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頭足類動物增加 或為捕撈及氣候所致

2021-01-15 網易探索

2016-05-26 14:55:08 來源: 網易探索

舉報

核心提示:它們是獵食者,可能對許多具有商業價值的魚類與無脊椎動物造成不利影響;另一方面,許多以它們為食物的海洋動物可能從中受益,頭足類動物也是一種重要的漁業資源。我不知道是人類先吃掉它們還是它們先開始自相殘殺。

澳大利亞墨魚的數量出現了顯著增長。圖片來源:S. Portelli

本報訊 無論人類怎樣改變環境,總會有最後的贏家和輸家。遍布世界的城市使得鴿子逐漸適應了在巖架上的生活;野草也學會了在農場的田地間茁壯成長。而受到溫度上升、魚類資源減少和人類活動帶來的水質酸化影響的海洋也不例外。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海洋環境的這些變化正在促使頭足類動物——包括章魚、魷魚和烏賊在內的一種無脊椎動物——蓬勃發展。

研究顯示,過去60年裡,全世界各地的頭足類動物數量都顯著增加,而且三大頭足類動物章魚、魷魚和烏賊的數量均保持著一致的長期增長態勢。

科學家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便注意到全球海洋中頭足類動物數量的增長。但要想從各國漁業數據中獲得結論是非常困難的。這不僅因為捕撈數字經常被誤報,而且捕獲量的變化也會受到成本、技術及價格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頭足類動物捕撈量的增加並不直接意味著海洋中出現了更多數量的頭足類動物。

這項新研究的負責人、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海洋生物學家Zoe Doubleday解釋說,頭足類動物以成長迅速、壽命短暫且生理敏感著稱,比許多其他海洋物種的適應速度都快,因此海洋環境變化反而可能對它們有利。

Doubleday等人調查了1953年至2013年間35種頭足類動物的數量。研究顯示,頭足類動物總量——從新英格蘭到日本——從上世紀50年代便開始增長。並且其數量並不局限於棲息在公海中的物種,如洪堡烏賊。一些生活在岸邊的物種,例如烏賊也出現了數量的穩步上升。研究人員在5月23日出版的《當代生物學》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至關重要的是,這種增加體現在科學調查數據和漁業記錄中,因此它並不僅僅是技術進步的產物或對魷魚圈及壽司的全球渴望。

那麼為什麼頭足類動物會蓬勃發展呢?與嚙齒類動物一樣,頭足類動物對周圍環境的變化具有高度適應性,研究人員指出,這是因為大多數物種的壽命只有一到兩年,並且在繁殖後便會死亡。這使得它們能夠對幹擾迅速作出響應。並未參與該項研究的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海洋生物學家Gretta Pecl表示:「我們稱它們為海洋的雜草。」

想要追溯頭足類動物數量增加的任一個因素都是非常困難的,因此這60年的時間尺度被指向了人類的影響——自然界的海洋周期太短了,因此不可能對此負責。然而人類可以通過許多途徑改變這一平衡。

捕魚是一個潛在的罪魁禍首:通過捕撈以頭足類動物為食或與其競爭食物的魚類,人類製造了一個食物鏈上的缺口,而頭足類動物恰好填補了這個缺口。而氣候變化則可能是另一個因素:升高的溫度能夠加速頭足類動物本已很快的生長速度,使得它們更快繁殖,從而加速了種群的擴張。但Doubleday表示,在進行更多的研究之前,「這些對於是什麼導致頭足類動物數量增長來說都是推測」。Pecl認為,更快的生長速度同時意味著頭足類動物將吃得更多——它們已經是貪婪的捕食者,其中一些物種每天進食的數量已達到成年個體體重的30%。

劍橋英國南極調查局生物海洋學家Paul Rodhouse表示:「這並非一個聳人聽聞的頭足類動物接管世界海洋的故事。」更進一步的氣候變化可能會帶來不可預測的影響,將一代的時間擠壓得不到1年,並在這個過程中拋棄一些物種每年的交配機會。

研究人員表示,頭足類動物數量增長會帶來什麼影響目前還不是很清楚。一方面,它們是獵食者,可能對許多具有商業價值的魚類與無脊椎動物造成不利影響;另一方面,許多以它們為食物的海洋動物可能從中受益,頭足類動物也是一種重要的漁業資源。

此外,頭足類動物的未來情況也很難預測,尤其在捕撈壓力持續增加的情況下。

Doubleday說,他們正在調查導致頭足類動物數量增長的各種因素,「這是一個很難回答但很重要的問題,因為它可能告訴我們有關人類行為改變海洋更全面的故事」。

除了人類持續捕撈的威脅之外,Doubleday強調,許多頭足類動物都會同類相食。「競爭永遠存在。」她說,「我不知道是人類先吃掉它們還是它們先開始自相殘殺。」(來源:科學網)

