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保護民間公益力量亟需專業化

2021-01-09 公益時報網
海洋保護民間公益力量亟需專業化

2018-06-12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龐美嬌

 海洋保護工作需要引起更多公眾的關注

 近些年,由於人類活動的加劇,海洋汙染嚴重,海洋生態遭到破壞

今年的6月8日是第十個世界海洋日,在海洋日到來之際,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關於開展2018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的通知》,明確2018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主題為「奮進新時代 揚帆新海洋」。

近些年來,海洋保護已經成為我們所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我們亟需要對這個美麗星球存在的蔚藍色海洋進行保護,而這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責任與義務,更是我們每一個人所不容推脫的。

保護海洋,我們能做什麼呢?

海洋保護形勢嚴峻

當前,我國海洋保護還面臨著種種的問題,例如:我國目前部分海灣的汙染還較為嚴重;某些海洋水產資源衰落,漁獲量減少,少數珍貴海產品受損;一些水產資源受到影響,部分灘涂荒廢,濱海環境遭到損害。就海區而言,渤海沿岸汙染較嚴重,東海和黃海次之,南海汙染較輕,基本尚屬正常。

從事海洋保護的公益組織在實踐中發現了更多的問題。

「從可持續漁業方面來看,存在的問題有海洋漁業資源的過度利用(過度捕撈)、非法捕撈、瀕危物種的保護,以及漁業生產過程中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等。」智漁可持續科技發展中心項目主任雲虹表示。

據深圳市紅樹林溼地保護基金會品牌傳播主管楊凱婷介紹,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受周期性潮水侵淹,由於特殊的生長環境,受海洋整體環境影響較大。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受到圍墾、填海造陸、氣候變化等影響,目前全球35%的紅樹林已經消失,而中國近50%的紅樹林也已經消失了。」

「近年來,在海洋保護方面直接影響到紅樹林溼地的問題包括:海洋垃圾問題(影響濱海溼地)、水汙染(生活汙水、工業用水直接影響水質產生富營養化等問題)、過度捕撈(漁業資源枯竭)和養殖、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溼地向陸地一側後退,面積縮小)等。」楊凱婷說。

社會組織在行動

面對海洋汙染嚴重、海洋生態遭到破壞的現狀,我國許多民間的海洋環保組織相繼成立,且在海洋生態保護方面都有所建樹。

上海仁渡海洋公益發展中心主要關注海洋垃圾,並旨在「還大海以潔淨,恢復人類與海洋的友善關係」,主要開展的項目有「愛我生命之源」海灘情結項目、「守護海岸線」中國海洋垃圾監測網絡項目等。

2008年,仁渡作為國際海灘情結活動的中國協調者的角色,得到發起者美國海洋協會的認可。次年,又得到了環保部的認可。

值得一提的是,還有許多公益組織把目光聚焦在了對溼地的保護。例如:深圳市紅樹林溼地保護基金會和廣東省溼地保護協會,旨在保護溼地的生態。

除了生態保護,對於海洋保護的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2007年成立的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旨在發動公眾,組成全球海洋保護聯盟,團結一切力量,來共同保護我們的海洋。而且開展許多的業務活動,例如:海洋衛士項目、海洋環保「六進」項目等等。

廣東省溼地保護協會也通過教材編寫、政府合作、導師團隊這樣的方式,將環保知識帶入課堂,通過課外教育的方式影響學生,結合教育學,達到對環保知識的傳播。

在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上,智漁可持續發展科技研究中心可以說是走在了前列。它關注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海洋及海岸生態環境的保護,通過多學科的研究,基於多元化的視角(從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來研究問題並提供解決方案;推動中國可持續水產品資料庫建設,依託數據標準,指導可持續的水產品消費和採購。

