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湖沼裡的風塵往事

2020-07-11 陝西地礦科技楊為先

作者:老莊 文章來源於: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所

2001年,時年83歲的劉東生院士在《第四紀研究》上撰文指出,既然在太平洋的深海沉積中都可追溯到到來自亞洲內陸的風塵信息,為什麼離風塵源區更近的我國湖泊沉積中卻沒有關於風塵堆積的報導?劉先生之問,為開啟利用黃土以外的地質載體研究風塵變化指明了方向。

那一年,我恰好從西北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因錯過了當年秋季入學的博士生考試,我和孫千裡、吳楓、鄭豔紅一起參加了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翌年春季入學的博士生考試。在正式被錄取為博士研究生之前,我在周衛健研究員的課題組以項目聘用人員的身份從事放射性碳測年樣品的制靶工作。

2002年3月我正式跟隨周衛健研究員攻讀博士學位。周老師建議我開展一些泥炭記錄的全新世氣候變化研究。這個題目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我在西北大學跟隨薛祥煦教授從事地層古生物學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過地貌學、地層學和古生物學來釐定大荔人出土層位的年代和當時的環境。新舊兩個研究方向無論是研究對象還是研究的時間尺度都存在巨大差異,我必須從最基本的知識入手,開始新的研究工作。

第一次到野外開展溼地考察和泥炭樣品採集是在2002年夏天。和我一同前往採樣的除了師弟鮮鋒和實驗員靖偉外,還有與周老師合作開展泥炭研究的瑞典哥德堡大學Lars G Franzen教授。事實上在開展這次野外採樣前,周老師派遣宋少華、鮮鋒、吳楓、餘華貴等到該地區開展過前期踏勘,規劃了幾個可能的採樣地點。他們先赴成都,到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拜會了張信寶研究員。張老師就是那位在汶川地震後因堅持就地重建和某大牌記者怒懟的學者,曾被稱為「最牛教授」。他常年在西部從事山地災害研究,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張老師給了他們很多建議和具體指導。我因兼任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秘書,恰有管理事務需處理,未能參加那次野外踏勘。

前期踏勘小分隊在野外有許多值得記錄的故事,一路的顛簸,高原上野外工作的艱辛就不再一一贅述。

多年後大家仍在津津樂道的卻是那一次邂逅。

那是高原上雨過天晴的一個午後,考察隊員們研究地形圖後決定去花湖溼地進行踏勘。途中,他們向一個在公交站亭等車的藏族女孩問路,姑娘彬彬有禮地給他們指了正確的道路。大概是雨後的草原格外清爽,也許是藏族姑娘清純秀麗的氣質給考察隊員們留下了好感,不免額外攀談了許多。

閒談間了解到女孩叫雪蓮,是一位正在大學讀書的學生。分別後,考察隊員們對雪蓮姑娘仍念念不忘,以至於他們將花湖附近的一處備用採樣點命名為「雪蓮灣」。多年以後,考察隊員提起這件往事,還是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美好事物往往不能太長久,這次邂逅也成為考察隊員心裡一個美麗的遺憾,從那以後他們再也沒有遇到過雪蓮姑娘。

我也沒有遇到過雪蓮姑娘,很難想像雪蓮的樣子,只好從連環畫中截取了一個圖片,我想這個形象一定和他們遇到的有很大差別。

探尋湖沼裡的風塵往事

這一次野外採樣是我第一次攀上3500米以上的高原。

七月的若爾蓋草原,天藍草碧,水清氣爽,景色美的讓人心顫。

潔白的雲朵下面,一群群犛牛點綴在起伏和緩的綠油油的山坡上,宛如碧玉上點染了些許煙黛。日暮時分,彎彎曲曲的黑河靜靜地繞著地勢形成的月亮灣流淌,在落日餘暉下,像一條匍匐的巨蟒閃耀著金色麟光。馬背上淳樸的藏民,揮舞著牧鞭在大草原上躍馬歌唱。黑色藏包裡升起的嫋嫋炊煙,伴隨著陣陣青稞酥油茶的香氣,讓人置身美景的同時也深深感受到濃鬱的煙火氣息。