本文來源:網易探索 責任編輯: 冷娜_NN5073

相關焦點

  • 全球頭足類動物數量顯著增加 或因捕撈及氣候變化
    澳大利亞墨魚的數量出現了顯著增長。這不僅因為捕撈數字經常被誤報,而且捕獲量的變化也會受到成本、技術及價格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頭足類動物捕撈量的增加並不直接意味著海洋中出現了更多數量的頭足類動物。   這項新研究的負責人、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海洋生物學家Zoe Doubleday解釋說,頭足類動物以成長迅速、壽命短暫且生理敏感著稱,比許多其他海洋物種的適應速度都快,因此海洋環境變化反而可能對它們有利。
  • 每年消耗幾億噸的磷蝦,沒吃滅絕,因過度捕撈和全球變暖面臨危機
    與其他動物蛋白相比,具有低脂肪和富含omega-3脂肪酸的優勢,抗氧化物質含量也很高。 漸漸地,人們開始意識到磷蝦的價值,開始大面積捕撈。 需求不斷上漲,捕撈也變得瘋狂。 自2010年以來,全球對南極磷蝦的捕撈量增長了大約40%,水產養殖每年要使用10000至15000噸磷蝦產品。 令人驚奇的是,動物和人類這麼禍禍磷蝦,磷蝦依然非常頑強,像這個吃法,它不僅沒有吃滅絕,而且在南極區域預估擁有約50億噸的生物量。
  • 研究發現由於氣候變化和過度捕撈 全球漁業正在萎縮
    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在天氣形態和動物棲息地等領域得到了很好的證實,但是一項新的研究強調了我們的海洋中是否存在同樣的問題,海平面上升對世界漁業產生了重大影響
  • 法媒:北極地區約200頭馴鹿餓死 或是氣候變化所致
    新華社北京8月6日新媒體專電 法媒稱,當地時間7月29日,挪威極地研究所指出,北極地區斯瓦爾巴群島發現約200頭馴鹿餓死,這個高得異乎尋常的數據是該地區氣候變化造成的。統計項目主管奧茜爾德·恩維克·彼得森從這一「極高的死亡率」中看出了氣候變暖的後果。氣候學家認為北極氣候變暖的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區的兩倍。彼得森還說:「氣候變化導致降雨大幅增加。雨落入雪中,在苔原上形成冰層,導致動物覓食條件非常惡劣。」
  • 氣候變化,影響全球農業——災害增加、布局改變,糧食品質
    2019年12月18日是其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全國平均氣溫,為41.9°C。整個國家的乾旱加速了農作物的損失,然後穀類穀物無法生長,只能做出乾草用作動物飼料。澳大利亞小麥的損失非常巨大,而大麥和油菜則設法避免了類似損失。2019年末時,這三種作物的單產均低於平時的產量。
  • 鯨之悲歌:北大西洋露脊鯨兩月內死了8頭,全球僅剩400頭!
    據《太陽報》8月4日報導,加拿大研究人員在過去兩個月發現全球至少8頭露脊鯨死亡,佔整體2%,據估計這種露脊鯨只剩400頭。而且這些已死亡的北大西洋露脊鯨中無一屬自然死亡,都是船擊或漁網纏繞致死。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表示,以此趨勢計算,相信它們或在未來20年內面臨絕種。
  • 阿根廷魷魚、日本魷魚、美洲赤魷魚,全球捕撈量最大的三種魷魚你吃過幾種?
    因為今天我們要介紹頭足類,就是魷魚、章魚和烏賊等等,頭足類是重要的海洋經濟動物,它們的生命周期比較短(通常為一年),生長的又比較快,所以資源非常豐富,近幾十年來,世界頭足類漁業發展較快,近年來其產量達到400多萬噸,約佔世界海洋漁獲量的5%左右,頭足類在世界海洋漁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我國也是捕撈頭足類的主要國家和地區之一,這麼重要的品類我們怎麼能不介紹呢?
  • 農業與氣候變化:複雜的相互作用及不可分割的聯繫
    氣溫升高、氣候變潮溼以及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會令多種雜草、害蟲和疫病呈多發態勢。更為極端的氣溫加上降雨量減少可導致作物根本無法生長。隨著氣候變化,熱浪的發生預計將更為常見,並對家畜構成直接威脅。氣候變化還將改變家畜寄生蟲和疫病的流行率。在降雨量增加的地區,喜溼的病原體預計將大量出現。氣候變化還威脅草原和牧場載畜能力及用於非放牧體系的飼料生產。
  • 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使海洋失去生機 全球海洋救助方案出臺
    這是全球海洋委員會6月24日正式發布的《從惡化到恢復——全球海洋救助方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給出的結論。  報告建議促進公海康復循環  《報告》分析,資源需求增加、技術進步、魚儲量減少、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棲息地減損是導致全球海洋惡化的五大因素。  海洋覆蓋地球表面近3/4的區域,蘊含13億立方千米水量。
  • 世銀:過度捕撈致全球每年損失800多億美元
    【環球網綜合報導 實習記者 田瑞哲】新家坡《聯合早報》2月28日報導稱, 據世界銀行近期發布的《重溫沉沒的數十億》報告顯示,漁業的過度捕撈導致全球每年損失超過800億美元。該報告指出,隨著海洋中的魚類數量日益減少,漁船必須耗費更多時間開往更遠的水域尋找魚群,每次捕撈到的漁貨也減少了。導致漁業成本上漲,利潤降低。
  • 過度捕撈危及深海魚類