智漁不久前還在迪士尼舉辦「保護幼魚、捍衛海洋」的活動,對小朋友們也進行海洋保護知識的傳播。通過遊戲,寓教於樂,在遊戲中體驗到海洋保護的重要性。還為此設計了一套萌萌的海報,以及配套的文化衫、明信片和拼圖遊戲等。

專業化程度待加深

「總體上說,目前(我國)民間海洋環保組織已經初步形成一定的專業性,但機構間差異性較大。」這是《中國民間海洋環保組織發展調查報告(2017)》給出的結論,這一報告由合一綠學院與上海仁渡海洋公益發展中心在2017年8月共同發布。

據該報告顯示,如今在海洋公益界活躍的組織多成立於2000至2010年之間。

這期間成立的中國紅樹林保育聯盟(2001)、深圳市藍色海洋保護協會(2002)、三亞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2007)、上海仁渡海洋公益發展中心(2007)等機構都是目前活躍在海洋環保第一線的重要民間力量。

而2010年之後,民間海洋環保組織則呈現出更專業化、議題化的特徵,湧現出一批專門致力於解決某一海洋環境議題的機構,如大鵬新區珊瑚保育志願者聯合會(2014)和智漁可持續科技發展研究中心(2015),它們在其關注的領域內具有非常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故而在議題上的參與深度和效果也更加理想。

2017年6月,上海仁渡海洋公益發展中心還發布了2016年版的《中國海洋環保組織名錄》,其中收錄了191家海洋環保組織。

這191家組織,包括有34家國內海洋環保社會組織,18家國內海洋環保學生社團,8家國內涉海環保基金會,18家國際涉海環保非政府組織,63家國內涉海環保社會組織,16家國內涉海環保學生社團,4家國內支持類社會組織和30家其他相關組織。

