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留風塵,十首禪意詩,十種人生大境界!

2021-01-17 文化點心鋪

法國哲學家羅曼羅蘭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可是,人生如逆旅,誰都不是天生的勇者。任何一顆心靈的成熟,都必須經過挫折的洗禮和孤獨的磨鍊。年輕的時候,我們在跌跌撞撞中摸索著前行,逐漸走向成熟;待到成熟時,我們卻已不再年輕。

一路走來,有迷茫,有堅持,有徘徊,甚至還有倒退。但是不論怎樣,我們總能在峰迴路轉處看到最美的風景。因為,塵世對誰都是一樣的,都有風起雨落,都有潮來潮湧,都有黑暗黎明和日月星辰。行走在塵世,什麼都重要?修煉自已的內心!

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留風塵。人累了就休息,心累了就淡定,把自己丟了就慢慢撿回來。十首唯美禪意詩,十種人生大境界!

看淡得失心

唐·鳥窠禪師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

哲學家們將人的一生概括為三句話: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這三句話看似簡單易懂,但卻直擊人心。人生天地之間,山川是永恆的,江河是永恆的,日月星辰是永恆的。唯有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就如蜉蝣一般。雲散了還會再聚,風去了還會再來,可是,我們的人生卻永遠沒有回頭的時候。身在紅塵,只是浮生一夢。一得一失之間,很多人就匆匆度過一生。既然如此,何不將得失看淡一些,珍惜生命中的每個日出和日落。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看淡得失心。

退一步看世界

唐·契此和尚(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人心複雜,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能看清自己,也看不清別人,更搞不懂這個世界。所以面對周遭,我們多數時候都會從本能出發。苦了就說不好,痛了就說不對,煩了就甩手不幹,受委屈了就心生怨恨。可是,世界哪裡只有你看到的那一面啊!我們的本能只是讓我們活著,但是卻不能讓我們很好地活著。因為靠本能活著,只是人類作為動物的一種天性,而不是人的特性。無論失意和得意,都請你選擇冷靜面對。有時候,退一步並非妥協,而是為了看到更遠的天地。

不忘本心

唐·無盡藏(比丘尼)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人們為什麼喜愛春天呢?因為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像春天一樣充滿希望,充滿生機。所以,我們總是害怕春天的流逝,害怕時光的一去不復返。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我們只是自顧自地往前趕,卻從不曾回頭看看自己最初的夢想。到最後,我們離心中的「春天」反而越來越遠。人生不論走出多遠,都要記得時常回頭看看,看看那個曾經執著的自己,不忘記自己的本心。

大智若愚

《洗兒》 宋·蘇東坡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為人父母,誰不是「望女成鳳,望子成龍」?於是,我們處處教育孩子要爭強,要好勝,凡事不能吃虧,要學聰明點。久而久之,孩子們還未讀懂人生,就先學會了成人世界的「爾虞我詐」和「見風使舵」。月滿則虧,人太聰明了,不見得就是好事情。真正幸福的人生,一半要爭,一半要隨。這爭,不是與他人,而是與生活中的不順與挫折;隨,也不是那隨波逐流自甘庸俗,而是知止而後安。這才是人生大智慧。

時常自省

元·石屋《裁縫詩》手攜刀尺走諸方,線去針來日日忙,量盡前人長與短,自家長短幾時量?

有句笑話說:青春痘長在誰的臉上,你不著急?答:別人臉上。這個笑話看似俗氣,實則直擊人性。很多時候,我們不就是這樣嗎?用放大鏡看自己,用顯微鏡看別人。就像那奔四方給人量體裁衣的裁縫一樣,只會拿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別人,卻從不知道量量自己。照人先照己,責人先責己,在你開口指責別人之前,你先想想你自己幾斤幾兩,要學會時常自省。

自然恬淡過一生

宋·無門慧開禪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春天有百花,秋天有明月,夏天有涼風,冬天有飛雪,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風景。人生其實也和四季一樣,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經歷,不同的階段都有想做和該做的事情。青年的時候,就努力拼搏,讓人生輕舞飛揚;中年的時候,就沉穩睿智,讓生命繼續大步向前;老年的時候,就學會放下,讓生命更急從容。保持一顆自然恬淡的心,學會享受,學會珍惜,跟自己的內心交流,不急不慌地過一生。

心境開闊

《題鶴林寺壁》唐 | 李涉終日錯錯碎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

已故著名作家林清玄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要常想一二,忘記八九。生活總有這樣或那樣的煩憂,你若每天愁眉苦臉,生活也會陰雲密布,你若心情明朗,快樂也會多些。每日為一些瑣碎小事斤斤計較,人生就這樣轉瞬而過,猶如夢一場。忘記一切不如意,放下名利心,讓自己從得失中解脫出來,你就會得到不一樣的收穫。偷得浮生半日閒,心境開闊的人生才能走的更遠。

