種澳大利亞的熱帶和溫帶地區的果蠅。首先,他們測量了能夠維持果蠅生長和繁殖的溫度,然後他們找出果蠅可以接受的冷熱溫度的極限。

「這是第一次我們已經能夠比較嚴謹地得出極端天氣變化對物種的影響。」霍夫曼提到。

基於這些知識和現在10種果蠅的分布情況,我們可以研究果蠅分布與生長和繁殖所需的溫度的關係,和果蠅分布是否受極端溫度條件的限制。

「答案是明確的:物種對非常寒冷或炎熱的天氣的忍受程度決定了它們的分布現狀。」約翰說。

因此極端天氣事件,如熱浪或極度寒冷的氣候影響了昆蟲的生活,而不是平均溫度的增加。


氣候變化對澳影響顯著 專家制定「動物移民」工程

為了搬遷因氣候變化而流離失所的動物,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近日制定了一個縝密的計劃框架。

據報導,來自澳大利亞4所大學以及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學者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要求,就如何決定是否搬遷一個物種、哪些物種要優先考慮、以及將它們放歸何處,設計了一套評估物種搬遷工作的準則。

氣溫上升預計對澳大利亞物種具有顯著影響,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近期公布的報告警告說,若平均氣溫升高2-4攝氏度,將導致澳大利亞21%-36%的蝴蝶滅絕;昆士蘭州適合動植物生存的棲息地將損失近一半,這意味著7%-14%的爬行動物、8%-18%的青蛙,1/10的鳥兒和10%-15%的哺乳動物將面臨厄運。

不過研究論文合著者、昆士蘭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特蕾西·勞特(tracy rout)也指出,科學家們關於物種搬遷的意見不一。「這是否是個好主意,在科學上還存在很多爭議。」

這套準則採用的關鍵評估標準包括:擬搬遷動物所處的狀況,該動物遷入新居後的前景,以及它們對新居所中已有物種的影響。

「通過從生物學的角度來核算利益與成本,我們最終得出了一個公式。」勞特說,「這對於判斷是否搬遷一個物種應該非常有幫助,但也需要決策者作出價值判斷。」

勞特說,搬遷受威脅物種的工作已經展開,例如將居住在珀斯周邊的西部沼澤龜從其正在快速乾涸的棲息地遷出。此外,也有人建議將瀕危的山地侏儒負鼠進行轉移,該物種十分容易受到氣候升溫的影響。