探尋湖沼裡的風塵往事


探尋湖沼裡的風塵往事


探尋湖沼裡的風塵往事


欣賞美景但需忍受因海拔超過3500米給人帶來的輕微高原反應,稍有運動便會喘粗氣,晚上睡覺也會有隱隱的頭痛。採樣工作卻進行的非常順利,為我開展博士階段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此後,我多次來此地採樣和野外考察,對紅原-若爾蓋地區的溼地沉積有著深刻的印象。

鑽取樣品到大概4米的時候,有一層泥沙含量較高的薄層。Lars用手指摳取一塊放入嘴中,品嘗半天后神秘的告訴我,這一層可能是8.2千年那次冷事件的沉積物,並示意我也嘗嘗。剛剛鑽取的泥炭巖心呈黃褐色,是腐草和泥的混合物,與牛糞無異,而且我對北歐人這種用嘴鑑別沉積物性質的做法很不能接受,便沒有品嘗。不過,事後的測年結果卻印證Lars關於冷事件的判斷,由此,我也對Lars的野外能力由嗤笑轉為佩服,儘管我到現在也沒搞明白用牙齒判斷沉積物性質的訣竅在哪兒。

探尋湖沼裡的風塵往事


樣品有了

從其中提取什麼信息,怎樣提取信息

就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個課題

最初,周老師希望我開展一些碳氧同位素方面的研究,並把我送到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洪業湯先生的實驗室學習從泥炭中提取纖維素的實驗技術。在洪先生指導下,我在他的實驗室學會了從植物中提取α纖維素的實驗流程,並製備了一些纖維素樣品。在貴陽學習期間我了解到,洪業湯先生已經在若爾蓋地區、東北地區用泥炭纖維素的碳同位素研究氣候變化,他的學生徐海博士也開展了用泥炭纖維素氧同位素重建溫度變化的研究。我認為在同一個地區再開展相同工作的意義不大,只好從一些前人尚未注意到或是尚未開展研究的方面去尋求突破。

文獻調研中,我發現泥炭腐殖化度(Humification)在歐洲泥炭研究中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指標,但在國內泥炭研究中尚未被報導。腐殖化度是反映在一定水熱條件下微生物對泥炭分解程度的指標,因微生物活動強度較高的時候主要在夏季,故可以用作指示夏季風強度的指標。我決定嘗試使用腐殖化度這個指標對若爾蓋泥炭進行研究。按照Blackford & Chambers(1993)測量鹼提取液吸光度的方法,我完成了若爾蓋泥炭的腐殖化度測量。在測量腐殖化度之前,我先測量了樣品的灰度值,發現灰度數據和鹼提取液吸光度之間存在一定相關性。我猜測,雖然兩種測量方法不同,但兩個指標可能都可以表示泥炭被微生物分解的程度。

通過仔細研究泥炭灰度和鹼提取液吸光度的賦色原理,我們提出將泥炭灰度值作為表徵腐殖化度的一種簡便方法。較之鹼提取液吸光度測量,灰度測量就簡單的多了。正當我為發現這一現象而興奮的時候,洪業湯先生的學生王華在《科學通報》發表了若爾蓋地區泥炭腐殖化度記錄夏季風變化的文章。王華在洪先生指導下利用泥炭腐殖化度開展的夏季風研究是國內第一次將腐殖化度指標用於泥炭研究中。我意識到,純粹利用腐殖化度去研究這一地區的氣候變化似乎很難通過博士學位答辯。我還得再尋找不同的研究角度。

探尋湖沼裡的風塵往事


紅原泥炭灰度和腐殖化度序列

劉東生先生關於湖泊中風塵記錄的發問啟發了我,聯想起Lars在野外通過泥沙含量來判斷一次冷事件,我猜想可能與風塵輸入有關係。該地區的溼地環境,主要靠降水維繫,卻沒有河流匯入,那麼泥炭沉積中的無機組分應該主要是塵降積累形成的。這一邏輯就為在泥炭沉積中開展風塵記錄研究奠定了基礎。

如何表徵泥炭中的無機組分呢?