    過度捕撈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 日前,英國南安普頓大學以及海產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海床附近的深海魚類能起到自然積碳作用,而過度捕撈不僅會引起海產類漁業物種滅絕,而且對全球變暖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研究顯示,中層海水魚類、水母以及章魚等頭足類動物常常會在短時間裡浮遊到海水表面進食,然後重新潛遊至海水深處,而它們又為深海魚類提供了食物來源。
  • 核戰爭過後,如果我們停止過度捕撈,海產品可以養活我們
    通過使用現代全球氣候模型——旨在模擬氣候變化的後果——他們發現,這些煙霧可以顯著阻擋陽光,並使世界涼爽好幾年。 嵌套在氣候模型中的農業作物模型反過來表明,即使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發生一場相對較小的地區性戰爭,也可能在五年內使全球玉米、小麥、水稻和大豆的總產量減少約10%,這是全球糧食安全的潛在災難。
  • 新研究表明 全球近1/4豚類及鯨類瀕臨滅絕
    全球近四分之一的豚類及鯨類瀕臨滅絕據英國《每日電訊報》8月12日報導,IUCN公布的紅色名錄(Red List)顯示,伊洛瓦底江江豚以及南美的拉河豚目前都已瀕臨滅絕,此外一種生活在加利福尼亞灣的名叫vaquita的海豚數量也減少了許多,目前野生的該類物種還不足150頭。
  • 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造成了馬拉威湖的魚類數量下降
    7月15日,據外媒報導,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造成了馬拉威湖的魚類數量下降。港口經理阿爾弗雷德·班達告訴法新社記者:「以前,我們經常能夠滿載而歸,但現在這則成為了一種奢望」他補充說,一艘滿載而歸的漁船將為一支由6至12
  • 氣候系統模型表明:「雪球地球」或因陽光輻射嚴重匱乏所致
    氣候系統模型表明:「雪球地球」或因陽光輻射嚴重匱乏所致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20-07-31 07:58
  • 海洋暖化和過度捕撈致魚類甲基汞含量增加
    雖然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海水中的毒素濃度已經有所下降,但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生態學研究指出,海洋暖化以及過度捕撈導致的食性轉變,可能會使部分人類可食用魚類體內的甲基汞(MeHg)含量增加。海產品是許多人的重要營養來源,但魚類也是神經毒素甲基汞暴露的一大來源。
  • 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讓部分海鳥瀕臨滅絕
    新華社倫敦12月12日電(記者張家偉)總部位於英國的國際鳥類聯盟12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鳥類的生存狀況總體上看有好有壞,但許多海鳥正由於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而面臨滅絕風險,需要加強相關保護措施。  全球鳥類生存狀況數據由非政府組織國際鳥類聯盟整理更新,供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使用。
  • 全球氣候變暖真假仍莫辨? 「挺暖派」信心漸足
    聯合國坎昆氣候大會剛剛閉幕。對於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世界各國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做出什麼樣的努力,大會有爭吵也有共識。然而對社會公眾來說,對於氣候變化往往只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全球氣候是否真的在變暖,這個變暖的幅度有多大,很多人並沒有深入的了解。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的確很難,即便在科學界專業人士內部也存在困惑和爭議。
  • 專家:或為睪丸素增加所致
    研究人員稱,出現這種現象,很有可能是因為其體內睪丸素過高,或是無法繁殖後代所致。和其它沒有鬃毛且不咆哮的母獅不同,在莫雷米禁獵區發現的這5頭母獅均有雄獅的特徵。研究人員表示,睪丸素升高可能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眾所周知,荷爾蒙是形成鬃毛的直接原因,若雄獅被閹割,其鬃毛便會消失。在南非國家動物園的一個母獅,因卵巢問題導致睪丸素增加後,逐漸長出鬃毛。
  • 科普丨全球十大亟需保護的海洋生物
    鯨鯊大多聚集在熱帶海洋,尤其是澳大利亞的西海岸,據悉目前大約還有7000頭生存的野生鯨鯊。   鯨鯊性格溫馴,主要以海藻類等微小動植物為食,其聚集地皆成為觀光景點,也導致了它成為旅遊船螺旋槳下的犧牲品。   除此之外,商業捕魚所帶來的食源短缺和非法捕撈,也讓鯨鯊的存亡更進一步受到威脅。鯨鯊的肉、鰭和魚油在國際市場上價格甚高,使它們成為了重點捕抓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