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丨全球十大亟需保護的海洋生物

2021-01-07 浙江在線

2019-05-28 19:50 |浙江自然資源

  寫

  在

  前

  面

  過度捕撈、非法販賣、旅遊影響、氣候變化、疾病、汙染等因素無一不在威脅著海洋物種的生存。這些因素雖然各異,但都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並且大多是可以預防的。海洋是一個複雜且敏感的生態系統,食物鏈上的一個變故可以對其他生物產生致命的影響。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全球十大亟需保護的海洋生物。

  一、鯨鯊

  鯨鯊是世界上最大型,也是最瀕危的魚類之一。鯨鯊大多聚集在熱帶海洋,尤其是澳大利亞的西海岸,據悉目前大約還有7000頭生存的野生鯨鯊。

  鯨鯊性格溫馴,主要以海藻類等微小動植物為食,其聚集地皆成為觀光景點,也導致了它成為旅遊船螺旋槳下的犧牲品。

  除此之外,商業捕魚所帶來的食源短缺和非法捕撈,也讓鯨鯊的存亡更進一步受到威脅。鯨鯊的肉、鰭和魚油在國際市場上價格甚高,使它們成為了重點捕抓對象。

  二、藍鰭金槍魚

  藍鰭金槍魚最常見於地中海。作為製作壽司和魚生的食材,其在亞洲魚類交易市場上非常搶手,一條成年的藍鰭金槍魚成交價可高達175萬美元。

  身為金槍魚家族的一員,相對於其他兩種食用魚——太平洋藍鰭和南半球藍鰭,北方藍鰭有著龐大身軀和長達約40年的壽命。為了能更好地保護這一數量最大但也飽受過度捕撈和非法捕魚等威脅的物種,數據追蹤系統開始普及化,讓我們更了解藍鰭金槍魚的習性和季節性遷徙。

  三、黃唇魚

  黃唇魚的主要集中地在我國南海,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然而,這一石首魚家族的成員卻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滅絕危機,主要原因包括其極為珍貴的魚鰾。藥膳用的魚鰾在中國被稱為「花膠」,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受到重視,價格也迅速升高。

  一般的黃唇魚能長到兩米長和達到100千克重,魚鰾會根據黃唇魚的大小、形狀甚至性別而有所不一。目前,較好的花膠價格能達到每千克20000~64000美元不等。由於黃唇魚的數量不明確,保育活動更為艱巨,近年來希望我國政府禁止花膠貿易的呼聲也有所增加。

  四、麋角珊瑚

  麋角珊瑚分布在加勒比海、墨西哥灣、佛羅裡達以及巴哈馬。在過去的30年間,麋角珊瑚數量驟降了80%,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Red List)將其列為極危級別。

  麋角珊瑚在海洋界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不僅是龍蝦、鸚哥魚類和槍蝦科等動物的居所,也參與建設珊瑚礁。健康的麋角珊瑚一般能以每年5~10釐米的速度成長。

  氣候變暖,珊瑚群白化和疾病都是導致麋角珊瑚死亡的原因。特別是「白化病菌」(一種由能在溫暖水下繁殖的細菌)一直威脅著麋角珊瑚的存亡。這種細菌曾是20世紀80年代麋角珊瑚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只有在美國,珊瑚採摘被列為非法活動。

  五、黑鮑魚

  可食用的黑鮑魚生長在北美西海岸,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因為過度捕撈而開始出現數量銳減的現象,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中部和南部尤為嚴重。據統計顯示黑鮑魚的產量大約從1973年的800噸減少至1992年的17.4噸。在一些水域,黑鮑魚也因鮑立克次體病(又名鮑枯萎綜合症,一種因水溫變化而導致的細菌感染)導致數量在1975年至2015年間驟降了80%。目前在美國採捕黑鮑魚是違法的,但在南美、墨西哥一帶仍然盛行。