「氣候變化將對澳大利亞的很多物種產生巨大影響,當沒有其他的解決方案來緩解這種狀況時,搬遷將是最後的手段。」勞特說。

相關焦點

  • 極地氣候變化可能導致生態變化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一位水文學者日前聲稱,北極和南極的冰層和凍土受到了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但是由於地形和地質狀況不同,南北極冰雪消融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極地,尤其是北極地區升溫的速度快於其他地區。
  • 氣候變化導致大黃蜂數量銳減
    新華社北京10月2日電 全球授粉類昆蟲一直在減少,科學家們依然苦苦追溯原因。美國一項新研究顯示,氣候變化造成的食物短缺間接導致了大黃蜂種群數量銳減。  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一個團隊在英國《生態學通訊》月刊上報告說,他們在研究了美國科羅拉多落基山地區3種亞高山帶大黃蜂后發現,氣候變化使它們沒有足夠的花可以採蜜,食物短缺導致了大黃蜂數量銳減。
  • 研究稱氣候變化正在扼殺昆蟲
    據外媒TheNextWeb報導,目前氣候變化已經造成一些島嶼被淹、加劇災難性火災,並導致颶風肆虐和北極海冰加速融化等。然而對昆蟲研究的全球審查發現了另一個受害者:40%的昆蟲物種正在急劇下降,三分之一的昆蟲物種瀕臨滅絕。
  • 氣候變化或能影響雄性動物生殖能力,嚴重的可導致物種滅絕
    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想必大家都已有所聽聞,但東英吉利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一項新研究卻發現,氣候變化還可能會對雄性的生殖能力構成威脅。在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指出,熱浪(heatwave,持續性極端高溫天氣)會破壞昆蟲的精子,並對後代的生殖能力構成負面影響。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由持續性極端高溫天氣對雄性生殖能力所構成的影響,或能解釋眾多由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所造成的影響,比如物種滅絕。
  • 氣候變化可能威脅大竹狐猴生存
    新華社雪梨10月30日電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大竹狐猴食物減少,滅絕風險增加。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對理解同樣以竹子為食的大熊貓面臨的威脅具有參考意義。  大竹狐猴分布在馬達加斯加,是地球上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一。大竹狐猴體型與家貓相似,卻和大熊貓一樣,以竹子為食。
  • 氣候變化嚴重影響雪豹生存
    本報訊 記者丁洪美報導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科學家發表於《生物保護》上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喜馬拉雅高海拔地區氣候變暖的速度高於全球平均水平,氣候變化將給生活於喜馬拉雅山脈的雪豹造成嚴重威脅。報告認為,如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增加,樹木分布線的不斷上移將會導致喜馬拉雅山區30%的雪豹棲息地喪失。
  • 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全球氣候變化下物種的地理分布格局也受到極大的影響,並迫使物種追蹤和選擇適應氣候變化的適宜生境。在陸地和水生生態系統中,物種分布的冷界每10年向極地擴張19.7 公裡,海洋物種每10年擴張72公裡,陸地物種每10年擴張6公裡(Poloczanska et al.,2013)。熱帶、溫帶物種適應氣候變化的總體趨勢一致,即將其範圍擴大到以前耐寒物種生存的環境。
  •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古代人類物種滅絕
    一些人提出,智人更好的技術能力可能使我們比其他人更有優勢。另一些人則認為,我們可能吃的食物更多樣化,或者比其他人類更擅長跑步。 與此同時,其他研究人員假設,鑑於高水平的混種繁殖,也許一些人科動物並沒有滅絕,而是與我們的基因庫完全融合。 研究人員還假設,氣候變化可能在人屬物種的滅絕中發揮了作用。
  • 氣候變化系列科普訪談之三:氣候變暖與農業病蟲害
    由於受限於冬季最低溫,桔小實蠅目前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中美洲等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氣候變暖情境下,向美國南部、歐洲地中海南部等溫帶地區擴展。黑腹果蠅的耐熱種群在澳大利亞東部沿海地區分布提高了4個緯度梯度。氣候變暖導致海溫與海平面升高,棲息於海藻深處的海藻可能偏向更北部與西部的挪威與蘇格蘭分布。
  • 氣候變化正在扼殺昆蟲,人類的存在是其他生物的災難