從這兩份報告可以看出,在一些民間海洋環保組織以及執行性平臺尤為強調機構的專業業務的同時,目前民間海洋環保組織的基礎支撐性能力還顯薄弱。

民間海洋環保組織所展示的專業行動能力多集中於調研、數據收集以及與其他組織合作上,而具有對抗性特徵的舉報、曝光、問責等方式運用較少。

同時,海洋機構普遍在海岸、濱海活動,只有少數機構入海。此外,民間海洋環保組織的內部合作非常有限,程度較淺。

■ 實習記者 龐美嬌

相關焦點

  • 構建全球化海洋保護生態文明公益平臺「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發布...
    「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發布品牌新形象。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供圖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8月19日消息(記者 譚琦)近日,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推出全新品牌形象。新形象創意源於「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的品牌名稱與「無窮大」符號,是二者的生態創新性相結合,不僅融入了新時代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的使命與戰略,也為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的品牌建設注入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和戰略。據了解,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是一家以「保護海洋生態,人海和諧共生」為使命、以海洋保護為主旨的中國民間公益社會團體,系海南省成立的第一家海洋保護公益機構。
  • 保護海洋環境,公益訴訟如何常態化?來看這些案例
    保護海洋環境,公益訴訟如何常態化  檢察機關:探索完善「專業化監督+恢復性司法+社會化治理」模式  為依法保障海洋強省建設,我省檢察機關深入開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公益訴訟專項活動,針對非法排放陸源汙染物、非法進行海岸、海洋工程建設、非法傾倒廢棄物造成海洋環境汙染或生態破壞的違法行為,依法履行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切實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 【申論範文】解決海洋問題應重視民間的力量
    解決海洋問題應重視民間的力量—從為鳥讓地談起  去年,荷蘭內閣批准一項「退耕還海」方案,讓幾十戶農民遷出100多年前圍海造田得來的家園,一片圍海造田得來的  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在海洋的保護和開發問題上不同力量之間的關係。首先是對於靠海吃海的個人和企業來說,他們當然是希望海洋的資源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以這個事件為例,參與西斯海爾德水道疏浚工程的企業和能在這個水道中獲利的企業,他們肯定是希望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開通水道,至於水道的開通可能會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他們往往是視而不見的。
  •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為保護海洋貢獻高校力量
    原標題: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為保護海洋貢獻高校力量2020年6月8日是第十二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個「全國海洋宣傳日」,近年來,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充分發揮瀕臨南海的地緣優勢,突出海洋和熱帶特色,圍繞海南生態環境問題,以院士工作站為平臺,形成熱帶海岸帶汙染防控以及熱帶典型生態系統研究兩大團隊,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貢獻高校力量。
  • 撿拾海洋垃圾送永久海豚夥伴《劍網3》力推海洋公益 保護海洋動物
    面對海洋汙染日漸嚴重的態勢,《劍網3》再度在遊戲中引入公益相關遊戲內容。適逢東海系列地圖區全面上線,《劍網3》在玩家升級過程中設置了「結緣白海豚」等一系列任務,在任務過程中,玩家將親自參與到海洋公益的活動中來,撿拾海洋垃圾,保護海洋生物等等,在玩家
  • 適時提前介入增強保護社會公益及時性
    據此,檢察機關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範圍為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但是,根據法律規定和實踐需要,檢察機關積極、穩妥進行了「等」外探索,並取得積極效果。特別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拓展公益訴訟案件範圍,更加堅定了檢察機關積極穩妥進行「等」外探索的信心。
  • 「保護海洋,讓貝殼回家」大型公益活動正式啟動
    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國家海洋局宣傳教育中心、青島西海岸新區管委、中海油渤海石油管理局、海洋世界雜誌社等多家單位領導,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和中海油公益基金會志願者、青島市民、中小學生等社會公眾及媒體記者約600餘人參加了啟動儀式。
  • 「與海洋課堂一起長大「「海洋保護素質教育公益課舉辦
    圖集 近日,「與海洋課堂一起長大」海洋保護素質教育課件推廣示範課公益活動在重慶市輔仁中學舉辦。該活動由「海洋之美」項目支持,面向輔仁中學「紅巖班」學生,讓他們通過感受海洋之美,了解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生態環境重要性,從而加深對海洋環境的認識,培養海洋保護意識。
