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戰爭過後,如果我們停止過度捕撈,海產品可以養活我們

2020-11-23 騰訊網

在富裕的工業化國家,人們習慣於發現他們的超市貨架上堆滿了貨物。然而,在新冠肺炎大流行初期的一段短暫時間內,由於恐慌促使購物者囤貨,供應鏈中斷,一些貨架被搶購一空。

對許多人來說,這提醒我們,我們的食品供應系統不是無懈可擊的,在未來應對意想不到的災難時,它可能會承受更嚴重的壓力。

作為研究全球海洋漁業的科學家,我們對未來海產品供應特別感興趣。因此,當一些同事找到我們,想要研究全球漁業對核戰爭的反應時,我們認為這將是一個有趣而又殘酷的話題。

正如我們預期的那樣,我們的研究表明,核戰爭會對海洋魚類產生負面影響,儘管沒有我們最初認為的那麼糟糕。令人驚訝的是,我們還發現,如果海洋生態系統從一開始就處於健康狀態,那麼在危機時刻,海魚可以成為至關重要的全球緊急食品供應。

我們項目中的同事利用全球氣候模型研究核戰爭的後果已經有幾十年了。他們最令人不安的發現之一是,核戰爭不僅會在交戰國家造成可怕的局部破壞,還可能造成全球後果。

核爆炸會引發大火,煙塵會上升到大氣中,遮擋陽光——就像大型火山爆發後一樣。

通過使用現代全球氣候模型——旨在模擬氣候變化的後果——他們發現,這些煙霧可以顯著阻擋陽光,並使世界涼爽好幾年。

嵌套在氣候模型中的農業作物模型反過來表明,即使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發生一場相對較小的地區性戰爭,也可能在五年內使全球玉米、小麥、水稻和大豆的總產量減少約10%,這是全球糧食安全的潛在災難。

我們使用同事提供的氣候模型輸出來模擬一系列核戰爭對全球漁業的影響。

我們的漁業模型使用數學方程來估計浮遊生物的生長和水溫如何影響魚類的數量,以及遍布全球海洋的以盈利為目的的捕魚船隊。

根據該模型,黑暗和寒冷的環境會減緩魚類的生長,特別是由於浮遊生物光合作用的減少。就像人類會遭受陸地植物生長減緩的痛苦一樣,魚類也會因為海洋中藻類的減少而挨餓。

在我們調查的最大的戰爭情景中——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主要戰爭——這使得全球魚類捕獲量下降了30%。

其影響因區域而異,高緯度地區的國家- -在那裡發生最大的作物歉收- -也對漁業產生最不利的影響。

但我們的模擬也表明,全球海產品捕撈量的變化在多大程度上取決於其他人類因素,而不僅僅是戰爭對氣候的直接影響。

戰爭引起的燃料短缺可能會使戰後捕魚變得困難,而農業糧食短缺可能會加劇捕魚的努力。最重要的是,我們的研究結果指出了戰前漁業管理的關鍵作用。

經過幾十年的密集捕撈,今天的許多魚類資源已經嚴重枯竭。當魚類資源被過度捕撈時,魚的數量少會導致漁獲量低和利潤低,同時也會使生態系統難以適應變化。

要防止過度捕撈,就需要有效的漁業條例來成功地限制捕撈努力。監管良好的漁業,如在阿拉斯加或紐西蘭的漁業,是有利可圖的,多產的,興旺的。

我們知道法規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想看看如果漁業提前得到很好的管理,核戰爭的後果會有多大的不同。結果是驚人的。

我們發現,如果戰前漁業管理得當,全球漁獲量有可能在一到兩年內翻兩番,暫時替代目前動物蛋白產量的近一半。

這一增長在戰後尤為重要,因為畜牧業可能會受到飼料缺乏的限制。

重要的是要認識到,這種潛在的海鮮資源只在動物蛋白方面很重要。就熱量而言,即使儘可能最大限度地增加捕魚量,也無法抵消陸地農業的損失。

農業生產的穀物提供的熱量是海洋漁業的25-30倍,即使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一場小地區衝突,預計也會造成遠遠超過漁業直接補償的熱量損失。

儘管如此,通過改變牲畜飼料直接用於人類消費,轉而食用魚類,漁業或許能夠在食品系統內提供額外的靈活性,這比人們只從熱量方面所期望的要多。

我們的發現強調了良好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但被忽視的好處:正在進行的落實有效管理措施的努力,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自動在海洋中建立大量可食用魚類的後備供應。

在全球糧食緊急情況下——無論是由核戰爭、火山爆發還是全球大流行病引起的——這都可以成為一種挽救生命的資源。

開展這項工作時,我們知道加強漁業法規以防止過度捕撈是顯而易見的,因為這確保了更高的捕獲量、更高的利潤,以及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更高彈性。

