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詩是蔣士銓的《歲末到家》: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蔣士銓(1725-1784年),清代戲曲家,文學家。江西鉛山(今屬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精通戲曲,工詩古文,與袁枚、趙翼合稱江右三大家。
這首詩作於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歲末,當時蔣士銓21歲,正背井離鄉跟隨江西督學金德瑛求學,一年中他隨金師遊歷了撫州、建昌、吉安、贛州、南安、瑞州等地,廣結江西名士,學識大長,詩名漸著……奔波到年終前夕方才趕到家中。詩人深感母親對自己的關懷之情,寫下了這首詩。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二句,從母親的角度落筆,寫她日夜思念自己的兒子,看到兒子在年底前回到家中,喜悅之情難以掩飾。「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二句,以寒衣在身和家信墨新,分寫母子深情。「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二句生活化的描述,把母親對愛子無微不至的關懷寫得真實而傳神,令人感動。最後二句「低回愧人子,不敢嘆風塵」是寫作者自己心態的。詩人覺得自己過去一年出外求學,沒有盡到兒子照應母親和安慰母親的責任,內心慚愧,所以不敢直率訴說自己在外風塵之苦,而是婉轉回答母親的問話,以免老人家聽了難受。全詩用語質樸無華,卻情真意切,語淺情濃,細膩地刻畫了久別歸家後母子相見時那種真摯而複雜的感情,引得後世無數讀者共鳴,堪稱至情至性的一首好詩
另一首詩是汪中的《別母》:
《別母》(清)汪中
細雨春燈夜欲分,白頭閒坐話艱辛。
出門便是天涯路,明日思親夢裡人。
汪中(1744-1794)是清代學者、駢文家。江都(今江蘇)人。他幼年喪父,無力求學,靠著寡母去書商家裡做傭人,才將他含辛茹苦撫養成人,也給了他博覽經史百家書籍的機會。可是汪中成年後,因為稟性耿直,疾惡如仇,為世俗權貴不容,一生坎坷,懷才不遇,長年奔波在外依靠當幕僚和賣文為生,不能守護侍奉於母親的床前,更仍然無法讓母親過上衣食富足的日子……這首《別母》詩寫出了一個兒子對母親依戀與不舍,但是為了生計前程,為了讓母親過上更好的日子,新春伊始就不得不遠走他鄉謀生的心酸與苦澀……詩歌語言樸實平白,不事雕飾,卻把母子深情與悽婉悲涼的離愁別緒表現得淋漓盡致,讀來令人動容。個人以為,當可以與蔣士銓的《歲末到家》一詩作姊妹篇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