  • 珠海海洋保護協會舉辦海洋環保公益系列宣傳活動
    中國網9月6日訊 由珠海市海洋資源保護開發協會舉辦的海洋環保公益系列宣傳活動在珠海海濱公園舉行。本次活動主辦方通過組織志願者進行了海洋環保宣傳工作,呼籲大家遊玩的同時不忘海洋環保!活動中志願者為市民朋友宣傳海洋環保知識,呼籲大家保護海洋環境,不向海洋及沙灘丟棄垃圾,防止汙染損害,保護生態平衡。
  • 偏方消失醫術失傳 山東民間中醫亟需搶救性保護
    然而,近些年來,一些民間老中醫收不到徒弟,一些行之有效的偏方逐漸消失,民間中醫藥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濰坊:上萬元沒治好的病用「祖傳秘方」康復  前不久,濰坊市民王洪升得了一場重病,脖子上長了幾個惡性瘡。儘管到濟南、濰坊的多家知名醫院進行治療,費用花了幾萬元,但病情卻越來越嚴重,最後,醫院下達了病危通知書。
  • 臺灣荒野保護協會:讓公眾看見自然的力量
    自2005年創立以來,SEE生態獎一直致力於樹立中國民間環保公益典範、推動生態環境改善和可持續發展,逐漸成為中國頗具影響力的民間環保公益獎項。今年第六屆SEE生態獎入圍名單已經公布,並將最終產生10個獎項。我們將陸續向大家講述入圍者的環保故事。今天要推送的是臺灣民間環保團體荒野保護協會。
  • 三亞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呵護蔚藍十年 志願者近十萬人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三亞6月1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葉俊一)2007年6月1日,在南海之濱的三亞,一個名叫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的非政府組織誕生了,他們向公眾傳播海洋保護理念,用實際行動呵護蔚藍大海。截至2017年6月1日成立十周年之際,它已飛過瓊州海峽,在全國建立了39支藍絲帶海洋保護隊伍,註冊志願者接近十萬人。
  • 珊瑚:亟需保護的海洋「熱帶雨林」
    珊瑚和珊瑚蟲為眾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地,被稱為海洋裡的「熱帶雨林」。據統計,珊瑚礁的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0.2%,卻生活著2500種魚類、約700種造礁珊瑚,以及種類還在不斷增加的無脊椎動物。我們在海底見到的美麗景象,多與它們有關。
  • 種植萬餘株珊瑚,鹽田民間力量守護深圳這片藍
    聯手學術力量開展珊瑚普查上世紀80年代,大規模的城市開發給環境帶來了壓力,珊瑚在90年代後期消失殆盡。在幾年前一次下海清潔海底垃圾活動中,楊旭聰團隊驚喜發現珊瑚群竟重現梅沙海底,種群數量比前些年有了顯著的增長。「珊瑚的重現是生態環境變化的一面鏡子。近年來,得益於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和環境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強,梅沙的珊瑚群在前幾年才慢慢開始恢復。」楊旭聰說。
  • 保護海洋環境從我做起!威海400人參與「淨灘」公益行動
    9月8日上午,「守護美麗海岸線 我們共同行動」活動在威海市孫家疃小學舉行,孫家疃街道工作人員、華益社工工作人員、孫家疃小學師生們和部分社區居民、遊客近400人參加活動,會上成立了由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支持、華益社工組建的海洋環境保護志願服務隊,隨後大家前往葡萄灘清理近海垃圾,並進行分類處理。
  • 為保護動物,公益組織邀請佛教團體加入
    公益組織也希望以此為契機,未來在野生動物保護領域與佛教團體展開不同層面的合作,打造野生動物保護公益組織與佛教團體的聯絡平臺。 近年來,媒體曝光了多起非法獵捕野生動物以及盲目放生導致動物死亡、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案件。
  • ...生態保護新聞發布會,發布《「守護海洋」藍皮書》及一批典型案例
    6月16日,福建省人民檢察院舉行海洋生態保護專題新聞發布會。這是繼6月8日第十二個「世界海洋日」省檢察院聯合省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海洋與漁業局、海事局、海警局、自然資源部海島研究中心七個涉海管理部門共同會籤《關於在涉海洋公益訴訟和生態檢察工作中加強協作配合的意見》之後,福建檢察機關在為期十天的全省「海洋生態環境檢察保護」集中宣傳活動中開展的又一場重要宣傳活動。
  • 海南省藍絲帶海洋環境保護協會今成立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海南省藍絲帶海洋環境保護協會揭牌成立。南海網記者高鵬攝&nbsp&nbsp&nbsp&nbsp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6月8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高鵬)6月8日,是第11個全國海洋宣傳日和第10個世界海洋日,海南省藍絲帶海洋環境保護協會在海口舉辦成立大會,該協會經海南省民政廳批准註冊,為全省性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
  • 2020橫琴人壽橫琴馬拉松 保護中華白海豚公益跑者招募
    中華白海豚作為「海洋生態活指標」,它們的生存狀況,直接反映出海洋的健康程度,也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然而,隨著沿海經濟的野蠻發展,海洋塑料汙染已對中華白海豚的生存造成嚴重的威脅。的美稱,珠海市華發公益基金會為2020橫琴人壽橫琴馬拉松融入海洋保護公益行動,為海洋為城市增添一份自己的力量。
  • 民間公益的出路在哪?為何困難重重
    其實這件事情,值得思考的並不只是簡單的「個人該不該收養那麼多流浪狗」,還有更為深層的命題:小型(1~3人)的動物救助民間公益組織該如何生存和發展。首先我們必須肯定和鼓勵愛心人士這樣的愛心行為,讓我們在以拋棄為主流的社會中,看到一束溫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