相關焦點

  • 過度捕撈使海洋大型魚類數量減少三分之二
    過度捕撈使海洋大型魚類數量減少三分之二2011-02-25 08:2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人民網他說:「過度捕撈絕對就像在海洋中玩貓鼠遊戲,當貓遠遁,那麼老鼠就會在海裡大行其道。由於大型的、掠食性魚類在海洋中的數量變少,小型的草食類海魚得以繁衍興旺。」  研究者們還發現,超過一半(54%以上)的掠食性魚類種群數量的下降都發生在過去四十年裡。
  • 海水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近海無魚 捕魚或被逼向深海
    「明天,我們就出海碰碰運氣去。不過聽前幾天出海返航的漁民講,現在出去捕魚收穫不多,賠得很慘。他們本來打算出海5天的,可是出海3天了才捕獲2000多斤狗光魚,而往常一天至少打上萬斤,於是提前返航了。他們是明智的,因為如果按照2.6元一斤賣出,才掙5000元左右,而鐵皮船出航一天的成本(人工和油費等)就要8000多元。如今近海的魚確實是明顯少了,不好打了。」
  • 世銀:過度捕撈致全球每年損失800多億美元
    【環球網綜合報導 實習記者 田瑞哲】新家坡《聯合早報》2月28日報導稱, 據世界銀行近期發布的《重溫沉沒的數十億》報告顯示,漁業的過度捕撈導致全球每年損失超過800億美元。該報告指出,隨著海洋中的魚類數量日益減少,漁船必須耗費更多時間開往更遠的水域尋找魚群,每次捕撈到的漁貨也減少了。導致漁業成本上漲,利潤降低。
  • 未來,我們將更加依賴海產品
    未來,海產品可能成為餐桌上的「主力」。美國「優睿科」網站8月19日報導,俄勒岡州立大學(OSU)參與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表明,未來30年,政策改革和技術進步可能會推動海產品產量增長75%。相關論文同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中。這項研究十分重要,因為到2050年,地球預計將有98億人口需要養活。研究人員表示,海產品有潛力滿足人們對蛋白質和營養物質日益增長的需求。
  • 過度捕撈:我們的後代還能吃到海鮮嗎?
    過度捕撈:我們的後代還能吃到海鮮嗎?東海:四大經濟魚類難覓蹤跡東海區域的捕撈強度是最適捕撈強度的3倍,實際捕撈量已經約是理論最大可持續捕撈量的兩倍。最主要的四大經濟魚類中,大黃魚和烏賊已難覓蹤跡,小黃魚和帶魚已經被嚴重過度捕撈,包括幼魚和低齡魚的過度開發。這四種主要經濟魚類佔總漁獲量比例從1950年代的63.7%降低到了1990年代的18.8%。
  • 從過度捕撈到可持續發展,「三文魚強國」挪威的漁業轉型之路
    挪威海岸線長逾10.1萬公裡,水產養殖業和捕撈業發達,是世界第二大海產品出口國。近四十年來,該國漁業走出了過度捕撈、無序經營等問題泛濫的困境,發展成為了全球海洋經濟的樣板之一。「我們很高興挪威政府給本國海洋經濟打造了一個這麼好的品牌。」
  • 科學家警告稱過度捕撈造成海洋生物銳減
    新華網華盛頓11月3日電 3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刊登文章稱,美國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員警告說,由於過度捕撈和工業汙染,海洋生態環境正遭到嚴重破壞。如果不採取治理措施,到2048年,魚類很難在海洋中捕撈到,海產品在市場上再難以見到。
  • 如果禁止海洋捕撈,會有什麼後果?
    目前全球三分之一的魚類資源被過度捕撈,如果我們繼續以同樣的水平捕魚,海洋的生態會面臨巨大壓力。那麼如果我們完全禁止海洋捕撈會有什麼後果呢?首先,漁業的從業人員生存受到威脅。當前全世界有4000萬人直接通過捕撈野生魚類謀生,另有1900萬人從事水產養殖或在受控條件下養殖海產品,如圍欄和網箱。在沿海、河口和珊瑚礁,數以百萬計的小漁民靠捕魚或捕魚來賺取微薄的工資。
  • 海產品捕撈量不斷下降,日本擬再對15種海魚實施捕撈量上限管理
    日本放送協會(NHK)9月14日消息,日本水產廳就鰤魚、真鯛等15種海魚制定了一份實施捕撈量上限管理的工作路線圖草案,以期通過加大管制力度恢復日本附近海域的水產資源。由於水溫上升等海洋環境發生變化,近年來,在日本附近海域,鮭魚、槍烏賊等海產品的捕撈量不斷下降。
  • 過度捕撈及環境汙染加速 人類40年後或無魚可吃
    新華網北京11月4日專電  3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由於過度捕撈和汙染正加速破壞海洋生態環境,到2048年,世界上可能會沒有魚類和其他海產品,人類的食物供應和環境將因此受到威脅。
  • 研究顯示過度捕撈致全球捕魚量比預期下降逾3倍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衛報》1月20日報導,來自全球的400餘位研究者用10年的時間研究發現,由於過度捕撈,全球捕魚量比聯合國官方預期下降逾3倍,近年來海產品每年會減產100多萬噸。據報導,這項研究數據是由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其研究對象不包括一般情況下的小規模捕魚、遊釣和非法捕撈,也不包括被丟回海裡的魚。