  六、玳瑁

  玳瑁是出沒在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一種海龜。目前為止,玳瑁的總數不明,據估計約有8000隻適合繁殖的野生雌性玳瑁。玳瑁喜歡聚集在珊瑚礁群,並且喜歡捕食水母。正因如此,玳瑁才會誤將海水中的塑膠袋等垃圾認為是食物。吞食後的塑料並不會被玳瑁的身體消化,反而會留在食道中,讓玳瑁痛苦地死去。

  現今全球共有7種不同類別的海龜,它們全都被列為瀕危物種,大都因為氣候變化、汙染和非法捕撈所造成。除此之外,海龜的蛋、肉和外殼都是漁民們的目標。由玳瑁的外殼所製成的飾品在東亞尤受歡迎。氣溫升高也影響著在沙灘中被孵化的海龜們的性別。

  七、後鰭鋸鰩

  後鰭鋸鰩出沒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南中國海、南非、紅海以及波斯灣。非法捕撈、汙染和全球變暖等問題導致其將逐漸滅絕。

  後鰭鋸鰩是鋸鰩科中身型最大的成員,一條成年的後鰭鋸鰩約7米長。它們喜歡在淺灘活動,因此常被商業漁船和流刺網所傷。近年來,意外捕撈也是導致後鰭鋸鰩數量減少的原因之一。後鰭鋸鰩的唇部扁長容易被纏繞在漁網中。生態環境的變化也讓它們失去了原有的家園,加上它們的繁殖期緩慢,這些都導致了後鰭鋸鰩數量增長遙遙無期。

  八、紐西蘭海獅

  紐西蘭海獅是當地的特有物種,也是當地最大的海獅類別,目前大約還有1萬隻生長在奧克蘭群島附近。

  相比1998年,幼海獅的數量已減少了50%。為此,紐西蘭政府已經擬定好了管理方案,並開啟公眾質詢,讓紐西蘭海獅不會再因為商業捕魚、意外捕撈以及受克雷伯氏菌屬所導致的疾病而持續減少。

  九、北大西洋露脊鯨

  目前僅存的三頭野生北大西洋露脊鯨在夏季時,遨遊於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的東南部、阿留申群島和阿拉斯加灣北部,冬季時出沒在日本海、臺灣海峽和墨西哥灣附近。

  早在20世紀30年代,北大西洋露脊鯨就開始遭到日本和歐美捕鯨船的獵殺,如今更是成為商業漁船和漁網下的犧牲品。科學家相信,生存在北大西洋東部的露脊鯨已經滅絕,目前只有在美國和加拿大東岸才能找到它們的蹤跡。海洋溫度的上升也極大影響了露脊鯨的食物來源。

  十、小頭鼠海豚

  瀕臨滅絕的小頭鼠海豚生活在墨西哥加利福尼亞灣,是世界上最小的鼠海豚科物種,也是當地意外捕撈的最大犧牲者。與小頭鼠海豚居住在同一海域的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因其魚鰾(花膠)的價格高昂而被過度捕撈。漁民們所使用的流刺網會意外地捕抓到附近出沒的小頭鼠海豚。據統計,大約每5隻小頭鼠海豚中就會有1頭因意外捕撈身亡。該物種也許會在2018年完全滅絕。墨西哥政府已經在2017年7月採取取締流刺網行動,但流刺網捕魚依然猖獗。