耐住寂寞,不怕等待

宋·白雲守端嶺上白雲舒復卷,天邊皓月去還來。低頭卻入茅簷下,不覺呵呵笑幾回。

這是一個留行說寂寞唱寂寞的時代!每天都有無數的人在寂寞中迷茫與痛苦。其實,我們只是不懂得寂寞的含義。寂寞是一種不湊熱鬧、不追風潮的生活境界,是一中永遠相信自己追隨自己內心的生活方式。迷茫與痛苦只屬於難不住寂寞的人。天上雲捲雲舒,月缺月圓,都有自己的規律。人生如此,只有耐得住寂寞,才經得起歲月的繁華。只有不怕等待,才能看到最美的人生風景。

笑口常開

禪意詩七 《對酒》 唐·白居易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痴人。

人世間,每個人的背後都有別人體會不到的辛苦;每個人心裡,都有旁人無法看到的傷痛;每一個堅強的外表下,隱藏著不能說的心聲。所以,何必總是看到別人的得意,不忿自己的失意呢?不要為了一些蝸角小事而去斤斤計較。人生就像是在電光火石中中一樣爭鬥不休,很快就會過完一生。人人都有得意失意時,你過得好不好,你的心知道。微笑面對一切,是得是失,心知就好。

活在當下

元·石屋《山居詩》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時枙子香。

人生如一條淙淙流淌的長河,既有平緩靜流時,也有波瀾壯闊時,既有峰巒疊嶂的秀時,也有一瀉千裡的壯麗。不同的時候,人生就有不同的風景。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抓住眼前,享受當下。生活就是一個過程,只要努力了,就終會有屬於自己的成功。活著,也不是為了讓別人喝彩。四季流轉,花開花落,今天有今天的精彩,明日有明日的燦爛。