Lars教授是專門從事泥炭研究的學者,他在哥德堡大學測量了同一剖面的泥炭灰分。因為是合作研究,兩個課題組有著數據共享的約定。當周老師將Lars測量的灰分數據發給我,我意識到,這不就是泥炭沉積中的無機組分嘛!儘管燃燒得到的灰分中有一部分是植物灰燼,但比起風塵輸入來,這一部分非常少,因此可以將泥炭灰分作為指示粉塵輸入多少的指標。因為粉塵輸入主要取決於粉塵源區乾燥度和風力強弱,所以這裡的泥炭灰分可以用來指示冬季風強度。

有了指示夏季風強度變化的腐殖化度指標,也有了指示冬季風強度變化的灰分指標,我就可以討論這個地區冬夏季風變化的歷史了,這在同一個泥炭剖面中還是首次。在周老師指導下,我在2004年夏天準備了一篇文章投給了《中國科學 D輯》,因編輯部人員調換,文章在編輯部耽擱了較長一段時間,但最後審稿意見還是回來了。審稿人認為用灰分指示冬季風變化比較新穎,但是缺少一些證據來證明灰分就是風塵輸入的,因為此前大家都認為湖沼堆積是一種水成沉積,與風塵聯繫不起來。

為了提供若爾蓋泥炭灰分主要是風塵堆積的證據,我隨機選取一些泥炭樣品開展了灰分的粒度分析。沉積物粒度特徵是表徵其沉積環境的主要證據之一。在國外,沉積學家通過大量不同沉積環境下沉積物的粒度分析,總結了不同沉積物的粒度特徵,並歸納出一個判別沉積相的經驗公式。這一方法在國內石油地質研究中被廣泛使用(成都地質學院陝北隊,1976)。鹿化煜教授最早將這一方法用於判定黃土高原紅粘土的沉積動力,並取得成功。我在碩士階段也借鑑了鹿化煜教授的方法,對大荔人遺址剖面黃土-古土壤序列底部的幾個水平互層開展過判定。所以當審稿人要求提供證據的時候,我自然想到了這一方法。

幸運的是,粒度分析和沉積相判斷的結果和我們預期的一致,支持了我們對泥炭灰分主要來自風塵堆積的猜測。於是,《中國科學 D輯》的文章得以順利刊出。弋雙文和王先彥在粒度測量中給與了幫助,王蘇民研究員在這篇論文的修訂過程中也給與了很多指導和幫助。

探尋湖沼裡的風塵往事


紅原泥炭粒度分布和沉積相判別參數顯示其中含有風塵組分(於學峰等2006,沉積學報)

探尋湖沼裡的風塵往事


若爾蓋泥炭記錄的冬夏季風變化歷史(於學峰等2006,中國科學 D輯)

盧演儔教授在國內較早針對黃土沉積物開展了基於掃描電鏡的顆粒物表面形態研究,為判斷黃土物質來源提供了一個方面的證據。

我們猜想,如果泥炭沉積中含有風塵物質,那麼顆粒物表面形態也應該有較為典型的風塵物質的顆粒物表面形態特徵。在西北大學弓虎軍博士的幫助下,我對紅原泥炭顆粒物的表面形態進行了電鏡觀察。結果發現其中有些石英顆粒確實具有諸如貝殼斷口、蝶形坑以及毛玻璃麻點等風成堆積特徵。通過請教盧演儔教授,泥炭顆粒物表面形態特徵確實可以進一步提供若爾蓋泥炭地接受風塵堆積的證據。

探尋湖沼裡的風塵往事


紅原泥炭顆粒物表面形態(於學峰,劉釗,2010,地球環境學報)

泥炭地中含有風塵來源的組分,不僅為重建冬季風變化歷史奠定了基礎,而且為開展過去大氣化學變化歷史重建奠定了基礎。

2004年夏天,我在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王國平研究員的實驗室開展了元素測試。在分析元素測試結果的時候,我遇到了一個困惑:大部分元素與灰分變化規律一致,但是有幾個元素(如鉛、鋅等)在某些時段出現數量級上的突然增大,而且與其他元素變化規律呈相反的趨勢。這種現象似乎很難用自然的沉積過程去解釋。

在文獻調研過程中,我讀到了南京大學水濤教授關於甘青地區青銅時代考古的論文集。我驚奇地發現,甘青地區青銅時代(包括新石器時代晚期)幾期人類文化與鉛鋅元素的異常變化在時間上非常吻合。考慮到這些古文化發展地區與若爾蓋地區距離很近,且若爾蓋正好處於甘青地區的下風區,我們猜測,若爾蓋泥炭沉積可能記錄了甘青地區人類活動的信息。將水濤教授整理的甘青地區不同文化期墓葬出土人口數量和泥炭鉛鋅元素異常進行對比後,我更加確信若爾蓋地區泥炭記錄了過去人類活動的某些信息。