  來源:《海洋世界》雜誌

  ·END·浙江自然資源

  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官方微信

  長按二維碼 關注公眾號

1559044220000

相關焦點

  • 科普:十大最怪異的海洋生物
    迄今為止已有12個人到過月球但只有2個人到過海洋最深處海洋 這片地球上最廣袤的區域對於如今的人來來說依舊充滿著未知與神秘有一種恐懼叫做深海恐懼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十大最怪異的海洋生物據悉,劍吻鯊分布在全球各大洋中,從墨西哥灣到日本海都能找到它們的存在。勃氏新熱䲁
  • 如何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我國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海洋物種數居全球前三位。我國具有豐富的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在濱海溼地、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種典型的海洋生境中,有數百上千種浮遊生物、底棲生物、海草、紅樹植物、珊瑚等海洋生物生存繁衍。
  • 海洋生物標本館科普能力建設顯著提高(圖)
    中科院海洋生物標本館館藏海洋生物標本67萬多號,其中模式標本達1100多種2300多號,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    在過去的一年裡,海洋生物標本為向社會展示海洋的博大精深和海洋家族的無窮奧秘,提供了良好的科學研究和科學知識普及的平臺。    為充分發揮海洋生物標本館的科普功能,海洋研究所完成了標本館大廳及樓道展版的設計製作安裝。
  • 科普丨世界十大三角洲,有2個在中國
    科普丨世界十大三角洲,有2個在中國 2020-04-23 17: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普組圖·野生動物丨荒漠貓:中國特有的「山貓」
    祁連山國家公園內五隻荒漠貓罕見同框。來源/中新視頻 製圖/趙芳在2021年2月5日公布的新調整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荒漠貓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荒漠貓皮毛呈麻褐色,耳尖長有棕色長毛,甚為機警,目前發現僅分布於青海、甘肅、四川等地。
  • 通師二附:走進海洋生物科普館,探索神秘海洋世界
    1月9日上午,通師二附一(6)班的同學們走進國家級海洋科普教育基地——江蘇省海洋漁業指揮部海洋生物科普館開展假日小分隊活動,以情境引導同學們學習深奧海洋知識,激發探究生命、探索未來、保護海洋的熱情。走進展館,同學們仿佛置身於神秘有趣的海底世界,多孔蟲、海洋魚蝦、海獅、白鯨……從低等原生動物到高等哺乳動物,800多份海洋生物標本帶著同學們開啟了一場海洋精靈與人類文明衍進的探尋之旅。同學們認真聆聽講解員的介紹,目不轉睛地觀察館內珍藏的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海洋生物標本。平時只在書上看到過的條紋斑竹鯊、讓人望而生畏的箭鯊、碩大無比的翻車魚、五彩繽紛的貝殼……一一呈現在眼前。
  • 聚焦丨盤點2020十大國內科技新聞,這是不平凡的一年
    聚焦丨盤點2020十大國內科技新聞,這是不平凡的一年 2020-12-31 11: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愛海洋生物 做文明小使者」 ——市科協開展「科普一日行」活動
    「關愛海洋生物 做文明小使者」 ——市科協開展「科普一日行」活動 2020-11-23 19: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探秘海洋生物 日照海洋科普館正式開館
    科普館內景探秘海洋生物 日照海洋科普館正式開館  大眾網日照·海報新聞4月28日訊(記者 牟泳錕)近日,日照海洋科普館正式開館。  日照海洋科普館位於山海天旅遊度假區碧海路88號,該館是以海洋科普教育為中心,融科技培訓、學術報告、海洋科技展示、海洋文化宣傳以及濱海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科普場館,其前身為日照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海洋科普基地。作為日照市重要的科學普及場所,先後被授予「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等稱號。
  • 雷射行業智慧財產權亟需保護
    董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公司的"自動商標切割技術",從2001年起就開始研發,2003年自主研發的產品就成功推向了市場,"我們在2001年就申報了自動商標切割機的專利保護,現在金運雷射向市場推出的自動商標切割機,其自動攝像系統就是仿造我們的,侵犯了我們的智慧財產權,等於說他們一不投入人力二不投入資金,免費拿我們的成果生產產品與我們競爭,這無異於踩在我們的肩膀上前行。"
  • 盤點十大最怪異海洋生物 外形奇特如怪獸(組圖)