(註: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唐朝三大詩僧之一,貫休這十首充滿禪意禪情的詩,讀懂後淨化心靈
    貫休的詩大致分為禪詩、世俗詩、邊塞詩,讀他的詩能夠讓人感覺到濃厚的禪意與禪情,影響力巨大。據說,古龍的《三少爺的劍》開篇:劍氣縱橫三萬裡,一劍光寒十九洲,後一句便是仿效貫休的詩句得來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貫休十首充滿禪意和禪情的詩,領悟後淨化心靈。貫休是唐末五代時期著名詩僧及畫僧,自幼聰明伶俐,記憶力超群。他七歲出家,一生雲遊各地,與僧友齊己吟詩唱和成為佳話。
  • 十首詩詞,暮年生活,依舊美好
    詩人們在暮年的時候,都在想什麼?是感慨時光流逝,還是依然快意人生,下面十首詩詞,一起感受詩人的暮年時光!《終南別業》唐·王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 白居易冬天曬太陽,這首禪詩充滿禪意,讀完了大呼過癮
    他經歷了人生的坎坷,像古代其他失意文人一樣,便主動地去佛教中尋找精神寄託,但又與眾不同。他整個人生思想的變化、為人處世和詩歌創作都盡濡禪宗思想,並且他的禪詩和閒適詩所體現出的禪意,讓我們認識到人生不僅需要努力奮鬥,還要懂得休閒感悟。下面介紹的是白居易冬天曬太陽,這首禪詩充滿禪意,讀完了大呼過癮。
  • 錢穆:讀五類書,培養人生情趣,拔高人生境界
    若我們希望能到此境界,便該好好學做人;要學做人,便得要讀書。為什麼讀書便能學得做一個高境界的人呢?因為在書中可碰到很多人,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好做你的榜樣。目前在香港固然有三百幾十萬人之多,然而我們大家的做人境界卻不一定能高,人生情味也不一定能深。
  • 小詩大道理——十首哲理詩,讀懂了將受益終生!
    抒情詩字字皆情,情真意切; 敘事詩記敘往事,真實可感! 而哲理詩深沉渾厚,將哲學的抽象哲理含蘊於鮮明的藝術形象之中,篇幅雖短小,內容卻深沉渾厚。
  • 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不少人卡在第二界
    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不少人卡在第二界追求人生價值的正確方式是怎樣的?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對於每一個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生物,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不管你這輩子活得好與壞,你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無法修改的。最近網上不知怎麼開始流行這樣一句話「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 《終南別業》這首詩,是王維42歲的作品,景中有情,充滿詩趣禪意
    《終南別業》這首詩大約是王維四十二歲擔任左補闕一職時的作品。本詩融畫意詩情、禪味哲理於一體。下面我們讓來鑑賞陳王維的《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一聯,把詩人隱居山間、悠然自得、超脫物外之情表現無遺,達到景中有情的境界。
  • 王維介於仕與隱之間的禪意人生,給了我們哪些人生的啟示?
    王維,是我國古代的大詩人,我們從小就讀他的古詩,說起他,應該沒有人不知道的。他的詩,空靈古樸,有一種說不出的美感,詩中有畫,畫中還有話,其中跳脫地語境,讓人體不完其中的味道。但歷朝歷代,他的網紅體質就全然不如同時代的李白了,關於他的生平軼事、處世之道、生活哲學大家都聊得比較少。
  •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兩首清人的詩
    第一首詩是蔣士銓的《歲末到家》: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蔣士銓(1725-1784年),清代戲曲家,文學家。江西鉛山(今屬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精通戲曲,工詩古文,與袁枚、趙翼合稱江右三大家。
  • 十首樓臺的古詩詞,一首新詩轉晚晴,樓臺西畔斷霞明
    詩詞中樓臺的意象豐富,因為可以連接庭院與外界,樓臺可以表達怨婦的孤獨和惆悵;同時它高聳入雲的外在特點,令人聯想到虛無縹緲的境界;又因為樓臺與佛教和歷史遺蹟有關,也描繪出一種禪意和滄桑之感。宋代兩位才子遇見樓臺也觸發詩情,王令題金山寺,「樓臺影落魚龍駭,鐘磬聲來水石寒」;陳與義醉宿寺院,「樓臺近水涵明鑑,草樹連空寫素屏。」一首古詩,就是一段往事;一座樓臺,也鐫刻過一份情懷。
  • 傳統文化的詩性生存
    詩情和畫意放到一起,就顯得靜水流深,就變得禪意幽深了。我喜歡內心充滿詩情畫意的人。中國的詩歌是人類詩歌史的奇觀,中國的繪畫是世界美術史的奇蹟——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有一顆被自然山水浸透的內蘊豐厚的溫柔心靈。對詩情畫意的一往情深,使中國人靈魂深處的溫柔情懷煥發出了星辰一樣閃爍的異樣的光彩。
  • 從一首詩看蘇東坡的人生哲學!
    蘇東坡的人生哲學,體現在他寫給弟弟蘇轍的一首詩中。這是一首充滿禪意的詩。《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澠池的百姓們還不知道蘇轍曾經做過他們的父母官。蘇東坡也是考上進士後,第一次被外派到陝西鳳翔做官。蘇轍一路相送,回來再次路過澠池,不免心生感慨。人生之中有多少個有趣無趣的相遇啊?有的人有緣千裡來相會,有的人無緣對面不相逢。自己與澠池的緣分,是偶然還是必然,人生到底是如飛花偶然飄落,還是冥冥註定?
  • 蘇東坡臨死前給兒子留了一首詩,首尾相同,讀懂這幾句的堪稱高手
    回首往事,蘇軾的一生頗為坎坷,大半生都是在貶謫中度過的。在晚年,蘇軾也是對人生有了不同於年輕時的感悟。所以作為父親,蘇軾寫下這首詩作,也是希望兒子能夠對人生有所領悟,少些挫折坎坷。我們可以發現,這首詩第1句和第4句是完全一樣的,這當然不是蘇軾偷懶,一般人只能讀懂前面3句,能讀懂4句的堪稱高手。在詩歌中,他不提自己為官經歷,而是以「廬山煙雨浙江潮」這兩處風景代指,既具禪意,又很唯美。
  • 「飛蛾撲火」這一現象的背後,竟是如此有深度的禪意情懷
    魏晉時期的文化之變,是「飛蛾撲火」禪意情懷的來源。文化之變往往隨政治之變而來。漢代以前,中國的政治主權是完全掌握在漢族人手裡的,而魏晉時期的民族融合以及部分民族同化的趨勢,動搖了儒學的統治地位。天下大亂的狀態,改變了士族文人的政治心態,曠達之士開始崇尚清談。
  • 泛若不系之舟,心的境界即是詩的境界
    何為不系之舟?一葉扁舟浮於江河湖海之間,無人棹使,無錨牽繫,隨風而動,隨浪而行。漫無目的,肆意飄搖。它是沒有束縛和纜繩捆綁的船,它是人在江湖漂泊不定的一生,它也是隨性而活,率真自我的生活方式。古往今來,很多詩人都會將「不繫舟」的意象融入自己的詩中。宛溪霜夜聽猿愁,去國長如不繫舟。
  • 境界|佛系青年、油膩中年、從詩詞中感悟人生三境界
    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詩出自宋代大文豪蘇軾的《和董傳留別 》,詩文如下: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溼字如鴉。晏殊畫像「詩是無用的,但詩卻又是極其有用的」。誠如唐朝的繪畫理論家張彥遠所言:「若復不為無益之事,則安能悅有涯之生。」
  • 劉宏偉律師談「參禪三重境界」
    達到了劉宏偉律師第二重境界就已經初步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在律師的實務中,就是知道了「堅持與放棄」「捨得」「犧牲小我 成就大我」,劉宏偉律師執業19年以來,他關注底層傾情大眾,他堅持「社會效益第一業務效益第二的原則」