探尋湖沼裡的風塵往事


若爾蓋盛行風向及上風區的文化序列(於學峰等 2006,第四紀研究)

既然有些元素能夠忠實的記錄氣候變化,而有些元素則受人類活動影響,那麼就可以用元素數據討論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之間的關係。我嘗試對元素數據中包含的自然環境變化信息和人類活動信息進行了分離,結果發現人類活動較強的時期恰是冬季風較弱的時期,說明過去人類文明的發展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強,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利於甘青地區青銅文化的發展,不利的自然環境也會限制人類文明的發展。

探尋湖沼裡的風塵往事


泥炭剖面中的鉛鋅異常與上風區古人類活動強度對比(a為四期文化類型出土人口數量,b 為分離後的鋅元素自然變化,c為分離後的鉛元素自然變化,d為分離後的人為影響的鋅元素變化,e為分離後人為影響的鉛元素變化,f為甘青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主要文化序列。該圖收錄於安芷生院士編著的專著:An Zhisheng, 2014, Late Cenozoic Climate Change in Asia: Loess, Monsoon and Monsoon-arid Environment)

儘管簡單使用泥炭灰分就可以定性地指示冬季風強度變化,但要準確描述風塵輸入的多少,則需要粉塵通量這個指標。要計算剖面上的粉塵通量,往往需要計算沉積速率和沉積物的體積。沉積速率倒是容易計算,只需有年代標尺和深度就可以了。為了測量沉積物體積,我買了一些打孔器,先將鑽孔巖心按照每釐米分樣,烘乾後用打孔器在分好的樣品上鑽取一個柱體。因為柱體的底面積已知,只需用卡尺精確測量柱體高度即可算出體積。用這種方法,我重新測量了若爾蓋泥炭的灰分,並計算了粉塵通量。

探尋湖沼裡的風塵往事


用於鑽取泥炭樣品的打孔器

當把粉塵通量和腐殖化度一起比較時,可以發現二者在千年尺度上變化模態並非完全一致,而是以大約6ka為界出現了轉折:6ka之前二者在千年尺度上呈反相位變化,而在6ka之後二者在千年尺度上則呈同相位變化。為了解釋這一變化的原因,我嘗試對太陽輻射曲線進行求導計算,發現太陽輻射曲線的導數在6ka前後達到最大。因為曲線導數的數學意義代表了曲線的變化速率,我們猜測,也許是太陽輻射的變化速率引起了冬夏季風變化模態的變化。我一直希望通過數值模擬去證實或證偽我的猜想,但是由於對數值模擬一竅不通,這個願望一直被懸在了那裡,沒有任何進展。

探尋湖沼裡的風塵往事


太陽輻射變率對冬夏季風的可能影響(Yu et al., 2011 The Holocene)


儘管我在博士論文研究過程中證實了若爾蓋泥炭中含有風塵組分,開展了該地區冬夏季風變化歷史研究,也進行了大氣化學變化歷史重建,甚至將元素異常與上風區人類活動進行了對比,但我兼職從事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工作確實佔用了大量時間。導師周衛健研究員對畢業論文的要求又非常高,她擔心我的博士論文太單薄,便將她在華南地區的大湖泥炭剖面實驗室數據,以及陝北的糜地灣剖面數據給了我,讓我再增加一些對比研究。

我在對比華南和陝北兩個剖面數據時發現,兩個沉積剖面都是由泥炭和其他沉積相交互構成的。沉積相變化代表了水文變化,而泥炭堆積則代表了碳積累狀況。

我在博士論文中提出了一個基於植物生理的水文與碳積累概念模型。在水分正限制區,水分增加會促進植物生長,進而增加碳積累,而在水分負限制區,水分增加會抑制植物生長,從而降低碳積累。根據這一模型,我們利用沉積相重建了兩個地區水文變化,並討論了碳積累與水文變化的關係。

探尋湖沼裡的風塵往事


基於植物生理的水文與碳積累概念模型(Yu et al., 2020)

我在攻讀博士階段不僅得到了導師周衛健院士的悉心指導,也得到了多位宗師級人物和眾多同學的幫助。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和那份情,值得我永遠銘記。