    據外媒TheNextWeb報導,目前氣候變化已經造成一些島嶼被淹、加劇災難性火災,並導致颶風肆虐和北極海冰加速融化等。
  • 氣候變化導致更多蝴蝶、飛蛾和蜻蜓等外來物種進入英國
    新華社倫敦12月28日電 英國國民信託27日發布一份報告說,受氣候變化影響,2019年有許多外來物種進入英國,給本地物種帶來了多方面影響。英國國民信託,原名國家歷史名勝信託基金會,是一個以保護自然風貌和歷史建築等為宗旨的慈善組織。
  • 研究稱氣候變化導致北極狼蛛出現「嬰兒潮」
    據外媒CNET報導,科學家已經研究了極端天氣如何使蜘蛛更具攻擊性,現在他們也注意到它可以增加蜘蛛的數量。 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北極狼蛛(pardosa glacialis)由於北極地區氣候變化的影響,正在經歷「嬰兒潮」。
  • 氣候變化影響阿德利企鵝生存
    2004年和2008年羅斯島環境變化。 學術期刊《PLoS ONE》近日發表文章稱,人類活動引發的氣候變化正在改變南極最常見的企鵝——阿德利企鵝的棲息地範圍。氣候變化通過影響南極羅斯海域的海冰含量以及新形成冰山,對企鵝形成顯著影響。 松島冰川是南極洲最大的冰川,佔南極西部冰原的1/4,而氣候變化導致海冰發生了顯著變化,它正在以「不可逆」的速度融化。如果松島冰川全部融化,那麼海平面將上升3米。
  • 氣候變暖的又一惡果:樹木更「矮」了
    碳儲存量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都是減緩氣候變化的關鍵。這項研究表明,森林已經被人類改變,並且在可預見的未來很可能繼續被改變,導致全球原生林的持續減少。科學家說,森林砍伐的加劇,會大大改變動植物的生存條件。植被動態正在發生變化麥克道爾說,促進森林砍伐可能大大改變動植物的生存條件。「在過去的一百年裡,我們失去了很多古老的森林,」麥克道爾說,「它們部分被非林地所取代,部分被幼林所取代。這對生物多樣性、氣候緩解和林業都有影響。」
  • 最新研究:氣候變化導致海豚患上皮膚病
    最近,來自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篇研究表明,沿海海豚種群的一種皮膚病很可能和氣候變化有關。其病狀為皮膚潰瘍,通常伴有真菌或海藻的繼發感染和變色等。結果顯示,兩個區域在海豚死亡事件發生之前,鹽度均長時間內(三至四個月)低於適宜海豚生存的下限。尤其是吉普斯蘭湖,淡水流入量連續十年較低後,2007年猛然增加,使海豚難以適應突然降低的含鹽度。像生存環境不穩定這樣的環境因素,所造成的生理壓力及免疫系統受損通常會以皮膚病的形式體現。
  • 國外媒體:氣候變化導致猛獁象等哺乳類滅絕
    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者發現,氣候方面的變化,是導致哺乳類動物滅絕的主要原因,在過去五萬年裡,猛獁象和犬齒鼠就是其中的不幸者五萬年前,全球氣候變冷、乾燥,在21000年前達到冰河時代,從那以後,氣候開始變暖,逐漸適宜人類、植物生存。不過,在全球範圍內,氣候變化對生物滅絕的影響並不相同,在非洲地區,動物滅絕的相對較少,而在北美,包括大型海狸、懼狼和地面樹懶在內的動物都滅絕了。
  • 「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研究揭示氣候變化情景下洪水導致交通...
    在「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的支持下,「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形成機制及評估研究」項目楊賽霓教授團隊在氣候變化對交通基礎設施影響評估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通過複雜系統、災害系統和交通工程研究方法的緊密結合,將公路網絡這一典型關鍵基礎設施系統作為自然災害的承災體對象,創建了一套能夠動態定量估算大空間尺度上洪水災害導致公路網失效的模型以及路網系統狀態快速估算的分析模型。
  •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下篇)
    隨著氣候變暖,作物生長季延長,昆蟲在春、夏、秋三季繁衍的代數將增加,而冬溫較高也有利於幼蟲安全越冬。溫度高還為各種雜草的生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因此,氣候變暖可能會加劇病蟲害的流行和雜草蔓延,這將使農藥的施用量增大,農業生產成本自然也要增加。
  • 蝴蝶需要「乘涼點」,以應對氣候變化衝擊
    英國三分之二的蝴蝶種群數量都在下降:棲息地喪失和碎片化,和地理景觀變得更加單一,讓許多蝴蝶賴以生存的微環境消失殆盡。氣候變化導致更多極端的天氣事件,引發更大的溫度波動,讓問題更加複雜。包括蝴蝶在內的昆蟲為我們 85% 的糧食作物授粉,它們提供了全球價值數十億英鎊的重要服務。
  • 全球能量平衡擾動可導致氣候變化
    中國科學院院士石廣玉最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從全球能量平衡的角度分析了氣候變化的原因。  「入射的太陽短波輻射與地面射向大氣的長波輻射應該是平衡的,然而由於人類活動,擾亂了這種能量平衡,造成全球溫度隨之上升。」石廣玉說。  自然原因和人類活動共同導致了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