    原標題:盤點十大最怪異海洋生物 外形奇特如怪獸(組圖)   劍吻鯊(goblin shark據悉,劍吻鯊分布在全球各大洋中,從墨西哥灣到日本海都能找到它們的存在。   國際在線專稿: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28日報導,即使在加勒比海等世界上最美的海域中,也存在令你一見就可能做惡夢的罕見怪異水下生物。它們通常生活在海底,不容易被人類看到,《每日郵報》盤點了10種最怪異且罕見的海洋生物。
  • 綠會研究室參加海洋生物多樣性現狀與保護研討會
    #生態文明建設#11月20日,由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主辦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現狀與保護研討會使用騰訊會議召開,首先是來自天津科技大學教授孫軍為大家帶來報告,報告主題是「全球變化下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目前全球的快速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是全球變暖改變了海洋生物的生理、物候學和地理分布。以海龜為例,其性別的決定取決於蛋孵化時的溫度,因此溫度的升高會造成海龜種群性別比例的失調。其次,據估計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有1/4會進入海洋。二氧化碳排放的日益增加會使海洋產生酸化和暖化的現象,而海洋酸化對各類海洋生物都會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繪製完成
    據英國《自然》(Nature)雜誌網站7月28日報導,「國際海洋生物普查計劃」的研究結果日前正式向全球公布
  • 東方智庫丨2020,全球十大科技創新有哪些?
    應該說,這十大國際科技新聞的評選,比較全面、客觀和準確地涵蓋了過去一年裡全球科技的重大創新成果,展示了人類非凡的智慧。這些重大的科創發現成果,也許對普通人而言有些高深莫測,但對全球科技研發和科技界來說是極其重大的科研突破,其意義和應用成果將會在未來的日子裡逐步顯現,給人類帶來更多更大的驚喜和福祉。
  • 海洋生物簡筆畫:海洋生物科普展
    海口的海洋公園搬到了八所了,國慶期間舉辦科普展。聽說還有200多斤的鯊魚呢?」真是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我開心得一蹦三尺高,真想快一點去看。  到了十月三日,我們一家開開心心地去燈光球場。買了票以後,我們走進去,先是看到琳琅滿目的貝殼標本,讓我目不暇接。在往左看,有海洋中的老壽星??海龜,海龜有大有小的,大的有幾十釐米長,有100多斤,小的也有幾斤呢?
  • 海洋生物標本館館藏千餘種國寶級的海洋生物模式標本
    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集海洋生物標本收藏,進行藻類、無脊椎動物多個門類和魚類系統分類和生物多樣性研究,海洋生物科普知識宣傳於一體的大型多功能現代化海洋生物標本館,也是亞洲收藏量最大的海洋生物標本館。標本館珍藏著海洋生物模式標本達1100多種2300多號,還有大量的標本尚未進行分類學研究,有待專家、學者們研究鑑定,預計還將會發現許多新種和新記錄。
  • 海洋保護民間公益力量亟需專業化
    海洋保護工作需要引起更多公眾的關注 近些年來,海洋保護已經成為我們所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我們亟需要對這個美麗星球存在的蔚藍色海洋進行保護,而這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責任與義務,更是我們每一個人所不容推脫的。 保護海洋,我們能做什麼呢?
  • 環保科普|海洋生態環境基本特徵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小百科」篇一:海洋生態環境基本特徵海洋是地球的主體、生命的搖籃、人類文明的源泉。地球表面總面積約5.1×108km2,分屬於陸地和海洋。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豐富,近岸海域具有紅樹林、珊瑚礁、濱海溼地、海草床、海島、海灣、入海河口等多種類型海洋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態系統,影響著全球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安全,人類生存及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均與海洋息息相關。海洋生態環境在支撐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 《五彩繽紛的海洋生物》第一章 世界的一角-認識海洋生物
    科普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譬如建科技館、自然博物館,舉辦各種科技講座等,但是相對來說,圖書出版無疑是所有科普活動中最為重要和易於實施的途徑。有關科普教育和科普讀物出版發行工作,多年來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和政府部門以及相關社會團體的廣泛支持。2002年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正式頒布實施,標誌著我國科普事業進入法制化的軌道。
  • 槑 海洋生物居然可以這樣萌!
    上篇,我們列舉了那些快滅絕的乖萌海洋生物(《這些乖萌的海洋生物快滅絕了,你知道嗎?真的很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