我堅持不走別人已經踩過的路,不斷調整自己的研究內容,既豐富了自己的知識面,也最終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博士階段的研究內容和後來補充的部分數據,一共發表了9篇論文,最近這篇討論水文和碳積累的文章,算是博士階段研究內容挖掘寫作的最後一篇文章。

回首過往,可以說我人生的每一個重要階段都有貴人相助,何其幸哉!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文中涉及的文獻資料

1) 成都地質學院陝北隊.沉積巖(物)粒度分析及其應用[M].北京:地質出版社,1976

2) Blackford J J, Chambers F M. Determining the degree of peat decomposition for peat-based paleaoclimatic studies. [J]. International peat journal. 1993, Vol.5: 7-24

3) 劉東生, 孫繼敏, 吳文祥. 中國黃土研究的歷史、現狀和未來—一次事實與故事相結合的討論. 第四紀研究, 2001 (3):185-207

4) Lu Huayu, Jef Vandenberghe, Zhisheng An. Aeolian origin and palaeoclimatic implications of the Red Clay (North China) as evidenced by grain-size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 2001, 16 (1): 89-97

5) Hong Y T, Wang Z G, Jiang H B, et al. A 6000-year record of changes in drought and precipitation in northeastern China based on a d 13C time series from peat cellulose.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1, 185: 111-119

6) 水濤. 中國西北地區青銅時代考古論集.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1: 99-237

7) 徐海, 洪業湯, 林慶華, 洪冰, 姜洪波, 朱泳煊. 紅原泥炭纖維素氧同位素指示的距今6 ka溫度變化. 科學通報, 2002, 47 (15): 1181-1186

8) Hong Y T, Hong B, Lin Q H,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Indian Ocean summer monsoon and North Atlantic climate during the Holocene. Earth and Planet Science Letters, 2003, 211: 371-380

9) 王華, 洪業湯, 朱詠煊, 等. 青藏高原泥炭腐殖化度的古氣候意義. 科學通報, 2004, 49(7): 686-691

10) 於學峰, 周衛建. 全新世泥炭古氣候記錄研究進展.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04, 25(1):121-126

11) 於學峰,周衛建,史江峰. 度量泥炭腐殖化度的一種簡便方法:泥炭灰度.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05, 24(4):133-136

12) 於學峰, 周衛健. 紅原泥炭6000a以來元素異常及其可能反映甘青地區人類活動信息的初步研究.第四紀研究,2006,26(4):597-603.

13) 於學峰,周衛健,劉曉清,鄭豔紅,宋少華. 青藏高原東部全新世泥炭灰分的粒度特徵及其古氣候意義. 沉積學報,2006,24(6):864-869

14) 於學峰,周衛健,Lars G. Franzen,鮮鋒,程鵬,A. J. Tim Jull. 青藏高原東部全新世冬夏季風變化的高解析度泥炭記錄.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6, 36 (2):182-187

15) 於學峰,劉釗. 紅原泥炭顆粒物表面形態與礦物組成研究. 地球環境學報,2010,1(2):122-125

16) Yu, Xuefeng, Zhou, Weijian, Liu, Xiaoqing, Xian, Feng, Liu, Zhao, Zheng, Yanhong, An, Zhisheng. Peat records of human impacts on the atmosphere in Northwest China during the late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s.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10, 286(1-2): 17-22

17) Yu, Xuefeng,Zhou, Weijian,Liu, Zhao,Kang, Zhihai. Different patterns of changes in the Asian summer and winter monsoons o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Holocene. The Holocene. 2011, 21(7): 1031-1036

18) Yu Xuefeng, Chen Jiquan, Zheng Yanhong , Zhong Wei, Ouyang Zutao, Zhou Weijian. Anti-phase Variation of Hydrology and In-Phase Carbon Accumulations in Two Wetlands 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China Since the Last Deglaciation. Front. Earth Sci. 2020, 8:192. doi: 10.3389/feart.2020.00192