  • 過度捕撈讓東海漁場枯竭 漁民感慨讓子孫虧了口福
    素有海上糧倉美譽的東海漁場,如今面臨資源枯竭的困境,我們又做出了怎樣的應對呢?  昨天(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而6月1日至7月1日,我省海域除海釣以外的所有作業休漁,本報記者特意和招募的志願者一起來到三門健跳漁港,參加了省海洋與漁業局主辦的浙江漁場修復振興暨「一打三整治」活動。  我們跟著漁船一起出海,親眼看一看休漁後的海上糧倉是如何「補倉」的?
  • 過度捕撈下,海洋生機何去何從
    從智人徒手捕魚,到如今的遠洋深海拖網,人類從未有一刻停止過對漁業資源的開發。雖然我們對海洋的探索才剛剛開始,但人類的漁業活動卻早已對海洋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多樣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漁業捕撈量超過種群自我繁殖速度時,捕撈便無法再持續。半個世紀以來,全球被過度捕撈的魚類種群數量增加了兩倍。而如今,有三分之一經濟魚類的捕撈量已經超過了其承受極限。
  • 紅珊瑚:保護地球生物多樣性,請停止捕撈我們!
    紅珊瑚:保護地球生物多樣性,請停止捕撈我們!周某寶向劉某榮出售用於捕撈紅珊瑚的網具共計2200餘張,得款人民幣64260元。同年11月間,劉某榮等5人出海捕撈到1.1公斤紅珊瑚後返航。同年12月初,以紅珊瑚每克人民幣150元的價格達成交易,得款人民幣16.6萬元。
  • 海洋暖化和過度捕撈致魚類甲基汞含量增加
    雖然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海水中的毒素濃度已經有所下降,但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生態學研究指出,海洋暖化以及過度捕撈導致的食性轉變,可能會使部分人類可食用魚類體內的甲基汞(MeHg)含量增加。海產品是許多人的重要營養來源,但魚類也是神經毒素甲基汞暴露的一大來源。
  • 破解捕撈漁業中過度捕撈及非法捕撈難題的幾點建議
    如果我們按照產出地來確定「漁權」、進行利益分配、誰捕撈誰得利的話,那些處於水域上遊地區、淺水區的捕撈漁民就註定要年年顆粒無收,而處於水域下遊地區、深水區的漁民則是年年滿船滿倉的豐收。這對於上遊地區、淺水區的漁民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我們不能抹殺這些地區對漁業貢獻:沒有上遊之水和上遊之魚,何來的下遊漁業大豐收?但如果不這樣,又該如何進行利益的再分配、使上遊地區、淺水區的漁民也能分享到利益?
  • 研究發現由於氣候變化和過度捕撈 全球漁業正在萎縮
    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在天氣形態和動物棲息地等領域得到了很好的證實,但是一項新的研究強調了我們的海洋中是否存在同樣的問題,海平面上升對世界漁業產生了重大影響
  • 過度捕撈危及深海魚類
    過度捕撈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 日前,英國南安普頓大學以及海產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海床附近的深海魚類能起到自然積碳作用,而過度捕撈不僅會引起海產類漁業物種滅絕,而且對全球變暖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研究顯示,中層海水魚類、水母以及章魚等頭足類動物常常會在短時間裡浮遊到海水表面進食,然後重新潛遊至海水深處,而它們又為深海魚類提供了食物來源。
  • 海洋暖化過度捕撈致魚類甲基汞增加,食用魚體內毒素仍在累積
    雖然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海水中的毒素濃度已經有所下降,但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生態學研究指出,海洋暖化以及過度捕撈導致的食性轉變,可能會使部分人類可食用魚類體內的甲基汞(MeHg)含量增加。海產品是許多人的重要營養來源,但魚類也是神經毒素甲基汞暴露的一大來源。
  • 過度捕撈致野生魚銳減 部分種群出現滅絕跡象
    但你可能不知道,「四美」中的加吉魚、刀魚以及對蝦、黃花魚、梭子蟹等海產品,如今已很難尋到野生品種,充斥市面上的絕大多數都是「圈養」的人工養殖貨。   據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近日發布的資料顯示,因為過度捕撈以及海水汙染等原因,我省近海47個主要捕撈品種,已有27種過度利用,6種嚴重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