相關焦點

  • 《麻雀》《驚蟄》編劇海飛 新作《風塵裡》開啟古代特工系列
    繼《驚蟄》之後,海飛的長篇小說《風塵裡》面世,這也意味著海飛開拓了「諜戰世界」新領域——古代諜戰世界,「錦衣英雄」系列首部《風塵裡》則成為海飛「古代諜戰世界」的開篇之作,預計很快將被改編為影視作品。《風塵裡》寫的是明朝萬曆年間的諜戰故事,構建了一個生動並極具張力的古代諜戰世界。
  • 英雄何故畏風塵
    英雄何懼風塵!英雄的心中就沒有這塵世的名與利。南仁東院士放棄國外300倍的高薪,耗盡一生的心血,讓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看得最遠的國家。正如他所言:「在我眼中,知識沒有國界,但國家,要有知識」。在面對名利誘惑的時候,他懷著一顆英雄的心,抬頭只看到了月亮。
  • 典型湖沼溼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研究年度總結會在京召開
    國家林業局政府網4月27日訊 近日,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重大項目「典型湖沼溼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研究」項目2012年度總結會在北京舉行。  會上,項目負責人對項目進行了簡要總結,重申了典型湖沼溼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研究的重要性及任務的緊迫性,並著重明確了項目研究中的要點、難點。
  • 那些令人驚嘆的海洋/湖沼新物種
    下面,小編就帶領大家認識一下2009年到2016年每年十大新發現物種當中令人驚嘆的海洋/湖沼新物種。2015年上榜的海洋/湖沼新物種2013年上榜的海洋/湖沼新物種美國加州深海的豎琴海綿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深海海底發現的這種海綿具有豎琴的形狀,向上伸出的20多個觸角有助於其捕獲浮遊生物。
  • 走進深藍|2020年中國海洋湖沼學會青年科技論壇在山東東營開幕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3日訊12月3日上午,2020年中國海洋湖沼學會青年科技論壇在山東東營開幕,本次論壇為期兩天,以「全球變化下的海洋與湖泊——健康海洋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本次論壇的召開將對促進海洋湖沼領域研究技術提高,促進海洋湖沼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都具有重要意義。《走進深藍》是一檔全力聚焦海洋強省戰略、助力新舊動能轉換的大型融媒海洋欄目。通過人物專訪與紀實短片相結合的節目形態,宣傳海洋科技發展進步,海洋文化傳承,海洋環境資源建設等,節目每周六21:10在山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播出。
  •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兩首清人的詩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蔣士銓(1725-1784年),清代戲曲家,文學家。江西鉛山(今屬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精通戲曲,工詩古文,與袁枚、趙翼合稱江右三大家。最後二句「低回愧人子,不敢嘆風塵」是寫作者自己心態的。詩人覺得自己過去一年出外求學,沒有盡到兒子照應母親和安慰母親的責任,內心慚愧,所以不敢直率訴說自己在外風塵之苦,而是婉轉回答母親的問話,以免老人家聽了難受。
  • 地質地球所重新解讀海洋風塵記錄對源區古環境演化的指示意義
    亞洲內陸作為全球重要的風塵釋放區,自新生代以來,在全球氣候變化和區域構造運動的雙重影響下,亞洲內陸的環境格局發生變化,保存在北太平洋的風塵沉積物記錄了亞洲內陸風塵源區古環境演化信息。已有研究普遍認為,北太平洋地區風塵通量越高,指示亞洲風塵源區越乾旱;但有研究指出風塵通量變化與源區乾旱化程度並非簡單的線性關係。為深入探究北太平洋風塵記錄對亞洲風塵源區古環境演化的指示意義,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古地磁與年代學學科組博士研究生張強在其導師、研究員劉青松的指導下,綜合研究北太平洋ODP Hole 885A巖心風塵沉積物。
  • 抖音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是什麼意思 出處與下一句完整全文
    抖音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是非常的火,但是卻還有很多抖友不知道這句話出自哪裡吧。下面小編就就為各位玩家帶來了抖音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視頻觀看地址,還有這句話的來源出處及意思介紹。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出自哪裡  「我有一壺酒 足以慰風塵」出自唐代詩人韋應物的《簡盧陟》,原詩為:  簡盧陟  唐 · 韋應物
  • 中詩華好詞|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
    中詩華好詞|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 2021-01-10 19: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在羅布泊荒漠的22天:影像裡的樓蘭考古往事
    在羅布泊荒漠的22天:影像裡的樓蘭考古往事 文博中國 2020-12-22 16:30 來源:澎湃新聞
  • 好萊塢往事裡的「一秒鐘」-大衛芬奇《曼克》影評
    很多導演都會有那麼一點迷影的情節,去年昆汀剛剛用《好萊塢往事》復原了好萊塢60年代的圖景,馮小剛的《一秒鐘》也才用膠片串聯起一段時代的悲劇,再早一些,馬丁斯科塞斯用《雨果》重回默片時代,《兇線》裡的德爾瑪,也讓影片中的音效師通過紀錄電影的聲音揭開懸案的謎蹤。
  • 地球往事系列03
    「地球往事」系列是對往常拍攝的照片進行再創作,將太空人置入一個你我都熟悉的場景裡,真實又魔幻的感覺。
  • 80年代舊照,男子和風塵女子談著價格,交警在哨崗值班
    這些海報會被年輕人買下來,貼在他們的臥室裡。80年代舊照,一個叔叔在冬天的早晨賣糖葫蘆。糖衣漿果是許多孩子的最愛。貨架上擺滿了糖衣漿果。早上生意似乎不好。80年代舊照,這張照片顯示了一個風塵女子和一個路過的男人聊天。他們正在談話,男人看著女人的樣子。好像在談著價格。80年代舊照,這張照片顯示了一名交通警察在街上的一個崗哨值班。
  • 《一人之下》真人版:馮寶寶風塵,夏禾保守,看到張靈玉:我彎了
    看到寶兒姐,小編的第一感覺反正是……呃,怎麼說呢,反正跟印象中的寶兒姐有些差距,因為動漫裡的寶兒姐一直是呆呆的感覺,而且還特別單純,而這位coser小姐姐看起來就比較風塵了,雖然也很漂亮,但氣質並不符合寶兒姐。看完第3季的小夥伴對王也的印象應該都特別深了吧?而這位小哥哥cos的王也說實話挺不錯的,不僅長得帥,而且眼神也跟王也一樣有種憂鬱的感覺,確實是有內味兒了。
  • 2016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評選揭曉
    近日,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組織海洋與湖沼領域相關單位、專家學者推薦,經學會理事投票,評選出「2016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成果」。評選結果如下:   一、蟲黃藻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甲藻是海洋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初級生產者之一。
  • 李傳隆:風塵撲蝶五十年
    鉤沉 李傳隆:風塵撲蝶五十年 本報記者 蔣昕捷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8-09-17    [列印] [關閉]     在這本貌似遊記的少兒讀物裡,許自強從李傳隆兒時撲蝶的場景寫起,伴隨著大渡河的洶湧濤聲,日月潭邊的清歌麗曲,李傳隆引領著小讀者們,從天山的瑤池追蹤到海南的天涯海角,跨秦嶺,越岷江,過沙漠,渡黃河。
  • 散文詩:往事悠悠
    曾經的你被一顆低頭含蓄的心靈,喻為綠色莽莽的原野上恣意馳騁的駿馬;愛的溪流裡歡騰跳躍的音符;青春夢幻裡常駐不走的倦客……駿馬、音符、倦客……給我力量,快樂,走過寂寥的長途。昨日有了你,才妝扮的五彩繽紛,有滋有味。還記得那個寒意料峭的冬夜嗎?直抒胸臆的表白,怎樣地激起千堆雪!升華、氤氳、明淨佔領芳菲。從此,心的草原春意盎然。
  • 南苑機場的那些塵封往事兒
    那麼今天的內容,就和大家聊聊百年南苑的那些塵封往事兒。歷史上的南苑(含南海子)是一個整體,在元代以前曾是永定河故道,由於湖沼密布、水草豐美、野生動物繁多,成為遼金元明清五朝皇家苑囿。明代「復增廣其地,周垣百二十裡」,被稱為「南苑」或「南海子」,是高牆深院、朱門碧波的皇家行宮。
  • 探尋城市花園,植物園裡真奇妙
    常在城市裡行走是否總想呼吸一口清新綠意?
  • 犯罪大師塵封的往事兇手答案是什麼 塵封的往事兇手是誰
    犯罪大師塵封的往事兇手答案是什麼 塵封的往事兇手是誰 犯罪大師在8月4日的突發案件是《塵封的往事》,這個案件需要你在四個嫌疑人中找出兇手,很多玩家還不清楚這個案件的兇手是誰,下面就來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